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影像学:眼科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结缔组织肿瘤

一、孤立性纤维瘤

【概述】
孤立性纤维瘤是起源于树突状间叶细胞的一种少见梭形细胞肿瘤,好发于胸膜,发生于眼眶者极罕见。
【病理】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是孤立性肿块,表面光滑,质地韧,有假包膜,切面黄褐色,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及囊变;镜下肿块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瘤细胞胞质较少,胞核细长无明显异型性,核仁不明显;细胞间存在大量血管及胶原纤维,血管壁周围常出现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细胞稀疏区与密集区交替排列,具有特征性。
【临床表现】
本病较多见于中年患者,也可见于儿童,平均年龄42.5岁,眼眶孤立性纤维瘤为缓慢生长的肿物,临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单侧无痛性突眼。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呈等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出血、囊变及钙化少见,邻近骨质可有受压吸收改变。
MRI表现:T 1WI呈等信号(图3-34A),T 2WI信号多样,以等、低信号为主,也可呈等高信号(图3-34B),内部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图3-34C、D)。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患者存在相关眼部症状,应先进行CT检查,如需明确病变性质可行MRI进一步检查。
图3-34 右侧眼眶孤立性纤维瘤
A~D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右侧眼眶鼻侧梭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缘清晰,内直肌受压移位,眼球受压前突,病变呈等信号;B.横断面T 2WI,示病变呈等高信号,信号较均匀;C.增强后横断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呈均匀性明显强化;D.增强后冠状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压迫内直肌及邻近视神经,肿块明显强化
【诊断及鉴别诊断】
眼眶内肿块边缘清晰,信号、密度均匀,T 1WI呈等信号,T 2WI呈等、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考虑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可能。
(1)海绵状血管瘤:
CT上示眶内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MR T 1WI呈等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边缘清晰,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动态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2)神经鞘瘤:
CT上表现为眶内囊实性的肿块影,MRI上囊性部分呈长T 1、长T 2信号,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增强后,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
(3)淋巴瘤:
CT上表现为实性肿块影,形态不规整,可伴有骨质的破坏,多面颊部软组织肿胀,MR T 1WI及T 2WI多为等信号,增强后,病变呈中等度强化。
【诊断精要】
眶内肿块边缘清晰,信号、密度均匀,T 1WI呈等信号,T 2WI呈等、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并见血管流空,为眶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

二、纤维肉瘤

【概述】
纤维肉瘤(fibrosarcoma)来源于成纤维细胞,并伴有恶性细胞的表现,可发生转移。多见于四肢、躯干和头颈部浅层组织,原发于眶内者少见。眼眶纤维肉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眼眶内上方及内侧纤维组织如骨膜等处,生长缓慢,病程长,手术后可复发,但很少发生转移。
【病理】
纤维肉瘤主要由人字形、有交织筋膜、未成熟纺锤形的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核有明显核仁和活跃的有丝分裂活动,细胞间胶原少。
【临床表现】
青少年型多在3~10岁发病,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老年型多在60~80岁发病,表现为质硬的肿块。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并辅以放化疗。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多位于眼眶肌锥外间隙,形态不规整,呈等密度,邻近结构不同程度受累,骨质可有破坏。
MRI表现:T 1WI呈低信号(图3-35A),T 2WI多呈等、高信号图(3-35B),多数信号较均匀,少数伴有囊变、坏死及出血,增强后,呈中等度强化(3-35C、D)。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患者存在相关眼部症状,经检查后怀疑为球后病变时应先进行CT检查,如需明确病变累及范围可行MRI进一步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缺乏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
(1)淋巴瘤:
MR T 1WI及T 2WI均呈等信号影,增强后,中等度强化,可有面颊部软组织肿胀。
(2)横纹肌肉瘤:
常发生于儿童,病变进展迅速,可见出血、坏死,密度及信号不均匀。
(3)转移瘤:
老年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多有眶壁骨质破坏,以骨为中心并软组织肿块形成。
【诊断精要】
本病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最终需病理学确诊。
图3-35 右侧眼眶纤维肉瘤
A~D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右侧眼眶内上象限软组织肿块影,病变呈等信号,边缘欠清晰,包绕眼球,累及上眼睑软组织并与内直肌及眼上肌群分界不清;B.横断面T 2WI,示病变呈等信号,信号欠均匀,内部可见较多分隔
图3-35 右侧眼眶纤维肉瘤(续)
C.增强后横断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D.增强后冠状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呈中等度强化,眼球向前下方移位,并与眼上肌群分界不清

三、脂肪肉瘤

【概述】
脂肪肉瘤(liposarcoma)是由成脂肪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脂肪较多的部位,如腹部、臀部和腹膜后,发生于眼眶内者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术前诊断困难。
【病理】
肿瘤呈淡黄色或灰红色,分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呈分叶状。切面呈胶冻状或灰白色鱼肉状,质软可见坏死、出血及囊性变。根据瘤细胞分化程度和含有的成分,又分为黏液型、圆细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5~77岁,多在10~40岁,平均35岁,较其他部位脂肪肉瘤的高发年龄(50~59岁)低,女性略多于男性。患者一般为单眼发病,主要症状及体征依次为:眼球突出(痛性或无痛性、进展较快)、眶缘肿块(境界欠清、质地如象皮样)、眼睑肿胀、眼球活动受限等,也可有视力下降和复视。治疗以手术为主,再根据病理组织学分型辅以放疗。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多位于肌锥外间隙,形态不规整,边界清晰,如病变内部可见到脂肪密度影,可为本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MRI表现:肿块信号不均匀,T 1WI呈等、高信号,T 2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性强化。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如发现眶内肿块,可先行CT检查,MRI检查可进一步观察病变范围及内部情况。
【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在病变内部发现脂肪密度影,可考虑该病,否则本病并无特异性,影像诊断较为困难。
(1)皮样囊肿:
病变内可含有脂肪成分,但病变密度较低,边缘清晰,形态规整,多位于骨缝处。
(2)脂肪瘤:
病史较长,CT和MRI多为圆形肿块,呈脂肪密度和信号。
【诊断精要】
如在病变内发现脂肪成分,可考虑该病,否则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最终需依靠手术病理确诊。

四、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概述】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是一种少见而又独特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才被WHO正规命名并分类。该肿瘤多见报道于肺部,亦可发生于肺外任何部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累及软组织及内脏,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肠,但少见于头颈部,而眼眶则更为罕见。
【病理】
该肿瘤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肿瘤中散在大量炎症细胞。多将该肿瘤的病理形态分为黏液血管型、梭形细胞密集型和纤维瘢痕型3种组织学亚型。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但缺乏特异性。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常表现为乏力、发热,体重下降,小细胞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
【影像学表现】
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在不同部位的病变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
CT表现:眶内肿块多呈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可见小囊变、坏死区,周围骨质可有破坏。
MRI表现:肿块T 1WI呈等、低信号(图3-36A),T 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图3-36B),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图3-36C、D),坏死、囊变灶不强化。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如发现眶内肿块,可先行CT检查,观察肿瘤的一般情况及对周围骨质的累及,MRI检查可进一步观察病变范围及内部情况。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在眼眶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需要与眶内的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1)横纹肌肉瘤:
患者年龄小,进行性突眼并疼痛,眶内肿块并骨质破坏。
(2)泪腺腺样囊性癌:
发生于眼眶外上象限,周围骨质破坏,病变向眶尖区延伸,CT和MRI上病变密度及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强化明显。
(3)转移癌:
患者年龄大,有原发肿瘤病史,多发生于蝶骨大翼处,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形成。
【诊断精要】
本病在眼眶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最终需依靠手术病理确诊。
图3-36 右侧眼眶肌纤维母细胞瘤
A~D为同一患者。A.横断面T 1WI,示右侧眼眶鼻侧软组织肿块影,与内直肌分界不清,眼球受压变形并前突,病变呈等信号;B.横断面T 2WI,示病变呈较高信号,信号较均匀
图3-36 右侧眼眶肌纤维母细胞瘤(续)
C.增强后横断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强化较明显,中央片状未强化区;D.增强后冠状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与内直肌分界不清呈明显强化

(王永哲 鲜军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