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环境心理学

读者在图书馆中做些什么?他们的精神状态、想法、感受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心理学是对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on)和情感(Affect)进行研究的科学。在图书馆情境中,行为指的是外化行为,即读者在图书馆中做什么。认知指的是思考过程,如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等,即读者在图书馆中思考些什么。情感指的是情绪反应的类型和强度,即读者在图书馆中感受怎样。尽管“图书馆心理学”这一学科理论还不够完善,但是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可以用来解释物理环境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图书馆环境下。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研究、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为图书馆空间的规划、重塑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指导。

一、概念与发展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费舍尔(Fisher)、贝尔(Bell)与鲍姆(Baum)等人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和构造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与心理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由于环境心理学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界定有根本的一致性,都认同或者肯定、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区别在于对自然环境与物理环境在人类行为和活动中所起作用和重视的程度不同吕晓峰:《环境心理学:内涵、理论范式与范畴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8(3):141—148。

环境心理学不能与其他的心理学领域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有两点不同:①采用的方法不同;②研究的问题和情境的种类不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大多数是观察性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面进行研究,因为环境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大多数是在人工和自然环境中进行。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人与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因此,环境心理学非常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尚欣:《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乡村图书馆为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8):13—18。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如下。

(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2)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3)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

(4)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

(5)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中的体现是,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使得读者感到舒适、人性化Susan, 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Littlefield,2017. 芮旭婷、徐蕾:《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新闻世界》,2013(6):268—269。

二、世界观研究方法

研究者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在研究图书馆时使用的研究方法。奥尔特曼(Altman)等人将这些世界观视为心理学研究和理论的哲学基础,开展心理学研究一般主要有特质(Trait)、交互式(Interactional)、有机体(Organismic)、互影响(Transactional)4种角度Altman, I., & Rogoff, B..World Views in Psychology:Trait, Interactional, Organismic and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s.In D.Stokols & I.Altman(Eds.),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Wiley,1987.

1.特质世界观

特质世界观强调从个体内部解释心理现象。这种观点在个性心理学中比较常见,这种观点下的研究强调影响个体行动、思想和感受的持续且稳定的特质。因此在图书馆空间研究中,这种世界观将个体的外向性和内省性特质与在图书馆中选择清静空间或公共空间的倾向性联系在一起。特质世界观适合于研究哪种类型的读者倾向于来到图书馆以及哪种类型的读者更喜欢远程访问资源。

2.交互式世界观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是从交互式世界观角度开展的。这种观点认为像个性这样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和物理环境一起交互产生了心理现象。交互的变量通常与简单的因果关系结果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图书馆空间心理学研究中,这种观点相对于特质世界观,增加了“人口数量”这种情境变量。占有面积或是人口密度与个体的外向性和内省性特质一起影响了个体对图书馆空间的选择倾向性。

3.有机体世界观

第三种世界观“有机体世界观”强调生物有机体的概念。这种世界观不仅仅是从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看现象,而是从可维持最佳功能状态的复杂的有机系统角度出发来看心理现象,或者说是心理结构运行的方式可以在一个生物体中保持内稳态。

图2-1所示为有机体世界观应用于图书馆环境模式图,该图展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有机体模式,该模式将奥尔特曼的隐私理论应用到读者如何调节图书馆中的社交之中。该模式最左边的圈表示读者对图书馆环境进行估量,读者会从个体本身的变量(如外向性和内省性)以及情境变量(如设施占地面积)两个角度对图书馆环境进行感知。之后,作为评估的一部分,将进入该模式第二阶段即中间的圈,读者将对他或她所期望的社交接触(D)与图书馆环境中他们感知到的接触(P)进行比较。如果这种隐私等级比较匹配,即D=P,那么读者并不会有任何行动,他们会再回到最左边的圈开启一个循环模式继续对这个环境进行评估与监视。但是,如果D和P不匹配就会进入最右边的圈。当D小于P时,读者就会感到孤独,他们就会需要更多的接触;当D大于P时,他们会感到拥挤,就会减少接触,读者会通过自己的隐私等级来调节接触的等级。如在图书馆空间内,如果一个读者坐在了靠近嘈杂的小组附近,但是他并不希望有接触,隐私校准(Privacy Regulation)就会带来几种处理方式,如口头提醒“请保持安静”、非口头处理“怒视这些嘈杂的读者”、环境式处理“离开去找一个更安静的区域”,或者是认知式处理“尝试忽略到这些噪声”。隐私校准需要读者重新评估他所处的环境(重新开启这个模式),由此带来实际或可感知到的环境改变。图2-1的整个模式描述了一个读者尝试将其与他人接触的期望值和感知值达到平衡的“隐私生态”Susan, 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Littlefield,2017.

图2-1 有机体世界观应用于图书馆环境模式图

4.互影响世界观

互影响世界观与其他3种世界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世界观更加全面,尝试从整体来理解环境,同时也更加语境化,将每个环境视为独一无二的。图2-2所示为互影响世界观应用于图书馆环境模式图。互影响世界观将图书馆环境从社会、环境、心理、时间4个属性来进行定义。这4个属性并不是不同的变量,而是环境的相互作用属性,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在环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理解他们和谁在一起、他们在哪儿以及什么时候发生的。因此,比起简单地寻找图书馆环境中前决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世界观更倾向于从人、场所、心理和时间4个角度来观察、辨别、描述和理解关系模式。而在图书馆空间研究过程中,并不是只采用某一种世界观来开展研究的,经常是使用多个世界观方法来开展环境研究Susan, 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Littlefield,2017.

图2-2 互影响世界观应用于图书馆环境模式图

三、图书馆环境心理学属性

环境心理学主要从领域性、隐私及个人空间学说3个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与空间的关系。哈里斯(Harris)等人结合科学世界观和哲学角度以及环境心理学属性,将图书馆环境中的心理学属性主要总结为周边条件、易辨性、拥挤、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域性、美观性共7个方面。图2-3所示为图书馆环境中的心理学属性Susan, 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Littlefield,2017.

图2-3 图书馆环境中的心理学属性

1.周边条件(Ambient Conditions)

周边条件指的是当下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些要素,如噪声、温度、光线等。这些要素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室内周边条件与所处这一空间者的健康、舒适程度、工作效率等直接相关。在学习情境下,糟糕的周边条件会给学生行为、满意度、记忆力等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存在所有人都满意的周边条件。因此,环境的可控程度就十分重要,个体可以对所处环境进行调节,或者可以寻找到更满足需求的空间。

(1)噪声

噪声(Noise)是令人厌恶的、不可控制的和不可预知的声音。噪声对人们的身心均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可能间接地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马修(Mathew)和坎农(Cannon)的研究表明,噪声会引起不愉快的心境,而心情的愉快与否会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因此噪声也影响助人行为。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对绩效、人际交往和健康也有重要影响。此外,噪声的影响可能产生持续性的作用。

尽管图书馆一直以来就将自己界定为安静的环境,但是现代图书馆开始从只为阅读爱好者和学术科研人员提供安静的场所,转变为提供计算机实验室、团队学习室和社交区域等多种用途的设施。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与技术和社交活动相关的噪声产生。与图书馆中噪声相关的研究表明,噪声等级对于任务的影响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偏好。查(Cha)等人针对高校图书馆中的噪声开展的研究表明,学生将噪声等级视为他们选择学习空间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但是,有些学生对噪声特别敏感,有些学生则根据所做的任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噪声等级。即使噪声对内向型和外向型读者都会带来焦虑感,但是对于内向型的读者来说,即使是比较温和的噪声也会对他们的阅读理解造成损伤。

从读者个性角度出发,倾向于略微嘈杂学习环境的读者比起倾向于安静学习环境的读者在阅读和听讲座时更容易接受背景噪声。噪声也会对写作流畅度产生影响,有研究将被试安置在不同的声学环境下要求他们写一些简短的文章,结果显示在背景声更明显的环境下被试写了更少的单词且写作过程中停顿更多。赖特森(Wrightson)等人提出了利用空间来创建缓冲区的解决方法。如果嘈杂的小组研究室本身就设置在与安静区域较远的位置,就不需要添加额外的屏障。大学图书馆中一些学习空间有些嘈杂,但是只有1%的读者认为三面隔板阅览桌区域嘈杂,因此在学习区域内为读者设置屏障或者遮挡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读者的噪声焦虑感。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在地板上铺设地毯、在天花板上安置隔音砖等方式来减少噪声干扰Wrightson, D., Wrightson, J.M..Acoustical consideration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brary facilities.Library H i T ech,1999,17(4):349-357.

(2)热舒适

图书馆周边条件的另一个重要的属性是热舒适(Thermal Comfort),其中包括温度、湿度、空气通风,以及一些读者个体的因素如穿着等。热度是在工作环境中影响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在学术环境下,学生也对热舒适十分在意,他们提出极端的温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过热的温度以及缺少通风的环境会让读者感到疲惫、无力,同时对这一空间感到失望。对于温度来说,最适宜用脑环境的温度是20℃~25℃,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同样会影响思维和判断能力廖梅娟:《试论图书馆环境对读者影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252—252。。与此同时,温度和光线也会对图书馆中的物理馆藏产生影响。

雷萍艳对学习效率与图书馆室内温度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温度与学生的思考速度、学习效率、学习时间持续都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学生认为在温度感觉凉快些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更加高效雷萍艳:《学习效率与室内温度关系的一个实证研究——以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8):147—149。。而对于图书馆室内的空气质量优化,金建军提出了建设绿色低碳建筑、选用绿色环保装修材料和家具、降低电磁辐射污染、降低噪声污染、吸附污染的气体、保持良好的通风、合理自然采光、抓好室内卫生清洁、馆内定期进行消毒、搞好室内植物绿化、定期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分析、加强公共空间意识和环保意识宣传等优化室内空气质量的策略金建军:《高校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4):45—50。

(3)光线

光线(Lighting)也会影响读者的舒适感和效率。图书馆中的光线需要适合各种任务,如阅读、使用计算机工作、与他人交谈等。基利克(Kilic)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工作区域的亮度与学生在学习场所待的时间长短有关,同时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靠近窗户的座位Kilic, D.K., Hasirci, D..Daylighting Concept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Users'Satisfaction.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6):471-479.。但是,太强的光线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需要使用计算机或者演示文稿展示的会议室空间就不需要太强的光线,也不要有很多窗户,以便保证所有人都可以看清屏幕。太阳光带来的眩光可以使用茶色玻璃、悬挂窗帘或百叶窗等来进行控制。太阳光也最好避免直射书本或展示品上,因此可以在房间中间部分放置书架,同时在窗户周围布局阅读区域。与其他的周边条件一样,最好可以给读者提供可控制光线的设备,如调光开关、阅览桌独立的照明,或者为读者提供不同空间不同的照明环境的选择,以满足读者对光线的需求。

2.易辨性(Legibility/Wayfinding)

环境的易辨性指的是环境的部分可以被易识别,也易被组织成为一个整体。高度具有易辨性的环境要求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去说明、学习和记住,使得读者可以很容易进行定位且去找到他们的目的地(即导向性)。对于图书馆来说,易辨性意味着读者可以更容易找到信息、书籍和服务,因此图书馆空间的易辨性十分重要。在这种理念下,图书馆的咨询台放置位置也变得十分重要,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从咨询台或其他人处获取导向帮助。

在图书馆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导向性。比起基本的导向指示,对于一些设施标记“左—右”指示更让读者满意。考虑到图书馆的物理属性,可以从两种途径来提高易辨性,即建筑物导向设计和信息导向设计。

(1)建筑物导向设计指的是改变空间的楼层规划,信息导向设计指的是改变环境标识如指示牌、方向帮助等。在建筑物导向中,如果图书馆空间布局过于复杂,就增加了读者找到所需要书籍的难度。理想状态下,图书馆需要对容易给读者带来困惑的楼层规划进行调整,优化路径,增加视准线,但是这种调整将会花费较多经费。

(2)信息导向设计花费较少,该方法对信息导向进行优化,如在一些容易使人混淆的交通区域放置标识或者有馆员值守等。同时,由于读者常常使用书架末端标识来寻找书籍,馆员需要对这些标识的可读性进行评估,适当情况下可以使用更大的字体。尽管标识和地图是常用的导向工具,但是如果不清晰、难以辨认、有冗余文字、颜色选择不对、贴在了错误的位置、被损坏或者长久未更新,都会减弱图书馆的易辨性,给读者带来不良的体验。

3.拥挤(Crowding)

拥挤指的是一定大小的空间内有过多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主观感受。密度(Density)与拥挤(Crowding)是社会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密度是一个纯粹的物理概念,是一种客观的状态,指在某一特定空间内人口的数量,简言之就是单位空间内的人数。之后有研究者又提出了便于实验操作的社会密度(Social Density)和空间密度(Spatial Density)概念。前者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概念,后者则基本保留原密度的内涵。当空间大小减少(空间密度)或者人数增加(社会密度)时,人们更可能感受到拥挤。拥挤与密度(Density)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密度的大小与拥挤并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有研究表明,高密度在性别、年龄、任务绩效、攻击性以及不同场合引起的拥挤反应是不同的,如空间的高密度引起男性的消极反应,女性的情感反应则不是很明显乐国安:《美国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2—47。

信息超载、行为约束、过多的人争夺过少的资源是产生拥挤感的根本原因。在现实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措施来解决拥挤问题,如空间分隔、缓解交通拥挤等。而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空间分隔是最常用且最容易的解决方法。对于图书馆读者来说,当他们拥有足够大的学习空间感受不到拥挤他们才会更加舒适。与此同时,对读者来说,拥挤不仅仅是个不愉快的体验,同时也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压力和损伤,使得他们做出更多不满行为。密度同样也会强化噪声的感知。规划图书馆空间时,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高密度区域的负面影响,如提供宽敞的场所、与高密度区域隔开分隔出小的学习房间,或者在区域之间放置视觉遮挡物等。

4.私密性(Privacy)

拥挤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读者私密性的减少。阿尔托曼(Altman)认为,私密性是指个人对他人或群体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私密性并不是要求个体独处以绝对的隔离,它也包括与他人或者群体的亲密关系。因此,认识私密性需从动态的、辩证的角度来理解环境和行为的关系。国外对居住环境、学校和办公场所等环境研究,发现私密性的缺乏与否或者高低对身心、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均有重要影响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私密性包括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4种类型,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图书馆读者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私密性需求,如在隔离区域独立学习、在周围有人的区域独立学习、在一个相对私密的场所开展同伴或小组学习,或者是在公共区域开展小组学习等。环境是否能够满足或符合读者的私密性需求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这个空间的满意度。私密性主要影响图书馆的座位布局。阿普尔盖特(Applegate)发现了一个“隔离理想”状态,即读者更倾向使用更具私密性的学习室和学习空间,而不是公共开放的区域Applegate, R..The Library Is for Studying:Student Preferences for Study Spac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9,35(4):341-346.。还有一些学者发现,当针对学生开展楼层家具安置建议时,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将单人沙发和工作台等放置在角落里,或者是放置在远离大门的位置,以期待可以获得最佳的私密性Na, W., Boubekri, M..Investigation of declared seating preference and measure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 sunlit roo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30(2):226-238.。哈桑纳恩(Hassanain)等人则是建议在阅读区域或者计算机工作台区域采用分区隔离的方式来增加视觉私密性Mudhei, A.A., Hassanain M A.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facilities.Structural Survey,2006,24(3):230-239.

5.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拥挤和私密性与个人空间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Robert Sommer)提出了“个人空间”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着一个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其承担着自我保护的功能。不同个体的个人空间范围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下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个人空间是主客观因素夹杂的一个动态的、弹性的概念。它受个体的年龄、性别、人格、情绪、人际关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杨治良、蒋弢、孙荣根:《成人个人空间圈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8(2):26—30。。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需要给人提供舒适的距离。

图书馆空间设计可以通过提供充足的空间以及放置一些屏障的方式来避免读者感到个人空间遭到侵犯。那些独立学习或工作的读者一般来说都并不喜欢和别人挨着坐。有研究指出,有读者在一个配备了4把椅子的桌子上学习,当有其他人坐上了这4把椅子中的第二把椅子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个人空间遭到侵犯。作为修正措施,桌子应该配备更少的椅子,并且椅子之间需要有更宽的空间,以减少读者产生个人空间被侵犯感。

6.领域性(Territoriality)

领域性也是阿尔托曼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Territory)。领域主要有主要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次要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和公共领域(Public Territories)3种类型。主要领域一般是指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如家、办公室等。次要领域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用,如私宅前的街道、自助餐厅或休息室的就座区等。而图书馆、公园、海滨等场所就属于公共领域,这些领域是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但是如果公共领域频繁地被同一个人或群体使用,它很可能变为次要领域。如读者常常在图书馆中选择同一个位置,如果这一位置被他人占用,则会引起不快的反应。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①认同感和安定;②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这3个概念是相互接触的,个体领域变化,交往对象也就存在差异,个人空间相应地表现出人际之间的交往距离,个人的私密性也就会相应地做出选择。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直接影响着人的拥挤感、控制感和安全感。

个人空间仅是某一个空间的虚拟式使用,而领域则有一种“宣告式”的实际物理位置的意义。在图书馆空间中,读者可能会通过放置书、包、衣服等物品来“标记”自己占领了一个临时的区域,如一个桌子或者一个位子,因此图书馆空间设计中如果允许读者可以有临时性的领域对于读者来说会是开心的。正如上文所说,读者看到有人占据了一个桌子,即使桌子旁边还有椅子,他可能也会避免使用这个桌子,特别是当桌子的使用者“传达”出了已经占领这个领域的意思的时候。在图书馆中,读者将自己的所属物留在桌子或位子上之后离开图书馆以便之后再回来使用这种现象层出不穷。这种领域性行为对这个读者本身是有利的,但是这就意味着其他读者可能无法使用这个空间,这就带来了空间浪费,特别是当读者一个人占领了一个配备4张椅子的大桌子时。因此,为了解决图书该空间有效使用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了针对希望安静学习的读者放置桌面分隔板的形式,这种分隔板与三面隔板阅览桌相似,但是是针对大桌子上放置分隔板以隔离出小的空间,方便读者使用。

除了社交调节功能外,领域还可以通过私有化和装饰的方式来使得读者成为拥有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来说,如果将图书馆中的某一个设施归属于某一个读者,将会促进读者产生拥有感,同时减少损坏和偷窃。比如,如果让读者来负责图书馆中艺术品或者项目的展示将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自豪感和连接感,他们会感受到是图书馆的共享拥有者,因此对图书馆政策更加拥护,同时也会留心那些违反规则的读者。

7.美观性(Aesthetics)

美观性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场所感到开心或美丽的程度。在科恩夫妇(Aaron Cohen&Elaine Cohen)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个关于空间环境的试验。在某图书馆中将读者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读者坐在一间非常漂亮的会议室中看照片,另一组读者坐在门房里看同样的照片,他们很少有人关注周边的环境,但是阅读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坐在会议室里的一组人发现照片中的人物全是笑的,而坐在门房里的人觉得照片中的人非常不高兴、非常严肃。因此,空间的美感和建筑的功能与行为层面同样重要张广钦:《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环境心理学因素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28—33。

空间美观性是个复杂的研究议题,因为室内空间的各种因素都会给评价这一空间是否美观带来单一或者整体的影响。卡斯玛(Kasmar)提出了66个室内美学描述符号词典,其中包括大小、类型、布局、色彩、光线、温度、气味、保养等。对美观的评价也涉及多种因素,如根据不同的场景、文化背景、个体特征,会有不同的美观体验。因此,美观性对于空间来说十分重要。工作场所的美观会提升工作满意度,医疗场所中摆放艺术品会提升病人的满意度,使他们有积极的心态,释放压力。对于学生来说,当校园设计的并不那么像一个机构且具备美观性,学生就会感觉学校像家一样。

贝利纳(Berlyne)关于美学与心理生物学的理论对之后的环境美学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将贝利纳的理论应用到室内环境,设计元素会使用户对这一空间的不确定性产生影响。如果空间设计的所有设计元素都可以预先想到,读者就会感觉这个空间很无聊。但是如果空间中的设计元素太过于繁杂,读者理解起来感到困难,读者则会感到这个空间充满压力。因此空间设计元素维持在适中的水平,可以让读者感到愉快和美观。这个适中程度一般包括复杂度(由空间中的不同元素的种类决定)、新颖性(由使用新的或不常见的设计决定)、不规则性(由设计元素如何从环境中脱颖而出决定)、意料之外(由设计元素超出用户对这一环境的期待值所决定)4个方面。在实际应用案例中,多种不同纹理的地毯、地面上与众不同的色块、不对称的形状等都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学感受。

图书馆应当注重室内空间形式对美学规律的应用,包括室内的交流空间、个性空间、创新空间,以及人员行进路线等方面的布景与色彩选择,应当遵循有秩序、比例合理、均衡与稳定、协调和对比、节奏与韵律、个性与共性的原则,避免借空间美化之名进行艺术品的堆叠和空间无序化设置,并注重规律、创新、实用等理念的融合刘孟哲:《高校图书馆空间组织及环境改造设计研究》,长安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