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人生目标大不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什么父母想让男孩树立人生目标

在收到的这类邮件里,几乎每一封邮件都隐藏着一种声音。这些蕴含了内心强烈渴望的呼唤我已聆听了几十年,有一种来自全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家长们开始意识到,男孩需要一个人生目标,可太多人缺乏这个目标。家长们感觉,男孩缺乏人生目标,缺乏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承担重要角色的动力,缺乏“自己被社会需要”的意识;同时,社会上专门针对男性需求的服务越来越少,这两种因素是关乎男孩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常被家长提及的关于男孩人生目标缺失的一些核心话题。

  • 学校里充满了富有爱心的教职工,但并没有以大多数男孩所需要的方式关爱和激励他们。
  • 媒体和社会常将男性丑化为有缺陷的、危险的人,但并没有推出各种强有力的男性角色榜样。
  • 单亲妈妈渴望好好培养青少年时期的男孩,但缺乏帮助他们的一整套资源,尤其在孩子步入青春期时,更是缺少帮助。
  • 家里可能有合适的男性角色,但他们并不太了解如何扮演一个引导男孩树立目标的特殊角色。
  • 祖父母和其他良师益友也非常关心孩子,但他们并不能完全胜任向男孩传递人生目标、家族血统和高期望的角色。
  • 社会文化并不了解社会环境和邻里关系在关爱男孩一事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职场为年轻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认定年轻男性在找工作方面没有问题,却忽略了有数百万人没找到工作的现状。
  • 整个社会都在探求培养孩子的问题,却并未了解男女天生有别的问题有多么重要。

缺乏人生目标对男孩造成的影响

总之,近10年我所接收的来自很多家长的信件,揭示了一个让全体民众警醒的事实:男孩们境况堪忧。佩尔研究所的汤姆·莫滕松(Tom Mortenson)是“男孩项目”的创立者之一,也是研究男性成长的专家。他从很多研究报告中收集了有关男孩精神、情感、身体等方面的成果,其中包括《美国男子现状》(The State of American Manhood)。莫滕松博士收集的一些统计数据让人惊讶。

  • 美国公立小学和初中休学的学生中,男女比例是2.5:1,即每100个休学女生对应的是250个休学男生。被开除的学生中,男女比例是3.35:1。
  • 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中,男女比例是2.76:1。
  • 被诊断患有情绪障碍的学生中,男女比例是3.24:1。
  • 15~19岁这个年龄段的自杀人群中,男女比例是5.49:1。
  • 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自杀人群中,男女比例是6.24:1。
  • 15~17岁这个年龄段被送入教养所的人群中,男女比例是8.37:1。
  • 18~21岁这个年龄段被送入教养所的人群中,男女比例是14.3:1。
  • 在校大学生中,男女比例是0.77:1。
  • 获得学士学位的美国人中,男女比例是0.73:1。
  • 获得硕士学位的美国人中,男女比例是0.62:1。

人生目标缺失者的阴暗面

以上统计数据并非来自一个社会经济群体。正如“男孩项目”负责人朱迪思·克莱因菲尔德所言:“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高收入的白人男性也逐渐落后于同等阶层的女性。”美国教育协会的杰奎琳·金(Jacqueline King)加入了克莱因菲尔德的研究项目,她的研究显示,就在近10年,曾经享有这种特权的不少男孩纷纷从学校“打道回府”,要么不想念了,要么无法完成学业,且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女孩。“男孩项目”的研究者梅拉纳·维克斯(Melana Vickers)指出:“在2000年以来,高中退学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的唯一人口群体就是白人男孩。”在《今日美国》(USA Today)从事读写能力研究的理查德·惠特迈尔(Richard Whitmire)撰文提到自己收集了有关男孩教育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今年的大学生里,女生有1 000万名,而男生只有740万名。”

男孩们不仅在学校里缺乏学业目标意识,他们的行为也显现出社会目标意识的缺失:无数青少年滑向犯罪的边缘。他们的内心正丧失着目标意识,自杀和伤害他人者人数激增。这些少年们越来越堕落,甚至彻底沦为人生的失败者。

美国司法部一项研究显示,如今美国有700万名犯人,较20年前增加了5倍,其中93%是男性。美国非裔男性群体中,人生目标缺失现象令人震惊。在美国非裔男性中,有犯罪记录的比例高达40%~50%,这一年轻男性群体的暴力犯罪率和死亡率如今呈激增之势。

人生箴言

那儿并不遥远

亲爱的儿子,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你走过这条路,

你必须自己去走,

它并不遥远,它就在眼前。

也许你一出生就已在那条路上了,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也许它在水上或者陆地,随处可见。

亲爱的孩子哟,略坐一会儿吧!

吃点儿饼干,喝点儿牛奶。

一旦穿上新衣恢复了精神,

洗去你的眼垢,

让自己习惯于耀眼的光和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你胆怯地紧抱着木板在海边涉水已久,

现在我想要你成为一个勇敢的泳者,

跳到海中间去,再浮起来,叫喊起来,并大笑着将头发浸湿!

沃尔特·惠特曼

改编自《草叶集——自我之歌》

男性目标培养力量的瓦解

在过去的传统文化里,孩子们通过父母、祖父母和家族其他成员,学校和角色培养(4)等力量的齐心协力,学习迈向成功的策略。如今,这些积极的影响力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甚至瓦解。虽然战胜过去社会对男女角色的限制和压制很重要,但认识到每种角色的变化会对所有人和社会产生某些后果也很重要。近几十年来,我们仔细分析了女性角色的变化,以下是跟男性角色瓦解相关的几个重要的话题。

第一,男孩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根据明尼阿波利斯市媒体和家庭研究中心的调查,男孩跟父亲直接接触的时间平均每周只有1.5个小时,而这些孩子每周待在电子屏幕前,包括电子游戏、电视、电影、网络的时间超过40个小时。随着家庭体系的瓦解,以及男孩与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的交谈能力、角色塑造和人生目标意识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男孩也经常面临父亲缺失的情况,这不是如今才有的现象,但如果父亲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或在战场上杀敌,或去世了,祖父或者家庭中的其他男性成员会教男孩们如何成为男人,包括男人应该为了什么而牺牲自我,以及一个男人应如何维持走向成功的动力并设立目标。

第二,学校里有不少不知如何释放男性能量的“问题男孩”,因一些行为问题而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在校男生的人数正呈激增之势。全世界85%的神经中枢兴奋药物利他林被用在美国男孩身上。自1993年以来,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尤其是男孩身上的使用率已增长了5倍!对一些男孩而言,药物是保证其正常生活的关键;但对其他很多男孩而言,药物成了一种手段,用以抑制他们的自然行为,阻碍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利用自己的天性,只因为其中很多天性没有被社会主流文化所理解。

第三,很多男孩无法在学校里找到与自己未来发展有关的教育培养体系或者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而100年前,男孩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涉及更多的辩论、竞争和户外学习,有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因此也能获得更多人生目标和意义上的教导。

第四,男孩对自己作为男人的角色越来越不确定,甚至与100年前相比要晚熟一二十年。20多岁还住在家里、没工作的男青年人数逐年增加,不仅美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如此。很多男孩长大后缺乏大学教育或者生活技能,没有明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一项研究显示,一些地区的适婚女性一直处于“下嫁”状态,也就是说在婚姻里,她们得同时担任养家主力和孩子抚养者的角色。

理解
人生目标

男性人生目标的缺失对女性的影响

男性晚熟,受教育程度低于女性,且没有明确的社会角色意识。表面上看这些事实突显了女性的优势,但当女人想要结婚、拥有一个家庭时,这种情况的尴尬之处就显而易见了。现在,妈妈们在照看婴幼儿方面没有过多的选择。在悄然发生变化的经济情势中,她们的丈夫往往不能挣钱养家糊口。同时,男性也是一段长期婚姻关系里的晚熟者。全球超过95%的幼儿早期养育工作由女性承担,男性不成熟、缺乏目标意识和挣钱能力,反而成为女性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五,男孩在饮食上越来越无节制。根据美国医药协会的统计,如今40%的男孩处于体重超标或肥胖状态。他们的食物摄入不合理,缺乏锻炼和接触大自然的时间,这些导致男孩在心智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处理好身体的实际需求与目标欲望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男孩中酗酒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虽然男性中一直都有饮酒和酗酒的人,但如今借由酗酒逃避现实生活的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尽管有很多帮助他们停止这一危险行为的教育和公共服务项目,但也无济于事。这些人经常迷失自我,借助酒精自我慰藉。

第六,越来越多的男孩肆意冲人发火、打打杀杀。在美国,就曾经发生过年轻男性拿着棍棒到街上攻击流浪汉的事情。

第七,这种毫无目标性的暴力行为,正是男性角色和社会目标缺失的一个例证。这种暴力行为与像我岳父那样应征入伍或自愿从戎的男青年在战时实施的暴力行为性质不同。对今天年轻男性犯罪者而言,找刺激、支配他人、加入帮派的行为只不过是在高死亡率的风险下赢得暂时性的群体胜利,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这些行为不会出现在那些关爱家庭和社会生存的人的人生目标中。最终,帮派成了那些被社会和文化抛弃的男性们投身的特殊自我保护式“家庭”,也成为他们英年早逝之所。

人生箴言

最终的辉煌

我不想大谈贪图安逸的人生哲学,而是想谈一下勤勉生活的道理,即过艰苦奋斗的生活、忙碌竞争的人生。我要说,至高的成功不属于安逸平淡者,只有不畏艰险的劳苦者才能获得最终的辉煌胜利……归根到底,当男人和女人过着纯净而又富有朝气的健康生活,当孩子们被教育得勤奋努力,不畏艰难,不求安逸,知道如何从艰辛中夺取胜利时,这才是一种健康的生存状态。男人必须乐意做男人该做的事情,果敢、忍耐和勤勉,保持自我,让他人依靠。

西奥多·罗斯福

《劳作的男人才幸福》(No Man is Happy if He Does not Work

青少年时期的男孩文化里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风暴,着实是一场“三合一”的风暴:男孩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他们的家庭氛围日趋恶化;社会和学校不了解他们的天性需求。本书接下来将探究这些问题,并在每一次讨论中提供可付诸实践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