(三)
中唐
“安史之乱”后,中原遭破坏,郭子仪曾记当年情景:“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刘晏致书权相元载亦言:“函、陕凋残,东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永泰年间(765—766),颜真卿官居二品,而举家食粥,这也是事实。“戊申之年,葬者通岁”(李昂《李邕志》),戊申即大历三年(768),值代宗即位初年,时趋升平,诸多乱世权厝之柩,迁神崇邙,归葬先茔,孝子贤孙,亦莫不竭力丧事,然撰文铭石,多出简陋,刻工亦见草率,盛唐景象已不复可睹,即如一代名书家李邕,生前碑版照四裔,其文、其书,天下景仰,千古流传,而死后墓志,族子著作郎李昂之撰述,已见平平;书手铭石之生涩,刻工镌字之粗劣,尤可扼腕,为之叹惜。其后,有唐王朝经历大历之苟安、贞元之休息、永贞之革新,至元和削藩六十五年来,逐渐具兴复气象,“不图贞观、开元之化,复睹于今日矣!”文学艺术亦随着元和之治而繁荣发展。其间,书法人才荟萃,复显昌盛。
李肇《国史补》记当时“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贾然,大官薨卒,造其门如市,至有喧竞构致,不由丧家”云,谀鬼之风甚炽且盛。名书家如刘秦、徐浩、张少悌、吴通微、韩秀实、皇甫阅、徐珙、沈传师、归登、柳公权诸人莫不应人所请,伏案铭石。近世出土,尤以徐珙为多,凡四石,并隶书,特近徐浩气格。徐浩名高一代,碑版四裔,存世尤以隶书为多,王澍《虚舟题跋》直谓“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其子侄如璹、现、璲、珰、玫和珽、顼、玚以及珙等群从兄弟多善书,唯隶书之外,楷书可见者甚少,参阅近世出土的徐顼《李皋志》,劲雄古拙,亦全出其叔季海之法,其家学传统之久盛,自可概见。无独有偶,近世出土之中唐志石,书者以孙氏为多,且并出盛唐名才士、颜真卿座师孙逖一族。如其侄公辅(弟遘之子)贞元五年(789)有撰并正书《孙君暨妻李氏志》;其孙即桂州刺史孙成之子保衡,永贞元年(805)有正书裴垍《孙君暨妻卢氏志》;审象,元和二年(807)有正书孙保衡《郑炼暨妻孙氏志》;侄孙景商(弟遘之孙),开成五年(840)有正书所撰《李氏志》,大中六年(852)正书旧铭《孙廿九女志》。同时,又有行书名家孙藏器,或为其群从兄弟。此第三代也。第四代则有孙备、孙储(景商之子)和孙顼(景商之侄)。第五代又有孙纾、孙徽、孙、孙纲、孙綮(逖之后)和孙郑九、孙阿陀(遹之后)以及孙郢等群从兄弟诸人,书法并见不俗,盖出自孙氏家学之渊源。是亦可知唐代士族书法教育之传承。
中唐志石出自非名书家手笔,而精善可喜,堪称上品者,有刘钧《大德演公塔铭》(杨叶撰,贞元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入窆)、崔巨雅《李辅光志》(崔元略撰,元和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入窆)、寇立《窦氏志》(王众仲撰,元和十二年闰五月十三日入窆)和崔倬《崔洧志》(崔耽撰,开成元年二月十四日入窆)四石,并正书。其中崔倬即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任上摹刻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者,其有叙称“倬自幼学慕习鲁公书法,才不能窥涉其门宇”云,《崔洧志》下距仅十五年,盖可见其慕习颜书之不诳。
至于名才士吕恭《吕渭暨妻柳氏志》及《柳氏志》(并吕温撰,贞元十六年十二月八日入窆);符载《李氏志》(并撰,篆盖,元和七年八月七日入窆);名刻工屈贲《张惟暨妻王氏志》(并撰,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日入窆,清光绪二十三年出土)、《张曛志》(并篆盖,崔归美撰,元和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入窆)以及以重金求得萧子云飞白书“萧”字者皇室李约之《杨珽志》(魏则之撰,大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入窆)和以奸邪著名、恶颜真卿令奉使李希烈竟殁于贼者权相卢杞之《卢涛志》(并撰,大历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入窆)并正书工雅,且近世出土,未经泐损,也洵足珍贵,宜加称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