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认知过程障碍
(一)感觉障碍
感觉是人类借助感觉器官及内感受器,感知人体外部事物和内部器官的活动状况,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类最初级的心理过程,所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正常情况下,引起人们感受器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值。各种因素导致阈值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1.感觉过敏(hypeirdsthdsia)
这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感觉阈值降低。患者对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到非常强烈,甚至难以忍受。例如:不能够承受阳光、骤冷、骤热的天气变化,皮肤上的触觉和痛觉也都非常过敏,甚至感到衣服接触到身体也像针扎一样。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更年期神经症、脑外伤后神经症、感染后的衰弱状态等。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这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不能感知或感觉轻微,如对强烈的疼痛、难闻的气味都只有轻微的感觉。如患者受到针扎时,却感觉不到丝毫疼痛。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即感觉消失(anesthasia)。多见于癔症、神经衰弱、抑郁状态。
3.感觉倒错(psraesthesia)
对外界刺激产生了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例如对热的刺激产生了凉的感觉。多见于癔症。
4.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
体内产生不舒适的、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且难以描述。例如:感到某种紧缩、扭转、撕扯、游动、溢出等特殊感觉,并且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这类症状使患者感到不安,是构成疑病观念的基础。多见于各种神经症和更年期精神病,如癔症的“歇斯底里球”、“梅核气”。
(二)知觉障碍
知觉是人类在感受的基础上,将客观事物各种不同属性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印象,即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1.错觉(illusion)
错觉是对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不正确的感知,是歪曲的知觉,不能够通过验证、解释被纠正。如某学生在学校看到某位老师,即迎上前去叫“爸爸”。该老师反复说自己是某某老师而患者不能被纠正。
正常人也可以出现错觉,特别是在光线昏暗,或心情紧张、期待时都可以产生错觉。如认错人、草木皆兵等。正常人的错觉是偶然出现的,是可以通过验证、解释被纠正和消除的。
精神障碍患者的错觉按照不同的感受器官,可以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味、错触,临床上以错视最为常见,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特别是在谵妄状态下,此时的错觉常为恐怖性内容。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错觉,幻想性错觉。即患者将感知到的实际存在的事物,通过他的主观想象,改变了原事物的形象,或添加了一些细节,从而产生歪曲的知觉-与原事物形象完全不同的一种形象。如患者把天空的云朵感知为羊群。把墙壁上的裂纹感知为美丽的图画。幻想性错觉与一般错觉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幻想性错觉的内容与当时的幻想有密切的联系;②在出现错觉的当时,患者就已经意识到本来的事物是什么;③可见于健康人,尤其是富于幻想的人更容易产生;④也可见于轻度意识障碍、癔症及精神分裂症患者。
2.幻觉(hallucination)
没有客观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称为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患者感知到的声音、物像等,实际并不存在,而患者却真真切切地感知到了,并可以影响到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活动。
幻觉是一种常见的知觉障碍,可见于各类精神疾病。
幻觉(真性)具有感知觉的特点:①幻觉对象存在于客观空间;②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③不从属于自己;④不能随自己的意愿而加以改变。
(1)按照不同的感受器,幻觉分为:
听幻觉(幻听)、视幻觉(幻视)、嗅幻觉(幻嗅)、味幻觉(幻味)、触幻觉(幻触)和内脏幻觉、运动性幻觉。
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临床上最常见,内容多种多样,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声音可能比较清晰,也可能模糊;也可能是与患者讲话,或相互交谈、议论患者。有时能清楚的辨别是男是女、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并能明确指出声音所在地点。有时幻听命令患者做某事,如拒绝服药、进食、殴打别人,或让他自杀,称为命令性幻听;多数患者无力抗拒,往往遵照执行。当听见的声音由大变小,由清晰变模糊,多提示幻觉行将消失。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感染和中毒性精神障碍。
2)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较常见。幻视可能是原始的,如看到一道闪电、色彩;也可能是复杂的,如看到人物、动物、图画或整套景色等。有时比实物大(视物显大性幻觉),有时比实物小(视物显小性幻觉)。如有一位患者,称在门外看到了外星人,长得和正常人差不多,但有3米多高。幻视有时与其他感官的幻觉一起出现,如与幻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幻视多见于意识障碍时,如谵妄状态、中毒性精神障碍等。但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也可见到。
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在食物中或空气中嗅到了特别的、多半是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腐败气、烧焦气、药品味、粪便的臭气等。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并与其他幻觉与妄想结合在一起,相互强化。在颞叶损害的病例中,幻嗅常是首发的症状。
4)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尝到食物或水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往往因此拒绝进食或饮水;有妄想的患者常联想到食物或水中被人放了毒药。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患者往往诉说皮肤有虫爬行或针刺感,或电流通过或其他异常感觉。若同时存在被害妄想,患者可能认为是别人在谋害他,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在可卡因中毒的病例中,在关节部位皮肤下有虫子爬奇痒难忍,因而用刀子切割该处皮肤试图挖出虫子;而幻触与被害妄想共存时,称为“可卡因狂”。
6)内脏性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感到自己某一器官或躯体内部有异常感觉,如肠扭转、心压缩、肺断裂、脑晃动等。这类幻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共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和抑郁症。
7)运动性幻觉(motor hallucination):患者坐着未动,却感到自己的身体在摇摆。这是由于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腱、关节等发生了运动和位置方面虚幻的知觉体验。如果患者沉默不语却觉得自己的唇、舌、咽喉在运动、在讲话,则称为言语运动型幻觉。
(2)幻觉按照结构的完善程度和性质特点分为:
1)原始性幻觉:又称为不成形的幻觉。这类幻觉缺乏一定的形态和固定的结构,例如看到一道闪光、火花、红色等,称为光幻觉;听见不明确的声音如嗡嗡声等,称为声幻听。
2)不完全性幻觉:这类幻觉在幻觉的特点上并未齐备,它的构成有感知成分,也有表象成分。
强迫性幻觉:经常重复出现某种幻觉体验,无法摆脱。常由强迫观念或强迫思维发展而来。
精神性幻觉:患者诉脑内听到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没有声音。内容不为患者所预料,出现与消失亦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一位患者叙述:“在我的头脑里有讲话的声音,有言也有语,但是没有声音,虽然没有声音,但也能听到,而且表达了一定的意思。”
3)成型幻觉:指的是具有具体形态及明确结构的幻觉形态,如见到完整的动物等。
(3)幻觉按照出现时的附加条件可分为:
1)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指现实刺激引起同类感觉分析器出现幻觉,如有一位患者,一打开电风扇,就听到风扇声里有声音说:“走开!走开!”。关上风扇,声音也就消失了。引起功能性幻听的现实刺激的声音一般多是单调的声音,如风扇声、脚步声等。此类幻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2)反射性幻觉(reflex hallucination):即当现实刺激引起一种感官出现知觉体验时,另一感官立即出现幻觉体验。例如,有一位患者听到开门的声音时,便看到一个小兔子在跑(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3)入睡前幻觉和醒前幻觉(hypnagogic andhypnopompic hallucination):这是一种发生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状态时的幻觉,常发生在入睡和醒来时,一般表现为短暂的原始幻觉,如听到单调的声响。偶见于正常人,多见于精神障碍患者。
4)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随着生动的想象、回忆或在期盼而出现的幻觉。这类幻觉的内容,常富有高度的情感色彩和幻想性,或为患者所急切盼望出现者。多见于神经症;处于心情紧张状态的人,偶亦可以出现。
(4)按照幻觉的性质可分为:
1)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此时患者所感知的幻觉形象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幻觉不仅存在于外在空间(例如在院外或邻室),而且又是直接通过本人的感官获得的。患者通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因此患者常常容易坚信不疑,并对幻觉做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2)假性幻觉(pseudo hallucination):这类幻觉的特征为:①患者所感受的幻觉形象,一般来说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和生动,它并不具有真性幻觉那种客观现实性,幻觉形象又往往是不完整的。例如,看到一个人的上半身,或仅仅是人的头部而没有其他躯体的部分。尽管如此,患者并不感到奇怪,也不认为是不正常的。②这些幻觉的形象并不位于客观空间,而只是存在于患者的主观空间之内(脑内)。③所有这些幻觉并不是通过患者的感官而获得的,患者可以不通过耳朵就听到脑子里有人说话的声音。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患者往往却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看到了或听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5)特殊幻觉形式:阴性幻觉:是指客观环境中有某种刺激存在,但患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抑郁症,也可在催眠暗示下产生。例如,在催眠暗示影响下,看到桌上的一只花瓶突然隐去不见了。
3.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
是指患者能够正确认知事物的本质,但对它们的部分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位置、距离或时间关系上产生了歪曲的知觉。
(1)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
此时患者感到某个外界事物的形象、大小、颜色以及体积等出现改变。例如,一位患者看到他父亲的脸变得很长,眼睛很小,像两粒瓜子那样,鼻子很大,脸色是灰白色的,像死人的颜色那样难看,整个形象变得非常可怕。患者看到外界事物外形增大了(视物显大症,macropsia)或变小了(视物显小症,micropsia)。患者看家里养的小猫像动物园里的老虎一样大,而他的父亲在他看来却比他七、八岁的弟弟身材还要矮小。
(2)空间感知障碍: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事物变得接近了或离远了。有的患者不能准确地确定周围事物与自己之间距离,感到有的东西似乎不在它原来的位置上。在候车时汽车已驶进站台,但患者仍觉距离自己很远,而把汽车错过。患者想把杯子放置在桌子上,但由于桌子实际上距离尚远,因而杯子掉落在地上。
(3)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有的患者感到时间“凝固”或岁月不再流逝或与之相反,时间过得很快,这类症状多见于癫痫与精神分裂症患者。
(4)运动感知综合障碍:
同时出现空间和时间两种感知综合障碍,如运动物静止不动或静止物不断运动。有一位患者开车在等红灯,看到前面的车已经开动了,他也开动了车,结果追了前车的尾;又一位患者过马路,看到车子停了继续向前走,结果被车子碰了。多见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5)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活动的,甚至是僵死似的,或者相反,感到周围一切都在急速地猛烈地变化着。另外,患者还可觉得周围是无边的、似乎是不鲜明的,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感,这种现象称之为非真实感。患者诉说:“我感到周围的东西似乎都变了,好像隔了一层东西似的!”“好像都是假的。”可见于精神分裂症、中毒性或颅脑创伤所致精神病等。
(6)自身躯体结构的感知综合障碍:
体型障碍是指患者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它的个别部分,如四肢的长短、轻重、粗细、形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患者感到身体变得很轻,一阵风似乎就能吹到天上去;感到自己身体变得特别高大,好像巨人一样。手臂变得很长,一伸手似乎就打到隔壁院里。有些初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断地照镜子(所谓“窥镜症状”),看到自己的脸型变得非常难看,两只眼不一样大,鼻子和嘴都斜到一边,耳朵大得像猪耳。虽然患者还知道是自己的面孔,但模样却产生了改变。如提醒患者用眼睛衡量时,体型障碍可以暂时消失,但不用目测时,体型障碍则重复产生。这些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肿瘤、癫痫性精神障碍、脑炎等。
(三)思维障碍
思维是指感觉和知觉所获得的材料在人脑中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1.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具体性:
思维是以感知觉为基础而产生的,因而一个思想只能是具有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具体内容,才是真实的。
(2)思维的目的性: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就理所当然地指向一定的目标,而这种针对某个目的的指向性也必然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这是一种正确思维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思维的实际性:
思维活动往往是围绕着当前所需要去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因此,一个正确的思想就应该具有实际的效用和切实可行的可能性。
(4)思维的实践性:
思维不只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且,通过思维所概括出来的认识,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因而,实践是检验思想和一切主观的东西是否正确或是否为病态表现的唯一客观标准。凡能通过客观实践验证的,才是正确的思想。
(5)思维的逻辑型:
思维或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本身的活动规律。因此,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无论在结构上和形态上都必须符合它固有的活动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逻辑规律。这样的思想不仅能为一般人们所理解,而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尽管语言的形态各自不同,但通过这种思维逻辑的作用,不仅彼此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同时,还能一代代地流传下去而为后人所接受。
2.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
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性障碍和思维活动形式障碍。
1)思维联想障碍
思维奔逸(flight ofthought):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患者联想过程异常迅速,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但常常为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移其话题,不能贯彻始终(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表面毗连(同音押韵)或某些句子在意义上的相近(意联)而转换主题。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患者自觉脑子特别灵,反应特别快,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那样,不加思索出口成章,如从事写作,则颇有“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之势。患者思维过程的逻辑联系非常表浅,结论虽不荒谬,但往往肤浅、轻率而不深刻,给人以缺乏深思熟虑或信口开河之感。由于思维常转换主题,不能贯彻到底,往往一事无成,缺乏客观效果,此类症状多见于躁狂症。
思维迟缓(inhibition或retardation ofthought):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因此患者言语简短,语量减少,速度缓慢,语音低沉。从谈话过程中可以看出,患者回答问题非常困难,虽然做了很大努力,一个话题半天也讲不出来。即使写一个简单的字条,几小时也写不出什么来。患者有强烈的“脑子变得迟钝了”的感觉,并为此而苦恼、着急。此类症状常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
思维贫乏(poverty ofthought):这类症状在外表上虽与上述症状相似,但本质则不相同。其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仅简单地答以“不知道”、“没什么”。平时也不主动说话。患者叙述:“脑子空虚既没有什么可想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患者对此漠然处之。思维贫乏往往与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相伴随出现,构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三项基本症状。思维贫乏也可见于痴呆状态。
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这是以思维过程中主题转换带有黏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征。患者在叙述事物时在个别细节问题上,不厌其烦地做不必要的、详细的、累赘的描述,以致使一些无意义的繁文细节掩盖了问题的主要内容。患者表现讲话罗嗦,讲半天也讲不到主题上。当医生要求患者回答简要一些,或回答问题的中心所在时,患者固执地非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赘述下去不可。此种思维联想障碍多见于各种脑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最典型的是癫痫性精神障碍。在这种病理性赘述的思维障碍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析综合和概括推理能力下降,以致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中心环节等。属于器质性智能障碍的特点。
缄默症(mutism):患者沉默不语,对任何问题都不给予回答,亦无主动言语。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looseness ofthinking):在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思维活动可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与其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thought):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患者的言谈或书写中,虽然单独语句在结构和文法上正确,但主题与主题之间,甚至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旁人无法理解其用意所在。此类症状见于精神分裂症,为该病所具有的特征性思维障碍,对诊断很有意义。
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thought):是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情况下产生的。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背景不同。患者的言语较破裂性思维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
思维中断(blocking ofthought):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在不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几秒钟后再接着前面的话题继续讲话。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云集(pressure ofthought):又称强制性思维。这是指思潮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强制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且出于患者意料以外,有时甚至是他所厌恶的。它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流行性脑炎和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
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和思维被夺(thought withdrawal):患者在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称思维插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灵感)被外界的力量掠走了,称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逻辑障碍
①病理性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指患者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语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患者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此种表现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它是形象概念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想障碍。它是思维联想过程分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在正常人中也存在象征性比喻,如鸽子象征和平,这是约定俗成,大家都理解。
②语词新作(neologism):患者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
③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 thinking):这是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题,又缺乏逻辑根据,更突出的是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亦可见于偏执狂以及某些病态人格。
④诡辩症(sophistic):患者对某些问题进行貌似合理,但实际无效的辩论或探索,虽然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但内容毫无意义。见于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
3)思维活动形式障碍
①持续言语(perseveration):这是与病理性赘述症状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联想障碍,但持续言语是思维的特点不仅是黏滞,而是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患者单调地重复某一概念,或对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的话来回答。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或脑器质性的精神障碍。
②重复言语(palilalia):是指患者常重复他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此时患者意识到这样是不必要的,但自己却不能克服,也不因当时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
③刻板言语(stereotype ofspeech):是指患者机械而刻板地重复某一无意义的词或句子。
④模仿言语(echolalia):是指患者模仿周围人的话,周围人说什么,患者就重复说什么。症状常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同时存在。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delusion):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妄想的产生可能来自于其他精神症状,如幻觉和荒谬的联想,也可能来源于错误的推理和判断,但无论何因,患者都会对这类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真实,甚至是荒诞无稽的思想坚决地认为是正确的、真实的,而不能批判。也不能用其经历经验和事实道理来被说服,与其所受教育水平亦不相称。
必须强调指出,妄想本身并非本是错误的思想,被歪曲的病态的信念,而是患者对这种错误的思想,被歪曲的信念的不真实性和荒谬性不能正确认识和批判!正常人可以由于前提不足,出现推理错误,但一般通过实践经验可以被纠正。精神障碍患者在逻辑推理出现错误时尚不能称为妄想。而只有在他一旦对这些错误结论深信不疑,不能被事实所纠正,不能被教育经历所说服,成为他的行为指南时,便成为妄想了!妄想只见于精神障碍患者。
妄想与幻想和理想是不同的。幻想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是对从未接触过的景象和事物的想象。幻想经常产生一些诱人的情节和形象,此时人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不真实的,人们可以从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向往,理想所显示的是人们朝思暮想的愿望与志向。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理想是必须通过克服困难,努力工作才能达到的目标。
妄想与迷信和成见是不同的。迷信是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限,对一些缺乏根据的推理或传说,毫无批判地接受而形成的。虽然迷信的内容十分荒谬,但迷信者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并不能认识到它的荒谬。一旦有了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迷信内容的错误,迷信会不攻自破;成见是因为人们在证据不足情况下,加之个人情感的影响,对其某种先入为主的思想的偏信的结果。通过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成见是可以消除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妄想与多疑、固执和带有幻想色彩的夸大相区别。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后几种情况均缺乏妄想所特有的病理性、顽固性和不能被批判性。另外,后几种情况多出现于敏感多疑、固执己见的人,而妄想可以见于各种(病前)性格的患者。
2)妄想按内容分类
①关系妄想(delusions ofreference):患者坚信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动和一些本来与他不想干的事物,都与他有关系。别人谈话、无线电广播、报纸上的文章和消息都是针对他而发的;别人的咳嗽、吐痰都是表示轻视他;甚至花开花落、刮风下雨也莫不与他有密切关联。关系妄想的内容多数对患者不利,常发生于被害妄想之前或与之同时发生,但也有引起钟情妄想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s):患者坚信自己或其亲人遭到外来的攻击或迫害;有人阴谋利用各种卑鄙手段陷害他、他受到监视、行将被捕或遭暗杀;有人在食物中放了毒药等等。这类妄想最常见,也是较严重的一种。在这类妄想支配下,患者可有拒食、自杀或攻击、“报复”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妄想狂、感染或中毒性精神障碍等。
③夸大妄想(grandiose ofexpansive delusions):患者坚信自己拥有无上权力和大量财富,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类患者往往伴有愉快的情绪。常见于麻痹痴呆、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狂。如有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他发功救了总统,总统任命他为国家主席,他发功“打败了两亿多八国联军”。躁狂患者常有夸大妄想,往往对自己做出过高的评价。这类观念与真正的妄想不同。它的出现与患者良好的自我体验和情绪高涨有很大关系,且一般不被他坚信,但如遇有与他不同意见时,则表现得很固执;即使如此,这种固执也只是暂时的。
④影响妄想(delusions ofinfluence):患者坚信有人用无线电、雷达或某种特别机械在操纵他的思想和行为,或者认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有人用催眠或某种神秘的外力在影响他、控制他,使他不能自主,甚至将一些不属于他的思想和意愿,强加于他。这类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s):患者坚信自己的内脏器官患了严重疾病;脑子空了、心脏不跳了、血液干了、患了肺癌等。这类妄想可由内感性不适或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作为基础,加上错误的理解、推测而被表现出来的。患者常到处请求检查,但对各个专科医生反复检查证明这类疾病并不存在的依据坚决不信。整天忧愁哀叹,认为自己的生命已无希望再活下去。这类妄想多见于更年期精神病、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⑥罪恶妄想(grandiose orexpansive delusions):患者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罪大恶极,甚至是国家也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并且他的错误会连累家人。他认为自己不仅应该受人鄙视,甚至处死也不过分。他常拒食,或自愿做苦役以赎罪。严重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再活下去,可发生自伤、自杀行为。
⑦嫉妒妄想(delusions ofjealousy):患者坚信自己的爱人对己不忠实,背着自己与其他(她)异性私下会晤,有不正当行为,以致对己冷淡,毫不关心。这类妄想以女性多见,但男性患者也不例外,特别见于更年期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⑧钟情妄想(amorous delusions):患者坚信自己为某异性所眷顾或迷恋——某人钟情于我,并常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向对方表示爱情,虽屡遭拒绝仍纠缠不休。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⑨内心被揭露感(experience ofbeing revealed):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很多患者不清楚别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方法了解到他内心想法的。常见于下列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患者虽然坚信上述想法正确,但却说不出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以及根据什么才有这种想法的;第二种情况与前一种情况有所不同,被洞悉感是在其他精神症状的基础上,患者才做出的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⑩特殊意义妄想(delusion ofpersecution,释义妄想(delusion ofinterpretation):患者对外界事物、他人的一举一动,赋予特殊的意义或解释,这对正常人来说,是不能从事物或现象本身中引申出来的,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理解的,但患者却深信不疑。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这类妄想与关系妄想的区别在于,患者对事物的解释不一定与他本身联系起来。
虚无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s):患者认为世界一切已不存在,已经毁灭,而现在所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及其本人也不存在,或者只不过是一具没有内脏器官的空虚实体而已。后面这种表现,又称为Cotard综合征。虚无妄想多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贫穷妄想(delusion ofpoverty):患者坚信自己一无所有,一贫如洗,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可见于各种抑郁状态。
后遗性妄想(residual delusion):在疾病进行期或高热时发生了一些幻觉和妄想,体温下降以后,一般精神症状都已消失,但对过去的幻觉体验和妄想内容仍坚信不疑。多见于感染伴发精神障碍的恢复期,且常为急性期中病理体验的残余。
感应性妄想(induced delusion):与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接近的某一个人或一些人,在受到他的妄想观念的影响后,也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疑,而好像是患者把妄想传递给他或他们了。在“妄想”传递过程中,相互感应或暗示起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感应者可能是一个有威望的人,而被感应者多系文化程度低,判断能力不强和易受暗示的人。如果将他们分开,则被感应的妄想可以自行消失。主要见于感应性精神病。
被窃妄想(delusion ofbeing stolen):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期抑郁症等。患者认为自己所收藏的东西被人偷窃。它可能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如对人的不信任、猜疑以及记忆减弱有关。
变兽妄想(zoanthropy):患者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如狗猪等,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如吃草、趴在地上模仿动物的动作等。
3)按妄想的起源分类:按妄想的起源以及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包括突发妄想,妄想知觉(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予妄想性意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患者感到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使他迷惑不解,而且对他具有特殊意义或不祥预感,但很快即发展为妄想)。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等。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4)按妄想的结构分类:根据妄想的结构,可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两大类。系统性妄想是指内容连贯,结构紧密的一类妄想。这类妄想的产生常围绕某一思想核心,并以这种错误的病理信念为前提,按照一般逻辑规律,随着疾病的进行而逐渐发展;不断增加新内容,把周围一些本来无关的事件附会上去,使妄想内容更为复杂,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妄想系统。这类妄想的产生和系统化,常需一定的时间;常见于偏执性精神障碍和偏执状态。非系统性妄想则是一些片段、零散、内容不连贯、不固定的一些病理信念。这类妄想的产生较快,变动较大,常缺乏逻辑推理过程,甚至内容自相矛盾;因此很容易被人发现他是荒谬的、不现实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5)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6)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事与愿违,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进行计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虽是一字之差,但临床意义完全不同,必须注意鉴别。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
在病态心理的影响下,患者特别容易为某事物所吸引或特别注意某事物。注意增强有两种。一种是注意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例如,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特别注意妄想对象的举止行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另一种是指向患者本身的某些生理活动,特别注意体内细微的变化,如神经症或更年期精神障碍的疑病观念,这些患者常过分的注意自身健康状态或那些使他忧愁的病态思维内容,其他任何事件都不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由此可以看出,注意的增强,可加强或促进精神症状的发展。
2.注意减弱(hypoprosexia)
即主动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或称为注意的松懈。患者的注意难以长时间集中于某一事物,同一时间内所能掌握的客体范围显著的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由于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患者的记忆,可出现记忆的减退。这在疲劳状态、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伴有意识障碍的疾病中较为多见。
3.注意缓慢(blunting ofattention)
指患者注意兴奋性的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患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完全正确,但对他接连不断的提出问题时,他的回答就显得缓慢。主要是由于注意的兴奋性缓慢和联想过程的缓慢。见于抑郁症。
4.注意狭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
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当患者集中注意于某一事物时,而其他一般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引起患者的注意。多见于朦胧状态和痴呆患者。
5.注意涣散(divergence ofattention)
为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不集中,患者的注意可以很快活跃起来,但难于集中和保持较长时间。患者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相当长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即使看了很长时间的书,结果仍不知所云,就像没读过一样。可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
6.注意固定(fixation of attention)
指患者注意的稳定性增强。见于健康人和精神障碍患者。例如,某些发明家和思想家,固定的注意于一定观念,牢固的观念控制了他们的整个意识。特别是这种思考与相当强烈的情绪反应有联系时。精神障碍患者如抑郁状态,以及具有相当顽固的妄想观念的患者,将注意总是固定于这些妄想观念上。有强迫观念的患者,也存在此种状态,患者觉察到这种注意的集中以及固定性而无法转移,故称之为强制性注意。
7.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
主要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不能持久,极易为外界变化所吸引。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例如,处于兴奋状态的躁狂患者,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中别的新现象所吸引而转移(随境转移),以致不断改变话题和活动内容,而这种注意力又不能持久,外界的偶然变动又会将患者注意力吸引到另一方面去。急性躁狂时,患者言语上的跳跃,主要是注意的对象不断变换、思维联想太快所致,与破裂性思维有本质上的区别。
(五)记忆障碍
我们既往感知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大脑中重新反映出来,这种既往经验的重现,就是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四个过程。四者既相互关联而又密切组合。识记是事物或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也是一种反复感知的过程;保存则是使这些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认识则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则是痕迹的重新活跃或复现。识记是记忆保存的条件或前提,而认知和回忆则是某种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结果或显现。
记忆是一种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这类活动在认识过程和人们的一般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都必须有记忆作为基础。由于人类有记忆功能,才能不断地积累和丰富经验。通过不断的积累、扩大和利用经验,人类的智能以及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才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记忆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是精神发展的基础。
正常人也不能把所有见过、听过、做过的事或各种体验都记住并长期保持下来,更不能够全部回忆起来。因此,正常人的记忆是和遗忘分不开的。根据Ribot定律,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是遗忘的快,遗忘的发展总是由近事记忆逐渐发展到远事记忆。此外,除了按时间顺序产生遗忘以外,有时还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这和患者的思想,特别是情感、兴趣、爱好、注意等有密切关系。引起患者情绪紧张的事件,记忆则较巩固。
记忆障碍可以在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的不同部分发生,但一般都同时受损,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临床上记忆障碍大致分为两方面,记忆量的方面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和遗忘;记忆质的方面包括错构症﹑虚构症和潜隐记忆等。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
似乎久已遗忘的事件和体验又重新回忆起来,甚至细节都能被清楚无疑地回忆起来,或者有些在他正常时已经完全丧失了的回忆,此时也能够重新恢复。常见于躁狂症、抑郁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特别是轻躁狂患者,在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些既往生活事件详细情结的追忆。有系统妄想的患者,能回忆起既往生活中有关的细节。有自责自罪妄想的抑郁症患者也可有此现象,如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些小过失。但在他痊愈后,就再也回忆不起这些经过了。
2.记忆减退(hypomnesia)
既往经验或重大事件难于回忆或一切新印象转瞬即逝,包括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临床上多为远、近记忆均减退,但以近记忆减退较多见。早期往往是记忆减弱,特别是对日期、年代、专有名词、术语、概念等的回忆发生困难,可表现为近、远记忆减退;有的可表现为由近而远的记忆减退。见于神经衰弱、脑血管病和其他脑器质性损害的患者。
3.遗忘(amnesia)
某一时期患者的经验或重大事件记忆的缺失,称为遗忘。遗忘的过程往往从新发生的小事件扩展到既往的回忆,并且还有一定选择性,如名字、数字以及与患者的兴趣、嗜好、注意和情感活动联系少的事物,常较易遗忘。意识障碍的患者,在意识清晰后,对病中经历多不能回忆。遗忘可能是完全或部分,常见下列几种情况: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
(1)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
不能回忆紧接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可见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或老年期精神障碍。
(2)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
不能回忆紧接疾病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遗忘可能是完全的或部分的,但大多数只涉及较短的一段时间。多见于脑卒中发作以后、颅脑损伤并伴有意识障碍时,以及自缢后经抢救意识恢复时,也可见于老年期精神障碍、严重的精神创伤后或一氧化碳中毒时。有的患者同时具有逆行性和顺行性遗忘症,也可由一种过渡到另一种,见于颅脑损伤的患者。
(3)进行性遗忘(progressive amnesia):
主要见于老年期痴呆。其影响较大的不是直接的识记和保存,而是再认和回忆。患者除有遗忘外,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情感淡漠。
(4)阶段遗忘(circumscribed amnesia):
指过去生活中的某一阶段的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如这类被遗忘的经历或事件伴有沉重的情感体验,或在内容与时间上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联系,又称为心因性遗忘。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患者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以往的内容只限定与某些痛苦体验有关的事。当患者接受催眠之后,所被遗忘的经历或事件可能被重新回忆。
4.错构(paramnesia)
患者在回忆中,对过去的经历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并信以为真。如初次与医生见面,便说以前在某处曾与医生见过面,说过话,其实是另外一个人。多见于老年期精神障碍和脑血管病所伴发的精神障碍。
5.虚构(confabulation)
是指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件或经历,说成是亲身体验。患者就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段的经过。常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柯萨可夫精神病),外伤性、中毒性精神障碍,麻痹性痴呆。
6.潜隐记忆(kryptomnesia)
或称歪曲记忆。这是指患者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如从别人或书本上获得了某种新知识,以后忘记了这回事;过了一段时间,重新想起来了,但却不认为这种知识是从外面获得的,而是从他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潜隐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别人经历过的事回忆成是他本人实际发生过的事;另一种是把实际本人经历的事物回忆为是听到的或看到过的或读到过的。
7.似曾相识症(Deja-vu)和旧事如新症(Jamais Vu)
患者体验新事物时,有一种似乎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或将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感到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以上两种症状一般认为是和记忆障碍,特别是识记障碍有关,多见于癫痫患者。
(六)智能障碍
智能包括既往获得知识、经验,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获得积极的成果,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的智慧活动的体现,这种进行智慧活动的能力被称为智能。智能不是单一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与情感、思维、记忆和注意密切相关。记忆和注意是智能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进行智能活动能力发展如受到阻碍或产生缺陷,致使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发生困难等,称为智力低下;智能全面的减退就是痴呆。智能障碍主要有两种类型:先天性智能低下和后天获得性痴呆。
1.智力低下
由于患者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受到损伤,如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等因素,使大脑的发育受到阻碍,导致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如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
2.痴呆(dementia)
起病于成年期,患者大脑发育正常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使脑部神经细胞受到损害。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痴呆是继急性感染、中毒、颅脑外伤、缺氧等因素引起脑炎之后出现的各种智能缺损。一般起病较急,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去大脑皮质综合征(睁眼昏迷)。急性期后,意识虽逐渐清晰,但出现明显的智能障碍,此种情况称为急性痴呆。随着病理过程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可获得一定好转。慢性痴呆起病缓慢,伴有进行性的定向、记忆、理解、计算、学习等能力以及判断力的障碍,患者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学习和工作困难,有时生活也不能自理。常见于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麻痹性痴呆及脑炎后遗症等。
根据大脑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变的实际范围,痴呆状态又可分为下列两类:①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患者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受到影响,有时还会涉及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可伴有人格的改变。患者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即自知力)。②部分性痴呆:病变只侵犯某些限定的区域,因而智能仅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一般保持良好。这类痴呆常见于脑血管疾病所伴发的精神障碍,外伤性痴呆等。
在临床上,往往还可以见到一些由于强烈的精神创伤而产生的智能障碍,这类智能障碍表面与痴呆类似,但其本质则迥然不同。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障碍。主要有以下两类:①心因性假性痴呆:患者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回答很荒谬,但是回答并未超出问题性质的范围,称为近似回答。这类假性痴呆多见于癔症或在强烈精神应激下所产生的精神障碍。②童样痴呆:患者主要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那样幼稚的样子,如稍不如意就像孩子那样大哭大闹,语调像孩子一样奶声奶气,自称“宝宝”。这类现象多见于癔症。
(七)自知力(insight)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凡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由自知力部分恢复到完全恢复。由此可知,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