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歌声传四方:雪域讲给世界的脱贫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8.群英荟萃脱贫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元旦贺词温暖了乡村的第一书记和公职人员的心,他说:“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总书记充分肯定了第一书记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彰显了第一书记这个特殊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地位。甘孜州1360名第一书记们在贫困乡村各显身手,找到了发挥所长的用武之地。

井钟,省城来的“第一书记”

采访援藏干部井钟是在2020年1月21日下午。

地点:成都市枣子巷省侨办井钟的办公室。

笔者:听闻你刚去时,俄达门巴村的牧民都叫你“小白脸”,能否就从这一绰号说起?

井钟:(开心地笑了)是的,他们是这么叫的。2015年我担任呷巴乡党委副书记、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海拔4200米的俄达门巴村,一个纯牧区,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让牧民们的脸膛黑黝黝的,相形之下,我从海拔500米气候温润的成都上高原,白白净净的脸,牧民不叫我小白脸就不正常了。说实话,最初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又不通,很不适应,交流自然就少,最好的伙伴就是电脑和手机。

笔者:融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用了多长时间?

井钟:还得向秋吉村村主任致谢,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做过村主任,在群众中很有威信。村主任见我沉默寡言的,每次家里有什么活动都叫上我,这样一来二往的,同村民们渐渐熟悉起来。

笔者:关于你的事迹,是州扶贫开发局的穆撼副局长介绍给我的,他说,有一次他陪同一位省里来的领导调研,在一旁听你介绍,他觉得你的能力强、水平高。

井钟:过奖了,一切都是发自内心所致,说白了,就是要靠支部的动员力、公信力。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重要的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不能看图说话,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听老百姓讲真话,替他们排忧解难。

笔者:对,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谈谈你是怎么深入调查研究的。

井钟:不深入调查研究,不摸清贫困底数,就难以厘清发展思路。俄达门巴村为纯牧区,有87户358人。牧民分散居住在偏远的山沟,长年过着游牧帐篷生活,他们没有增收的能力,更缺乏致富的技能。我初到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很贫穷。为尽快掌握村情和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到任后,我带头成立由驻村第一书记、乡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逐步分批对全村开展逐户调研摸底,对数据进行不断核实、修正、公示,最终使37户138名贫困人口得到精确识别。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图一册一卡一规划”的调研经验。所谓“一图”,即卫星定位图。利用GPS定位技术绘制出全村贫困户分布图,使贫困户的地理位置,水、电、路等基础建设情况一目了然。所谓“一册”,即扶贫手册。详细登记贫困户的贫困属性、家庭情况、收入状况、成员信息等基本情况,形成一张充分反映贫困户基本信息的情况表。所谓“一卡”,即爱心帮扶卡。将填写了贫困户基本信息和帮扶措施等内容的爱心卡贴于贫困户门口,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所谓“一规划”,即脱贫规划。综合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充分征询其发展意愿,因户因人制定脱贫目标和规划,认真记载工作推进情况,构成了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工作蓝图。我们的经验得到了四川卫视、康巴卫视、康定电视台和《甘孜日报》等省州媒体的关注,对我们村开展精准扶贫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我自己也通过掌握上级的最新要求,及时修正观念和思路,较好地实现了从机关干部到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

笔者:对于精准扶贫,你觉得该怎么样扶呢?

井钟:我认为,扶贫不是找到每个地方的穷人,一起来分国库里的财产,如果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就是真正的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还是立足特色资源,统筹协调抓好产业发展。

我到任开展工作以来,重点抓好村两委成员、党员致富带头人、技术骨干的培训,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增强村级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调研,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该村长远发展、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始终把精准扶贫与当地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协调省“同心专家服务团”深入呷巴乡,对旅游发展、黑青稞产业发展等项目进行调研,为所管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对已引进的木雅景区建设积极支持,帮助企业做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专门争取到省林业厅20万元资金在景区种植林木,美化环境。引导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解决当地建档贫困牧民,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

专门抽时间组织30名牧民赴泸定、成都进行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我离开时,景区已为俄达门巴村每个牧民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年给俄达门巴村分红80万元,仅2015年就支付景区务工村民工资36万元。针对俄达门巴村牦牛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我们通过帮扶单位省委统战部争取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0万,用于发展牦牛奶产业。我挨家挨户走访牧民,对牦牛奶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问题作深入分析,充分征求牧民意见,同乡村两级领导多次反复与知名牛奶厂商蓝逸集团洽谈对接,初步达成了合作协议,拟通过修建牦牛奶初加工厂、“奶吧+奶站”定点收购牧民牦牛奶等方式,解决牧民牦牛奶的储存、收购、销售问题,促进牧民增收致富。

我们还充分利用俄达门巴村地处318国道的交通便利优势,与村两委一班人多次讨论,动员村里一批致富带头人改变思路,积极创业,通过合伙、自筹、贷款等方式,购入运输车20辆,带领群众发展好路沿经济,激发了贫困牧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笔者:除了从产业发展帮村里找到了出路,牧民还说,你平日心里想着他们,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从何谈起?

井钟: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泽,今年69岁,他家是俄达门巴村的贫困户。日泽身体不好,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大女儿勉强小学毕业,小女儿从未读过书,小儿子现在正读小学,一家5口人的生活就靠妻子放养20余头牦牛来维持。除此之外,日泽还要照顾残疾的弟弟,这无疑让本已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面对日泽家的现状,我同村两委商量,让他的两个女儿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有了技能就能到景区上班,这样家里有了收入,日子渐渐好转。另一件事是,俄达门巴村仍然有42户牧民家没有通电,我和村委将无电户纳入“十三五”光伏工程规划解决的范畴,主动与省委统战部、省农业厅对接协调,通过配发大功率太阳能设备,解决无电户家庭照明和生活用电。还与省委统战部、省中华职教社、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民族学院等定点扶贫单位协调联系,围绕旅游服务、家电维修、种养殖技术,分批次、分阶段、分类别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村里拥有更多技术能手,逐步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着力实施旅游新村、基础建设、产业扶贫、能力提升、组织帮扶“五大工程”,俄达门巴村逐步成为康定市脱贫致富、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标杆。

就这样,笔者带走了井钟“一图一册一卡一规划”的经验,经过整理,成为一篇记录井钟和俄达门巴村如何互动的故事。

康定日泽村优秀第一书记孙雪花

认识孙雪花是缘于她写了很多美妙的诗,出过一本诗集,用女性的视角呈现着她眼中的康藏高原,以及高原宁静中的禅意。读她的诗,红尘中也有空灵,关键在于心对红尘的态度。让笔者吃惊的是,这位优秀的第一书记,当脱开一天繁杂的事务后,居然能迅速清空工作之事,投入到写作中去。

她是康定市委宣传部网络舆情中心干部,2017年下派到日泽村。在农村长大的她,对农村没有陌生感,融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她熟悉农村的味道、农村的日常,因此很快就和村民打成一片,成了为村民排忧解难的朋友。

她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一点也不意外。意外的是,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她的几篇有感而发的扶贫美文,生动、真实、有情、有趣,不忍删改,不忍添枝加叶,“来函照登”。

这个夜好美

夜很黑,轮胎摩擦的声音格外清晰,村民大会到这个点才开完,为了不影响白天村民上山挖虫草,有些不急的事放在了以后。

会的内容,每次都安排得很丰富,因为有好多村上的事情要宣布,要安排。

正开会时,习惯性想拿手机拍几张照片,摸来摸去摸不着,心里发怵,哪里去了?清理思绪,6点过村会计甲玛来接的我,一路上摆谈了很多关于村上资金如何管理的事情,谈得很愉快。一下车,就直奔村会议室,没去留意自己的手机,不是在车上就是在活动室,心里略有几分不安,关键是所有的工作照片都在里面,装满了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弄丢了很可惜的。

会完了,还是甲玛送我回去。村民听到我手机掉了,都留下帮忙找手机,地上、车上、会议室里,找了个遍,“不要担心,我们一起帮你找,会找到的。”甲玛把车灯打亮,村民们找得很认真,看着他们弓腰埋头,像非洲旷野的夜晚,一头头狮子在静静地用放亮的双眼觅食一样,我很感动,心里好温暖。时间在分分秒秒流逝,几十个人仍不罢休。其实掉手机不可惜,可惜的是里面的东西,是和村民一起的点点滴滴的记录,村舍在变,村道在变,面容在变,一切都在变美变好。

找遍了,没有,只好回去。甲玛开着车,他推测大概是之前要到村子时,路过沙堆因车颠簸,手机滑落到马路边了,但我始终认为应该在车上。跟在我们后面的红色车车主是日泽村的布初,甲玛认识他便给他打电话,但是我没抱好大希望,因为都过了四个多小时,即便捡到现在也找不到我们。打了几次无法接通,最后一次通了,果然布初捡到,听甲玛说布初也很着急,准备明早一早拿到活动室的。村子里今晚手机没有信号,之前打了几次我的号码都是关机,甲玛一再坚持今晚就去取,便转回去到布初家取手机。到了半路,布初的女儿也打着电筒跑着,把手机送下来:“书记你担心了吧,今晚太晚了,我准备明天拿到活动室去的。”

一个让人感动的夜晚,在电筒光影里我看到了他们纯纯的笑容。

拾金不昧这个词,出现在今夜的日泽村。闭上眼睛就看见几十位男女老少弓着腰在黑暗中寻找的影子,不知不觉流出泪水来,不是因为手机,而是村子朴实的干部和村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令我欣慰和钦佩。

回去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了很多,暗暗为村民点赞。空旷的夜,时时传来俄色花醉人的香,为这个夜增添了一份浓烈的暖意和美丽。

我们之间,那碗抄手

脱贫攻坚的工作日子里,扶贫干部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忙碌时竟然不知道星期几,即便如此,也会有很多小故事令人难忘。

这段时间为了贫困户户口的准确登记,需要统一到乡政府进行电脑登记。从早晨9点开始忙到午后2点后,早已饥肠辘辘,心想忙完后好好地吃一顿饱饭,越想越饿。不觉中贫困户白玛泽仁悄悄端来一碗抄手,说是给我吃。我坚决不要,再三推辞,他硬塞给我,“你不吃,我就生气了,你从中午到现在没吃饭,肯定很饿了,就算我给你的招待。”白玛泽仁边拆开卫生筷边说。

盛情难却,我从包里拿出刚好有的20元零钱给他,“你自己也没钱,我不能白吃你的。”

他不接,生气地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给钱我就生气。”

吃完抄手舒服了,不饿了,解馋了,继续做着手里的表格,心里暖流涌动。干群之间一些普通、细小的琐事,浸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情感,无意间触及的一双双真诚、期待的眼睛,我有何理由不把他们的事情办好。

我和次姆的悄悄话

缘分让我在扶贫的路上遇到日泽村的农牧民,一路走来有苦、有泪,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动。

每当夜幕降临,村子就被黑色包裹,我记完日志,便躺在床上思考很多东西,思绪从工作飞到生活,包罗万象,但是今晚却被贫困户次姆触动了。

一到她家,像姐妹一样,每一次她总是那么热情大方。次姆是2016年脱贫户,个子高挑,皮肤特别好,每当看到她干活回来,皮肤粉嘟嘟的,我就跟她开玩笑,说她是日泽村贫困户妇女中的最美“金花”。每每听到这赞美,她的笑声特别让人愉悦,真实地感觉到是从心底里笑出来的。

今天又到她家整理入户资料,一进门她正打理洋芋,看到我们,急忙放下手里的活计,笑嘻嘻地出来迎接,手搭着我的肩膀到她家楼上客厅。

桌椅整齐地摆放着,火炉上,擦得发亮的茶壶里清茶噗噗地顶着茶壶盖,茶香扑鼻而来,我和驻村工作队的何哥坐下来贴上帮扶表册。这时,打茶机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我们说已经吃过饭,她根本不听,热情地倒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并做了一盘油果子款待我们,不停地塞给我果子。我连续喝了三碗酥油茶,总觉得要喝完时,她趁我们不注意又倒上,还不停地开玩笑。这样的氛围让人十分放松。

吃着喝着,便和她聊起了生活方面的话题。虽然我不懂村子的本地藏语,她汉语交流也很吃力,但是我从她幸福的表情里感受到了她热热的内心,我也混杂地说了一些平时学到的本地藏语,她还给我竖起大拇指。

次姆记性特别好,我们举办“政策明白人培训班”,今天顺便抽查次姆,看她记住了多少。最初她还有点害羞,手捂住嘴不好意思开口,我用手指往我的脸蛋上划了几下,说:“羞羞,没记到。”她反而认真地回答起来了,我问她“四个好”是什么,她熟练地说了起来,我还真低估她了,她把自己的收入都一一地说给我。

在她旁边的弟弟简单翻译下,我知道次姆真的记住了培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她知道村上发生了大变化,她自己家发生了大变化,嘴里一直说:“共产党亚莫热!”这个我是听得懂的,我很高兴。她的热情、大方、善良、贤惠和懂得感恩,是我到村子里最想看到的场景。端着无数次被她倒满的酥油茶碗,手中沉甸甸的,心里暖烘烘的,我们几个相互开着玩笑,虽然彼此不能完全听懂,但我们心里都懂得对方的心意和真情。

从次姆家出来,朝白玛泽仁家去的路上,天空下起雨来,细雨滴答在脸上,微微有些凉,心情却无比惬意。

一把灰伞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明明早晨都是晴空万里,下午成了乌云密布,整理了一些资料,准备去看看蔬菜大棚基础施工的状况。

接到帮扶单位农行杨原的电话,说是已经到村子了,要到我村贫困户家走访。天空忍不住打雨点了,带着杨哥一行往瓦吉家走,瓦吉很热情地倒茶,拿出麻花状的酸奶酪,满脸笑容。

农行的干部跟他们拉了一阵家常,便离开瓦吉家,这时,雨大起来了。

送杨哥他们一行时,我发现头上多了个东西,瓦吉在我身边忙着给我撑伞,无论我怎样走动,他都跟上节奏,生怕我淋雨,而他自己淋着雨。我给他说,不用管我。

他说什么也不听,直到把工作组送走。瓦吉的头发湿透了,带着雨滴的自来卷头发下,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里闪着质朴和善良的光。那打伞的认真劲,深深触动我的心。

“书记,不要感冒了,雨太大。”瓦吉关心地把伞塞给我,让我带回去,我看着他鼻尖上的雨水珠,一滴滴往下掉,让他赶紧回去。

我打着还带着体温的伞,心里暖烘烘的。驻村的这些日子里,和村民相处得越来越融洽了,我心里明白,他们已经把我当家人了。

瓦吉虽然汉语很不流利,但是说出的每个字都是对我这个第一书记发自内心的关心。第二天,看了看这把似乎有些破旧的灰伞,拿在手里却沉甸甸的。

彝族同胞心中的许新

2015年11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许新,来到九龙县乌拉溪乡石头沟村任第一书记。从国有企业到农村最基层工作,无论是生活跨度还是工作跨度都是巨大的转变。突然从工业转到农业,从石油转到农事,他有些手足无措,环境变了,流程变了,对象变了。

面对乌拉溪乡石头沟村的群山,眼里是郁郁葱葱,森林植被超出他的想象,但心里有点“望高原茫茫,问腹中空空”的茫然。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许新从到达石头沟的第一天起,便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表达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他选择从加强宣传、搞好思想动员工作入手。他说:“物质上的贫困只会制约一时,精神上的贫困才影响长远。”

他知道,开展农村工作,赢得村班子的共识是第一步。

在森林环抱的村子,他组织村干部召开了一次讨论动员会,目的就是统一干部思想,树立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信心,并和村干部一起讨论村集体发展难题,确定发展目标,激发村民全面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组干部交流自己近期打算、石头沟村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等问题,与公司挂职干部一起组织村两委成员、群众代表、贫困户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共谋石头沟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

共识虽然达成,但他仍然感到还有许多事情不扎实,便开始走访群众做调研,“刚开始接触和走访时,多数群众对我抱着怀疑和不相信的态度,认为是上级派来的一个镀金干部,只会当看客、做过客,做不成什么事情。”这是许新初期走访村民获得的“回报”。

许新是个遇弱不强、遇强不弱的汉子,越是这样许新越是坚定了做好调查摸底的信心。“我一定要消除大家认为我只会当看客、做过客,做不成什么事情的印象。”他心里与自己较劲,让自己的嘴动起来,脚步活络起来,真正做到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精准细致的调研,为贫困户找到脱贫发展的潜力和对策。他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更新完善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并录入四川省扶贫开发系统。

不到20天,许新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35户贫困户平均每户走访10次以上,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全面深入地掌握了村里的班子、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农业发展、种植、养殖情况,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情况和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理清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发展石头沟村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强化班子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有效实施干部结对帮扶计划,帮助贫困户脱贫。

思路一定,真抓实干才是行动落地的表现,“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我们不光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他时常用这些话提醒自己。

通过前期的走访接触,石头沟村的干部群众开始对许新寄予厚望。他通过调研了解到石头沟村大多数村民以种植洋芋、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收入,生活并不富裕。

在2016年藏历新年前夕,他争取到西南油气田公司资金6.6万元,对全村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贫困户和低保户开展了新春走访慰问活动,为他们发放了米、油、毛毯等生活必需品。但在他看来这只是凭借上级的关爱,而非自己努力所做的实绩。

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和能力,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将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接受各类教育的40名子女全部纳入派驻单位“一对一”结对帮扶,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这一举动,得到了贫困户的积极响应。

在他逐一列在动作计划中的第二步里,记录着全村90%的村民石木结构住房的调查记录。这些住所没有厨房、厕所,按照“地方财政出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原则,他动员每家每户不要错失良机,享受政策,协调落实“彝家新寨”项目资金333万元,争取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帮扶资金30万元,实施完成包括30户贫困户在内的148户彝家新寨建设,同步建设了厨房、厕所、院坝、垃圾池等配套设施,实现住上好房子的愿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协调落实通村路建设资金440万元,完成了11公里的通村路建设,打破了制约该村发展的交通瓶颈。2019年,许新与村两委一班人继续努力,解决近5公里村内环线路及6公里联户路建设资金,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石头沟村群众都说:“真没想到一个大城市来的80后年轻人这么富有实干精神,能一下子为我们村做这么多实事。”正是以真情换真心,许新得到了群众的尊重,获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都把他当成贴心人。

在产业发展的路径上,许新了解到部分村民靠种核桃、花椒致富了。他想,何不大力发展核桃和花椒种植,使之成为全村的特色产业。有了这一想法,他立刻牵头编制乌拉溪乡石头沟村精准脱贫规划,并征求村民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他指导建立了“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机制,确立了短期以生猪、土鸡养殖,长期以花椒、核桃、苹果、白芨等绿色生态经济林木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采取集中养殖和群众散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村两委牵头成立石强生猪养殖合作社,整合资金70万元建立规范化养殖基地600平方米,集中养殖生猪200头、散养土鸡1500余只,种植核桃、花椒、苹果5万株,白芨 15亩;争取企业帮扶资金30万元帮助购置两辆专用运输车及冷链车,并指导该村在县城农贸市场租赁一个门市,专售本村出产的有机猪肉、土鸡及特色果蔬等。2016年,合作社累计出栏生猪180余头,实现销售额30余万元,为3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一年多时间,许新带领大家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打通了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重点扶持养猪专业合作社建设,2016年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全面完成彝家新寨建设,让村民住上了好房子;集卫生室、文化室、幼儿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也将建成投用。

一年多来,村民们对许新的态度从怀疑变成信任,从观望变成支持,现在大家都说:“有了许新这样的第一书记,石头沟村的发展步伐会走得更快。”

村干部们淘“经”的机会

采访众多的第一书记后感知,如何以驻村第一书记为支点,清除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各种壁垒和障碍,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是推动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不难发现,一大群从不同岗位抽调到农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们,用各自的“招数”夯实着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

淘“经”小故事之一:

雅江县红龙乡措柯二村第一书记毛富贵常挂在嘴边的话:“如果真正要了解群众,就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措柯二村地处海拔4200米的红龙草原,经济发展滞后。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色”的发展思路,毛富贵带领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常常同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的工作态度为大家提供了在相处中全面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的便利。拿到第一手精准的调研材料后,结合实际编制《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汇编》,并与村班子结合村情,反复论证找出问题症结,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致命原因,编制出《雅江县红龙乡措柯二村精准扶贫规划》,为本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绘制了蓝图。

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政府为该村修建了8个暖棚。暖棚的搭建,充分利用了高原日照长的优势,温度上升了,形成了与室外有差异的“小气候”。暖棚每年创造13.6万元的经济价值。在毛富贵的带领下,抓住地缘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措柯村地处318国道交通便利和草原独特的风情风光,建设“帐篷城”,争取到援藏单位四川硝化棉股份有限公司30万元援助资金,“帐篷城”已初具规模,2019年7月挂牌运营。措柯二村还采取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办水泥砖厂的形式,建设了红龙“平安水泥砖厂”。砖厂现已建成投产,日产量1200块砖头,日产值达到3840元,极大地满足了村周边的市场需求。毛富贵作为书记的发展秘诀就是,“算好扶贫细账,当好群众的家”。

淘“经”小故事之二:

白玉县章都乡金沙村第一书记杨跃康颇有心得地说:“只有通过走、访、查、看、听等方式深入群众家中,才能真正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落地到位,家喻户晓。践行群众路线才能提升精准扶贫能力。”

结合金沙村实际,村支部班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特色种植、标准化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改变简单、常规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全村发展思路。着重大力发展青稞、马铃薯、芫根等特色种植业和“1+3”牦牛养殖业(即村主任饲养一头种公牛,覆盖三户贫困户的模式),支持全村22户农牧民换种康青七号青稞20亩、高原紫皮马铃薯6亩,试种药材1亩。解决康青七号青稞种子2000公斤,高原紫皮马铃薯种子2500公斤,秦艽幼苗1万株,羌活幼苗100株。还制定了农牧民家庭学生考上全日制中职或大专及以上的奖励资助办法,对考上全日制本科的每学年奖励5000元,对考上全日制大专的每学年奖励4000元,对考入高中、全日制中职和中专的每学年奖励3000元。

金沙村还注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培养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居住和生产习惯;大力推进改厕、改圈、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推进藏地新居、危房改造建设,2016年完成建卡贫困户新建房屋3户,危房改造建设3户,协调解决22台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强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认真总结开展“陋习革命”活动经验,开展“一年一场”文化活动及“一年一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法律“四下乡”活动,让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淘“经”小故事之三:

理塘县委宣传部下派奔戈乡扎吉贡巴村第一书记李睿深有感触,他说:“看到濯桑乡汉戈村的旅游服务公司和无公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立起来,我‘淘’到了经验,作为纯牧业村,在草和牛身上做好文章,迫在眉睫。”

时间紧、任务重、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财力十分拮据是理塘县扶贫脱贫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开好头、起好步将影响到今后的扶贫步伐、脱贫攻坚成效。理塘县筛选出前期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的乡村示范引导,组织县级干部、十大专项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专干及贫困村第一书记代表组成的观摩团158人对甲洼镇、濯桑乡、下依村、汉戈村一镇一乡两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现场观摩。

观摩团一行实地查看内业资料、现场听取工作汇报,并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与农牧民面对面交谈,就一镇一乡两村基层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贫困户建档立卡、产业脱贫发展思路、工作开展情况等工作亮点进行交流讨论,对不足之处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集体“会诊”。与会人员通过听思路、观做法、看变化,边看边议、边议边想,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学习中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凝聚共识,明确目标,营造了一种“赶学比帮超”的良好氛围,明确了下步工作目标任务。理塘县要求全县上下本着缺啥补啥,补齐短板,始终突出“科学谋划”,把摸清情况、做好规划放在首要位置,把争取项目、推进项目作为重要手段,把创新机制、发展产业作为主要支撑,进一步完善乡、村两级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和贫困户帮扶规划,并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作为未来五年的政治性任务来抓。掌握好政策,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以责任担当意识,认清“扶持谁”“扶什么”“谁来扶”的问题,坚定信心,强力推进,决战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