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思考方法與批判思考
正如前文所言,狹義的「思考方法」是指「批判思考」,原因是這套思考方法主要是用來批判藝術、哲學、政治、宗教,甚至科學等各方面的言論,檢視這些言論是否清晰、有沒有語害、推論是否正確、有沒有謬誤等。
但是,將「思考方法」稱為「批判思考」只是一種約定俗成,「批判思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我無意在這裏探討這些定義,只想指出本書是從方法學的角度去界定甚麼是「批判思考」。不論其他人怎樣界定「批判思考」,這些不同的說法都要遵守思考的基本方法(例如沒有謬誤),否則也會遭到批判。
從「批判思考」的角度看,「思考方法」主要用來批判言論:「語理分析」是要指出言論中不清楚的地方;「邏輯方法」則幫助我們檢視言論中的推論是否成立;「科學方法」則用來考察言論中所宣稱的知識是否可靠;而「謬誤剖析」則把言論中隱含的謬誤辨認出來。
不過,我們現實中批判某些言論時,很多時並不採用以上四個標準,而是另有標準。
例如某位前立法會議員曾公開表示「十個女人十隻『雞』(妓女)」。我們最多的批評是他歧視女性、侮辱女性,而鮮有人會批評他的言論「不清楚」、推論不成立、與事實不符等等。「不應歧視」和「不應傷害他人」本是價值判斷,在這裏就成為了批判的標準。
很多人以為價值觀都是主觀或相對的。的確,有某些價值觀含有主觀的成分,甚至只是個人的喜惡,但我們用「自由」、「平等」、「幸福」等價值觀來批判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時,這些價值觀便有其「普遍性」。我們必須批判不合理的現象,社會才會進步。
社會之所以出現爭論,很多時並非因為我們有相對的價值觀,而是由於我們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衝突,例如「自由」和「平等」就常常出現衝突,因為要成全某方面的「自由」,就可能要放棄某方面的「平等」。
政府推行「直資學校」計劃便是一個好例子,此舉無疑增加了家長為子女選校的「自由」,但亦無可避免地阻礙了社會階級的流動,加深了社會的「不平等」。直資學校收費高昂,只有富家子弟才有機會入讀。他們透過良好的教育,將來晉升高尚階層的機會也越大。
爭取個人基本權利有時亦會損害到大部分人的利益,例如九十年代社會討論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應否享有居港權時,贊成的人認為這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反對的人則認為太多內地人同一時間來港定居,會降低香港人的整體生活質素。這是另一個價值觀之間的衝突。
有時同一個價值觀本身也有內部衝突,例如「知情權」和「私隱權」就經常有矛盾,但它們其實都是「自由」的體現。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這樣了解甚麼是「批判思考」:「思考方法」作為「批判思考」的基礎,是必要的,但如果要批判不合理的制度和社會現象,則未算充分,必須訴諸合理的價值觀。
我們亦需要區分「思考方法」和「有助思考的方法」,後者包括態度、性格和做事方式等等,例如我們會說擅長批判的人都具有懷疑精神和求真的態度,但這些都不是「思考方法」。
「批判思考」的方法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