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堂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刳木為舟」,「刳」是挖空;即是把樹木中間挖空,變成小舟。

「剡木為楫」,「剡」是指刪削、琢磨、削尖;即是把樹幹再削尖,成為船槳。

古人尚不懂用木板砌合,造船往往取材於原始的大木頭,木頭中間可能已經腐爛了,再把中間腐爛部分挖去,但它仍然是一根大木頭,這就變成了獨木舟,這是最原始的船。然後把樹木削短、削尖,變成船槳。有船而無槳,行於水上是很危險的,一定要兩者俱備,這便是「致一」,所以「貞一之學」,需要兩樣東西配合為一,才是真正的「一」。「一」不是一,「一」是二。配合得最好的二,才能稱為真正的「一」。

「舟楫之利」是指使用船隻和船槳所帶來的利益。這裡又再用「利」字,說出了交通是人類文化發展、經濟發展重要之極的關鍵,所以特別指出其「利」。治理國家是更大的利,但儒家不能講「利」,認為治理國家講「利」十分危險,故孟子見梁惠王,劈頭便說:「王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本來治理國家希望得到最大的利,但一說到「利」,便違背了儒家精神,所以只能說「治天下」,而不說「利」。說「利」是低級的,「利」是對人人同時都有利的,才可叫「利」,儒家便改稱為「義」了。「以濟不通」,「濟」的原意是渡河,後來引申為救濟、幫助;令本來不通往來的人,可以通過船隻作為交通工具,得以互相來往。

「致遠以利天下」,「致遠」的意義與上文「致天下之民」相反,是說到遠方去;令到人可以通過坐船到達遠方。「以利天下」是令天下人、天下事物都得到利益。

「蓋取諸《渙》」,大概是從《渙卦》得到靈感吧。

《渙卦》的「上卦」是象徵風或木的《巽卦》,「下卦」是象徵水的《坎卦》。

當風吹時,物件便零亂散開,所以《渙卦》的卦義是在水裡渙散開來。人皆不喜歡渙散,一看見渙散,便會用人為的力量令其由散變合。若渙散,便大家不能相見;匯合,則彼此能夠相見。這剛好與《離卦》相反,《離卦》是合而離,《渙卦》則是散而聚。《渙卦》表面是散,但六爻都是說要用人力令我們由散而聚。這是人類的共同心理。因此講出了散居於各地的人,應該要聚合在一起。如何能夠令人聚合呢?那便要解決交通的問題,而解決交通問題最方便的就是想出一種交通工具來,那就是船隻了,於是有了創造交通工具的需要。

《渙卦》

再看此卦,「上卦」的《巽卦》象徵樹木,「下卦」的《坎卦》象徵水,即木在水上。很多東西下水會沉,但樹木在水上則浮,再加上被風一吹,木頭還會移動,於是不需人力,或只需很少的人力,已可令它移動,這樣用來作為交通工具就最省力了,由此想出了用木頭浮在水上便可以順著河流去到另一個地方。可能最初只是抱著樹木漂流,後來再挖空樹心,坐在其中,優哉悠哉地逐水而行。這是逐步改良而成的。因為人類最初是原始幼稚的,需有一個慢慢改進、慢慢發展的過程。由於有《渙卦》的出現,它與船相關,於是創造了船隻。

但是,只有船是否就可以讓我們沿著河流到所有的地方去呢?未必。水路交通固然方便省力,但大地並非到處都有河流,要令到交通真正完善,陸地交通也是重要的。因此,進一步為了需要,徹底完成交通的網絡,就一定要發展陸路交通,故下文接著說陸路交通(「服牛乘馬」等句)。可以肯定,人類先有水路交通,才發展陸路交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