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与成吉思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郭靖眼中的哲別與成吉思汗之戰

一 歷史上的哲別與成吉思汗之戰

哲別是蒙古西征時窮追花剌子模的首領、征服波斯和俄羅斯的人,在蒙古歷史上赫赫有名。

他不是蒙古族人,他是一個與成吉思汗為敵的泰亦赤兀部的戰士,並不是首領。蒙古高原上當時部族眾多,互相殺戮,爭取生存機會,又或爭取壯大成為霸主。成吉思汗的敵人很多,早期的敵人中,最危險的就是他的結拜兄弟札木合。札木合是一個部族的首領,曾經聯合蒙古族周圍的部族組成聯軍,並被他們推舉為汗。哲別就是聯軍中一個部族的藩屬。成吉思汗幾經辛苦打敗札木合的聯軍,當時距離1206年被擁立為汗還有幾年。

哲別的箭術很好,曾經在闊亦田一戰(成吉思汗與札木合的決戰)中,一箭射傷成吉思汗的駿馬。當他隨着成吉思汗小時的救命恩人一起來歸附時,成吉思汗提及這件事,哲別承認說:“汗啊,你可以殺死我。我的血只能污染手掌般大的一塊地。如果恩賜不死,我願為你效命,深水可以橫渡,堅石可以粉碎。”成吉思汗很高興,認為他不隱瞞,明白相告,可以做伙伴,並且為他取名“哲別”,就是“箭”的意思。

亦有一個說法是他沒有立即歸附,而是在族人戰敗後,和同族的戰士躲起來,以免被俘或被殺,偶然被成吉思汗遇到,博爾朮要求和哲別決鬥,成吉思汗借了一匹馬給博爾朮。哲別的箭術較準,一箭射倒博爾朮的馬,但射完之後就走開了。不久糧絕途窮,才毅然投效。

哲別屬於在成吉思汗事業初起時投效,而後來聲名大噪的勇將之一。知人善任是成吉思汗的一大長處,像這類忠誠投效的事在這位未來的世界征服者身上發生不少。除哲別之外,博爾朮曾協助倒霉的鐵木真追趕偷馬賊,因他連唯一財產——八匹馬也被人偷去了;木華黎和赤老溫的父親把孩子託交給鐵木真,而赤老溫的父親有一個著名故事——就是少年鐵木真被敵對部落俘虜時,讓他藏在家中的羊毛車况逃過大難;還有博爾忽,他是鐵木真母親的養子,鐵木真為人所傷、奄奄一息時,雪深及腰,博爾忽也沒有移動過,忠心耿耿地守護在旁。博爾朮、博爾忽、木華黎、赤老溫是成吉思汗早期便助他打天下的名將,合稱“四傑”。

虛擬小說大場景——

郭靖突遇成吉思汗與哲別之戰

英雄出現時,小說的視角是無力的孩子旁觀英雄之戰,

這是縱貫全書的角度。誰是英雄?誰是主角?

蒙古箭術

從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到忽必烈成立元朝,蒙古戰爭中都以弓箭作為主要武器,這是草原戰爭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在冷兵器時代,有了蒙古馬和弓箭,成吉思汗的軍隊可以遠征到歐洲並且戰無不勝,所謂借助“弓馬騎射之利”而取天下。蒙古軍所用的弓特大,軍士載箭特多,故能發箭如雨,衝鋒陷陣,威力驚人。蒙古時代的武士,在戰前必先強化使用弓箭武器的訓練。戴上箭筒,是武士的榮耀。好的箭手,可以在顛簸的馬背上拿弓、抽箭、搭箭、發箭,“一馬三箭”是騎手的基本技能。成吉思汗的軍隊中,他的大將木華黎和他的侄子也松歌都是神箭手,可以射出500米以外。

箭術如同冷兵器時代的火箭,在遼闊的草原上為勢不可擋之器,它的輕便、快捷和遠距離作戰優勢,是其他武器所不可比擬的。成吉思汗的弟弟別勒古台曾說:“還活着的時候,就讓人家把自己的箭筒奪去,活着還有甚麼樣用?生為男子,死也要跟自己的箭筒、弓和骨頭躺在一起。”可見,箭是蒙古人伴隨生死之物。

圖1:蒙古式的弓和箭
a:“馬克打”(Maktah)大弓
b:“卡蠻”(Kaman)大弓
c:“打加西”(Tarkash)箭囊

圖2:《馬術圖軸》之弓箭雜技

圖3:弓箭

圖4:一年一度的蒙古競技活動——那達慕大會

草原與戰術

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騎兵,在長期的草原戰爭中,總結出一套靈活機智的騎兵戰術和佈陣方法。

戰術方面,成吉思汗創造了以己之長,擊敵之短,見利則進,不利則退的機動戰戰法。騎兵的優勢在於進攻,尤其在遼闊的草原上,進攻往往比消極的防禦有效,因此“永遠進攻”就成為成吉思汗的作戰信念。騎兵利於野戰,不利於攻堅戰,因此,蒙古軍攻城時常常使用詐術(佯敗、挑逗、迂迴包圍)將敵人引離其已準備好的陣勢或城市,以便在野戰中一舉殲滅。

陣法方面,主要是採取寬正面、大縱深(大魚鱗)開進隊形,隊形是由前鋒、前衛、左、中、右路軍和後衛組成,由於每個騎兵都配備戰馬數匹,輪流換乘,所以各路軍之間需保持很大的間隔,從左路至中路的間隔以騎兵傳遞夫一天的行程為準,便於分進合擊。當遇到敵方進攻時,前方騎兵先分散後撤退,誘敵深入,後方的主力迅速上前,從正面及兩翼側擊包抄,殲滅敵人。

圖1:大平原

圖2:草原中的丘陵地帶

圖1:草原中的沙漠地帶

圖2:成吉思汗的行軍大旗——黑纛

圖3:蒙古騎兵主動出擊時的戰術

圖4:蒙古騎兵遇敵時的包抄戰術

馬與馬術

蒙古馬種“其狀矮小,毛甚粗硬、外觀若不甚揚,然頭大適宜,頸短而厚,胸廣闊,腰粗而短,體質強健而堅固,耐粗食,足以抵抗外來之感觸,少罹疾病,性溫順,稍近怯懦。”

馬術,為蒙古族男兒三技之一,包括賽馬、馬上競技、騎馬越障、騎射、馬上角力、馬上劈斬、馬球、馴馬套馬等。蒙古男兒熟練地掌握在馬上各種平衡、支撐、倒立、空翻、轉體飛身上馬等動作。這些技能可以在戰爭中靈活敏捷地避開敵人的攻擊,並利用技能去採用多種方法打敗敵手。

《黑韃事略》說:蒙古人出征時,每人騎二三騎或六七騎,往往馬換人不停,在刀槍劍戟的格鬥中,馬供人驅使疾馳,在頻於飢餓死亡之時,馬血可以挽救人的生命。

《馬術圖軸》之蒙古騎術表演隊伍

圖1:蒙古馬陶俑

圖2:蒙古馬近影

圖3:蒙古馬羣

摔跤

摔跤也就是相撲。徒手把對方摔倒的搏鬥方法,產生很早,打從狩獵到部落衝突都派得上用場,因此中外古今各個民族都有。蒙古人很重視摔跤,是作為訓練健士的手法,在宴飲時一定表演。摔跤手穿短衣,把對方摔倒在地為勝,勝利者可以得到賜酒。雖然摔跤未必能戰勝太極招式,但蒙古族武功震動天下,與他們全民上馬能射,下馬能摔跤,不無關係。《射鵰英雄傳》第十八回,郭靖和歐陽克比武時,就憑在半空中使出一招蒙古摔跤,反敗為勝。

“郭靖腳底被歐陽克一按,直向下墮,只見歐陽克雙腿正在自己面前,危急中想也不想,當即雙手合抱,已扭住了他的小腿,用力往下摔去,自身借勢上縱,這一下使的正是蒙古人盤打扭跌的法門。蒙古人摔跤之技,世代相傳,天下無對。郭靖自小長於大漠,於得江南六怪傳授武功之前,即已與拖雷等小友每日况扭打相撲,這摔跤的法門於他便如吃飯走路一般,早已熟習而流。”

圖1:小摔跤手

圖2:《塞宴四事圖》之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