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之魂:历久弥香酒更浓(第二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确保茅台酒优质、高产、低耗

陈孟强

我于1988年9月被聘为(酿造)助理工程师。任职后,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教育、帮助下,刻苦钻研专业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运用自己所学的酿酒专业知识,科学地、准确地对制酒四车间(800吨/年扩建工程)的茅台酒生产发挥了指挥和指导作用。5年(1988—1993年)中取得如下显著成绩。

一、工作成效

1.工艺管理取得较大突破

(1)工艺技术的成效

茅台酒有它传统独特的生产工艺,在工艺管理上万变不离其宗。如何使扩建800吨/年工程在投入生产后保证茅台酒的产品质量,达到工艺的要求,是我们当时400吨/年投产领导工作组的成败关键,作为投产筹备工作组组长的我,肩负的责任大,压力重。我和6位工作组成员,特别是和吕云怀同志,对扩建800吨/年的整体生产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位于赤水河古滑坡地带的生产厂房进行了地质条件的论证,寻求出微生物区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组成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综合体现。比较了解微生物区系特征,以及了解当工艺条件改变时区系的相应变化,是我和吕云怀同志在投产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防止它们的有害作用的科学基础。因此,我们对不同的环境变化均能控制茅台酒酿造中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进行了工艺技术处理,向季厂长、汪副厂长提交了《茅台酒400吨/年车间工艺技术采用的请示报告》的工艺方案,得到两位厂长的大力支持,他们还补充完善了我们未考虑到的不足的部分。方案付诸实施不到一个月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地观察到生产晾堂、窖池等环境微生物生长旺盛,工艺方案正确,产生的效果极佳。

400吨/年投产准备阶段的另一项工艺技术处理,也就是筹备组工作期间必须完成的工艺准备工作。茅台酒生产的窖池建筑虽结构简单,但直接影响茅台酒质量和出酒率,直接与工艺路线、窖池的砌窖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筹备组针对原已建完的800吨/年二、三号生产房窖池进行认真的检查,结论是:砌窖质量差,根本不能保证400吨/年投产之用。但轻工厅党组和厂党委要求的投产时间在即,已不能再拖,我主持了筹备组全体成员会议,对窖池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造的建议,具体安排了彭朝亮同志(副组长)、吕云怀同志负责对窖池进行改造,并要求按照茅台酒生产工艺技术进行监督、指导,以期满足投产后的工艺质量要求。在完成800吨/年二、三号生产房改造并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由吕云怀同志起草了《关于800吨/年一号生产房窖池改造方案的工艺措施的请示报告》的建议书,送交汪副厂长、季厂长批复,责成扩建指挥部工艺科按工艺方案实施。通过800吨/年投产后检验,证明800吨/年的窖池改造和之后的窖池工艺方案是正确的,既能满足茅台酒生产工艺需要,又能提高茅台酒质量,有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酒窖建造提供了经验。同时,得到了轻工厅有关领导和厂党政领导的肯定。

(2)工艺措施有效

1989年茅台酒生产除新投产的四车间形势较好外,全厂后期生产形势均十分紧张,原因之一是1989年以前的工艺管理上不正常的高水分、大曲量的错误倾向还未根除,致使一些车间、班组仍然任意施行,也给我们车间的工艺管理带来了不安稳的局面。故此,为说服教育酒师、班长,也为全厂的工艺稳定提出有力的佐证,我们车间选定素质较好、执行工艺坚决的三十三班(酒师罗洪刚)进行用曲量对比实验,即将多投曲的产酒效果与计划用曲的产酒效果进行对比。经过两个轮次的跟踪测定,表明多投10kg曲(计划数)每甑少产10kg酒(见实验报告)。一句话,实验是成功的,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对我车间的各班组的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对全厂的贯彻工艺规程做出了表率。(统计表明:1988年全厂超用曲近1200吨,自1989年起,全厂用曲量逐年下降,现已严格执行用曲计划。)

我们的另一项工艺措施是“三稳定、一适宜”的工艺路线。“三稳定、一适宜”,是为当时新投产的班长、酒师以及新进厂的工人提出的贯彻14项操作规程的简单、明了、易懂的说法。但经过1990年一年的贯彻、施行,我们发现可以将14项操作规程中投料水分、尾酒以及后几轮次的补充水分连在一起,计算出每周期的总投水量,减去气候、设备(鼓风机)等自然条件损失的水分,再考虑每轮次的补充量,就能稳定全年生产周期的工艺条件而确保生产正常运行。再就是视酒醅的水分含量、用糠量、淀粉消耗量、产酒量等因素综合考虑,随上述几种条件的变化和轮次的进度对用曲量进行了标准化(虽客观条件随时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可通过主观条件达到满足工艺要求),稳定投放量。还有我们发现收糟温度问题上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操作书规定夏季加曲前温度与室温平,冬春季30℃~35℃,但我们在几个班跟班测定夏季室温均在32℃以上,甚至38℃左右,而酒醅凉到不能再凉的时候,醅中温度仍是31℃~33℃。我们车间对收糟温度的要求是全周期可按30℃的范围±2℃,制定为一个标准。既不违反工艺流程,又确保生产质量。最后对堆积的入窖时间进行选择,即堆积温度与堆积时间两个条件同时考虑,选择出最佳的入窖时间(正常发酵,升温均匀,堆子闻香较好,可按温度测定入窖时间;异常发酵,霉菌生长旺盛,堆积时间过长,会结团,产酒出现霉味,就不能按温度的变化测定入窖时间)。综合以上思路,车间因此而在1991年提出了“三稳定、一适宜”的工艺规定。执行效果是好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2.茅台酒生产质量大有成效

不可不说,800吨/年工程从1988年7月交付我们组织投产至今,我们筹备工作组的全体同志及四车间的全体干部职工是下了大力的,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才取得了今天的显著效果。其中还有厂党委邹书记、季厂长等各位领导的关怀。我记忆犹新的是筹备工作组已进入工作一个月,仍在各种干扰和阻挠下,没有进展,尤其是改造窖池的方案制定后,等了20多天仍难施行,幸亏有季厂长、汪副厂长全力支持我们,否则我们的方案无法施行,投产后绝难完成产质量计划,将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现在,5年的实践却说明:

(1)产质量

1989年产酒439.857吨,超产23.857吨,酱香65.153吨,超产56.833吨,入库合格率98.4%,超计划指标18.4%。1990年产酒753.566吨,超产77.666吨,酱香116.861吨,超产70.580吨,入库合格率98%,超计划指标9.07%。1991年产酒877.04吨,超产194.04吨,酱香167.437吨,超产70.477吨,入库合格率96%,超计划指标3.43%。1992年产酒1031.924吨,超产199.924吨,酱香171.871吨,超产84.871吨,入库合格率99.5%,超计划指标5.64%。1993年产酒1002.97吨,超产170.97吨,酱香178.515吨,超产85.155吨,入库合格率96.8%,超计划指标1.56%。

B.经济效益

5年来,共产酒4105.57吨,超产637.57吨,相当于800吨/年工程提前1年投产。如果按厂部新增产品率的60%计算,再按1991年《茅台酒销售单位利润表》计算,即按104300元/吨的利润计算:4105.57吨×60%×104300元/吨=25692.657万元。5年即可归还全部扩建贷款,又可再次扩建800吨/年规模。

上述两项说明,四车间一次投料成功并大获丰收,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生产部门的肯定,而且也为今后的茅台酒扩建工程积累了经验,拓宽了路子。5年的显著成效,达到了茅台酒生产的要求,是茅台酒建设史上的首创。

二、取得几点体会

1.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搞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5年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我因学习起步较晚,缺乏酿酒专业应有的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在厂党委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以“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酿酒专业技术的指导和监督工作需要,保证了茅台酒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重视科技,走科技发展的道路。科学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5年来,我始终坚持专业技术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努力从茅台酒酿造知识中消化吸收茅台酒酿造的精髓,克服自身专业技术起点的不足,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点,为生产优质茅台酒、提高茅台酒质量做出贡献。

3.搞科技攻关,重点解决工艺难点。在茅台酒生产竞技场上,如何稳定提高质量,促进产量,还存在一些疑点和难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解决。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刻苦学习我们应掌握的知识,把茅台酒生产中技术难点的堡垒,一个一个地突破,为今后稳定提高茅台酒产质量做出贡献。

4.在抓工艺技术管理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决反对马虎、凑合、不在乎的倾向,从难、从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工艺技术管理工作中迅速发展,提高自己。

通过以上总结,我认为我任助理工程师期间,经过个人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实现了较好的效益,但这只能体现厂党委、厂行政的正确领导,体现茅台酒厂的发展前途,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我衷心向支持我、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作者陈孟强,时任茅台酒厂制酒四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800吨/年投产领导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