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诊所感染控制(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口腔医疗病原体污染

口腔医学和卫生学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对口腔诊所的卫生学产生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早在1934年克诺尔就大声疾呼,反对重复使用毛巾和肥皂。但是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对口腔诊所里受到感染的危险性进行科学研究。
在阿尔布莱希特等(1953年)的文章里,人类第一次描述了致病病原体在口腔诊所的传播途径,即通过受污染的传播工具,或通过从涡轮机里流出的被严重污染的冷却水传播;也是在这篇文章里,口腔诊所里的治疗台第一次成为预防感染的研究对象。当时已经提出,车针或磨石高速运转时产生的悬浮微粒,一旦通过医师或病人的呼吸道进入体内,就有可能造成感染。这些受到污染的尘雾中含有直径小于5μm的颗粒,它们可以长驱直入进入人的肺泡。现在使用的口腔综合治疗台是非常复杂的高技术治疗设备,它们都经过精心设计,造价昂贵,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但正是由于受到设计的制约,它们在卫生这个环节上还存在缺陷,必须经常进行清洁工作。
由于口腔诊所的特殊性,其造成交叉感染的因素和环节十分复杂,尤其是肝炎病毒感染,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口腔诊疗技术多样、临床侵入性操作多、诊疗器械结构复杂、使用频繁等因素,如果诊疗过程中,消毒隔离不严格,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口腔医师因口腔诊所病原菌的危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重视,特别对因注射器针头、锐器以及高速转动的牙钻造成的意外损伤所致的血液、唾液经皮肤、黏膜感染的疾病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口腔诊所的病原体污染,包括口腔诊所的室内空气、诊疗桌椅和诊疗器械等的病原体污染。
过去百年来口腔医师忽视了在口腔诊疗工作中的潜在感染问题,直到20年前,人们才意识到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血行传染性疾病可能在口腔诊所中传播,包括医师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以及病人与医师之间的传播。特别是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名牙科医师可能将其艾滋病传染给了经其治疗的五位病人的报道,曾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口腔诊所无疑成了可能感染上传染病的高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