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是故《易》者,象也」,所以說,《易經》所說的內容,其實就是「象」。
「象也者,像也」,後面的「像」字在古本中是沒有「人」字旁的。沒有「人」字偏旁的是正字,加上「人」字偏旁的「像」字是後世的俗字,但我們後世一定要加,因為「圖像」的「像」一定要加「人」字,而「形象」的「象」就不用加了。「象也者」,《易經》的「象」,是指摹寫具體實際事物的形象,它不是實物,只是形象。這裡說出了《易經》是以「象」顯示其內容。
這句話非常重要。任何古代書籍(包括外國在內)與《易經》性質不同的地方就是:《易經》是以「象」作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所有的文字其實都是在解釋「象」。因此,不了解「象」,就不了解《易經》。而《易經》的「象」,只不過是對外界具體實物類似形象的描寫,變成了符號,還是形象的符號,所以最初的八卦是摹寫天地、或者古人認為天地之間最重要的八種事物的形象。《乾卦》就是天的形象的摹寫,《坤卦》就是大地形象的摹寫,《震卦》就是雷的形象的摹寫等。但具體事物的摹寫,是表面和浮淺的。進一步從所摹寫的天,不單止去體會它外表的形體,還體會它內在的性質和功能,天的性質就是永恆無息地運行,可以用「健」來說明它的性質。地的性質是「順」,因為山脈、水流的高低起伏、蜿蜒曲折是柔順的,另外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它身上生長,同樣是柔順的。於是八個「經卦」,就將這八個具體事物內在最為關鍵的性質找出來。八卦分別有了不同的性質,《易經》的義蘊才可向前發展至無限。因為這八種性質已從個別特殊性提升為普遍性,並不是只有天才有「健」的性質、地才有「順」的性質、水才有「陷」的性質,而是可將天下之間的萬物有此屬性的,都分別歸類於這八類中,於是《易經》才從生硬的《乾》是天、《坤》是地、不能代替第二個意義的情況下,通過它們內含的意義作為歸類的標準,可將天地萬物分為八大類,於是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八類性質,約略地了解天地萬物內含的性質。這是一大進步!再進一步說:同類的事物,雖然外表形狀不同、大小體積不同,只要有共同性質和共同功能,就可用了歸納方式歸類,再由相類似的屬性擴展到背後控制事物的生長發展變化的規律,於是八卦就變成了天地之間八個最關鍵的規律。再進一步將這八個規律歸納,最後歸屬於《乾》、《坤》兩性質。而《乾》的性質是「易」,《坤》的性質就是「簡」。於是最後提升「乾易坤簡」成為宇宙的基本原理。這樣《易經》才由原始、幼稚,一步一步發展到既能包容天地萬物、又能解釋天地萬物之理的寶典。因此,「象」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出天地萬物的共性,包括人類在內。這樣《易經》便可以同時解釋天道、地道、人道,易理便可放諸天下而皆準了。自然,易學這種認識基本真理的方法,有可取之處,但要易理真正達到放諸四海而皆準,則尚需我們依此方法再努力提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