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诊所感染控制(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病原体特征和传染源

艾滋病为人类感染上HIV后的最后阶段,HIV进入机体后,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发展成为典型的临床艾滋病。这一段时间短至数月,长可达17年以上,平均为10年,为AIDS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内缺乏临床症状,难以从血中分离出HIV,仅能检出HIV抗体,但确有低浓度的HIV在体内复制,具有传染性。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实质上就是AIDS的潜伏期病原携带者,也称为HIV感染者。
一、 病原体特征
HIV原称嗜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它进入人体后,选择性地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的严重缺陷,肿瘤的易患性和机会感染率也因而增加。感染HIV的单核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损害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1981年春天,美国洛杉矶一家医院发现第一例AIDS。次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患淋巴结病综合征的男性同性恋者中分离到一株反转录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1984年5月美国癌症研究所从1名AIDS病人活体组织分离到病毒,命名为嗜人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HTLV-Ⅲ),后来证实两者为同一种能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的病毒。1986年7月国际病毒分类学会将此病毒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986年1月,Clavel从西州分离到一株反转录病毒,称为HIV-2,而1983年分离到的HIV称为HIV-1。HIV-2与HIV-1核心蛋白有部分交叉反应,同样可引起AIDS,但症状较轻,病死率也低。
HIV是带有包膜的RNA反转录病毒,在分类上属反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卵形,直径约100nm。病毒核心由单链RNA、反转录酶及结构蛋白组成。核心外面是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病毒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有刺突,含有与宿主结合的部位(图4-1,图4-2)。
图4-1 电子显微镜下艾滋病病毒(HIV)(来源:中法国国家医学与健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图4-2 艾滋病病毒的生活周期(来源:中法国国家医学与健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远较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弱。对热敏感,加热56℃ 30分钟即可被灭活,煮沸20分钟全部死亡。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经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气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HIV对化学消毒剂也很敏感,0.2%的漂白粉、2%的戊二醛、0.1%的甲醛、2%的氯胺以及2.5%聚维酮碘(polyvidoneiodine)溶液都能杀灭HIV。乙醇对HIV有良好的灭活作用,20%的乙醇需10分钟、30%的乙醇需5分钟、70%的乙醇只需1分钟可将HIV灭活。
HIV不耐干燥,在干燥的环境中很快失去活性,但1~3天后仍可检出。在血液中可存活数周。有人将HIV在干燥状态下置于室温,则传染性可维持3天以上。也有人用γ射线或紫外线照射,HIV仍有感染性,说明用γ射线、紫外线不能灭活HIV。
二、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带病毒者。有关研究证明,HIV离开人体后并非立刻失去传染力,处于室温的液体介质中,病毒会保留充分传染力达7天之久,用干化HIV进行研究显示,有些干化病毒粒子在室温下仍能保留传染力,有时可超过7天。艾滋病病人及HIV感染者是AIDS的传染源。

1. HIV感染者

HIV进入人体血液后,可进入数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细胞等。其主要的靶细胞为表面有CD4表位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HI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通过芽生方式释放,并继续攻击其他细胞,引起细胞病变和破坏,甚至细胞死亡。此过程周而复始,并刺激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的产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从HIV进入机体后1个月开始产生,平均约为45天。这一时期称为“窗口期”,常易被忽略。
机体在产生抗体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痛、皮疹、腹痛、腹泻、乏力、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等,一般持续1~4周自行消退,称为急性感染期。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复制明显,其血液中可以培养到HIV。急性感染期后,症状消失,进入潜伏期的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难以从HIV感染者血液中分离出HIV,仅能检出HIV抗体,但确有低浓度的HIV在体内复制,并能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染他人。
无症状的HIV感染者随着时间的推移,HIV病毒在其体内不断复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开始出现周围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减少,最后发展至AIDS的临床阶段。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短至数月,长达17年以上,与HIV的感染剂量、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及个人健康状况等有关。据观察,在感染HIV 5年内,将有10%~30%发展为AIDS;12~13年内约有60%发展为AIDS,但已发现并非HIV感染者均发展成AIDS临床问题。

2. AIDS病人

由于感染的发展,机体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各种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机会感染和继发肿瘤,甚至直接感染和破坏脑细胞,出现神经系统疾患。从HIV感染到AIDS阶段并无十分明确的界线,其间往往有一过渡阶段,即HIV感染相关症状阶段(ARC),这段时期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液中T淋巴细胞已开始下降等,可视为轻型AIDS病人。
三、 AIDS的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

应注意:①有同性恋、多个性伴、静脉药物依赖、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等历史;②有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者;③有条件性感染及Kaposi肉瘤表现者;④有长期低热、腹泻、消瘦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者。

2. 实验室检查

应注意:①有免疫功能缺陷指标:CD4<200/mm 3,CD4/ CD8<1;②HIV抗体检测确证阳性。
四、 我国AIDS病例诊断标准

1. 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tes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2. 确诊病例

(1) HIV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①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②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③卡氏肺囊虫肺炎(PCP);④卡波西肉瘤(KS);⑤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 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一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①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AIDS病人因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易于发现数量相对少,传播本病受到一定局限;而HIV感染者,没有症状,难于发现,活动范围大,数量相对多,是最重要和最危险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