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社区精神医学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疾病谱亦随之变迁。1990年,WHO在《全球疾病负担》中指出,传染性疾病等生物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负担(burden ofdisease,BD)已显著下降,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BD正逐渐上升。在非传染性疾病中,尤以精神障碍给人类社会带来的BD为重。在中低收入国家,占其总BD的10.5%,高收入国家则达23.5%,已超过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BD。美国哈佛大学的Murray教授等在《全球疾病负担》顺位中进一步预测,到2020年,仅精神障碍中的成人单相抑郁症所致BD将上升到全球疾病负担第2位。2001年中国卫生部在“世界卫生日”宣布,我国精神障碍所致BD已占总BD的20%,排位第一。由此可见,精神障碍已成为严重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实践证明,现代医学对一些高血压、肿瘤、糖尿病和精神障碍等慢性病及退行性疾病治愈乏术,高新技术医疗服务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但对改善人类总体健康状况却收效甚微。85%以上的卫生资源消耗在15%的危重患者身上,而仅有15%的资源用于服务大多数人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卫生改革的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卫生经济学家对住院、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成本-效益进行对照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包括社区精神卫生是低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医疗服务模式。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精神科床位密度为1.71张/万人,虽较2006年的1.12张/万人明显提高,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36张/万人,更远远低于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7.7张/万人,并且床位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各省份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较大,从西藏的0张/万人到上海市的5.55张/万人不等,多数集中在1~3张/万人之间。这种服务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到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经提出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国外发达国家目前广泛开展的“全科/家庭医学”,即社区卫生服务,降低了疾病负担,高效率地预防控制了人群中各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正在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包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因此,发展以社区精神医学理论为基础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来预防控制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不仅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前进的方向,而且是世界潮流。
21世纪是“脑”的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把新千禧年的第1个“世界卫生日”主题确定为“精神卫生”,提出了“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口号。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4月3号(当地时间)在白宫正式公布“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简称BRAIN),投入1亿多美元,用以探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以最终找到治愈诸多由脑神经损伤而引发的疑难病症的方法。随着世界各国和我国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和服务的重视,社区精神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会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必将会进一步地得到落实、发展、推广和完善,来积极主动地预防控制各类精神疾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马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