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原文译注

籝(yíng),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jǔ)。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1、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2。颜师古云:“籝,竹器也,受四升耳。”

注释:

1 唐代1斗等于10升,大量制1斗相当于现在6000毫升,小量制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

2 “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出自《汉书·韦贤传》,“一经”是指《诗经》。

籝,又称篮、笼、筥。用竹子编织,容量五升,也有一斗、二斗、三斗的,是茶人背着采茶用的。籝,在《汉书》中音“盈”,所谓“满籝的黄金,不如一部经书”。颜师古说:“籝,是一种竹器,有四升的容量。”

竈(zào),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釜,要用有唇口的。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bì)1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又以榖木枝三桠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注释:

1 《茶经》的许多版本都把箅写作箄。箄读“pái”的时候,是指大的筏子;读“bēi”,指的是一种竹制的捕鱼具。二者放在这里都解释不通。也有些流通版写成“箪”,同样是错的。傅树勤、欧阳勋认为,箄是箅的抄写之误。我也这样认为。箅,蒸锅中的竹屉。后指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说文解字》:箅,所以蔽甑底者也。《世说新语·夙惠》:炊忘箸箄,饭落釜中。

甑是用木头或者瓦制成,在腰部涂上泥,在甑的内部放入一个篮子一样的竹屉,用竹篾系住。开始蒸时,将叶放入甑中的箅里,蒸熟之后,再从里面拿出来。如果甑锅内没有水,就要从上面的口注水。这是因为甑子与锅相连的部分用泥巴封住了。之后用三杈木形的构木把芽叶摊开,以免汁液流失。

杵臼(chǔ jiù),一曰碓(duì),惟恒用者佳。规,一曰模,一曰棬(quān),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杵臼,又称为碓,经常使用的最佳。规,又称模、棬,用铁制成,有圆形的、方形的或者花形的。承,又称台、砧,以石头制成。承也可以槐木、桑木制作,将其半埋在土里,使用时才不会摇动。

襜(chān),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襜,又称衣,用油绢、雨衣或者破旧的单衫制成。将襜置于承上,再将规置于襜上,用来压制茶饼。茶饼压成后,方便取出来。

芘莉音杷离,一曰籯子,一曰篣筤(páng láng)。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1,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尺,以列茶也。

注释:

1 唐代的1寸相当于今天的3.07厘米。

芘莉,又称籯子、篣筤。用二根三尺长的竹子和竹篾织成方眼状的竹匾,使其长为二尺五寸,宽二尺,手柄留五寸,如种菜人的土箩,用来放置茶。

棨(qǐ),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棨,又称锥刀。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手柄,用于给茶饼穿孔。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扑,又称鞭。用竹子编成,用来穿饼茶,使其便于搬运。

焙(bèi),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焙,凿地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坑上面用泥砌二尺高的墙。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贯,削竹子做成,长二尺五寸,将茶贯穿在上面烘焙。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棚,又称栈,用木头做成架在焙上,架两层,高一尺,用于烘焙茶。茶半干的时候,放在下层烘焙;全干的时候放到上层。

穿音钏,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穿,江东、淮南一带剖开竹子制作,川东鄂西一带使用构树皮搓成。江东将一斤作为上穿,半斤是中穿,四两五两是小穿。峡中地区将一百二十斤作为上穿,八十斤是中穿,五十斤是小穿。穿字在以前写作“钗钏”中的“钏”,或者写作“贯串”。现在则不是这样,例如“磨、扇、弹、钻、缝”五个字,写的时候是平声,读的时候是去声,因此这个字的字形就写“穿”。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yūn)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育,用木头制成框架,外围用竹篾编织,再糊裱上纸。中间有隔层,上面要有盖,下面有底,侧面有可以开闭的门。中间放置一个容器,放些热灰,慢慢烧炭。江南梅雨时节,需要焚火排湿。育,因其收藏保养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