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后市场:商业模式与投资热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国医疗后市场的发展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病发病率的上升,公众健康意识的加强等因素带来了慢病管理、康复医疗以及养老需求的不断扩大。另外,我国医疗资源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和分配不均等问题也从客观上推动着众多医疗机构和产业链上的各种相关机构在医疗后市场实现结合。与此同时,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医疗后市场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与发展契机。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成为健康管理的平台,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拓展了健康数据来源。市场需求、科技力量、政策驱动成为促进医疗后市场发展的共同动力。

一、我国医疗后市场的规模容量

(一)慢病管理市场的规模容量

目前,我国慢病患者数量已近3亿,而且还在持续上升中。慢病具有用药时间长、药品费用高、就医依赖性强的特点。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慢病支出约为3.24万亿元。以一项与慢病治疗相关的医药产品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为例,根据对国内样本医院数据进行统计显示:2018年,抗肿瘤用药销售额为265亿元,占11.6%;心血管系统用药销售额为226亿元,占10.0%;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销售额为134亿元,占5.9%;呼吸系统用药销售额为81亿元,占3.5%。以上四类药物销售总额为706亿元,占整体市场31%。整个慢病管理市场的空间与容量由此可见一斑。

(二)康复医疗市场的规模容量

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报告,按目前行业平均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8%预计,到2022年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033亿元;从长期整体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康复医疗市场理论上容量可以达到6500亿元。

(三)养老市场的规模容量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速快。据艾瑞咨询统计,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57万亿元;预计2022年达10.29万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1.9%;预计到205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06万亿元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发展空间很大。

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主流养老模式中,我国提出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多地提出“9073”养老市场发展格局,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以90%、7%和3%为目标(如图1-6所示)。根据“9073”养老市场发展格局,社区养老将从1%提升至7%,带来了市场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民办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社区养老资源大幅增长。

图1-6 “9073”养老市场发展格局

资料来源:恒大研究院

从机构养老市场来看,根据《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为30.9张,距离“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提升至35~40张”的要求以及国外养老产业步入成熟阶段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70张”还有一定差距,相应的市场需求亟待填补。

二、我国医疗后市场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我国慢病管理市场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1.市场需求空间大,但发展曲折

慢病很难被治愈,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用户具有消费黏性。同时,根据各种数据估算,慢病管理市场具有数亿患者人群和千亿级的市场潜力,因此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与参与,但是,近年来慢病管理市场的发展却呈现出一种曲折徘徊、步履维艰的态势。

以2015年出现的“百糖大战”为例,当时糖尿病管理App有700多个,约占整个移动医疗App的30%,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竞争戏码。但是到如今绝大部分App已经销声匿迹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慢病管理的费用支付未纳入医保,患者有一定的支付压力;二是患者对慢病管理的消费意识与习惯还在形成的过程之中;三是现在提供的慢病管理服务还比较局限,真正解决患者及医生实际痛点需求的服务项目还比较缺乏,有待深入研究,对接痛点,才能真正带来客户价值。

2.慢病防控体系基本形成,但慢病管理能力仍然较低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慢病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以及投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慢病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由国家疾控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国家癌症中心构成,并通过医疗系统下沉到地市级和县区级,形成了以三级医院为技术依托和指导,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慢病三级管理体系。其中,三级医院的份额依然是最重要的,而且在继续增长(如图1-7所示),而在大部分基层医疗单位,管理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对患者的慢病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

图1-7 我国慢病三级管理体系状况

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3.参与者增加,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与完善

随着医疗后市场需求增大,用户渗透率增加,慢病管理市场产业链环节更加清晰,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慢病管理作为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兴细分领域,参与者越来越多,其产业链也在不断形成与完善之中。慢病管理企业也由于所参与的慢病管理机制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二)我国康复医疗市场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康复医疗市场可以分为上游康复器械市场和下游康复医疗服务市场两个主体构成部分。

1.康复器械市场:增长迅速,新兴技术应用日益普及

康复器械市场生产商主要为康复、养老、医疗等机构提供评定器械和治疗器械。按康复不同阶段划分,康复器械主要分两类:一是用于诊断、评估、监护、治疗的仪器设备,需求对象为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及康复医院等;二是各类帮助有功能障碍的人提高生活质量的辅具,起功能代偿作用,如假肢等。

近年来,我国康复器械产业的年平均增速在25%至30%之间,占整体康复市场的比重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康复科室对康复设备及技术普遍有很大需求,随着康复医院与机构的增加,需求也日益上升;同时,有关政策也推动着康复器械产业的发展。如根据《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及《康复医院基本标准(试行)》的有关规定,约有一万家的综合医院须建设康复科,据此估算所带来的康复器械需求量将达300亿元~500亿元,需求量巨大。

在康复器械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康复机器人。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份额为2.2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32亿美元。康复机器人有很大的商业契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康复机器人在人性化、个性化的设计上还尚有不足,同时多平台之间缺乏协同控制,包括机器之间的协调、人之间的协调以及医生之间的协调。另外,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还比较弱,智能化水平不足,人机交互的能力有待加强。另外,康复机器人进入市场还需要资本驱动。

2.康复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发展空间,资本关注程度高

康复医疗服务市场是深具发展前景的细分市场,这来源于患者对生存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消费要求,同时,国家对康复医疗产业也不断出台政策,加大了投入与扶持的力度。

我国现有的康复医疗机构包括康复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康复科(综合医院中的康复科)、康复门诊(康复诊所)和准康复医疗机构等。随着三级医疗体系的逐步落实,康复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康复需求预期将快速增长。目前,民营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如图1-8所示。

图1-8 民营资本进入康复医疗与服务市场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养老市场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1.机会与问题并存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还在持续加剧之中。根据贝恩公司和招商银行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8年年末,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数量达到197万人;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在目前高净值人群中,5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达到27%,他们财富积累充足,社会负担较小,是未来10年养老消费的主力。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三人及以下家庭占比提升,养老产业正在逐渐成为刚需。另外,从政策方面来看,自2016年开始,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养老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养老金融、医养结合、土地、人才、技术及服务等专项政策逐步得到完善和落实。这些都给养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养老市场总体来说还处于发展起步期,在养老产业发展及服务提供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例如,养老服务存在供给结构性矛盾,医疗资源不足,从业人员缺口较大、素质较低,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服务资源分散等,都有待不断解决与完善。

2.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的养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连接投资、开发、运营等要素的完整产业链条(如图1-9所示),开发了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及养老社区等四种产品类型,在其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及服务内容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上得以推进。

图1-9 养老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恒大研究院

以养老地产为例,养老地产实际上成为提供不同类别养老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消费者可根据个人收入和需求自行选择。从其产业链上看(如图1-10所示),上游开发商主要解决了土地和资金问题,下游运营商则解决运营和提供服务的问题,整合了包括诸如医疗照护、养老器具提供、养老金融等各种养老服务。

图1-10 养老地产产业链

资料来源:恒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