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易》向来被称作“诸经之首,大道之源”。今见通行本《周易》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里有六十四卦的符号及卦名,还有卦辞与爻辞。据说成于西周(前1046—前771)初年,是用以取代龟卜的占筮之书。倘若如此,《易经》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据说《易传》出于孔子(前551—前479)。倘若如此,《易传》的历史也有二千五百多年。今见通行本《易传》有《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七篇。古人分前三篇各为“上”与“下”两篇,于是共成十篇,也称作“十翼”,意思是辅翼于《易经》的解说文字。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是东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7)刻石而定的“通行本”。距今也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左传》和《国语》中就有一些运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卦例(计有二十二条)。历代解说《周易》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南宋的郑樵针对《周易》的学问,说“《易》有十六种学”,主要有“传学”“注学”“章句学”“图学”“数学”“谶纬学”等。据不完全统计,古今的易学著作将近有七八千种,现存于世的也近三千种。今天我们看到历代解释《周易》的主要著作,在清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里面,有《子夏易传》至清代翟均廉的《周易章句证异》一百六十八部。在2002年4月完成的《续修四库全书》的经部易类里面,有《帛书周易》至《古三坟书》一百四十三部。至于民国以来的大量易学著作,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在众多的易学著作中,就其历史影响程度而言,大概要算魏王弼的《周易注》、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两部书的影响面最大。其后北宋程颐的《伊川易传》和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也对元、明、清三代的易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以来有较大影响解释《周易》的著作,主要有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和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等书。
历来对《周易》的解释,分为两种派别。一是“义理派”;一是“象数派”。如,王弼、程颐、高亨等就属于前者;李鼎祚、尚秉和等就属于后者。当前对《周易》的解释,也有两种情况:一种观点把《易传》看成是《易经》的唯一标准解说,认为“孔子作的《易传》”已经把《易经》的深邃涵义发掘殆尽,只要遵循《易传》为标准进行再解释就可以了;一种观点认为《易经》的卦爻辞与卦象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要通过“寻言以观象”和“寻象以观意”的方法对《易经》进行全面的诠释。
尚秉和前辈说:“悲哉,《易》之为书!自东汉迄今几两千年,总九经之注不如《易》一经之多,而《易》义之晦自若也,误解相承如故也。李刚主曰‘《易》两千年在漆室中’,真信心之言也。盖《易》之为书,义尽在经中,说皆在经外……夫易说、易象,解《易》之根本也。观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本于象,其重可知。失其说,亡其象,而强诂之,不犹瞽者之辨黑白、聋者之听音声乎?必无当也。”《周易》的符号系统,必须事先赋予其一定的含义,也就是事先制定一些“规则”,然后才能“观象系辞”。否则,今见《说卦》后面的“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龙”等说八经卦的象征意思,就会毫无用处;《系辞》中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其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是虚系上去的,都有其“观象”的依据。那么,都有些什么“原象”可观呢?
清代的大学者黄宗羲于《易学象数论·原象》中说:“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而象穷矣。后儒之为伪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吾观圣人之系辞,六爻必有总象,以为之纲纪,而后一爻有一爻之分象,以为之脉络。学《易》者详分象而略总象,则象先之旨亦晦矣。”如果按照黄宗羲的说法,只用“原象”而不用“伪象”,就能够把《易经》的卦爻辞解释明白,那么就没有必要涉及“伪象”和汉代人的一些衍生之象了。
王弼于《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以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以忘象。”后来有人说“王弼扫象”,这实在是对他的误解。如果他没有把《易经》中的卦象看得十分明白,怎么能说出如此精辟的话来!以笔者读书所见,历史上最能把卦象看明白的人,似乎只有王弼和黄宗羲二人而已。例如,以旅卦上九言“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来说,就本卦看,无论如何也不能有所理解,只有到其对卦(雷火丰)里才能找到答案。旅卦上离为“雉”,反转成丰卦,离居下,二至四互巽为木,转喻树上之鸟巢,离入互巽,是“鸟焚其巢”;旅卦下艮伏兑为“笑”,丰卦下震为“善鸣”之马,岂不是“先笑后号咷”?丰上卦之震,由坤变来,坤为“牛”,于田边界“丧牛”,初爻变而成震,因而说“丧牛于易(易,通“埸”)”。又如“丧羊于易”,震变中爻成兑为“羊”,兑“丧”中间一昜(古阳字)成震而没有“羊”象,正是“丧羊于阳”。又如大有卦六四爻辞说“匪其尪”,历史上只有虞翻主张是“尪”字,而多数人则作“匪其彭”。《左传》里有把“巫尪”(鼻孔朝天的残疾人)烧死以求雨的记载。看卦象,有互兑为“巫”,伏艮为“鼻”,离为“火”,正是把巫尪烧死之象,通过“寻象”而知此“尪”字是原系之字,作“彭”字是错误的。又如否卦六三爻辞说“包羞”,从卦象上看,是用布包裹着寡发老妇的头,而解作“包裹熟肉”,就成了望文生义的笑话等等。许多事例都说明,解释卦爻辞的确是一个“寻言以观象”和“寻象以观意”的过程。一旦把卦爻辞解说明白,当然就可以“忘言”“忘象”了。在没有把卦爻辞解读明白之前,岂能“扫象”?
尚秉和先生的《周易尚氏学》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著,就是能多多采用西汉焦赣《易林》中所说之“象”。今天,如果我们能够依据《说卦》后面专说八经卦之象的内容,并结合《象传》的提示,仔细“寻象”,透过“象”去观察当初那位圣人写出卦爻辞的本意,把《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解说通顺,对《易经》的解读有所突破,这应该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历史上都说“十翼”是孔子的著作,似乎《说卦》也不会例外。可是,如果说《说卦》是孔子揣摩当初那位先圣的意图而写出来的,那么孔子的揣摩结果,能完全符合当初那位圣人事先所依据“观象系辞规则”吗?
为什么当初的那位先圣,能够前后一致而不相互矛盾地“观象系辞”?而今天用《说卦》里所说的八经卦之象,竟然能够通过“寻言以观象”和“寻象以观意”,把大部分的卦爻辞解读明白?
想来想去,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今天所见到《说卦》后面说八经卦之象的内容,应该是非常古老的!
笔者的考证结果是:今天见到的《说卦》后面说八经卦卦象的内容,是秦汉之际已经失传,《帛书周易》里面没有,直到汉宣帝时才发现的内容,原先称作《卦下易经》。从表面上看,今天看到的《说卦》是“十翼”中最晚成书的著作,而从其后面的内容看,则又是最为古老的文字。
笔者曾聆听王树人先生(老树)有关易学“象思维”的报告,又蒙王先生惠我《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大作一本。在我三易其稿重新注释《易经》六十四卦的时候,又把这本书温习了一遍。王树人先生说:“概念思维无论多么重要,但它总离不开‘象思维’这个整体和本原。用王弼的话来说,就是‘尽意莫若象’或‘意以象尽’。”这就更增加了笔者的信心,决定用《说卦》所说的八经卦之象的内容,把注释继续作下去。结果,越作越觉得《说卦》里面所说三画八经卦之象的内容,就是当初给六画卦系上卦爻辞的那位先圣所依据的“观象系辞规则”。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是早于《易经》的文字。
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进入《周易》的世界,笔者在这里先把有关《周易》的一些专有名词解释一下。
爻画:六十四卦,都是由两种爻画构成的:阳爻和阴爻。阳爻的符号是“—”,阴爻的符号是“--”。《周易》用文字表示时,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爻位: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个爻位,按规则从下往上数,最下位称“初”,最上位称“上”,余四位分别称二、三、四、五。比如乾卦的六爻都是阳爻,从下往上数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坤卦的六爻都是阴爻,从下往上数就是: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八经卦:指乾、坤、坎、离、震、艮、兑、巽八个最早的卦。它们都由三爻构成,所以叫做三画卦。用这八个卦以不同的顺序重叠组合,就构成了六十四卦。
六爻卦:指由上下两个八经卦相重而衍生构成的六十四卦。它们每卦都有六爻,所以又叫六画卦。
互卦:六十四卦中,古人把二至四的爻位、三至五的爻位组合形成的三画卦,称作“互卦”。互卦还可以衍生其他卦,如古人把相邻的四个爻画成五个爻画看成一个或两个八经卦,称“大互”卦;还可以把相同相邻的两个爻,当作加厚的一爻来看,组成一个三画卦,就是“夹画”卦象,如大壮卦可以看作夹画兑卦。
正应和敌应: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爻位之间都有关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如果是阳爻阴爻相对,就称作“正应”,如果是同性相对,就称作“敌应”。
当位、不当位:一卦中如果阴爻居在二、四、上位,阳爻在初、三、五位,就说“当位”;如果阴爻在初、三、五位,阳爻在二、四、上位,就说“不当位”。
得中得位:爻位的对应关系中以二与五的对应状态最为重要。如果阴爻在第二位,或阳爻在第五位,就说“得中得位”。
覆:六十四卦之间相互有密切的关联,唐代的孔颖达针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对偶性说: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所谓“覆”,就是把原来的六画卦整体反转过来,又形成一个新的卦象,而各爻的阴阳性质不作变动。如屯卦可以覆为需卦等。
变:也称“伏”,专用于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这八个卦。这八个卦,反转之后还是原来的卦象,于是就改变六个爻的阴阳属性,所得称“伏卦”。如,乾卦变成坤卦,坤卦变成乾卦等。
战:阴爻遇阳爻称为“战”。
乘:上对下为“乘”。承:下对上为“承”。
彖:彖者,断也。指卦辞言。统括一卦卦象意义的文字称《彖传》。
象:解说卦象和爻象的文字。总释一卦之象的叫“大象”,分说一爻之象的叫“小象”。行文中统称为“象”。
另外,需要预先说明的是,笔者认为,以《说卦》里所列出的八经卦的卦象就可以充分地解读《易经》里的卦象了,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龙等,所以文中所引八卦之象,均来自《说卦》,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参看附录中的“卦象统计表”。
笔者体会先圣的“观象系辞规则”,注重了《象传》的隐语提示,反复再三,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定稿。至于这本《周易》注译的水平如何,那就要请广大读者评价了。
本书初稿定于2006年7月,原由中华书局作为“中华经典藏书”印刷出版,至2015年合同期满已经发行近二十五万册。今接受华龄出版社之稿约,又与学生于天宝重加修订,注重添加了音义、训诂与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付梓印刷。希冀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郭彧
2017年12月修改于北京寓所易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