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編者前言
大概是2009年的夏天開始,本院“語文及翻譯學部”的同事就開始在報上寫專欄,一個星期一篇,先後以中文、英語教學,以及流行文化為專欄的主題,三年下來,已經累積了接近140篇文章,超過16萬字。這些小文章,不是甚麼大道理,而是我們多年來教與學的經驗的累積。一步一腳印,自己是這麼走過來,自然想跟讀者分享。
2012年,專欄結束,大家雖然鬆了一口氣,但三年來的習慣一旦改變,難免有點失落。回顧過去幾年,我們這一群老師,以不同的學術角度來解讀周邊的世界,媒體涉及電影、電視、文學作品、廣告、新媒體、戲曲與戲劇,內容由潮語俚語的新與舊,到兒童文學電影文學的真與假,範圍不小,卻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試圖將語文和文化的點與點連起來。誠如本院院長陳寶安博士在序言中提到,這都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
在那段趕稿的日子中,我們難免膽顫心驚,怕文章內容過於“學術”,未能符合讀者口味,以致每每在死線前改了又改,希望以淺白易讀的文字,在小方塊中從不同角度分析語文和文化的有趣事物,以文字來拆解各種語文與文化現象。不過,一直以來我們並不太知道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很感謝萬里機構聯絡我們,商討出版事宜,讓我們知道讀者的正面看法。這是讓人欣喜的事,不單是有人認同文章的價值,還因為可以讓有價值的事延續下去,以致影響更多人。他們建議在每篇文章後面附加“通識”和“語文”的註釋,讓作者再深入解釋某些重要理論或概念,也讓讀者伸延思考與學習的空間。
就是如此這般,這本屬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的“腦小孩”(brain child)終於誕生了。在出版之前,必須再次感謝這些年來不斷被我們催稿的同事,這次重新輯錄,又再被我們要求修訂原稿,增加附註,時間更短,壓力更大。套用一句內地用語,同志們,辛苦了。
結語時,想起法國文化研究學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名句:Language is a skin:I rub my language against the other.巴特認為語言好比皮膚,我們總是與別人肌膚相接。這同樣是我們的想法,也希望翻看本書的讀者會感到共鳴,從此學好語言。
曾淑貞、邱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