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物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舊報紙(飲食篇)

舊報紙在昔日社會用途多的是。到街市買餸,在膠袋還未泛濫的年代,一張舊報紙包裹食物,就是最天然的包裝了。乾貨固然用,雜貨舖大量使用舊報紙,小包如豆豉、糖粉,都用舊報紙盛載;大包如鹽或砂糖,昔日以斤裝售賣,盛在以報紙摺成的金字塔形包裝中,拿水草紮好,就遞給街坊。

那濕貨呢?濕貨亦照用如儀,豬肉佬賣豬肉,賣魚佬賣魚,都用一塊舊報紙包起來,紮之以一根水草,乾淨俐落,十分穩陣。西西小說〈阿髮的店〉中有一個會做冰雕的賣魚人,其中一段寫到濕街市賣魚的情景,就有鮮活的描述:「不再游泳的魚都側着身子臥在魚攤上,在它們的旁邊,有碎了的冰塊,因此,整個魚攤子就是一片銀閃閃的了。來買魚的人,會把魚提起來看,翻開它們的鰓,按它們的肚皮,又看它們的眼睛;有的人把魚拿到鼻子前面嗅嗅,彷彿那條魚是一朵香白蘭。選好了的魚,你都一一秤過,以狼齒的刨刮去魚面的鱗,用刀剖去廢棄的部分。然後,你用報紙把魚裹起來,在外面紮上一條水草。」久違的記憶被文字召喚,原來報紙和水草,曾是最佳拍檔。

在街市買餸,聽說昔日連賣豆腐都曾用報紙包裹,報紙的油墨印在豆腐上,也可說是「加料」呢。其他如街邊小販賣零食、熟食如豬腸粉、芽菜炒麵,都一律用報紙包裹。用報紙摺東西確可摺出不同形狀來,有說賣瓜子和花生的小販,更會把報紙剪裁糊貼製成小紙袋,方便食客進食又成自家包裝,昔日街頭的民間智慧,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有說蔬菜放在冰箱,用報紙包裹,比用透明膠袋包裹更能保鮮。這心得現在多少人仍曉得,不得而知,倒是曾入住禮賓府的前特首曾蔭權伉儷,依其管工家傭透露,仍保持這種習慣,果然是非常地道的「香港仔」。

一餐飯由到街市買,到放在冰箱冷藏,到煮成熟飯一家人吃,都少不了舊報紙。昔日桌布還沒那麼流行時,很多家庭愛用報紙「墊檯」,一餐吃罷,報紙上盛了許多骨頭殘渣,把攤開的報紙一個打包,丟進垃圾桶,乾手淨腳,就即時清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