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诊所感染控制(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病原体污染的社会因素

不仅在国内,即使是国外一些基层口腔诊所,为节省成本也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牙科用具,或不对器械进行高温高压消毒,牙科器械在一个病人口腔医疗使用后只是简单地在消毒液里浸泡一下,就继续给下一个病人使用,这时隐藏在器械缝隙里的各种细菌或病毒就可以在病人之间互相传播。在我国辽宁发现的第一个艾滋病病人,就是因为他在非洲工作时,到当地医院拔牙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都出现过口腔医师被艾滋病病人传染的病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姚飞等(2003年)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随机调查55名口腔医师。结果仅有21.8%的口腔医师在诊治病人时能够做到主动预防;对意外感染的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受到系统性职业防护教育的人员占37.5%。华北煤炭医学院口腔系宋薇等(2010年)对抽取10个市20家三级医院、12家三级以下级别医院的225名口腔科实习生,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口腔科实习生对诊疗病人中可能会被感染传染病的知晓答对率较低,为33.94%,三级医院答对率为41.56%,三级以下级别医院答对率为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 2=18.29, P<0.005)。结果发现口腔科实习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具依从性较好,工作时穿白大衣、戴口罩、戴手套、戴帽子者分别达100%、99.35%、94.16%、77.27%。说明口腔科实习生自我防护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Reingold和Mori等的研究结果均提示,口腔医务人员的乙肝病毒(HBV)高感染率和职工的工作时间、工作类型及疫苗的免疫情况有关;而和每天的诊治病例数、病人是否为病毒感染者等无相关性。McCarthy和Thomas等也证实口腔诊所特殊的工作类型(如正畸、口腔外科等)和HBV感染率有较大的相关性。
根据我们的经验,如能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就有可能避免口腔诊所病毒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①严格执行现有的口腔器械消毒方案,这是避免病毒交叉感染的基础;②进一步加强口腔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卫生习惯教育,如使每位病人都能有机会得到医务人员“一次性手套”的诊治;③对口腔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疫苗主动免疫(如HBV),使之对病毒产生免疫力;④对病人的病毒感染情况应进行详细询问,必要时进行病毒学检测;⑤在医务人员中进行HBV、HCV、HIV等病毒的筛查工作,对指征阳性的医务人员应避免其与病人的直接接触。
总之,口腔诊所的病毒交叉感染问题不是单纯依靠有效的口腔器械消毒就能解决的,它还涉及伦理学、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诸多方面,我们只有在对各方面都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管理、质量控制之后,才有可能控制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使医患人员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