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齐民书屋

腊月里的一天,在益都的一个村子里,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结了长长的冰凌。在一座宅院的厅堂里,飘出了热腾腾的饭菜香,人们陆陆续续进来坐下。

一对年长的夫妇坐到靠角落的一张桌子旁,妻子轻声问丈夫:“孩子他爹,你说贾老爷会答应咱们的请求吗?”男子摩挲着双手,道:“放心吧,老爷是个大好人。”

桌边上摆放着一碟蜜姜、一碗菘根萝卜菹(zū,盐菜或酸菜),靠中间的位置摆放着一个蒸猪头、一瓮蒸羊肉,还有一罐鳢(lǐ)鱼汤,几位学徒正从厨房里走过来,分别端着一盆烧饼、一罐粟米酪粥,以及一坛赤粱米酒。

一位中年男子端着酒,走到厅堂中央,只听他道:“这一年来,虽然经历了诸多困难和曲折,但是我们田里的庄稼还是获得了大丰收,这都是各位辛苦劳作的结果。古话讲,‘力能胜贫,谨能避祸。’这就是说,辛勤劳动可以克服贫穷,谨慎做人可以避免灾祸。在座的诸位,在勤劳与谨慎方面,都是我们村的榜样。明年,请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吧!”

接着,他道:“从明天起,各位可以回家休息一段时日,好好过个年,待明年春耕开始时,再回到这里。今天这顿饭,是我为大家饯行的,请大家尽情享用吧!”

讲话者,就是府上的主人贾思勰。众人纷纷向他道谢,然后开始大快朵颐。贾老爷挨桌问候,与大家聊聊家常。走到最边上一桌时,他来到那对年长的夫妇旁,一边夹了些菜到他们碗里,一边笑言:“李大哥、李大嫂,今年多亏了你们,咱们才有了好收成!”夫妇俩笑着摆手,连连说是大家的功劳。

贾思勰接着说:“这里需要留几个人修理农具、照看耕牛,为明年的春耕做准备。还是和往年一样,你们留下来吧?”夫妇二人面面相觑,欲言又止。最后,老李开口道:“贾老爷,我们年岁都大了,体力已不比从前,所以恐怕无法再为府上效劳了。我们已经商量好,用积蓄在老家买间房舍,几亩薄田,往后就在小村里度余生了。”

贾思勰叹口气道:“您多年劳作,积累了那么丰富的经验。这一走,还真是可惜啊!”

李嫂道:“老爷,我们跟了您这么多年,当然也舍不得走,可是实在是没有办法……老奴家中哥哥忽然去世,而爷娘尚在,所以我们不得不回家服侍长辈。如果您这边缺人手,不知道看不看得上我们家侄子?由于哥哥去世,因此养家重任落到大侄子身上。他倒是个勤快孩子,我们也可以教他,只是他家底单薄,没有多少地……”

贾思勰面露同情的神色,略一思索后,拍拍老李的肩膀说:“我理解二位的难处。我这儿刚好要办一件事,正缺人手呢。哪天有空,把侄儿带来吧。”夫妇俩相视一笑,终于安下心来。

这时候,贾思勰又走到厅堂中央,让学徒拿出一份茅草与泥包裹的东西。众人纷纷猜测,那是什么?原来,前几日贾府杀猪后,把其中一些肉放了一夜。半干半湿时,厨师将肉割成小块,然后用茅草包裹起来,外面用泥封住。

贾思勰指着手里的东西说:“这是苞肉。我给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份。回家后,把它挂在房子外面朝北的背阴处,可以保存到明年的七八月里,就像新杀的肉一样。”

众人欣然领了礼物,向老爷道谢后,各自归家了。

贾思勰凡事喜欢早做准备,因此过年期间的衣食用度、人情往来之类,已经大致安排妥当。临近春节,府上的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持着,他则待在书房里,忙里偷闲,读上几页书。

《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又有言,“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左传》上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些书他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每一次重读,依然很受触动。每天要处理各种纷至沓来的事务,但是只要能在书房静坐片刻,他便又重新获得了力量。

这天,管家风调来禀报:“家主,门外有两人求见,说是有种田方面的事情求教。”贾思勰道:“让他们进来吧。”来者是一位农夫和一名商人。商人见了贾思勰,作揖道:“本地人都说贾老爷精于农事,今天特地上门请教。”贾思勰道:“谈不上精通。您有何事?”

商人说:“我本是山西壶关人,去年路过此地,觉得这里的米饭香美可口,于是从他那里买了些谷子。谁知道我回家卖给我们当地的农民后,他们种了一年,却只长茎叶不结实!”

一旁的农夫焦急辩解:“贾老爷,我卖给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好种子啊!”

两人争执不下。贾思勰让他们停下,然后对那位商人说:“咱们种庄稼,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这三样条件都变了,只有种子不变,你还能指望它会结出一样的果实?”商人顿时愣了一下。

贾思勰继续说:“我之前在并州(今山西太原)游历过一段时间。并州没有大蒜,有人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取蒜种来种,结果一年之后,从朝歌引种来的大蒜变成了百子蒜,蒜瓣细小,正和天蒜瓣一样!你们再看并州的芜菁(wújīng,一种类似萝卜的蔬菜)根,大得像碗口,有人拿外州的种子来种,结果一年之后,外州引种来的芜菁根也变大了!蒜瓣变小,芜菁根却变大,你们说这些事儿找谁评理去?”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并州的豌豆如果越过河北井陉以东,山东的谷子如果进入山西的上党,种起来都只长茎叶不结实……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若究其原因,想必是因为土地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结果。”

商人还是不甘心:“就算是这样,可那些买了我种子的乡亲们一年辛苦全白费了!我以后还怎么卖东西给他们?”

贾思勰安慰他道:“每一行都有学问。吃一堑长一智,你就当是缴了学费嘛。我这里有一些种子,在山东与在你们老家,种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你若想要,我可以送你一些。另外,我还整理了一些种植经验,亦可送你。”商人的脸上这才有了点笑容。

过了两日,又有一位老农来诉苦:“贾老爷啊,我家那小子认得几个字、看了几本书之后,便像中了阴阳家的魔,啥事都要看日子。可我种了一辈子庄稼,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心里有数得很。怎么到头来还要看黄历?”

贾思勰笑着点点头:“回去告诉您家那小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农谚说得好,掌握宝贵的时机,趁着良好的墒(shāng,指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情,这才是唯一的上策啊!”老农仰起头来:“就是嘛!我这就去告诉他!”

自从几位前来请教问题的农人把贾老爷的回答告诉邻居们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往贾府跑,有些人是来讨教,有些则是因为寒冬腊月里闲来无事,现在总算找到了一个地方打发时光。这样过了几日,贾思勰发现,有不少问题是相似的,于是他告知乡民:明日辰时,凡是本乡农人,都可以来贾府的书房。

次日,早早便有人来了。等到人差不多坐满屋子的时候,贾思勰走到书架旁,道:“有不少人都问我,之前是太守,现在回乡休假,为什么一点都不像是当官的,倒像是个农夫?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茨(cí)充任桂阳(今属湖南郴州)太守时,当地没有人种过桑树,所以大家都是用乱麻塞进夹衣里御寒。老百姓平时连草鞋都没几双,脚都冻得皲裂出血,寒冬腊月只靠烧火烘烤来取暖。茨充就教导百姓多种桑树、柘树,养蚕,打麻鞋,又叫大家种苎麻……几年之后,大家不但吃饱穿暖了,还赚了不少钱呢!后来江南人学会了种桑、养蚕、打鞋,这都得感谢茨充啊。”

村里的贫困户王二开口了:“我一年到头也辛辛苦苦,可收成还是不理想,家里没多少余粮,这是为什么?”

贾思勰笑道:“咱们庄稼人,不能仅仅出蛮力,还得用脑子。你们看谷子,虽然表面上差不多,但是不同的品种,成熟有早有晚,茎秆有高有矮,收的子实有多有少,植株的性质有的强韧、有的软弱,米的味道有好有坏,谷粒舂成米,有的出米率高,有的出米率低……如果不懂得这里面的门道,随便种,那当然事倍功半啊!”

王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感叹道:“这些我都没听说过呢!”贾思勰道:“如果懂得规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把不同品种搭配着种,那不是可以有更好的结果吗?除了种子,我们也得了解土地。土地有肥有瘠,肥地宜于晚种,瘦地宜于早种。当然,肥地就是种早了也没有妨害,但是瘦地如果种晚了,一定没法结实。”

王二睁大眼睛:“这也太难了吧!里面的讲究还真不少呢!”贾思勰道:“说难也不难。凡事只要用心琢磨,肯定能学会的。这也正是我今天请你们相聚于此的原因。”

很多古书上都有务农的内容;农户们平时口口相传,也积累了不少谚语和经验……但是平时大家都不怎么重视,所以它们很容易失传。贾思勰打算汇总古代的农书,搜集民间谚语,请教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自己种种地……然后把所有值得借鉴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当然,依靠单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集思广益。所以他想请大家共同参与到此事之中。

王二问:“以后我可以常来您这儿吗?”贾思勰道:“当然可以!以后,我这间书房就叫齐民书屋,你们有问题都可以来这里商量。”

整个正月都满溢着欢喜。初一,贾思勰给父亲敬上花椒酒,祝福父亲长寿;到正月十五那日,他拿了一些专门配制的滋补品、散药、外用药,再次去看望父亲。父亲接过这些药膏,很是欣慰。他试探性地问儿子:“你去年回到家乡,是为了给母亲守孝。三年期满后,可有什么打算?”

贾思勰道:“孩儿以后就在家乡照顾父亲,种地务农。”父亲皱了皱眉:“现在就告老还乡,是不是太早了?短暂地隐居乡间是可以的,但是时间长了,恐怕不适合。”

贾思勰道:“自杜葛之乱(指北魏末年杜洛周、葛荣之乱)以后,政令日衰,动乱不断。现在恐怕不是出仕的好时机。”父亲叹了一口气道:“那你难道就在这个村子里待一辈子?你堂哥贾思伯、贾思同他们二人都是回家乡待了几年后,再次出山。贾思同官至散骑常侍,兼七兵尚书;贾思伯官至南青州刺史,你不妨学学他们。”

贾思勰低下头,轻声对父亲说:“两位堂哥一直对我帮助颇多,我对他们自然很是钦佩。只是现在天灾人祸不断,普通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我与其投身前程莫测的官场,倒不如尽自己的力量改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父亲心里五味杂陈,最后只好说:“你要照顾好你自己。”

与父亲的谈话,也使得贾思勰内心很是纠结。一方面,他很不想让父亲失望;但是另一方面,农事对他而言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的一切思绪、情感、对未来的设想,总是不由自主地与贫苦的村民联系在一起。

他回到书房,拿起《淮南子》。“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大禹为了治水,在阳盱河上不惜献身,为解除洪灾而祈祷;商汤由于遇到连年的旱灾,甘愿牺牲自己在桑林之旁,祈求上天降雨……想起这些先人,他的内心又慢慢有了力量,平静下来。

早春时节,田野里虽然还是光秃秃一片,然而远远望去,已经渐渐泛出青色。到了三月,柳絮纷飞,艾叶丰茂,天地间充盈着蓬勃而清朗的气息。雇工们陆续回到贾府,贾思勰一一给他们分配了任务:有人负责收采艾和柳絮;有人负责开通沟渎,修治墙壁房屋;还有人油漆器物,煎制各种药膏……

此外,他还宴请了村里的一些大户人家,他们在一起聊了聊防盗的事情。一位说:“这个月,有些穷人冬天储蓄的粮食已经吃完了,但是桑葚和麦子还没有成熟,大家要提防盗贼啊!我最近就加固门户了。”

贾思勰点点头:“确实要注意防盗。不过,我们也要顺应万物向荣的天道,散布恩德,赈济穷困挨饿的人。”富户感叹:“穷人那么多,哪里帮得过来啊?”贾思勰答:“可以先施与同宗族的人,从最亲的人开始嘛。”

有人问:“你这样是图什么呢?是为了名吗?”贾思勰道:“《论语》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虽然孔子说的是治国,但是一村一县,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村里还有穷人,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富足啊。”另有一位附和道:“确实。盗要防、租子要收,但是该救济时也是要救的。”

村里的农户们与贾思勰熟了,渐渐少了最初的拘谨,大家越来越喜欢到齐民书屋里请教农事,交流信息。趁着现在还没有进入农忙阶段,贾思勰只要有空,就给他们分享农业方面的心得。

“山上的农田,要种植植株强韧的苗,以避免风霜之害;低湿的田地,要种植植株比较软弱的苗,这样就可得到较高的收成。种谷子的地,之前如果种过绿豆、小豆就最好了;如果是种过黍子、芝麻的,地就没那么肥了……”

四月到来,村庄里开始忙碌起来。蚕已经上簇结茧,雇工们加紧缫(sāo,把蚕茧浸到热水里,抽出蚕丝)丝、剖制丝绵,同时准备机杼(zhù,古代指梭),细心地上经络纬;厨房里的帮工把炒面同枣泥相和,制成点心,用以招待宾客。

村里的农户们喜欢到齐民书屋里请教农事,交流信息。

安排好各种活计后,贾思勰来到田野上。看到微风轻抚过大片的青草,他问一位干活的农夫:“为什么你们不把这些青草割下来喂牛?”农夫答:“我们这里没有人在四月收割牛草。”

贾思勰感叹:四月的青草养分很好,与五谷类饲料没有区别,可惜囿于流俗,却没有人把它们当做饲草,真是可惜啊。后来,在齐民书屋聚会时,他告诉村民们,四月的青草可以割下来喂牛羊。

五月,天气渐渐湿热起来。贾思勰提醒管家:“马上就要连着下好些天的雨了,咱们周围的道路又该泥泞难行了。”风调道:“是啊,我这就储备些米谷、柴炭铺上去,免得到时候通不了路。”

这个月阴气滋长,阳气消退,人身上血气的消耗多,脾胃消化差。贾思勰担心父亲的身体,于是他吩咐厨师丰登准备几样清淡的小菜,并用酒溲(sōu,浸泡)和了一些发面,做成饼。做好后,他提着食盒去看望父亲。

有些日子没见了,父亲仔细打量了贾思勰,略带心疼地说:“你最近很忙吧?都有几根白头发了。”贾思勰道:“父亲放心,我身体无碍的。”接着他拿出面饼、腌瓜、荷包蛋,叮嘱父亲:“您最近应该吃得清淡些,别吃肥腻浓厚的东西。”

父亲笑了:“你带来这么多东西啊,我哪里吃得完。”贾思勰说:“您放心,我给您带来的面饼很容易消化,吃了能滋补脾胃。您要记住,到立秋以前,千万别吃煮饼和水溲的死面饼。因为夏天喝的冷水多,这两种面食碰上冷水,便坚硬难以消化,弄得不好,就会得积食伤寒的病。”

父亲接过食盒,内心很是欣慰,却又很心疼儿子:“你每天都这么尽心地为大家做事。可是你现在并不在任上,再辛苦也没有任何政绩。你可甘心?”贾思勰笑言:“我能守在您身边照顾您,同时还能为家族亲戚们尽一些绵薄之力。人生如此,夫复何求?”父亲见儿子态度如此坚决,只得由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