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变现:如何发掘、利用自己的才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克服“高不可攀的难关”之秘诀

前文讲过:形成动机的必要条件,首先是要正确地“认知”对象,然后判断自己能否做到。

接下来,从“情绪”和“欲求”这两点说明一下动机形成的理论。

所谓“情绪”,就是情绪高涨、精神抖擞的状态。

如果情绪低落的话,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始无终。即使不情不愿地继续做,也不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最终难免半途而废。正因如此,小孩被迫参加什么数学训练营、什么兴趣班,往往都坚持不下去。

这种“情绪高涨的状态”,换言之就是“情感”——是由过去经验积累而产生的“情感”,是对于现在进行时的事物的“情感”。

还有另一个动机形成理论叫“欲求”。

所谓“欲求”,就是“自己是否真的想做这件事”。

比如说,新鲜的事物容易调动情绪。如果同时又有趣的话,我们的情绪就更加高涨了。然而,一时心血来潮所做的事,过后却后悔说“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吧。“我本来并没打算这么做,结果却这么做了”就属于这种情况。最典型的是“冲动购买”。因一时冲动而引发的犯罪也不在少数。

这种心血来潮不足以形成动机。只有当自己真的想坚持做某件事,即有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欲求”的心理能量,才能形成“动机”。

接下来,我们以《垫底辣妹》的沙耶加为例,来分析一下“认知”“情绪”和“欲求”吧。

一开始,沙耶加来到我的补习班,做我布置的题目。在这过程中,她“认知”自己哪些会做,哪些不会做。

学习是这样的——只要渐渐学会了,就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成绩也会随之提高。于是,“情绪”受到激发,变得更加高涨。

而且,沙耶加还有着强烈的“欲求”——“想考上庆应大学,想争口气给父亲和老师们看”,所以能形成持续的动机。于是,这成为了沙耶加的“优势”——即所谓的“才能”。

如果没有“认知”“情绪”和“欲求”,那么“才能”就无从产生。

首先,要养成正确“认知”的习惯。

所谓“只要去做,就能成功”,其实是忽悠人的。我绝对不会说这样的话。

我认为:“才能”是每个人都有的,只要通过“正确的努力”就能把握它。当然,“正确的努力”很关键。

有人认为:“自己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现在只不过是自己还没认真对待而已。”其实,这是毫无道理的“忽悠人的话”。

比方说,你考虑过:“我想马上去参加奥运会,不管什么比赛项目都行。只要去做,应该就能成功。”——这种状况首先是从“情绪”被激发而开始的。

你首先考虑:“参加什么项目比较靠谱呢?掂量一下各种项目:滑板滑雪、滑雪、速度滑冰貌似很难,但掷冰壶似乎有可能做到——无非是让冰壶滑行,然后用扫帚似的东西在它前面刷擦而已嘛。”——这就是认知”

接下来开始训练时,才发现掷冰壶是一项很难的运动。于是,你意识到:“如果不经过大量训练——不,即使经过训练,想要参加奥运会也绝非易事。”然后怎么样呢?自然是打消参加奥运会的念头,停止掷冰壶训练。——这就是“欲求”无法持续的状态。

认为“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人,往往把焦点放在参加奥运会这一“结果”上。所以,当他意识到无法实现的瞬间,“动机”就会立即消失,训练也随即放弃。

同理,如果你为了考东京大学而做历年真题的话,当发现完全不会做而束手无策时,就会“放弃考东京大学”,而且“放弃努力”。

每当我听到别人说想做点什么时,都会劝对方:“去创业吧。”但大多数人试都没试过就说:“这根本不可能。”他们大概以为创业是少数精英的专利,所以连做法和规模都没考虑过就一口拒绝。

由此可见,“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至上主义”。当他意识到这个结果无法实现时,就会连“做”的过程都完全放弃。

这和“既然不可能,那干脆就不做”的想法如出一辙。

因此,我从来不说“只要去做,就能成功”这句话。它意味着“做了就一定会成功”。而世上有许多“无法做到”的事,所以,大人对小孩、上司对部下经常说的“只要去做,就能成功”,显然是忽悠人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有些灰心丧气呢?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只需改变一下说法就能成立。

在这种场合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只要去做,就能成长。”

无论什么事,做总比不做强,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谁,只要开始做某件事并持之以恒,就会有相应的提高,就会增加相应的经验值,就一定能得到成长。随着能力逐渐增长,这一“部分”优势凸现出来,就有可能变成“才能”。

“坚持就是力量”这句老话,道破了事物本质的真谛。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在“发现自己无法做到”的认知阶段就已经完全放弃了。

“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潜台词是:“既然不可能,那干脆就不做。”

有才能的人会说:“只要去做,就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