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區及海軍船塢
1962年的海軍船塢及軍營區。
右下方為剛落成的大會堂,其東面之夏慤道已通車。
左中部為落成於1955年的警察總部。
1850年代,東區的分區地名有:下環(包括灣仔)、黃泥涌、紅香爐、七姊妹、打石灣、黃角咀、水淺灣、臥(餓)人灣、阿公岩及西灣。上述多個分區的居民是以打石為主。
1904年電車通車時,東區的車站有:軍器廠街、灣仔街市、鵝頸、跑馬場、銅鑼灣、馬球場、覓得波(都城)酒店、太古船塢及筲箕灣。
下環,是指由花園道以東迄至銅鑼灣的地段,起點處的一段皇后大道東,約於1970年易名為金鐘道。
開埠初期,英軍營及軍事區設於西營盤及石塘咀所在的西角。到了1845年才逐漸遷往金鐘道兩旁,這一帶的軍營共有三座,分別命名為「美利」、「域多利」及「威靈頓」。於1854年起,開始建造一座海軍船塢,並駐有一艘名為「添馬」(Tamar)的炮艦。
1846年,美利軍營區域的美利樓,以及英軍司令官邸的旗杆屋(現茶具文物館)落成。同時,原設於中環街市附近的「廣州市場」,亦遷至這一帶的金鐘道。
域多利軍營是位於美利軍營東鄰的軍營山上(現太古廣場一帶),兩者之間有一條蟠龍里(Broom Lane)。
位於其對面的威靈頓軍營內有一座樂禮大樓(現樂禮街旁),頂端有一金色的時鐘,乃「金鐘」一名的起源。
其西鄰的海軍船塢,出入口所在現為「力寶中心」,上下班時段,近萬工人擠滿兩旁的行人路。迄至1960年,金鐘道兩旁設有多面「不准擅進,如敢故違,開槍射擊」的紅底白字警告牌。五六十年代,每屆聖誕期間,不少鬧事或醉酒水兵,持啤酒瓶追打行人,市民於這段時期,視金鐘道為畏途。
1952年底,金鐘道進行一個月的大維修,人車交通幾全部癱瘓。油蔴地小輪公司開辦一由中環至灣仔杜老誌道的小輪航線。
1958年,港府與軍部簽約,收回軍營及海軍船塢,於1959年實行。
1960年,開始在海軍船塢地段填海以建夏慤道。工展會亦於同年起在此舉行。至於夏慤道的行車天橋,則於1966年啟用。
1963年5月,已被用作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美利樓鬧鬼,要由佛教聯合會舉行超薦法會以安人心。
1964年4月12日,蟠龍里旁的「死亡彎角」地段,發生首宗電車翻倒,一人死多人傷的慘劇。到了1971年11月11日,又有雙層巴士在此翻倒,四十一人受傷。
1967年8月4日,在美利軍營地段闢建的紅棉路正式啟用。
1982年8月,政府以十億元的作價,批出美利樓的地段予中國銀行,興建中銀大廈。美利樓則於十多年後在赤柱重置。
1980年代,兩幅原為域多利軍營的地王,為太古洋行投得,以興建太古廣場、商業綜合大樓及酒店。
由美利樓東望皇后大道東,約1925年。
正中兩座三層屋宇之間是海軍船塢的入口,右方的屋宇後來拆卸,於1967年闢成紅棉路。
駛經皇后大道東美利樓前的西行木篷電車,約1925年。
右方為木球會(遮打花園)及大會堂。
約1926年的中環與下環交界。
右下方的大會堂現為舊中國銀行所在。中部的美利操場現為長江中心。
左方為花園道與皇后大道東(金鐘道)交界的美利樓。
位於美利道與干諾道中交界,維多利亞泳會的樓房,1928年。
正舉行賽艇活動,這裏亦為渡海泳的終點,而起點則為尖沙咀現「五枝旗杆」前。
泊於海軍船塢的添馬艦,約1928年。
此軍艦於1941年12月淪陷前被鑿沉,1960年代這一帶發展添馬區。
約1928年的海軍船塢。前中部為入口,中右方可見白色的添馬艦。
約1897年的皇后大道東,美利與威靈頓軍營交匯處。
右方為位於1號A的海軍會所,兩座建築物之間是蟠龍里。
左方的軍營山現為太古廣場所在。
這一帶於戰後被視為交通意外頻生的「死亡彎角」。
皇后大道東威靈頓軍營內的樂禮大樓,約1912年。
其左方於1970年代闢成一條樂禮街。
大樓上端的一座金色時鐘,為金鐘區及金鐘道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