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彖者,材也」,「彖」是指卦或者卦下面所附的卦辭,說明一個卦的性質和精神的文字就是「卦辭」。這個「材」字是甚麼意思呢?古人就認為這個「材」字是指整個卦的「義」,也就是內含的意義。另外,就是指這個卦整體的「象」,或者是指這個卦的「德」。這個「材」字大概有這三種不同的意思。馬王堆帛書《易經》,「材」字寫成了「制」字,我們從「制」字含有限制的意思引申,就知道這個「材」字也應有「制」字之義,因此古人就說這個「材」字就是「斷也」,是判斷、制定、限制整個卦的意思。這個解釋應當是「材」字最初的意思。如說「材」即制定整個卦的意思,當然是指:這個卦的卦義是甚麼?這個卦的卦德是甚麼?為甚麼這個卦有這樣的卦名?這個卦的形態(即符號)的編排為甚麼是這樣?甚至卦為何會變化?這些都是卦的內容。因此說它是講卦義未嘗不可;說它是象徵這個卦的象、象徵這個卦的法、象徵這個卦裡面的自然規律也沒錯;或者說它象徵這個卦的性質也沒錯。所以三種解釋雖然用的文字不同,解釋也不同,實際上綜合其義就更全面了。所以「彖辭」或「卦辭」,就是將整個卦的意義、最關鍵、最重要的內容、性質、精神都表述出來。但卦象與卦辭有甚麼不同呢?卦象雖然蘊涵了很多內容,卻是不穩定的,模糊的;而卦辭卻是明確的,具體地說明其內容,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觀看同一符號,人人想像可能不同,因此內容不穩定,也就是說它的內容極其豐富。當寫成文字的時候,意義就會被文字所規限,結果卦辭只能夠把卦象某一個意義,或者某一個需要用到的意義,又或者只將重要的意義說出來。例如:隨手劃個圓圈,它象徵甚麼呢?可以說是太陽,可以說是圓月,也可以說是北方食用的大餅等。因此,當我們看到這個圓圈,要把它變成卦辭的時候,我們會想:用大餅的性質功能去解釋它可以嗎?狹窄些吧,不行。用月亮解釋它好不好呢?也不可以,月亮是有圓有缺的,不夠全面。太陽又如何呢?似乎就圓滿些了。太陽的性質光明普照,運行不休,日夜交替,意義就豐富了。因此觀看抽象的符號,可以推想到很多不同的具體事物,但通過細心選擇,很可能這個符號象徵著某一事物,以這事物作為內容引申,發揮出來的內容最豐富。因此,就從這事物引申發揮寫成卦辭,至於其他的就不講了。或者有時候,並不是這個卦的最重要意義就一定有價值,而是當時的古人認為自己最需要這樣的東西,於是撇開了高級的宇宙理論,講人生世俗的事務,於是就用這一想法變成類象,由這個推想定出卦辭。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注意:第一步需腳踏實地,忠忠實實地讀它的文字,通過文字來知道符號是甚麼意思。但是進一步,就要跳出文字的限制,譬如上文說的圓圈,圓圈的意義是很豐富的。例如可象徵「先天太極圖」。
先天太極圖
古人何曾想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就是黑洞、白洞呢?但引申發揮,可以用它來說明宇宙的變化、陰陽物質的變化。陽到了極限,就會大爆炸、收縮,變成黑暗的黑洞;黑洞吸收物質到極限時,可能也會爆炸,於是又變成物質。這個圖了不起之處,是它反映了真正的宇宙原理,甚至黑洞、白洞的原理都在裡面。你可以說這是牽強附會,但這個圖確實可以引伸擴展說明這些道理。於是,由文字了解這卦內涵義蘊是甚麼,再由這個卦說甚麼,擴展它的內容,就可以觸類旁通,令到這個類象除了卦辭、爻辭所說之外,類推出無窮的事物,由此就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宇宙人生規律,這樣才是學習《易經》之道。因此,「彖者,材也」和「象也者,像也」,這些句子要細心體會、學習。
清代,官方的權威易學著作《周易折中》,編者在其按語中,認為「材」指「木材」,建築需用很多不同的木材來組合,然後才可成為有用的房屋。於是他就由此引申,認為所謂「彖」或「卦」,就是聚集了六爻,配合、綜合六爻的意思,使到六爻好像建築房屋的木材一樣,共同合作,組成一個卦的意義。此說亦見於金景芳、呂紹綱兩位教授的《周易全解》,相信後者是讀了《周易折中》後發揮的說法。這雖然不是原義,但是從了解卦和卦辭的構造及其意義來說,有其可取之處。
另外,清代姚配中,在他所撰的《周易姚氏學》中,根據古代文字的意義,「材」字是開始的意思,然後他從「開始」的意思再引申發揮。但因為馬王堆帛書本「材」字作「制」字,所以不應這樣解釋,因此我不採用他的說法。
「卦」,尤其是解釋卦、說明卦的「卦辭」,是比較具體、宏觀、全面地說明一個卦的內容及其主要德性的。要說明整個卦的德性及內容,可以從卦本身的德性、卦的剛柔爻組合(卦的體制),乃至卦名等去發揮。相對於卦象來說,它的內容穩定多了。因為卦象可以同時包涵天道、地道、人道,讀者可以根據「象」自行想像、類推,其包羅、引申的事理可以多至無限。但寫成為文字,尤其是寫成卦辭之後,受體制所限,它只能夠比較具體、集中地講述卦義中與人特別有用的內容。所以,卦辭本身雖然應用了天道和人道的規律作為判斷的根據,主要還是應用天道、地道來說明人道,人道,才是卦辭側重之所在。
「爻也者」,卦中的六爻;「效天下之動者也」,「效」是仿效、模仿,爻是摹寫天下事物變動不居的情況。根據爻在卦中的位置、性質、時間和陰陽、變換、感應等的規律,來說明爻其實是象徵天地事物變化中間的某一種情況,有了這特殊象徵,當它向前發展,就會演變成某一種必然的後果。例如:我們見到太陽升起,就會見到太陽落下;見到水波升起,就知道它會降至比水面更低的地方。這是物理的必然現象。於是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以其變化規律與天地某一類似的變化規律比較,如果是符合的話,就可以把天地的某一規律變成了爻的規律來說明人事的未來變動。「動」,是變動。《易經》說出了宇宙的任何事物都是變動不停、永無止息的,既然爻效法天地的變動,本身便以「變」作為其主要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