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每个妈妈身份相同,性格特征不同
乐观民主型——在烦琐的生活中看到诗和远方
现实中,我们多数人都喜欢嘻嘻哈哈、活得像孩子一样的人,这样的人单纯又乐观,不会怨天尤人,同时这样的人往往还富有智慧。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快乐的人不一定善良,但善良的人一定快乐。乐观的人往往是内心充满智慧和良善的人,他们不但自己活得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从而让生活变得快乐。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趋乐避苦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人活得快乐与否,全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所决定,它不取决于外在客观条件,而是取决于内在心理变化。所谓人生境况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乐观的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乐,能够身在苦中不觉苦,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特别平顺,而是因为他能以坦然愉快的心情去看待人生的一切,快乐的人对于人生采取了一种看风景的姿态,自在从容;悲哀的人对于人生采取了一种长跑比赛的姿态,执着劳碌。
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追求快乐的状态。也许有人说,快乐哪有那么简单,成天面对一堆处理不完的工作,还要周旋于家庭,上有老下有小,除了疲累与应付,哪还顾得上快乐?事实上,越是在这样的生活中,越要让自己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只有自己快乐才能影响别人和感染别人。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个孩子说:“妈妈你真美。”妈妈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妈妈今天总在笑,所以很美。”孩子是天下最纯粹的人,有一双纯净的眼睛,他能看到身边的人是否快乐,妈妈的快乐足以影响孩子的快乐成长。
如果家里有一位乐观的妈妈,那么往往这个家里的氛围也会是民主的,因为乐观的妈妈看问题会从积极的一面去想,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有让父母抓狂的时候,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但乐观的妈妈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和解决问题。
有一次笔者坐公交车出去办事,因前面出了交通事故,导致堵车堵得水泄不通。正好车上有一对母子,四五岁的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车才能开呢,堵得好烦。”妈妈则平静地说:“妈妈理解你,堵车是有些让人心烦,不过我们正好可以仔细看看外面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你看那幢大楼上一层一层的爬山虎,一面墙都绿了。”孩子听到母亲这么说,也发出惊叹:“哇,好神奇,爬山虎能爬八层楼那么高,它们就像蜘蛛侠。”妈妈顺势对孩子说:“对,爬山虎的脚非常厉害,就像蜘蛛能够用丝粘住物体从而不会在高处坠落一样,爬山虎的脚也能牢牢抓住墙壁,所以才能爬得那么高。”孩子听着妈妈这样说,一脸好奇,还跟妈妈说回家以后要查一查爬山虎的资料,看看它的脚有多神奇。而车厢内与这对母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一些不耐烦的大人,不是这个说“真烦”,就是那个不停打电话跟朋友抱怨,车窗外还响着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只有那位妈妈耐心地给自己的孩子讲爬山虎这个植物有多厉害,它们的脚可以牢牢抓住任何物体,一直一直往上爬。因为看到这样一对母子,笔者的心情也好起来,相信生活中这位妈妈一定是位乐观的人。
乐观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当妈妈具有乐观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就会对孩子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也会逐渐养成乐观的品质。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乐观的妈妈会说:“哦,真不错,下雨了。”而悲观的妈妈则会说:“这该死的天,又下雨了。”但是这样说并不能改变下雨的事实,虽然乐观的说法并不能使天气发生任何改变,可是如果把这种话说给孩子听,情况就大不一样。“瞧,太好了,下雨了!小草和大树都在快乐地洗澡,太阳公公可以好好睡个懒觉。”这样就会把快乐传递给孩子,让他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孩子的参照对象和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乐观,孩子就会乐观。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在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乐观性格的,比在不幸福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每一位女性当了妈妈以后,面对的日子大多是一地鸡毛甚至鸡飞狗跳,除了要应付工作还要应付孩子的生活、学习等一切事务,这个时候的妈妈都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乐观的妈妈会在这些烦琐的生活中看到诗和远方,而悲观的妈妈看到的都是烦恼。
没有孩子喜欢听到妈妈不断抱怨和唠叨,但每个孩子都喜欢乐天派的妈妈,喜欢和他们能够打成一片、玩在一起的妈妈。乐观的妈妈,能与孩子打成一片,给孩子带来欢乐,也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的那份快乐。
许多拥有活泼开朗性格的孩子,往往拥有这样的妈妈:她们睿智风趣,跟孩子在一起时就像个孩子;她们给孩子温馨和暖意,而不是板着脸一味说教,一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样子。
有的妈妈有全职工作,收入也不低,但不一定就是乐观的;而有的妈妈则相反,哪怕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也会用另一种心态活出乐观的态度。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记者采访一位在医学领域有过重要发现的科学家,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方法使他超乎常人?他说自己能有所成就,和妈妈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大有关系的。
在他两岁时,有一次想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是塑料瓶子太滑了,他没抓牢,瓶子掉到地上摔破了,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妈妈看见了,但是她并没有对儿子大吼大叫,也没有惩罚他,反而说:“哇,你制造的麻烦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摊牛奶呢!反正瓶子已经摔破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站在牛奶上玩几分钟呢?”
一听到母亲这样说,他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海”里玩了起来。几分钟后,妈妈对他说:“好了,现在你要把它清理干净,并且要把每个东西都恢复原状。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他选择了海绵,然后和妈妈一起把满地的牛奶清理干净了。
等母子俩打扫完之后,妈妈又跟他说:“刚才你想用你的一双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尝试已经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同样的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他很快就发现,只要以双手抓住瓶子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手里滑掉了。
“这真是一堂很棒的课!”记者感叹道。科学家也说:“是啊,从那次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下任何错误了。妈妈教会了我如何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已经发生的麻烦,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案例不但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乐观,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乐观妈妈背后的民主与宽容。
妈妈的乐观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养分,家庭氛围的民主是孩子最大的财富。一旦妈妈掌握了乐观这个本事和能力以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输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俞敏洪说:“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高雅和清纯的孩子。”其实换成乐观和民主也是一样的,很难发现一个充满苛责、悲观、压抑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阳光开朗的孩子,很难在一个压抑严肃的家庭里面发现有足够多的热情和快乐的孩子。
所以,妈妈只要学着让自己乐观地看待事物,用积极的态度生活,孩子就能学会用乐观和自信的态度生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送给儿女一项能力,请认真考虑乐观主义。”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乐观的家长。
悲观抑郁型——总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
悲观抑郁型是怎样的一种性格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人,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另一个卖盐。两个儿子做上买卖后,老太太没有一天开心过,天晴的时候担心卖伞的儿子卖不出去伞,下雨的时候担心卖盐的儿子晒不干盐,所以成天愁眉苦脸。一天,有一位智者从老太太的门前路过,看见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就问她为何这样,老太太如实告知。智者笑了,说:“我给你开个方子,保管你天天都高兴。”智者接着说:“你何不反过来想一想,天晴的时候卖盐的儿子一定会晒干很多盐,下雨的时候卖伞的儿子一定会卖很多伞,这样一想,岂不是天天都是高兴的事吗?!”听了这话,老太太的脸上露出了笑颜。
老太太之前的想法就是典型的悲观型性格,这样的人总是看到事情糟糕、不好的一面。
现实中有不少这样性格特征的妈妈,悲观抑郁型的妈妈大多性格内向、细腻敏感,一遇到困难就觉得害怕。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爱听话,成绩不是顶呱呱,或者成绩比较差,就容易对孩子充满悲观情绪。出了教育难题,总是认为是自己的孩子不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悲观抑郁型性格的妈妈,通常她们的特征是:很少有笑容,几乎体验不到快乐,生活对她们来说充满了压力,对于孩子她们也充满了忧虑,常年处于自我压抑的情绪之中,偶尔会在突发事件中情绪失控。这样的家庭缺乏温暖,由于妈妈的悲观会造成夫妻之间不太和睦,父母的冷漠和烦躁常常让孩子惶惶不可终日,不愿在家里待着。
这种类型的妈妈还有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喜欢对自己说这样的话——“这一定是我的错,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一无是处”“我是个没有用的人,还不如死了算了”。
通常,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说这个人陷入了一种悲观、抑郁的情绪当中,而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之中,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悲观、厌恶感,会经常莫名其妙地流泪,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对未来悲观,对人生感到失望,对孩子容易走极端,要么对孩子要求很高,不原谅孩子任何过错,要么就冷漠得什么也不管,会有失眠的症状,有时候会精神恍惚。
悲观抑郁型性格的妈妈也被称为“林黛玉的性子”。比如,我们在看《红楼梦》时有过这样的体会:刘姥姥生计问题都没得着落,但她每次进大观园,都是一脸笑,把一张皱纹丛生的脸笑成了花般灿烂;而林黛玉呢?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却天天眉目紧锁、悲花愁月、哭哭啼啼。当然,如果说到身世,林黛玉的确是可怜的,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但与吃喝都要发愁的刘姥姥相比,她的基本生存条件还是可以保障的,可为什么她没刘姥姥过得快乐呢?《红楼梦》里,对林黛玉和刘姥姥有与花有关的描写。周瑞家的给贾府的各位小姐送宫花,来到黛玉这里后,黛玉赌气说:“我就知道,别人挑剩下的给我!”而刘姥姥在二进大观园的时候,头上被鸳鸯插满了菊花,却还自我解嘲说:“我这头不知修的什么福气。”这就是两种人生处世态度——刘姥姥比黛玉开朗洒脱,因此刘姥姥过得更快乐;黛玉却总是让心里的那点小疙瘩无限放大。当她得知宝玉另娶后,便哭哭啼啼、泪尽而亡。如果她的心态好,想着“此处无芳草,别处再寻觅”,也不会让自己美丽的生命香消玉殒。
《红楼梦》中,宝玉虽然爱黛玉,但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宝玉在黛玉面前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说不对惹她掉眼泪。同理,如果一个家里的妈妈是悲观抑郁性格,孩子很难感受到轻松和快乐,更谈不上幸福感,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母亲,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在每天面对一个如“怨妇”一样的妈妈的时候,还会感到轻松愉快。孩子要么默默地承受妈妈的诉苦,感到苦闷难受,要么变成一个小大人,去安慰妈妈、照顾妈妈,去承受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重担。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的成长都不是有益的,都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
比如,有位妈妈就是这样的性格,妈妈在孩子只有三岁的时候便跟丈夫离了婚,从此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既要工作又要持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由于长年沉浸在与丈夫离婚的恶劣情绪中,本来就性格内向的妈妈,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爱跟人沟通,对于孩子她也是行为极端,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花了很多钱给孩子请了钢琴教师,要求孩子每天练6个小时以上的钢琴。对此,孩子经常表示抗拒,因为孩子有时候觉得太累了。于是这位妈妈又经常对孩子的未来很悲观,经常用很消极的话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由于妈妈经常伤害孩子,孩子也非常不开心,开始不理妈妈,甚至很多时候与妈妈对着干。妈妈看到孩子这样更加伤心,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没有教育好孩子,才导致孩子这样不懂事,要么把孩子骂得大哭,要么就是自己大哭,生活似乎陷入了一团乱麻的怪圈里。
因为妈妈情绪恶劣导致了孩子的情绪也不佳,母子又不懂得用恰当的方法来释放这些负面的情绪,妈妈开始失眠、精神恍惚,而孩子也莫名其妙地经常流泪、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没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还有一些妈妈因为悲观情绪导致自己悲观厌世,也间接影响了孩子,让孩子也快乐不起来,发展时间长了以后会成为被校园欺凌的对象。所以,这样的妈妈会带给孩子很多显性和隐性的伤害。
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你可以是一个开心的理发师,也可以是一个郁闷的工程师;可以是一个焦虑的部门主管,也可以是一个开心的普通员工;可以是叱咤风云的老总,也可以是忍气吞声的服从者。但是回到家,你就只有一个身份——开心的妈妈或爸爸,或者是阴郁的爸爸或妈妈。你开心,孩子就开心;你郁闷,孩子就不敢开心。
所以,即使我们是孩子最亲最爱的妈妈,也没有资格在孩子的心里种下悲伤的种子,除非我们想把抑郁情绪传染给孩子,让他们变成和我们一样遇事只会抱怨的人。
如果妈妈由于其他的原因导致悲观抑郁的话,要及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去寻找积极快乐的事物进行自我调节,不能让悲观和抑郁的情绪愈演愈烈,那样不但自己难受,孩子也会跟着受苦受累,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会由于女主人的悲观情绪而变得不再明朗。
暴躁易怒型——自带引燃功能的“火药筒”
《水浒传》中有一段对绰号“黑旋风”李逵这位梁山好汉的性格特征的生动描述:“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性如烈火,咆哮如雷;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手持双斧,不问青红皂白,劈头便砍……”李逵由此成为暴躁易怒型的典型代表。生活中有很多妈妈也是暴躁易怒型的性格,虽然不至于像文学作品中的李逵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劈头便砍,但大部分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妈妈也会一言不合就歇斯底里,甚至向孩子动手、向丈夫动手。大部分家庭暴力的产生,都来自暴躁型性格的妈妈。暴躁易怒型的妈妈可以说是自带引燃功能的火药筒,随时都可以爆炸,其杀伤力也很明显。
相信很多女性在成为妈妈之前,都曾信誓旦旦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温柔可人的妈妈。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面对着经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偶尔闯祸、还不听话的孩子时,大部分妈妈的誓言都被抛诸脑后,然后对着孩子大发雷霆。加上生活的压力增加,妈妈们的糟糕情绪无处排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会给家里带来暴风骤雨。
儿童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成长中的孩子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只会记住刺激性强烈或自己印象颇深的事情。如果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即使也有温柔的一面,但在孩子的印象中,你依然是一位脾气暴躁、歇斯底里的母亲。另外,孩子不但记住了妈妈的暴躁,还会学习妈妈这种暴躁,待人处世不温和,遇事急躁不冷静,喜欢抓狂发脾气。更严重的还会恶化亲子关系,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以及失去对妈妈的亲密依赖,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每个经历过妈妈暴躁情绪的孩子,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妈妈可以上一秒和煦微笑,下一秒却面目狰狞?很多时候,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变的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她们从心底认为孩子健忘,并不会记着这些;还有的妈妈从小成长于那样的环境中,已经习惯并将原生家庭的暴怒基因延续下来,不知不觉中就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在暴躁易怒的妈妈看来,孩子做错了事,自己发脾气呵斥是为了孩子好,是理所应当的,至于是否会伤害孩子,她们多数会选择性地忽略。
当然,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不要成为暴躁易怒的人,但事实上,造成她们暴躁易怒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妈妈是暴躁易怒型的,那么孩子大部分会遗传或形成这种性格,也会变得暴躁易怒,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没有学会正确的方法,而是照搬或不自觉地沿用曾经自己受到的错误的方法。
其次,生理原因导致妈妈暴躁易怒。大部分的女性在当了妈妈以后会觉得压力很大,无育儿经验的压力以及应对孩子吃喝拉撒的压力,会让女性慢慢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如果再遇到爸爸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席,那么久而久之累积的压力就会形成情绪的风暴,要么变得暴躁易怒,要么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吼孩子。另外,女性每个月的生理期变化、更年期的到来等原因,也会造成情绪的波动幅度增加,体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暴躁易怒。
最后,大部分的暴躁情绪来自心理因素。随着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加,如果由于带孩子而成了全职妈妈,经济压力加上与外界脱节的心理压力,会让女性们产生巨大的焦虑感,焦虑严重的话就会变得暴躁易怒。
有一位妈妈,原本很温柔,对孩子说话也是和颜悦色。由于丈夫工作升迁需要出国深造两年,于是一家三口分隔两地,丈夫一个人在国外,这位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在国内。这位妈妈是公司的财务主管,平时工作就十分忙碌,每天早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自己再赶往公司,下了班以后又急急忙忙去接孩子,晚上还要给孩子讲故事,周末还要带孩子上辅导班。家里老人帮不上忙,请保姆又不太放心,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位妈妈就觉得苦不堪言、疲惫至极,回到家里情绪变得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大,孩子有一点小错都会让她大发雷霆。经常被妈妈坏脾气笼罩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也变了,跟小朋友互动的时候总是大声叫嚷,如果老师批评了她就会觉得很无辜。这位妈妈的情绪渐渐也蔓延到了公司,手下的员工都觉得之前温和有礼的主管变得不近人情,只要有一点点错误就会惹她生气指责。她跟丈夫视频连线的时候,说不到三句话就会生气。这位妈妈也很苦恼,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双面胶”,工作和生活两边焦灼的状态让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在孩子眼里她是一个十分挑剔的妈妈,在员工眼里她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主管。
这个案例中的妈妈之所以变得暴躁易怒,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生活突然变化,丈夫的短暂“缺席”造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倍感焦虑而导致的情绪暴躁。
大多数中国家庭里,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母亲,很多父亲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这样的女性一边承受着职场压力、家庭压力,另一边还要承受着子女教育的压力,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出现心态的失衡、情绪的失控,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值得妈妈们重视的,除了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压力源头之外,还要警惕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一个妈妈的暴躁和易怒会导致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变成唯唯诺诺的讨好型人格特征,要么变成怒气冲冲的模仿型人格特征,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使得孩子将来的成长受到负面影响,会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变得被动。
网上有一则新闻,一个10岁的男孩报警求助,理由是妈妈生气得离家出走了。原来男孩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玩手机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很生气,就打了男孩一巴掌。爸爸不但没有当和事佬进行调停,而是直接责怪妻子不该打孩子,应该控制情绪。结果妈妈更是气上加气,随手将手机砸向爸爸,然后摔门而去。男孩被妈妈的举动吓到了,他眼看闯了祸,想起有事找警察的说法,赶忙搬来警察叔叔解决问题。针对这条新闻,网友各站一方,有人说妈妈的脾气太暴躁,打孩子又打老公,简直就是母老虎;也有人说,爸爸不参与家务和辅导孩子作业,根本无法体谅一个妈妈的不容易,尤其是在看到母子发生矛盾时还对妻子指手画脚,一味埋怨指责,肯定会让妈妈的情绪更失控。这些说法其实都对,妈妈暴躁的情绪背后一定也有其丈夫的责任。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想要一个妈妈少些暴躁情绪,最好的方法是给予妈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爸爸不缺席家庭生活,只有妈妈情绪好,孩子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暴躁易怒的妈妈一定要找找情绪的导火索,没有无缘无故的坏脾气,也没有平白无故的差情绪,如果经常不自觉地暴躁易怒,要尽早挖掘出导致情绪失控的“元凶”并处理,才能化解爆发出来的情绪问题。
虚荣攀比型——苦恼和麻烦的真正来源
说起虚荣,大部分的人都会想到莫泊桑经典小说《项链》的女主角玛蒂尔德,由于嫁了一个小职员丈夫,无法参加晚宴并戴华贵首饰去炫耀美貌,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整天愁眉苦脸。在丈夫的提醒下她去向好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晚会结束回到家后发现项链弄丢了。在寻找无果后,他们决定赔偿,悄悄地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还给好友,这条项链花去36000法郎。夫妻俩用十年的时间偿还了全部债务,正当她如释重负地和好友坦白相告的时候,好友却说那是一条假钻石项链,最多值500法郎。小说的结尾很富有戏剧性,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角耗费的十年光阴就是虚荣的代价。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虚荣和攀比的心理,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人们感觉不幸福不是因为本身不幸福,而是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幸福所以不幸福。”
攀比的心态也不能说一无是处,善于利用的话,攀比是向上追赶,有不服输的一面。攀比产生三个结果,一是对未来有更高的需求,二是比较,三是产生恶性虚荣心。需求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人的本质,比较是人类社会性的必然存在,如果仅仅是对未来有更高的需求,通过与别人的竞争鞭策自己以求进步,攀比倒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但往往加上虚荣就有了麻烦,就会陷入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来与别人比较的境地,这样就会在“羡慕嫉妒恨”的心态中不能自拔。
攀比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相貌、学历、家庭关系、房子车子、生活水平、学历、工作收入、孩子成绩等,一切能攀比的都拿来攀比,结果只能是整天处在不满和埋怨之中。
有很多妈妈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虚荣攀比的状态里,从孩子的长相到身高,从孩子的吃穿用度到学习成绩,没有一样不拿来攀比的。虚荣攀比往往让很多妈妈的心态变得不平衡,要么看到别人家的老公挣钱多,回到家骂自家的男人没出息、没本事,要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回到家骂自己的孩子不上进、不聪明等。而多数虚荣攀比的妈妈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有缺陷的性格,反而认为比较是为了督促丈夫和孩子进步。
很多妈妈表示,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为了给自家孩子树立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可是,妈妈们有没有想过,这种基于虚荣心的“为孩子好”,不仅难以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反而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态好的孩子,也许会受不了这种刺激,不蒸馒头争口气,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但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很容易在心里留下阴影,要么破罐子破摔、变得更差,要么变得内向自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天赋,别人的优点,也许是他的缺点,别人不擅长的,也许恰恰就是他的长处。所以,妈妈们不要总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是要尊重孩子,帮助他们找到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帮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夺目光彩。
对丈夫更是如此,如果一味认为自己家的丈夫不如别的男人,男人的自尊心会在打击下受伤甚至自暴自弃。假如不按自身的经济条件而盲目攀比,那就过于虚荣了。这种过分的虚荣往往使那些非“财大气粗”的男人精神紧张,甚至为此不堪重负。
但凡虚荣心强的人都不会轻易满足于现状,他们的眼睛通常不会回头看自己身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也不会环顾左右看那些和自己生活得差不多的人,他们的眼睛永远盯着比自己更好的精英群体,因此,很难感受到生活中知足常乐的幸福感。
一旦妈妈是虚荣攀比型的性格,很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也成为具有这样心态的人。孩子往往喜欢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当他有好东西的时候,他会习惯性地在别人面前炫耀,并不会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此外,在虚荣的心态下,孩子会越来越喜欢与人攀比、重视这种恶性竞争。比如,别的孩子背了好书包,穿了名牌服装,甚至家里有了高级的私家车,都会让孩子眼红,一旦自己得不到或者没有就会心存自卑,甚至慢慢对别人产生怨恨,如果家长不及时制止,孩子就会陷入攀比的泥潭,甚至迷失了自己。
有了虚荣心理的孩子往往喜欢吹嘘一切,自我感觉良好,甚至经常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放大别人的缺点,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孩子表面上似乎总是处于“强势支配地位”,但实际上,这样的孩子不容易交到真正的朋友,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人们总是会避开这样的人,具有虚荣和攀比心态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会处于一种失败的状态。
虚荣攀比的根源在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价值观有偏差才会只看到别人拥有的、看不到自己拥有的。何不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如果总想去过够不着的生活,那该有多累!
所以,妈妈们如果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同别人比较,身在自己的福中却不知福,总羡慕别人的生活,那么最好尽快扼制这种做法,否则不但让自己得不到幸福快乐和知足的生活,同时会给丈夫和孩子带来打击。如果性格中的确有攀比的因素,那么尽量多向自己拥有的看,适当的欲望可以催人奋进,但过多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会让人徒增无尽的烦恼。
强势自恋型——把爱经营成了羁绊
我们上一节讲到虚荣攀比型性格的妈妈是那种过分关注别人拥有的,而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而自恋型的妈妈恰恰相反,她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希望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和焦点,想方设法地获取外界的赞美、喜爱、认同,包括自己的魅力、美貌、聪明、财富等。一旦从他人身上得不到回应,她们就开始心里失衡,自怨自艾起来。
自恋型性格特征的妈妈自带强势特征,她们往往拥有女强人特质和能力,所以会觉得自带光环,应该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
强势型妈妈一般性子比较急、说话直接,不喜欢磨磨叽叽或者不允许孩子不按自己的想法来。这样的妈妈希望更快看到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多数时候对事情的关注超过对人的关注,容易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极端的要求,性格脾气也容易像“领导者”那样高高在上,情绪比较急躁。
在强势型妈妈的信念模式中,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孩子应该顺从、听话、感激;其行为模式是,通过严格的规则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意志,不允许灵活和自由,施加压力和惩罚,灌输恐惧和害怕,忽视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财产,只会发号施令,要求孩子服从,或者对孩子要求完美、挑毛病,过于在意别人怎么想。
妈妈的强势表现在家庭内,就是凡事都由妈妈说了算,孩子和父亲只能靠边站,不能提出任何意见或是其他的思想。妈妈决定了的事情不论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必须接受,如果稍稍表示不满,就会受到指责。比如,孩子不想上才艺培训班,但是妈妈早就选择好了,此时如果父亲和孩子都说不想去,母亲就当着孩子的面大声责怪父亲不懂得现在社会的竞争激烈,狠狠地数落丈夫一顿。如此的性格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逐渐丧失自我意识,不敢提反对意见,任由别人安排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性格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无力,无法做到父母要求的那个样子。而孩子面对这样性格的父母,往往表现出这样的状态:我毫无力量、无法掌控任何事情;我需要依靠他人;我不能自己思考;我要放弃自己的主见;在别人强迫我的时候,我才会守规矩;别人会利用我;我永远都不够好;我需要比别人优秀;我必须赢;等等。造成孩子这样的行为表现,是因为在家庭教养模式中,要么母亲是力量型的,要么父亲是力量型的,最糟糕的是夫妻双方表现都很强势。
强势的妈妈最喜欢说“我是为你好”“我全都为了你”,这些话语传递的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信号——“没有我,你就不行”。事实上,话里强调的还是“我”,关注的还是“我”!这种过分关注自我、对他人不感兴趣,其实就是强势妈妈的另一面——自恋。人多少有点自恋,但过分的自恋情绪却是要不得的,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却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强势型的妈妈有很强的破坏力,虽然这个词语用得有些冷硬,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事实。强势型的妈妈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无论孩子做什么,妈妈都会按自己的要求或是标准来评判孩子的所作所为。所以,孩子往往得不到肯定和认可,他们得到的只是指责或是“不应该”。孩子总是活在强势的妈妈的管制之下,失去了自由和创造性。
《世界日报》登载的华裔女孩陈美与她强势的新加坡妈妈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强势妈妈的案例。
陈美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10岁就在一个非常优秀的乐队里演奏,11岁获得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录取,15岁在全球推出800万张属于她自己的专辑,奠定了她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这样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她在起跑线上绝对是赢得干脆利落,说她是神童也不为过,但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她为此牺牲了整个童年。她的妈妈是一名律师兼业余钢琴家,也是一名典型的“虎妈”,在她的掌控之下,要求女儿3岁练钢琴,5岁练小提琴,8岁开始每一天将玩耍的时间减半,要求她专注于小提琴的训练。
陈美几乎从来没有选择权,仿佛妈妈一直在脸上贴着一句话: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女儿,但是只有你在演奏小提琴的时候,才是我最独特的女儿。21岁的陈美竟然开始反抗,毅然放弃了音乐事业,跑到瑞士进行滑雪训练,不惜弄伤她那价值连城的玉手,只是为了追回自己失去的童年。殊不知她的母亲,因此受到巨大的打击,一直不能释怀。一位扬名国际的小提琴家,突然变成一名年长的、陌生的、新的滑雪选手,令她母亲难以接受。这是一个家长逼迫孩子的伤感故事,最后导致亲子关系在孩子长大后破裂至难以修复。
有位儿童心理学专家强调:强势妈妈培养出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懦弱、自卑的性格,喜欢帮孩子做主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没有想法、没有主见,凡事喜欢依赖别人。另一个极端就是等到孩子自己具备足够的反抗能力以后,一定会逃离妈妈的掌控,去做完全违背妈妈期望的事情。
另外,妈妈一旦非常强势的话,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恋,凡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干涉孩子行为也只是为了凸显自己,从不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情商方面,强势的妈妈很少有共情能力,如果她们表现出共情,多半是为了营造自己的形象。强势的本质是冷漠而自私,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她们只想谈论自己的事,只关心自己的烦恼和利益。当话题与自己无关时,她们通常会表现得很敷衍,希望主题尽快回到自己身上。
强势的人并不受欢迎,因为这样的人给人不易接触的感觉,自带威严的气场、霸气的言语与肢体动作都使得周围的人退避三舍。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们遣词造句时使用命令式的语气也会使他人感到胆怯,甚至还会勾起别人的怒气,仿佛他们刻意拉远了与人相处的距离。这个距离会让他们觉得舒适,但同时会使想要与他们亲近的人退缩。
在家里,如果妈妈强势,孩子往往会表现为小时候极度听话,但到了青春期或有反抗能力的时候会极度反抗。很多时候妈妈会认为孩子不跟自己亲近,事实上,不是孩子不愿意与她们亲近,而是由于小时候不敢亲近,到长大以后就缺少了亲近的能力和勇气。
所以,如果妈妈发现自己有强势自恋的倾向,不妨从自己开始调整,学习一些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知识,尽量把自己的性格从强势变得柔和一些,这样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都有莫大的益处。另外,要时刻提醒自己,太过强势往往也是内心不太强大的表现,真正强大的人不会表现为外在的强势,而显现于外的是温和友善,不迁怒于人、不管制人。
平和温暖型——关爱中能够知己知彼
在所有性格中,平和温暖型的性格应该算是最有魅力的,平和温暖的人往往是有力量、有权威的人。在生活中,真正强大的人并非张牙舞爪,往往会表现得异常平静。这样性格的人,既能够做到自省,又能够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在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方面,往往很少有矛盾和纷争。一个平和温暖的妈妈往往是育儿的高手,带出来的孩子也同样具有温暖型人格。
妈妈只有拥有强大而平和的心,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而童年的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拥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才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
越是温和的人,往往越是有成就的人。比如,杨绛先生被钱钟书赞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在回忆自己母亲时说道:“我妈妈忠厚老实,决不敏捷。如果受了欺辱,她当时并没有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在笑我’‘哦,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就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母亲平时对事待人柔和,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一样。”
正是有了这样的母亲,才有了长大以后同样平和的杨绛,在面对命运馈赠和刁难时做到随遇而安、宠辱不惊。她历经苦难仍笔耕不辍,不仅自己著作等身,还用明媚和灿烂保护了钱钟书的自由天性,助他写出《围城》等巨著,夫妻二人成为近代文坛美谈。
如果妈妈的性格是平和温暖型的,对于孩子来说是幸福又幸运的。因为这样的妈妈关注并及时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与孩子之间在情绪情感方面的互动,认为让孩子感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胜于一切。孩子能充分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在将来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有很好的表现。他们不会过度敏感,不会怀疑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很少去猜忌或过度讨好别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暖且情商很高的那类人。
体现在教育上,平和温暖型的妈妈会给予孩子温暖和爱,让孩子身心都感受到安全感。大部分平和性格的妈妈都能够带给孩子三个层次的安全感:第一层是在物质养育上的安全感,会满足孩子基本的吃穿用度,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会尽可能满足,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既不哭穷又不炫富,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引导孩子正确消费。第二层是让孩子精神上有安全感,确信“我是被爱的,我很重要,我会被很好地照顾,我不会被抛弃”。妈妈很少会迁怒于孩子,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也不会说出过激和伤害孩子的话,偶尔因为无法控制情绪而在言语和行为上伤害了孩子会道歉以求得孩子谅解,非常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第三层是让孩子放开手脚,敢于探索外界的安全感。凡事会让孩子去尝试,并且会告诉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是永远的后盾,父母永远爱他。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个妈妈是高才生,她对自己的学历和文化素养很自信,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比较平和民主。她从不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而是告诉孩子:“孩子,你的基因没问题,是一块学习的料,妈妈爱学习,爸爸很优秀,后面的成长就看你自己了。”孩子听了妈妈这样说,内心就有了这样一个信念,自己是自带优秀基因的孩子,所以学习肯定优秀。无疑这个妈妈给孩子贴了一个正向积极的标签。当其他家长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补习班的时候,这位妈妈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比如远程教学、App教学,不一定非去线下辅导班上课。孩子喜欢二胡,妈妈就和他一起找了很多关于二胡的资料和视频,还分析了一些学习二胡的技巧、方法以及难点、重点,当孩子笃定就要学二胡的时候,妈妈选择了无条件地支持他,孩子一直学得很好。
有的家长问这位妈妈:“你们给孩子这么多的自由,就不怕孩子只顾着玩耍而耽误了学习吗?”当然,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越是给孩子充分自由和爱的家庭,孩子反而会更自觉学习,尤其是看到妈妈和爸爸平时都有很多兴趣爱好,孩子自然而然感受到了这种学习的氛围,父母两人读书的时候,孩子可以选择玩也可以选择读书,他很自由,而且孩子自己也会认为他很优秀。这个孩子不但遗传了父母的优秀基因,最重要的是在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下,变得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所以,当妈妈是平和温暖型性格时,就会尊重孩子,孩子也会更好地尊重别人的意见以及价值观,他们的包容度和接纳性更好。我们会在他们身上感觉到轻松和自由,与他们交往时我们自己也会感觉到轻松和自由。这类孩子长大后通常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为他们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同样也都表现出色,在生活中很少出现犹豫不决、纠结不定的情况。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今天的母亲越来越做不到“慈”了,也就是拥有“平和的情绪”。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大部分是因为负面情绪的困扰,很少是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学习不好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拥有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优秀。
所以,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嘉奖,一个人如果能让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能够面对外面的纷扰世界而保持自己静心如初,不受别人所困扰,便是最大的能力和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