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包犧氏」的「包」字,不讀「包」(baul)而讀「庖」(pau4)。「包」與「庖廚」的「庖」字音近相通,故「包」字亦可讀「庖」。「犧」是指犧牲,即用於祭祀的牲口,泛指各種動物。「庖犧」兩字合用,可能是指第一個教導人民用火把獸肉煮熟來吃的人。人類遠古時候茹毛飲血,生吃獸肉,吸收的營養較差,懂得熟食後,吸收的營養便豐富了,人的聰明才智也慢慢發展起來。不過根據考古學的發掘顯示,可能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已懂得利用火,但這是否等於懂得用火把獸肉煮熟又是另一回事。而我們傳說中的包犧氏,估計是五、六千年前,或可勉強說是六千五百年前一位傳說中的部落領袖。有關這說法,我們只能存疑。包犧氏,或「伏犧氏」,「伏犧」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把野生的禽獸馴服成為人類可以畜養的牲畜。於是,由「伏犧」這稱號可知,伏犧氏象徵了中國的古代歷史由原始野蠻時代進入了漁獵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經過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商業時代,才到工業時代,是一步一步演進的過程。漁獵時代應是人類開始踏出非常可喜的一步,從原始野蠻時代邁進文明的開始。
伏犧氏有多種不同的讀音和寫法。若作「包」字,輔音是b;若作「庖」字,輔音是p;若作「伏」字,輔音是f。原因是輔音中的重唇音b、p、v,都會發展為f音。中國如是,外國亦如是。所以包犧、伏犧古音相同,後世才有p、f音之異。
「氏」字,大概原是指兩座山中間的石頭跌下來發出的聲音,後來引申為「山」。因此,「伏羲氏」即是指佔據某個山頭的「山大王」。古代防備禽獸或其他部族的侵襲,由於還沒有發明城池,最好便是盤據山頭,可以望到敵人來犯,又易於對抗。從山下向上進攻甚為困難,但從山上隨便擲下幾塊石頭,下面來犯的敵人就會受傷流血了,所以古代在未有城池之前,多數聚居於山上,因此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多數用「某某氏」作為稱呼。各位需留意:「氏」並非姓,遠古帝王都另有其姓,只不過譬如我們居住在九龍山,便稱「九龍氏」而已。
「王天下也」,「王」字讀「旺」,意思是「統治天下」。真正的天子才可稱「王」,普通的君主或諸侯不可稱「王」。「天下」即是在天之下,指廣闊的面積,暗喻中國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