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類與歸一
或者再用西方的觀念來說說,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學問分門別類得非常細密,生物就是生物,化學就是化學,物理就是物理,就是一隻杯子,也要分為茶杯、酒杯,甚至是酒杯,也要分成喝不同種類的酒、不同時間用的都不相同等,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將一門學問,為了發展其不同之處,於是把那門學問搞得非常繁複精密,令到讀的人都感到無比艱辛,讀了生物學,不了解化學,讀了化學,不了解物理學,讀了生物學和化學卻不了解人生。學問繁複,讓人覺得不容易吸收,只好放棄。但是,隨著西方學問的發展,西方學者漸漸發現事物之間的相類似性,甚至生物和死物的界線也不能絕對劃分,例如:你可以說是巧合或真的是相類似性,地球上的化學元素的比例並不相同,元素有的很多,也有的很少,而我們體內的化學原素比例卻與地球上的化學原素多少比例神奇地類似,甚至是一致的。是巧合嗎?再例如我們人腦的細胞數量是十的十一次方(即100,000,000,000,一千億),而天文學家認為他們已有很準確的數據,指出整個宇宙的銀河系的數目是十的十一次方。而每個銀河系裡的星的數量,根據精密的統計,應當同樣是十的十一次方,是巧合還是真的有甚麼道理隱寓其中呢?這個我們不知道,但至少我們中國古人說萬物有相類似性。因此,我們叫「天地一太極,人身一太極,物物一太極」。掌握了太極之理,就了解自己、了解萬物、了解宇宙。所以孟子已經說過,不需要向外界追求一切,反向自己內心了解自己,就能了解萬物和宇宙。這個說法在民國初年被五四學者大肆抨擊。但戰國末年有一位真正明白、且精通《易經》的儒學大師荀子,便根據此易理來了解或說明事理。他說:植物有生命、但沒知覺;動物有生命、有知覺,但無義;人類有生命、有知覺、且有義(懂得做人的道理)。其義是:所有的生物都服從於同一個基本的原理,不同類的事物,只是在相同的基礎上加上不同的屬性,於是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小至最微觀的基本粒子,大至宏觀的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據這個最簡單的基本原理加減變化,就可以了解了。這個基本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陰陽兩種不同的規律和力量,用另外的名詞來說,它們就是「易」和「簡」。不了解易簡之道而去追求任何事物的不同的話,結果宇宙所有事物就被分割得完全沒有聯繫,即使窮盡一生的時間,都沒辦法掌握整個宇宙人生的學問。伏犧氏就是通過這個方法「以通神明之德」,「神明」就是天地,而不是鬼神。掌握了易簡,就等於是掌握了整個宇宙的最基本規律,再用這個規律去了解萬物,「以類萬物之情」,就能夠類推、了解整個宇宙萬物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