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蓝皮书(2019—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战略新兴领域

2019—2020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

一、背景分析

(一)全球发展环境背景分析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压缩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空间

2018年,除了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之外,欧元区经济增速回落,日本经济疲软。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动力不足,美国经济周期尾声特征显著,经济增速趋缓,欧元区经济依然疲软,欧央行坚持宽松政策,日本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的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长也显乏力,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阿根廷、土耳其等国货币急速贬值,遭遇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经济动荡加剧。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全球产业链协同,进而形成中心-边缘环状国际分工格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呈现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发展,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主宰和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等特点,从而形成由欧美日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欠发达及落后国家共同构成的中心-边缘环状国际分工格局。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高端装备产业核心层,拥有强大的产业发展基础,先进的技术研发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制定产业标准的话语权,企业品牌、设计与全球销售的控制权,在产业分工中能获得较高利润回报。如德国、美国、日本等核心层发达国家,掌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高附加值环节。新兴经济体处于高端装备产业中间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代工或以贸易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从事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生产和装配环节,缺乏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产业利润微薄,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欠发达及落后国家以出口矿产、初级原材料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底层。

因此,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发达经济体经济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且经济动荡风险加剧,一方面压缩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侧市场,另一方面则不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协同推进。全球经济低迷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挤压,构筑起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压力因素。

2.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全方位阻碍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措施。总体来看,此次公布的清单主要针对“中国制造2025”,具体为航空航天设备、高铁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农机装备、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新能源和新材料、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从上述清单来看,大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等。总之,中美贸易摩擦将从市场阻滞、技术封锁、产业链斩断等多个维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持续性很强的负面影响。

(二)国内环境背景分析

1.政策环境:引导自主创新,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相关政策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引导自主创新,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主要围绕强化基础、突破高端、绿色制造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塑造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政策环境:

(1)夯实工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

核心零部件和相关技术的缺失,制约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零部件所涉及的高科技属于“封闭式”研发,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依靠购买获得。为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化能力和质量,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引导行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重点突破,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解决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问题,缩短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夯实行业基础。

(2)促进融合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主线。推动两化融合,能够加快新旧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此,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量化深度融合。目前,我国两化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3)发展绿色制造,深入推进结构调整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政府近年来着力于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同时进一步提升净化环境的技术手段,维系、创造自然财富,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完善节能监察等。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国家主要行业政策着力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往上游扩展提供科研、设计、咨询、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

表1 2017年以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

续表

资料来源: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网站。

2.技术环境:产业基础支撑体系成熟,核心技术仍然薄弱

(1)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体系较为成熟

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协同、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各方面共同推进的格局,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体系已经基本成熟。如航天装备制造领域,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配套较为完善的航天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试验体系以及产品质量保障系统,是当今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卫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多类航天产品、发射服务以及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揽子服务的国家;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攻关能力持续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已成功突破和应用316台关键技术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支撑技术体系。

此外,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师红利。2018年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士学位获得人数排名靠前的国家与地区分别是中国(145万)、欧盟八国(57万)、美国(38万)、日本(12万)、韩国(11万),博士学位获得人数的国家与地区排名前几名分别为欧盟八国(4.92万)、中国(3.18万)、美国(2.98万)、日本(0.59万)、韩国(0.55万)。

(2)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较为薄弱,对外依赖严重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依然是困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球研发制造实力尚排在第三梯队。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日本还有部分欧洲国家位于第二梯队。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中国装备自给率虽然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

(三)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1.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稳中有升

(1)产业规模平稳增长

“十三五”以来,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平稳增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 6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从企业控股情况来看呈现内增外降的态势,国有控股实现工业总产值1 079.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私人控股490.01亿元,增长1.5%;外商及港澳台商控股998.21亿元,下降1.7%。从企业规模来看呈现大增小降的态势,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3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中型企业649.79亿元,增长0.2%,小型企业632.76亿元,下降7.4%。

其中,上海市高端制造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上海电气在行业发展面临困境和主要竞争对手发展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营业收入、资产规模、工业总产值等规模指标保持稳步、稳健的增长态势。2019年集团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分别达1 275.09亿元、2 805.24亿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44.07%、50.33%。

(2)装备制造业投资规模逆势上扬

2019年上海工业投资增长11.3%左右,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尤其在近期新冠肺炎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夹击下,上海制造业投资仍然保持逆市上扬趋势,特别是六大工业的投资效率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动能持续更新

上海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牵引作用,相继编制《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统筹谋划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内的重点行业与空间布局,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关键领域显示度不断提升

上海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对照2018年国家最新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上海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涵盖了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五大门类。2019年,包括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 163.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4%。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迅猛,能源装备产业转型提速,航空与轨道交通装备持续增长。2019年,上海市船舶和海工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7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拉动力。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900亿元,规模和能级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在《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上,上海位列第二。能源装备方面,对标《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在先进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燃气轮机等领域优势,积极布局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燃料电池等领域。

上海电气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019年进一步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将原有业务重新整合划分至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领域,同时进一步突出发展服务导向。2019年三大产业群营收占比约为36%、36%、34%,同比增长12.06%、11.64%、83.51%。① 能源装备方面,上海电气一直是国内传统火电和核电装备的龙头企业,伴随中国能源转型,上海电气进军国内海上风电,积极布局储能和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其中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常年维持行业第一。工业装备方面,在传统的电梯设备、机械基础零部件等领域位于行业发展前沿,同时抓住智能制造转型机遇,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集成服务方面探索为企业提供涉及环保、发电设备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集成化、综合性解决方案。

(2)产业内部增长动力逐步转换

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缓中有进,主要领域生产呈现“三增一降”的格局,产业内部增长动力转换明显。其中,船舶和海工装备逆势增长,拉动力度比上年大幅提高,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年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上海市船舶和海工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7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拉动作用尤为突出;轨道交通装备小幅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5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幅提高15.0个百分点,拉动力度由负转正。航空装备持续增长,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6.55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飞机制造业拉动航空装备总产值增长3个百分点。智能制造装备进入短期调整阶段,2019年上海市智能制造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 463.21亿元,比上年下降1.2%。截至2018年,上海市已建成20家试点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

上海电气在传统能源、工业装备等优势领域,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服务化“四化”重塑,加快释放在手火电订单。2016年至2019年,集团七大主业(火电(包括煤电和燃气轮机)/核电/风电/输配电/上海三菱电梯/海立空调压缩机/集优基础件)营业收入、净利润占比。集团新产业企业快速增长, 2017年,纳入集团统计的10家新产业企业(不含发那科)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倍,净利润同比增长50%。

3.自主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要素不断集聚

上海抢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强化基础研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一系列高端装备整机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突破,集聚一大批创新主体与功能型平台,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1)技术攻关打开成长空间

“十三五”以来,上海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达2 710.43亿元,比“十三五”初期提高49.93%。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系列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首台(套)高端装备应运而生,2019年上海市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及核心部件首台(套)突破40余项,累计承担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37项。“十三五”以来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智能仪器仪表及传感器、第一根自主研发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等长期“卡脖子”、高度依赖进口的高端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上海位列全国第一,并且在创新驱动、经济带动、品牌质量方面也排在前端。

上海电气研发投入逐年加大,年均科技投入达40亿元左右,近3年来,集团科技投入率一直保持在销售额的4%左右,2016年投入39.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1%,2017年投入4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9%。上海电气成功开发制造出当今世界上排汽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1 905 mm低压缸末级长叶片,代表核电汽轮机设计制造的最高水平。

(2)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上海充分发挥其在要素配置、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一方面,整合全球资源,加速集聚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后,进一步加速一批拥有世界级先进技术的高端装备企业落户上海,比如,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中船海洋动力部件有限公司、上海昌强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和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凸显国际智库功能,相继启动一批研发与功能转化平台。“十三五”以来,上海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研发、测试等功能性平台,目前上海共有37家高端能源装备产业相关服务及研究中心, 19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服务及研究中心,2019年以功能型平台为载体的“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正式签约,成为中国第1个、全球第10个弗劳恩霍夫协会海外项目中心。

上海电气自2011年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战略定位明确、功能协同互补,从中央研究院、产业集团技术中心到企业技术研究所的三级科研创新体系。集聚集团内部创新资源,研发力量逐年向科技规划重点领域集中,科技投入集中度逐步提高,2016年至2017年,科技投入集中度达到90%。坚持合资合作,整合社会创新资源,集团理性开展风险投资、适时兼并收购,近年来,通过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部分股权,引进吸收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核心技术,收购港特恩驰电缆有限公司,补齐补强数据电缆产品组合,收购昂华(上海)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加速落实集团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规划。

(3)产业转型效应逐步显现

上海一方面充分把握装备制造业产品与服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在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专门出台《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目前上海装备制造业已初步进入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逐渐从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通过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务,依靠企业品牌经营和专业技术解决方案向装备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进阶。另一方面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引领产业创新转型。2019年上海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900亿元,规模和能级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在《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上,上海排名世界第二。目前,上海在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工厂14个、市级智能工厂80个,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500余家,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最高提高3.8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左右。

4.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

(1)空间布局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以产业地图为引领,优化高端装备产业空间布局,集聚行业领域领军企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引导企业高效进行产业链全球化配置,兼顾产业空间布局的集聚化与协同化。一方面,产业园区是上海高端装备企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装备产业区等知名园区发挥“头雁”效应,引领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29家(国家级20家、市级9家),在国家工信部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中有6家基地获五星评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上海市坚定不移地推动行业开放化发展,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际业务做强合力显现。合同数额攀升且版图扩大,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尘埃落定,海外制造基地作用凸显,2019年上海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25.44亿美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5.9%。

上海电气借力“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通过拓展电站、输配电、环保等领域的成套工程业务,带动设备出口,实现市场走出去,目前。按照“两头在沪、中间在外”开展全球化布局,把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或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地方,海外建厂,实现产能走出去,目前公司已在德国、意大利、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设有30家海外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提供优质工程项目。同时积极进行长三角一体化布局,利用主机厂龙头地位,通过和核心供应商相互参股份方式,实现非核心制造部分向周边地区外移,目前已形成40%—50%零配件供应来自长三角配套企业。

(2)行业布局专业化与多元化并存

随着上海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大型成套装备等优势领域已步入成熟阶段,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纷纷向“设备+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立足核心业务,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与上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横向多元、纵向专业”的行业布局,其中新能源、环保装备及高端医疗装备成为多数装备制造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其中,上海电气提供了较好的借鉴经验。

上海电气立足能源装备,走向综合城市服务集团。积极布局数字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运维等范畴,聚焦综合能源及储能、高端医疗、新能源车三电、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合资合作、风险投资、技术入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模式,快速获取新产业技术来源,初步开拓新能源应用场景,布局储能、新能源汽车、氢能源产业链,收购赢合科技,深入锂电池产业链;成立电气数科、自动化集团进军工业互联网;入股康达医疗,布局医学影像、口腔和放射治疗等细分领域;布局智慧城市,加速轨交信号系统国产化替代等。

(四)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十三五”以来,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城市功能定位,加快转型发展,在一些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形成产业化能力,但也普遍存在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1.产业核心竞争力仍有待加强

目前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处于转型期,一是核心技术缺位,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性强,大部分装备产品处于全球价值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极易受到外部环境波动的冲击。2018年上海市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但其利润却仅占11%,多数制造企业虽然属于高科技制造业门类,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依靠进口,企业利润率偏低。二是底层技术和配套产业基本技术支撑不充分、不均衡,成套设备“空心化”问题突出。产业集中度高但分工深化不足,装备零部件细分领域缺少一批“专精特”的小巨人企业与国际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全产业链布局滞后于行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201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榜上,上海仅有上汽集团、上海电气、上海仪电3家企业入围,其中北京8家、广东11家、浙江17家,对比其他高端装备制造强省,仍存在一定差距。

2.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上海制造领域愈加重视自主创新在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高端装备制造业内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企业原创性研发动能较弱,外部依赖性强。受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装备制造企业惯于先开发整机,满足使用需求,再开发基础材料,解决国产化的“逆向创新”模式,通过收购、兼并迅速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企业原创性研发动能较弱,整机装备“植入性”强。二是创新资源错位,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相对较低。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在R&D中所占比重较低,2018年为7.78%,远低于北京的14.22%。企业普遍注重产品开发类科技投入,技术开发类投入比重较低。以上海电气为例,集团在科技投入总量、投入结构方面的现状与转型要求尚存明显差距,科技投入绝对值基本维持在40亿—50亿元的规模/年,且60%以上的科技投入是产品开发类,技术开发类不足30%。三是创新资源缺乏高效整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不强,创新网络联系度不高。央企、地方国企、高校等主体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大量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未能及时成为科研机构的研究对象,研究平台之间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图1 2019年上海电气研发费用与同类企业比较

3.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尚存堵点

国有控股企业在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在全市高端装备产业总产值中占41%左右。受制于高端装备行业“强政府、大国企”的基本发展格局,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一是激励机制不足掣肘企业转型发展动能。企业内部仍然存在人员、要素流动不畅,效率激励不足的弊端。长期困扰国企的“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投资决策机制相对保守,风险投资策略欠缺,企业未能充分把握风险投资带来的颠覆式创新的战略回报。三是企业内协同机制尚不完善,规模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近年来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使多数装备制造企业行业布局、市场布局不断扩大,但不同模块之间通用技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资源共享不够充分、经营目标不够协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滞后于资产规模的扩张。

4.“机强电弱”问题尚待突破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较快,但由于智能化、数字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机强电弱”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方面与北京、深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企业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增速较慢,与世界其他制造业巨头在产品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以上海电气为例,虽然集团新产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占比都有所增加,但比例并未超过两位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团扭转“机强电弱”局面。产品结构绝大多数还处在工业2.0时代,产业结构绝大多数以“重、硬、大”装备为主,工业软件、智能传感、控制装备等“轻、软、小”装备发展明显滞后。

二、指数测算与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战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我国“十三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方向包括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实现航空产业新突破、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等。“十三五”期间,上海服从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在突破瓶颈、打破垄断、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对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与特征分析,有利于精准锚定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发展动力、国际贸易表现以及全球价值链提升方面的问题与短板,为下一步提升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寻找精准的政策着力点提供理论依据,为市场主体寻找行业发展的风口与机遇提供有益借鉴。

按照《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上一个五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主要以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方向为重点,而“十三五”规划则将制造强国的落脚点放在了八大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上。这八大行业分别是: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现代农机装备、高性能医疗机械、先进化工成套装备。以此为依据,本报告框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范围与研究边界,以此来确定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当中的具体指标数据的来源与处理逻辑。

综合考虑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延续性以及可获得性,本报告指数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万德数据库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及GTT数据库,通过对标国家“十三五”规划当中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界定,找到对应行业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筛选、数据加总以及标准化处理,测算了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得分及其细分指标得分,与此同时,本报告还测算了全国除上海之外其他9个核心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得分。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定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本报告进一步结合当下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最新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各国针对高端装备的产业动向等,对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多维度分析,挖掘指数背后的深层次影响因素与规律。

(一)总体水平分析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发布,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国务院也发布了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工业基础正逐步取得进步,这些都有助于上海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从上海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近年来,上海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70%,装备制造日益呈现“生产服务”形式,未来产品的核心价值已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历史上,上海曾是中国的工业重镇,诞生过新中国工业史上多个第一。而今,在新一轮全球高端装备制造话语权的争夺战中,上海仍在扮演着“急先锋”角色。近年来,上海凭借其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的集群优势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其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本报告的指数测算结果来看,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保持平稳态势。2017—2019年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基本保持在122—126分之间的狭小范围内浮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保持高度稳定状态,同时,2017—2018年间,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得分分别为125.12和124.61,尽管略有下降,但是降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其国际竞争力指数较前两年下滑较明显,为122.92,但是仍然保持在120分之上,表明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始终保持较强竞争优势。

二是国际竞争力水平始终处于高位,保持较强竞争优势。为保持本报告研究的连贯性,本报告延续去年报告的竞争力优势评价标准,即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大于150分,表明具有极强竞争优势;介于100—150分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介于50—100分之间,表明具有中等竞争优势,低于50分则表示其具有微弱竞争优势。2017—2019年来,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始终在120分以上,处于较强竞争力区间范围内。

三是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位居全国顶尖位置。从高端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来看,上海在全国十个重点省市当中,近三年来始终保持位居前两位,表明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在国内各省市当中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其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位居全国顶尖位置,由图3可知,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得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上海能够在高端装备领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2 2017—2019年全国重点省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

图3 2017—2019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分对比情况

(二)二级指标分析

1.产业国际表现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二级指标“产业国际表现”下属4个三级指标,分别是产业部门贸易优势、行业贸易优势、供应链强度和核心环节贸易优势。根据本报告测算的指数结果,2017—2019年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表现指标得分分别为142.16、138.68和133.31,处于100—150的分值区间,表明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国际表现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其变动趋势上来看,该指标得分在三年间呈微弱的逐年递减趋势,表明目前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受国内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风险加大的不利背景下,其产业国际表现面临较强的下行压力。但是从3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数值比较来看,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表现指标得分较行业增长驱动和价值链提升这两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数值明显更高,表明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国外市场占有以及出口竞争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从上海产业国际表现指标的排名变动情况来看,在报告测算的10个重点省市当中,上海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国际表现排名始终高居第一位。根据其排名情况,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表现具有极强比较优势。从其分值与10个重点省市的均值比较来看,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国际表现分值比29个省市的均值高出43.43%、42.39%和35.56%,从另一个侧面也论证了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国际表现方面具有极强比较优势。

表2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二级指标分值比较

图4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标分值变动趋势

图5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标分值柱状图

图6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二级指数国内排名

图7 十大重点省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表现分值

图8 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表现分值

2.价值链提升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并且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地位明显升高。根据《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6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在全球总产值的所占比例一直排名第一。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全球居于前列,但是很多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等资源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整合的背景下,没有知识产权,我国装备制造业就一直徘徊在价值链的低端,更不会获得高额利润。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创新能力却在明显增强。一批高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ARJ21新型支线客机交付商用,长江三峡升船机刷新世界纪录,多轴精密重型机床等产品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高铁、核电、通信设备等具备全球竞争力。2017年工业产值高于美日德总和,如果顺利,十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30%—40%的制造业产值的产出国。

本报告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提升”指数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生产和政策引导这3个三级指标。根据本报告测算结果,2017—2019年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提升指数值分别为109.94、113.76和118.40,介于100—150分之间,处于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区间范围。从上海在全国的排名来看,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提升”指数排名在是个重点省市当中连续三年排在第三位,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且从其数值的变动趋势来看,近三年来价值链提升指数数值呈为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

上海在国际和国内环境诸多不利因素背景下,其价值链提升指标得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显著逐年提升趋势,主要得益于上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成效显著,这也部分抵消了美国技术封锁的负面影响。首先,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集群优势显著。临港作为国家和上海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已基本建成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用设备、海洋工程、物流装备与工程机械装备、航空零部配套、装备再制造等产业集群。2019年11月,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正式落户临港。早在2019年2月,在自贸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应勇市长强调: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肩负着新任务与新定位,新片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进行差别化的探索,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自贸区新片区的设立为上海进一步对标国际标准、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质量提供了难得机遇。

除此之外,张江园区、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工业园区、紫竹开发区等园区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上海已成为首个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和唯一的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所在地,集成电路技术水平、规模能级保持国内领先。在民航产业布局方面,上海目前已经形成张江南部(飞机设计研发)、祝桥东部(大飞机总装)、紫竹园区(国产飞机客服、航电等)、临港产业区(发动机研制、飞机租赁等)、宝山大场(ARJ21总装)等功能定位各有特色的航空产业集聚区,呈现出“航空运输业+航空制造业”两翼齐飞的“上海模式”。嘉定汽车城结合汽车、创新港、同济科技园、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推进中国(上海)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近年来,上海临港产业区加速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第一根自主研发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等,这些过去长期“卡脖子”和高度依赖进口的高端核心技术都在此填补了国产化空白,临港已集聚起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诸多创新前沿产业。

图9 全国十大重点省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表现分值

表3 上海市价值链提升指标得分和排名

图10 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价值链提升指标分值和排名

3.行业增长驱动

智能制造装备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为智能制造装备系统的主要特征体现了制造业生产的智能化,意味着从本质上提高生产效率,我国也将大力发展。未来,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也将向自动化发展,自动化无人工厂建设是趋势。

而上海在智能无人工厂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20年3月,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明确指出,在线新经济是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在智能无人工厂方面,本次疫情期间,上海的无人工厂技术优势凸显,实现逆势飞扬。2020年1—4月,上海无人工厂代表性企业博世华域和开能健康开票额同比增长5.18%和3.19%,疫情过后的2020年5月,两家企业的开票额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至8.8%和8.15%。无人工厂企业倚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有效抵御了疫情引致的劳动力短缺风险,通过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等新制造模式实现逆势增长。这为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注入了强大的行业驱动力。

本报告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增长驱动指标主要包括区域市场效率、产业投资效率、产业营利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4个三级指标。根据本报告的测算结果,2017—2019年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增长驱动指标得分分别为106.22、107.30和106.66,处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分值区间。与此同时,从该指标的排名情况来看,2017—2019年间,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增长驱动指标在10个重点省市之中始终排名第5位,以此来看,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增长驱动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11 十大重点省市行业增长驱动指标分值

表4 上海行业增长驱动指数与排名

图12 上海行业增长驱动指数与排名

(三)三级指标分析

1.指数的构成与指标选择

根据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11个三级指标测算结果,除行业贸易优势和区域市场效率之外,上海的其余9个三级指标排名均位居十个重点省市的前五位。从各个指标所反映的竞争力水平来看:

(1)既具有极强竞争力优势又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供应链强度、核心环节贸易优势、产业营利能力和政策引导。

(2)具有较强竞争力优势,且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指标主要有:产业部门贸易优势、产业投资效率和创新投入这三个指标。

(3)具有中等竞争力优势,但是仅具有弱比较优势的指标为:行业贸易优势、产业集聚能力以及创新生产这三个指标。

(4)具有中等竞争力优势,但是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具有弱比较劣势的指标有:区域市场效率。

表5 2017—2019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三级指标分值

图13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三级指标得分

2.核心产品与供应链强度优势向贸易竞争优势的转化亟须推进

上海的产业部门贸易优势指标在2017—2019年间始终处于135分以上,表明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外市场占有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上海该指标在10个省市当中连续三年分别位居第2、2、1位,这也说明上海在国外市场占有方面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上海在2017—2019年间的国外市场占有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重点十大省市的指标均值水平,由此可见,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外市场占有的比较优势仍然呈不断增强态势。

除此之外,上海在供应链强度和核心环节贸易优势方面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这两个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十大重点省市之首。从分值水平来看,上述两个三级指标的分值三年来基本都处于150分以上水平,表明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融入国际市场以及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方面均保持极强国际竞争力水平。但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的行业贸易优势指标分值偏低,三年来基本处于低于100分水平,仅具有较弱国际竞争力优势,其在十大省市当中的排名也跌出前三甲,三年来分别位居第6、4和8位,表明上海关于核心产品的频繁进出口贸易活动当中大多以进口为主,其供应链方面的优势目前也尚未完全有效转化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因此,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强化核心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推动核心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表6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三级指标排名

图14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三级指标排名

图15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产业部门贸易优势指标得分

图16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行业贸易优势指标得分

图17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供应链强度指标得分

图18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环节贸易优势指标得分

3.行业投资增速放缓,行业发展由增量向提质转变

2017—2019年间,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区域市场效率,即投资增长率位居十大重点省市之末尾位置,且分值水平仅在60分,表明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区域市场效率方面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和比较优势。但是,其产业投资效率指标分值处于100—150区间内,在全国十大重点省市当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二,具有极强比较优势。产业盈利能力指标得分高于150分,表明产业盈利能力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优势,其在全国十大重点省市当中连续三年位居前三甲,其中2017年和2018年排名第一,表明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较强,具有极强比较优势。产业集聚能力指标得分在100分上下徘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优势,其在全国十大重点省市当中,三年来分别位居第3、5、4位,仅具有弱比较优势。综上所述,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盈利能力极强,投资效率具有较强比较优势,虽然区域市场效率指标位居十大重点省市末尾,且分值仅为60分,但是由此表明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逐渐由增量发展向提质发展转变,盈利能力和投资效率指标的高分值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和趋势。

图19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区域市场效率指标得分

图20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效率指标得分

图21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盈利能力指标得分

图22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能力指标得分

4.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7—2019年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指标得分分别为95.78、102.36和114.84,呈逐年显著递增趋势,且由微弱国际竞争力优势逐渐增强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从其在全国重点十大省市的排名情况来看,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水平连续三年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表明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从创新产出来看, 2017—2019年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指标得分分别是81.17、85.77和87.60,仅具有弱国际竞争力,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其呈显著逐年上升趋势,此外,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指标在全国十大重点省市当中的排名分别为4、3、3,表明其在国内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引导指标得分连续三年为160分,且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重点省市第一位,表明上海高端装备的产业营商环境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和极强比较优势。这与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持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重视和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

图23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投入指标得分

图24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产出指标得分

图25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引导指标得分

三、主要发展机遇分析

(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成立助推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未来长三角地区将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望在一体化进程中,通过长三角不同区域的产业协同,最终实现区域内产业间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纵观长三角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发现,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既有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开放优势,又有江苏制造业的基础优势,还有浙江互联网基因的放大优势,更有安徽原始创新积蓄的后发优势。2020年6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向社会公示,《规划》指出,要通过新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至2035年,示范区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5%,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低于60%,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行业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由此可见,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产业布局当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必然占有很重分量,且结合绿色生态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创新驱动的持续推进,将为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二)自贸区新片区的设立提升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水平

自贸区新片区之所以设立在上海的临港地区,是因为临港区域内有海、空、铁、路、江5种运输功能,是国际上同类地区运输条件最完善的,可以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机场国际货运枢纽对贸易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先行启动区域内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装备制造、研发创新等产业园区,有较好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有利于政策制度更快更好地落地见效,此外,在新片区集聚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指出,临港新片区要聚焦强化经济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集聚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国高质量发展急需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拓展金融、贸易、航运领域和总部经济的国际市场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前沿科技产业能级。由此可见,临港新片区所打造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需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同时临港新片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其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等改革举措,助力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新冠疫情的爆发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生产水平

疫情充分验证了智能制造价值,疫情过后装备的智能化和制造的智能化成为最重要趋势,上海可重点关注发展智能机器人及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各细分领域,积极探索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一是智能机器人发展加速。抗疫过程中,各类智能机器人由于其“无接触”和“智能化”优势,在消毒、测温、配送、生产等场景应用表现优异,由此或引发新一轮智能机器人发展加速期。上海应加快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融合应用,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着力发展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积极构建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二是高端智能制造装备需求大幅提升。疫情带来的智能制造升级需求,将带来对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的极大需求。上海应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装备、智能仓储物流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同时应着力发展专用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及系统集成,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三是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兴起。伴随着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深度融合应用,疫后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将成为重要趋势。上海应积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探索推广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虚拟仿真制造等新型智能制造模式。

(四)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宏观政策刺激加码为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带来机遇

疫情发生以来,为切实缓解疫情给经济造成下行压力,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纷纷研究出台支持性经济政策。从企业和舆论反馈情况看,由于短期内疫情对经济冲击程度过大,仍有进一步加大经济刺激的必要。我们预计,随着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的逼近,财政、货币等国家宏观政策基调将更加趋于积极,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超常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降息降准、增发国债地方债等一揽子经济刺激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另外,疫情过后国家行业政策也可能更加灵活,地产开发、自然垄断行业等行业也可能边际放松管制。对上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在研究出台自身支持性产业政策的同时,要抢抓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调整的窗口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新的高端装备相关的战略性投资项目、突破性改革试点以及地方债券等高能级产业发展要素,为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获得更大规模投资资金支持的进一步成长空间。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上海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发展,提升产业链条,建立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新高地。同时,要做大做强做实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硬核科技,占据产业链高端、打造中国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多措并举实现产业链补短板

快速找准薄弱环节,瞄准产业链高端、关键环节,加快改造升级,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应对后疫情时期供应链“断链”风险,实现补链、固链、强链。在聚焦智能制造领域,聚焦薄弱领域,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减速机、伺服电机、重大集成装备、数控机床、智能工厂等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进行突破,大力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向研发设计、深海装备和关键配套发力,提升自升式钻井平台、EPSO、钻井船等的设计水平、进行深海控制器、动力定位、测井等配套技术研发,打造海工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以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为方向,补齐高端医疗装备产业短板,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重点加大对民用干线飞机、航空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加大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的研发力度。在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节能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在高端能源装备领域,积极推进风电、分布式光伏、分布式供能、智能电网建设,打造上海品牌。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大后续服务和运维能力。在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领域,对接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自主创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破解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基础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在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切实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发挥政府资金的保障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研发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关,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国有企业利用自身在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产学研一体化投入,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强新兴领域基础研究,在新兴领域“弯道超车”。

二是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前沿技术布局,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根据国家要求并结合上海产业布局,制定上海市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目录。统筹资源,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项目。在应急科技等重大领域,由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牵头进行科技研发工作。开展大技术攻关,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核心关键部件实现自产。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提升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渐从消化引进“跟随性”的技术创新模式,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转变,形成以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新格局。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探索项目研发和企业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三)进一步集聚行业发展多层级资源要素

发挥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的作用,夯实资本、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支撑,健全资源要素支撑体系,打破装备制造业发展壁垒,提高产业链质量。

一是深化数据赋能。以数字化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数据要素驱动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充分发挥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先行城市的作用。加快建立以科创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支撑的网络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工业大数据库,建立高端装备制造数据平台。打造标准化的制造业云协作平台、大数据处理平台等公共服务产品,加大数据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力度,深化工业数据应用,降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的模式,对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金融支持。金融企业探索绿色信贷政策体系,提高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融中票、资产支持票据等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由政府提供担保或兜底服务,鼓励银行向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贷款,对中小企业延长贷款期限。探索境内外联动模式,设立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战略投资母基金,开展跨市场、跨类别、跨地域合作。

三是打造重要人才支撑。厚植人才优势,继续实施“卓越制造人才计划”,积极打造全球制造人才高地。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人才及其流动的信息“孤岛”,搭建人才服务大平台,提高人才一体化管理效率。在居住、落户等方面给予高端人才特殊优惠,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带动区域创新创业氛围。实施支持建立长三角高校联盟,联合培养人才,开展科技攻关。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完善配套政策,对长三角地区相关职称认定标准予以统一,推进区域互认。

(四)加快完善高端装备行业开放协作布局

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布局。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通过链条整合、集群带动、分工协作,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一是加快全球化布局。坚持国际化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积极落实“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动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能源设备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全球业务布局。发挥政府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利用并购企业技术等资源在当地投资建厂,对外投资实体经济和高端要素资源,支持企业拓宽市场渠道、获取关键技术、打造制造品牌。在海外建立境外产业集聚区,开拓海外市场。

二是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及其带来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加快新经济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继续加大在汽车、化工、电子等传统制造业的深化应用,同时布局养老、健康、时尚等新兴领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方向。抓住“新基建”窗口期,加快高端装备国产化步伐。

三是坚持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江苏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浙江信息产业的放大优势,发挥上海全球城市的开放优势,优化产业链条,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区域协作,共促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统筹资源,协同发展,有机互补,各区根据产业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错位发展产业互补、一体化布局、跨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区域良性协作。制定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地图,引导区域在纵向产业链上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链接发展。调动各方资源,共同破解技术创新与管理难题,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在长三角区域内构建研发、制造、材料、市场等完整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在区域内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同时支持龙头企业的产品在区域内消纳,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闭环,打造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加快高端装备产业品牌企业培育

以集聚化、高端化、智能化为方向,激发企业活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品牌企业等,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一是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培育。针对本土民营企业总部以及国有企业,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作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行业龙头企业,争取培育1—2家超级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强化本土企业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探索建立跨国公司培育库,通过企业申报、各地推荐、联审确定,择优遴选重点企业进行培育,鼓励企业以跨国并购、资本运作、技术合作等方式“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培育。培养“工匠精神”,在基础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领域“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引导中小型企业专注细分行业深耕细作,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上海制造”注入活力。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基础零部件研发,夯实装备制造业基础。

(六)进一步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率

发挥市投资促进中心统筹作用,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推进全链条式、集群化招商引资。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多元化招商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力量招商,借助国内外行业组织、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咨询机构等第三方专业中介机构,强化资源对接嫁接,促进重点项目和机构落户。实施专项基金引导招商,政府与市场化知名投资基金共同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企业来沪发展。通过产业链招商模式,进一步引进园区重点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头部企业、总部企业。支持“风投+科技”、以商招商、飞地招商等模式引进高成长新技术型企业。

二是支持裂变式投资。立足现有企业和资源,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来吸引外来投资者资金、技术注入,继续发展壮大;鼓励支持知名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等活动,支持利用并购企业技术等资源在当地投资建厂。借力国资国企改革契机,探索将财政资金注入国有企业,再以合资模式共同开发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以资引资”支持重大项目落户。把握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在上海发展壮大的机遇,争取新成立的功能性总部、分部、功能性机构、分公司或子公司落户上海。

执笔:

张伯超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① 集成业务实现营收增长较多,主要是天沃科技纳入合并范围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