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歌声传四方:雪域讲给世界的脱贫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公心为民是对公仆的最好诠释

2019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表扬2018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甘孜州获“先进市州”称号,7个市县获“先进市县”称号,获得表彰的还有一线优秀扶贫干部56名,先进集体6个,先进个人118名,优秀第一书记71名,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47名,优秀农技员29名。篇幅的限制,他们感人的事迹只能取其一二。俗话说得好:一粒米中见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优秀扶贫干部万俊蓉

2018年8月1日,省政府公布当年退出国家贫困县的名单中有泸定县,这条重磅喜讯,在刷爆泸定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万俊蓉的朋友圈的同时,也沸腾了大渡河畔的英雄城。这一消息让万俊蓉喜极而泣,泪水模糊了手机视频,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

“我这个年龄的喜悦虽说是不显山露水,但却热血喷涌,正是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因此沉甸甸的喜悦是藏在心里的。自2014年《泸定县十三五农村扶贫规划》出台以来,县委确定了‘高标准、高质量、示范性’在全州率先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五年来,我与同事们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154个行政村。哪个村有多少贫困户、多少贫困人口,哪个村急需什么项目,我们都了然于心。俗话说:一根针穿起万条线,扶贫开发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就是那根针。省、州、县级各部门,12个乡镇,22个专项部门,大事小事,千丝万缕,都得从这个‘针眼’穿过。所以,工作起来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上面的这段话是2019年的初冬,笔者在采访万俊蓉时,她的开场白,用“针眼”来形容扶贫开发局的工作,听上去很妥帖。

“但是,这些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时,接下来就是乡村振兴,任务还很重。你们采访,我和局上的几位领导商量,不安排线路,你们想去哪里都可以。一来可以随机抽查,二来可以感受我们的工作没有样板,是遍地开花。”语速略微偏快的万局长话语中透出自信,“建议先去看看岚安红色老区,去年一家贫困户出了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去看看黄草坪的高品质苹果;去看看沙湾村几户用小额信用贷款致富的人家;去看看大渡河沿岸 5000亩仙桃基地,5000亩羊肚菌大棚;去看看东湾村上千亩佛手柑种植基地……”

车行驶在去泸定岚安的盘山公路上,县扶贫局的干部桂世高和固包村优秀第一书记王昇与我们一道同行,路上谈起万俊蓉局长的工作风格。

“万局长给我的印象是干练,做事雷厉风行,带着一帮男同胞风风火火的。”笔者说。

王昇介绍说:“脱贫攻坚五年来,她和同事们没有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时间,每天手机打得发烫甚至电池没电,为了了解情况核数据,深更半夜还在追着部门、乡镇打电话。由于经常给相关的干部打电话,弄得人家都害怕接她的电话。有乡镇干部说:‘万大姐啊,我都怕你这拼命劲了,你不困吗?你咋没瞌睡呢?’其实,她不是没有瞌睡,而是脱贫攻坚马虎不得、糊涂不得,也等不得、慢不得。为了知实情、施实策,把县上整合的8亿扶贫资金、750个扶贫项目全部具体落实到44个贫困村的3043户贫困户10493名贫困人口中去,她走遍了全县的村寨。”

“蛮拼的。说说那些感人的细节。”笔者对王昇说。

“她有一次走山路,左脚鞋子的鞋帮和鞋底‘分了家’,她索性把右脚那一只也丢了,打着赤脚跑完剩下的路程,由此得到一个‘赤脚大仙’的绰号。后来她买鞋一买就是同款的两双,即便这样鞋子还是破得快,经常去鞋店买鞋,弄得老板都摇头说,阿姐,你是铁脚板么,穿鞋这么费……脱贫攻坚这几年,她很少坐在办公室,几乎上山下乡忙走访,笔记记了一大箱,单位需要啥情况,都在万局长的笔记上找得到,她的笔记成了‘百宝箱’。她常常说,跑路辛苦不算啥,最恼火的是村民最初不支持工作,嘴皮磨破一层又一层,说得喉咙冒青烟,西瓜霜只有随身带,喉咙发痒赶紧吃两片。”

扶贫开发局的桂世高插话,“得妥镇天池山村是泸定最偏远又不通公路的彝族村寨,在大渡河畔的半山腰,坡陡谷深,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为了了解该村的真实情况,她和同事们手脚并用、相互鼓励,历经3个小时攀爬,才到达了村口。眼前的一幕让万俊蓉惊呆了:地里种的是苞谷和土豆,土坯房,遍地粪便……经过多次深入调研,了解到全村30户123人,基本靠天吃饭。看到天池山村的窘况,万俊蓉暗下决心,不管有多难,都要让这村子变样子。正是凭着让老百姓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凭着这股绝不向贫困低头的‘狠劲’,万局长连同相关部门和乡镇为天池山村制订了详细的脱贫计划。如今,10公里的上山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们种植了乌梅、重楼、花椒,收入成倍增长。通过帮扶,贫困村民阿尔乌嗄建立了养殖规模200头的藏香猪养殖场,年收入20余万元,成为天池山村第一个买轿车的人。他逢人便说:‘当开着车子跑在水泥路上时,我就想到万阿姐冒着大太阳满头大汗为我们修路的样子,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要感谢万阿姐啊。’”

有新闻报道称:杵坭乡杵坭村蕨溪坡组贫困村民陈建军是万俊蓉的联系户,妻子有先天疾病、母亲重病,长久以来致富无门,家中房子开天窗,只有用花胶布遮风挡雨,整个人也是破罐子破摔。万俊蓉第一次上他家门时,他就对她发飙,撵她走,说她是假惺惺作秀。万俊蓉吃闭门羹后第五次再来时,他终于感动了,说:“阿孃,你不假,你说咋干我就咋干。”现在,陈建军住上了60平方米的新房子,他和妻子都实现转移就业,家庭收入明显增加,人也变了个样子,积极投身村里公益事业。陈建军感激地对万俊蓉说:“阿孃,是你让我重新活过来了。为了阿孃你,我都要活出个人样来。”听着这话,万俊蓉无比欣慰。

天池山村只是万俊蓉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陈建军也只是万俊蓉帮扶的12个贫困户之一。5年来,万俊蓉与泸定扶贫工作者在脱贫攻坚路上攻克千难万险,正是这样倾心倾情、干群齐心,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奔向了小康路。

但因为忙工作,她“冷淡”了家庭,她知道,最为亏欠的是家人。结婚30年来,她的婆婆一直无怨无悔支持她的工作,替她带着孩子、管着家庭。不经意间,婆婆从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已成为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当婆婆说“只要你们好好干工作,我再苦也要支持”时,她愧疚得潸然泪下。去年下半年,她患慢性病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住进了县医院。由于手里一大摊子事让她脱不了身,父亲住院半年来,她去看望老人家不到10次。当父亲病危转院到成都时,她正在丹巴县出差,她只有歉疚地向电话那头的家人嘱托,让他们照顾好父亲。等她忙完工作赶到医院时,父亲已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她望着插满管子的父亲,泣不成声。

大年二十九,万俊蓉的父亲去世。她只能祈求在天国的父亲原谅自己这个不孝女。事后妹妹对万俊蓉说:“姐,爸知道你很忙,一直都叫我们不要耽误你的工作,叫你好好干。”

知女莫如父,“好好干”这三个简单的字从小就是万俊蓉的座右铭,她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间。“好好干”是她攻克艰难困苦的不懈动力。泸定县在甘孜州率先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被评为“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万俊蓉被评为“全省一线优秀扶贫干部”。有人叫她“巾帼英雄”,有人赞她是“扶贫专家”,她说她都不是,她只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做人民的公仆、当好人民的服务员是她的本职工作。

卓达雪山下的优秀扶贫干部杨志刚

2019年9月7日,被誉为甘孜州粮仓的甘孜县晴空万里,高原的阳光给雅砻江畔开阔的甘孜县城铺上一层淡淡的金色,这给以卓达拉雪山为背景驱车前行的我们,增添了开阔的遐想,如果有无人机航拍,一定是大片里的壮观。

笔者在车上同杨志刚局长聊地形的壮美,杨局长却不以为然,笑笑说:“也许看多了,审美疲劳。拐过前面的大湾就快到吉绒隆沟易地扶贫安置点了。”

笔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阳光下,一个现代村落跃然眼前,一栋栋新修的民房整齐有致地排列着,黄色墙体、绛红色的廊檐和窗框,庭院式的护栏,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飘扬着国旗,庭院和街道两旁的八瓣波斯菊和红苕花,金黄和浅紫色争相斗艳。“修得就像别墅一样。”笔者感叹。

“前不久,尹力省长和省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来过,当时我心里还是有些发怵,生怕某一个环节出纰漏。结果领导们看后,总体印象非常不错。这让我松了口气,不过,细细一想,这些年来倾力扑在工作上,整个局的干部职工齐努力,迎检心理是经得起考验的。最亏欠的还是家人,我一次腰扭了,在家里休息,我儿子却很意外,板着脸问,你不去开会,不去出差吗?”这位敦实、干练的康巴汉子滔滔不绝地谈开来。

“另外一次让我提心吊胆的是,2019年7月3日,州委书记刘成鸣来到我们县卡龙乡易地扶贫搬迁户白玛邓珠家中,墙上贴着的一张二维码标签,一下吸引了他的眼球。当得知这是用于贫困户信息管理的二维码时,刘书记立即用手机扫码进行了现场查验。那一刻,身处在当时的场景里,我的心怦怦直跳,生怕出纰漏。通过扫码,白玛邓珠一家的信息和脱贫轨迹在手机上一目了然。那一刻,我悬着的心落回了肚子里。正当大家赞叹之际,一名乡干部从抽屉里拿出了一部‘小蜜蜂’,说这是乡上给每户农牧民家中配发的,专门用于播放法律法规和扶贫政策。刘成鸣对卡龙乡在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当即要求相关部门根据各地情况在全州进行推广。”

扶贫开发局苏青接受采访时这样介绍杨局长,“一年365天,有300天走村入户,所以全县各乡村的贫困现状,他心里有本明白账。他和村两委都办有微信群,别以为是远程遥控,给群里的感觉是在远方,殊不知他却在你背后,他为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而奔波,为增加农牧民收入而想尽办法。”

“共产党员要时刻怀着一颗关爱群众之心,随时解决他们最盼的、最难的问题,这样群众才能服你,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这是杨志刚写入个人学习笔记中的一句话。

组织部的领导告诉笔者,杨志刚时时刻刻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踏实地在农村牧区认真工作,充分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公仆本色。作为农民的后代,他知群众饥饱冷暖,懂群众疾苦,晓群众心声,因而对贫困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和志向,有着踏实苦干的品行修养;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他一心做好本职工作,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朋友说他疯、同事嫌他傻,他知道扶贫工作大于天,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然而正是他的“傻”和“疯”换来了全县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春风化雨暖民心,点点滴滴都是情,杨志刚满腔热忱地为民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事迹赢得了好评、拥护和支持。

几年来,他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赞赏,他却坦然地说:“组织把我安排到这个位置上,我仅仅是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但我所做的工作同组织和群众的期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唯有把成绩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才对得起养育我的这方山水。”

“全县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几乎都是他的朋友,贫困村里的老百姓更把他当亲人。”这是乡村干部对杨志刚的评价。杨志刚有着长期的基层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牧民疾苦,也深知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的事情,怎么扶才能让老百姓脱贫,一直是困扰着他的一大难题。直接给钱,有的贫困户会顺手花了;给物资,用不了多久就没了……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贫困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开展调查研究,全县绝大部分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特别在易地搬迁上,杨志刚没少费心思。通过两年的建设,位于县城新区和斯俄乡接壤的吉绒隆沟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已经接纳了来自各乡镇的151户易地搬迁群众。来自斯俄乡也伦达村的昂翁绒波,正在新家里和爱人计划着今年给新房内添置一些家具。自从去年11月中旬搬迁到了新房中,全家人都感到幸福无比,昂翁绒波的妻子说:“这简直就像做梦。”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不仅有单独的客厅和厨房,还有厕所,通水、通电、通宽带,设计非常合理,比我原来冬冷夏热的老旧房子好多了!”从甘孜县下雄乡三村搬迁至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的泽伍拉姆告诉记者,“一下雨,我们就怕山上塌方,滚石头,晚上都不敢安心睡觉;现在好了,我们都搬出来了,不仅住进新房,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且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谈到如今的生活,满脸洋溢着幸福的泽伍拉姆乐开了花。

走进如今的甘孜县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看到的是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至每户家门口,安置点内的排水工程、太阳能路灯、广场、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吉绒隆沟安置点为村民统一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彭健摄。

十八军窑洞遗址。彭健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置点内还有一幢特别的建筑镶嵌在甘孜金色的土壤里,与搬迁安置点浑然一体,那就是安置点的窑洞式活动室。1951年,为和平解放西藏,十八军进入甘孜修建补给机场,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窑洞群。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2018年,甘孜县决定修复搬迁安置点内的六个十八军窑洞遗址,并将它作为移民安置点内的活动室。该活动室建筑兼具了临时党支部办公、党员活动、日用品销售等功能。

杨志刚介绍说:“在窑洞遗址上修建村民活动室,就是要让所有的搬迁户吃水不忘挖井人,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同时,通过党建引领,让红色文化在甘孜大地继续发扬光大,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为搬迁村的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的持续增收增加动力,使贫困户真正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

脱贫攻坚这几年,杨志刚已逐步成长为一位精通业务、了解政策的扶贫行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甘孜大地上,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变成了平坦通达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变成了繁花掩映的小洋房,广种薄收的田地变成了孕育财富的产业带……在甘孜县的农村牧区,一幕幕跃动着希望的画面,描绘出这个贫瘠山乡在扶贫开发浪潮中发生的变化。

获省“记一等功公务员”荣誉的晓娜姆

大山的深处,能听见她背着挎包哼哼几句山歌的声音,看见她行进在山路上的身影。在她的手机里,除访贫问苦的照片外,各卡乡一年四季的美丽风景填补了她路途上的寂寞。

各卡乡地处稻城县南部,北连香格里拉镇,南邻吉呷乡,西接云南香格里拉市,东与凉山州木里县接壤,全乡面积710平方公里。各卡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5户180人,贫困村3个。

晓娜姆怎么也忘不掉,那天她带着干部们走进桑村家的场景。眼前的破旧不堪让晓娜姆为之一惊,她甚至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住房因年久失修,屋顶摇摇欲坠,屋内空间十分狭窄,破旧潮湿的棉被杂乱地堆在床上,锅碗瓢盆散乱地放在一起。

用她的话说,“整个房间根本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没想到还有这么贫苦的村民。”走进桑村家的记忆,让晓娜姆深刻认识到各卡乡脱贫任务之难、肩上责任之重,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她带领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康的决心。

“说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干了就巧干,干要干最好”是晓娜姆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在她的带领和推动下,各卡乡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通村路硬化、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太阳能路灯、易地搬迁等惠民项目。

她提出“党建引领、产业主导、精准扶贫、强村富民”的发展理念,着力探索出“支部+基地”、“致富能人+产业项目”的模式,以民俗展示+景观打造+产业发展+产品研发,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型苗木花卉基地两个、海椒(酿酒大麦)种植基地一个,形成了串联三个贫困村辐射带动全乡的党建产业示范带。积极引导群众依托马帮服务、民宿体验、农产品销售拓宽增收项目,打造出“乡村旅游+资源链接”分红、“乡村旅游+产业链接”增收的旅游扶贫项目,实现群众逐年递增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一系列的项目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结对子帮扶,使各卡乡由“输血式”扶贫过渡为“造血式”扶贫,为贫困户、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再次走进桑村家,从前那个凌乱不堪的家庭有了变化,桑村说:“晓娜姆书记为了我们大家过上好日子,太辛苦了,她扎进村里,下田间,走地头,访农户,为穷人办好事的身影让我们心疼。”

在她的带领下,该乡连续四年综合目标考核为一等奖,两个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获得州、县表彰,两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分获全省、全县优秀第一书记,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案例多次在省、州媒体转播。

晓娜姆舍小家为大家,全力奋战在扶贫一线。谈到工作,信心满满、干劲十足;谈到家庭,她深感幸福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愧疚。

她挺着八个月孕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生产后又在产假还未结束时便回到各卡乡,投入到繁忙的扶贫工作中。为了工作,她缺席对孩子成长的守护,孩子生病了,只能靠电话询问病情,孩子过生日也只有在视频里给予祝福,视频电话成了她跟孩子之间的情感桥梁。她说:“我对母亲愧疚感最深,在她年迈之际不能在身边尽孝照顾,还将孩子交由她照看,生了两个孩子,就像是给我妈生的孩子似的。但是工作和家庭总是要有所取舍的,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如果没有家人的默默付出,我的工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一句“习惯了”,包含了多少的苦涩与无奈,不是不想离开,但总要有人留下。

“要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这是晓娜姆担任书记时的郑重承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倾听群众的所期所盼所想,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她说,对比各卡乡这几年的变化,内心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何尝不是自我价值的表现,尽自己的能力,使得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今,只要提起晓娜姆,农牧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个做实事、做好事、会做事的好书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晓娜姆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对老百姓的铿锵诺言,在脱贫攻坚一线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作为。

稻城县各卡乡党委书记晓娜姆,2019年获四川省“记一等功公务员”荣誉称号。生在高原,扎根高原,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和勇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掉队”的铮铮誓言。在她的带领下,各卡乡这个昔日在稻城县中发展落后的乡村,实现了脱贫“摘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跨越赶超,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2017年,这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扛起责任的晓娜姆,当选为甘孜州人大代表,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奔走在村口和议题间。

从“铁塔人”到优秀村干

在2018年,甘孜铁塔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汪建红曾邀约笔者为高原“铁塔人”写歌词。他告诉笔者,脱贫攻坚这五年,甘孜州的网络和通信发展惊人,农牧民揣着手机放牧,干活可以随时看天气预报,一步跨千年不再是梦想。

笔者至今都记得歌词这样写道:

当哨音带着柔情追向天边

那是阿爸借助风儿的召唤

牧归的孩子忘却了哨音的约定

踩着马蹄的节点拨响了铃音

铁塔的一端早已将千古的遗憾

瞬间化为柔情传递亲人

波浪般涌起的山峰

铁塔人屹立起爱的铁骨

恋人和羊羔见证了铁塔的誓言

这是化彩虹为梦想的声音

从此,爱在风里穿越

爱在云端滑过

爱在心中留住

……

这首歌记录着铁塔人将现代化通信带给闭塞的农牧民的情怀。

两年后的初夏,汪总兴致勃勃又将一个铁塔人感人的故事推送给我。

四郎多吉是中国铁塔驻甘孜州德格县龚垭乡雨托村的扶贫干部,2018年,他主动请缨来到雨托村开展驻村帮扶。

雨托村藏语意为坐落在绿松石上的高山村落,一直是不通路水电等的“五不通”村,村里人缺乏致富门路,一度成为脱贫“老大难”村。雨托村地处高山河谷地带,可利用资源少,整村搬迁后,致富增收成为摆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一道槛。

四郎多吉刚到雨托村时,村民已完成整体搬迁,可许多人的情绪却不稳定,每当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拿搬迁说事。比如进入秋季老人布根家牦奶牛产奶量减少,就找到村里责怪是搬迁之后水土不服造成的。刚搬来时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这说起来让人啼笑皆非,问题的根源还是心中守住“穷窝子”不放的思想观念。

刚参加扶贫时,四郎多吉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于是他白天干工作,晚上忙充电,恶补“三农”知识,熟悉村规民约等。村民开始以为他是个很严厉的人,可看到他憨厚的模样,大家都愿意和他唠叨,就连爱抱怨的村民也会打开话匣子。田间地头、农家炕头,他和村民面对面、心贴心拉家常,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身心融入农民群众。

四郎多吉的“随身本”密密麻麻记下了驻村生活的点滴,简单的数字、常规的走访、平凡的座谈、透明的公示,凝结了驻村工作的辛勤和汗水,“随身本”变成了他的“护身符”。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在他和三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一名优秀返乡青年党员的带动下,村里先后创建了党建引领示范项目,建设了党员示范棚,着眼为大家开辟一条脱贫道路。

如何帮助贫困户持续脱贫,让大家搬得下来,稳得住人,留得住心,必须有产业支撑才能长久。四郎多吉走村访户与第一书记、村干部谋划,决定大力发展雨托特色产业。搭建了蔬菜大棚,种上了白菜、青笋、萝卜、苕尖等蔬菜。在党员示范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把以往各自的土地用于村集体产业建设,以集约方式“腾出”建设用地,着力打造集农家体验、农业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雨托产业园区。

群众纷纷参与到美丽新村和观光农业相互匹配的产村融合中,走出了一条农家乐产业发展的路子。通过将雨托村花园农家乐租出去,帮群众栽了“摇钱树”、养了“下蛋鸡”,2018年至今村集体收入每年达到10万余元,117户523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四郎多吉的推动下,邀请学校老师、技术人员、机关党员干部,以“课堂理论教学+线上网络教学+基地实训”的教学模式,对村民进行政策法规宣讲、基础知识学习、实用技术培训等等。当村民提出:“村里种土豆的人多,有好些个病不知道该咋个弄,咱夜校能不能开个这个课?”四郎多吉便主动衔接开办起了农牧民夜校,不仅是简单组织,还定期对村民和教师开展考评,奖优罚劣。

他还推动建起了文艺演出队,专门请老师教授龚垭乡特有的锅庄舞。因为特色鲜明、节奏感十足,很快便有20多名村民参与其中,组建了“雨托歌舞团”,这既丰富村组活动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与当地乡村旅游形成互补,推动乡村振兴。

四郎多吉了解到该村日巴组有一户贫困户居住于山上,因为身体残疾无法下床走动,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第二天他就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当即利用现有政策打电话帮她申请到了一个轮椅,还亲自帮忙取回来。因为开车不能到达,他只好大热天背着轮椅上山,亲自送到对方手中。对方看到他大汗淋漓,感动得竖起了大拇指,眼里泛着泪水说:“泽仁,卡卓。”可是紧接着问题又来了,那家的院坝坑坑洼洼轮椅无法正常使用,四郎多吉又求人帮她修院坝,才铺就了舒心路。

“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干点事。”四郎多吉常用这话勉励自己,把帮扶工作融进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乐于助人,每天早上开车从家到单位,路上会碰到去西藏朝圣磕长头的人,便停下车子帮忙把东西用车带下去,有群众到村上办事,他总是主动走过去帮忙翻译,有群众到村里办事回去时天色晚了,他就开车送他们回家,成了村民的暖心人和贴心人。四郎多吉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尊重,获得了“四川省优秀驻村干部”的荣誉称号。

不该忘却的纪念

截至2019年底,甘孜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基层扶贫干部模范,而其中有5人倒在了扶贫的一线,没能和乡亲们一起见证全面脱贫的到来。他们分别是:牺牲在扶贫路上的石渠干部杨国龙,甘孜县贡隆乡夏拉卡村驻村第一书记马伍萨,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德格县竹庆镇档木村第一书记袁剑,德格县卡松渡乡党委书记拉巴泽仁,德格县温拖乡党委书记徐贵勇。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杨国龙:男,藏族,四川炉霍人,1971年11月生,1990年11月参加工作,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石渠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先后在炉霍县人民法院、石渠县人民法院工作,历任炉霍县法院副院长、石渠县法院院长等职务。2019年8月19日,杨国龙到石渠县瓦须乡开展脱贫攻坚领域“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8岁。

马伍萨:主动请缨,驻村抓扶贫。2019年5月13日,马伍萨在甘孜县驻村扶贫期间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时年38岁。马伍萨,四川冕宁人,1981年2月出生,2005年6月参加工作,201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甘孜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甘孜县贡隆乡夏拉卡村第一书记。

袁剑:冲锋在前,到攻坚一线去。2019年12月6日,袁剑在德格县竹庆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期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时年42岁。袁剑,1977年2月出生,1997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德格县竹庆镇档木村第一书记。

拉巴泽仁:坚守一线,带着乡亲搞扶贫。2019年12月13日早上,拉巴泽仁在德格县卡松渡乡开展扶贫工作期间,因突发疾病去世,时年36岁。拉巴泽仁,甘孜州德格县人,出生于1983年4月。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部队服役。2006年9月参加工作,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13日,任德格县卡松渡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

徐贵勇:心系百姓,书记领头抓扶贫。2019年7月29日,徐贵勇在脱贫攻坚工作期间,因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徐贵勇,甘孜州丹巴县人,出生于1978年9月,2004年6月入党。生前系德格县温拖乡党委书记。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到2019年6月底,全国已有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此,笔者向这些牺牲者们默哀,向奉献者们致敬。

2019年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关心基层扶贫干部保障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障扶贫干部交通安全、关心身体健康、免除后顾之忧、切实减轻负担。

正是有280万扶贫大军在一线的苦干实干拼命干,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贫穷正在中华大地上一点点消失。


【注释】

[1] 甘孜藏族自治州旧称。

[2] 曾任甘孜州委副书记、州长,已故。

[3]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4] 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孜州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