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
《建議》指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關係複雜變化,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一)中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處於經濟轉型升級期。「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在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八之間,經濟增長預期指標可以確定為百分之七左右。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進入大轉型時期,全面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二是中國處於城鎮化深入發展期。「十三五」時期,中國城鎮化建設將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到「十三五」末期,全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還有一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三是中國邁向高收入的富裕型發展階段。「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人均國民總收入看,正處於從世界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過渡階段。從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看,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持續下降且進一步趨同,已經屬於國際公認的富裕型消費結構,其中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將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屬於更加富裕消費結構。
四是中國進入世界高人類發展水平階段。「十三五」時期,中國人類發展水平繼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和絕對水平穩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更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思想,更充分轉化為人類生活需求的更充分保障與發展需求的更大滿足。到二○二○年,中國HDI指數將達到○·七六,屬於高人類發展水平組中HDI較高國家。
五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中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進依法治國,全面落實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重大決定。
六是中國進入生態盈餘增長期和環境污染與治理相持期。經過「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大規模的生態環境投資建設,「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綜合效益將逐步顯現,主要資源環境指標變化明顯向好的方向發展,人居環境品質普遍提升,生態盈餘存量增加顯著,但總體上中國仍處於環境破壞與保護、污染與治理相持時期。
七是中國與世界關係進入深刻變動時期。到「十三五」末期,中國政治經濟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地區事務主導能力也進一步提高,國家軟實力進一步增強,發展模式、文化產品等國際認同程度明顯提高。
(二)未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機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正在醞釀和突破帶來新機遇。這一輪新的全球技術革命主要體現在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智能製造技術等領域,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帶給中國很多新的產業發展機遇。
二是全面改革深入推進帶來新機遇。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進入全面改革新時代,改革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六個領域全面展開。所有改革都意味著各主體之間責任權利關係的調整,這也會帶給中國很多新的機遇。
三是消費結構繼續升級帶來新機遇。中國過去三十多年逐步滿足了吃、穿、住、行、用五大基本需求,目前,消費結構正在向「學樂康安美」新五大需求方向升級。新五大需求分別是學習需求、快樂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麗需求,其比重正在不斷提高過程中,這為中國發展與其相適應的很多新產業帶來了新機遇。
四是工業化進入新階段帶來新機遇。工業化分為前期、中期、後期階段,目前中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中後期階段,即知識和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交融發展的階段。工業化進入新階段,為中國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相適應的新產業帶來了新機遇。
五是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帶來新機遇。中國「十三五」期間是快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階段。這個階段不像中國過去那樣主要發展住宅和商業地產等,而是按照人本城鎮化、市場城鎮化、協調城鎮化、特色城鎮化、集群城鎮化、綠色城鎮化、智慧城鎮化、品質城鎮化、人文城鎮化的要求,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中也蘊藏著很多新的機會。
六是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推進帶來新機遇。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區域內部不同城市、不同地區分工協作加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實現區域之間的共贏,可以為中國帶來很多機遇。
(三)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也面臨著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
一是全球總需求形勢總體偏緊,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面臨增長壓力。消費形勢的變化,使得這期間供求壓力總體較大。新興市場如中國的超常規增長已接近尾聲,供求之間形成供大於求的預期會越來越強。傳統形態的產業面臨長期過剩。國際金融危機後的調整顯示,已開發經濟體的結構調整任務也非常艱巨。
二是全球面臨去泡沫、去槓桿、去過剩產能的壓力。首先是已開發國家去泡沫可能會發生在未來五年。其次是去槓桿。目前債務槓桿高企,隨著貨幣的放鬆,債務槓桿加大到一定程度就會達到極限,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的債券市場可能會出現劇烈波動。再次是去過剩產能。由於全球智慧化、資訊化的崛起,傳統產業的產能需要消化。
三是已開發國家經濟再平衡帶來較大挑戰。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加大製造業向本土回歸的力度,帶動全球總工業出現結構性變化,即工業生產中美國佔比增加。未來五年這一趨勢還會延續,將給其他國家如中國等帶來很大挑戰。同時,近年來美國經濟的復甦對全球貿易的正向拉動減弱。美國經濟較快復甦,但進口貿易增速在下降。
四是世界經濟繼續走向分化。政策上的分化既存在於已開發國家之間,也存在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政策的不一致性會延長世界經濟當前的緊縮格局。經濟增長的分化表現為美國較快增長但其他已開發國家整體低迷,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增速放緩。中國的外部市場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綜合判斷,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中國須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