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分蓄洪工程志(湖北省水利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述

洪湖分蓄洪区位于长江中游,洪湖市、监利县境内。东、南临长江,西南和监利县三洲联垸接壤,东北滨汉江支流东荆河,西北以主隔堤为界。由监利洪湖长江干堤、洪湖东荆河堤和洪湖分蓄洪主隔堤围成封闭圈,围堤总长334.51千米。分洪区东西向平均长度105千米,南北向最大宽度35千米,平均宽度25千米,地面高程22.00~28.50米,自然面积2797.4平方千米[1],设计蓄洪水位32.50米、相应总容积为203.8亿立方米,有效容积为181.0亿立方米。

洪湖分蓄洪区是长江中游整体防洪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治理长江、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防洪安全的一项重大决策。

1954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和有关部门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局势,多次进行规划。1971年11月,水利电力部在北京召开“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座谈会”,明确提出在三峡工程建成前,遇1954年同样严重洪水,洪湖分蓄洪区与洞庭湖分蓄洪区联合运用,分蓄城陵矶附近320亿立方米超额洪水、洪湖分蓄洪区承担160亿立方米的蓄洪任务,以确保武汉市和洞庭湖重要圩垸的安全;若超过1954年洪水,则与洞庭湖分洪区、荆江分洪区、人民大垸、武汉附近的分洪区联合运用,确保武汉市和荆江大堤的安全。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防洪局势发生了变化,2011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批复长江委作出的《长江洪水调度方案》,对洪水调度方案调整为:在城陵矶河段,三峡水库水位达到155.00米后,如城陵矶水位仍将达到34.40米并继续上涨,首先运用洞庭湖钱粮湖、大通湖、共双茶和洪湖蓄洪区东分块,并相机运用屈原垸、建新垸、民主垸等滞洪区蓄洪,控制城陵矶水位,有利于下荆江和湖口泄流,保障武汉市和洞庭湖重点圩垸的防洪安全。在荆江河段,当遇到1000年一遇或1870年同样大水,爆破人民大垸中洲子吐洪入江,若来水继续增加,爆破上车湾江堤分洪进入洪湖蓄洪区,与荆江分洪区联合运用,保障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

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的兴建是由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长江洪水峰高量大,而荆江河道安全泄量不足 据水文记载与历史洪水调查,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00立方米每秒的有8次,1860年、1870年,宜昌站洪峰流量甚至分别高达105000立方米每秒和92500立方米每秒。1954年长江干流与洞庭湖出流在城陵矶附近形成的合成流量达到100000立方米每秒。而长江荆州河段经过多年治理,至20世纪70年代,上荆江沙市河段的安全泄量,包括松滋口、太平口的分流量在内才达到60000~68000立方米每秒;城陵矶河段允许泄量约60000立方米每秒,汉口河段安全泄量约70000立方米每秒。长江的洪水灾害主要在中游,中游又以荆江为甚。历史上荆江的洪水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大,损失也最严重。为了保证重要堤防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必须采取蓄洪措施,牺牲局部,保全大局。

能快速有效地缓解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防洪压力 洪湖分蓄洪区处于武汉市的上游,上接荆江,南连洞庭湖,既可分泄荆江的超额洪水,保障荆江大堤防洪安全,又可调蓄城陵矶以下洪道的超额洪量,配合武汉附近蓄洪区,使武汉河道的泄量不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上保荆江大堤的安全,下保武汉市的安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作用,是长江中游其他分蓄洪区所不能替代的。

实践证明,运用洪湖分洪区,才能保障重要堤防和城市的安全 1954年长江中游的超额洪量有1023亿立方米,其中,荆江地区62亿立方米,洞庭湖地区254亿立方米,洪湖地区196亿立方米,为缓解长江防洪的严峻局势,荆江分洪区实施3次分洪运用,降低沙市水位近1米,但仍无法解除超额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国家防总决定于8月8日扒开上车湾分洪,分洪口门最大流量9160立方米每秒,分洪总量达291亿立方米,大量洪水进入荆北四湖地区,缓解了荆江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压力,降低了城陵矶附近的水位,有利于洞庭湖水下泄。正因为大量洪水滞留在四湖地区,才保证了武汉市的防洪安全。洪湖分蓄洪区是处理荆江和城陵矶附近超额洪水、集中控制容积最大的分蓄洪区,对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单纯依靠加高堤防提高防洪标准,存在安全运行风险 荆江两岸的堤防虽经大力加固,提高了堤防的抗洪能力,但单纯依靠加高加固现有堤防来处理超额洪水毕竟有限,既要投入巨额资金,又要挖压大量的农田,而且荆江河段堤基有砂砾石透水层,且堤内黏土覆盖层较薄,容易出现管涌险情,堤防防守难度很大。如果不考虑运用分蓄洪区,单靠加固堤防来处理超额洪水是不可能的。荆江两岸的堤防加固培修高度有限,再加高则难度极大,万一溃口,后果严重。至于遇到1860年或1870年型洪水,如果全由堤防约束洪水下泄,荆江两岸堤防将存在溃决、造成重大灾害的风险。因此,运用洪湖分洪区分泄荆江洪水,确保荆江堤防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三峡工程建成后如遇特大洪水,仍需运用蓄滞洪工程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的防洪能力有较大提高,长江中下游分蓄洪量将有所减少。但长江洪水峰高量大、河道安全泄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如遇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因为宜昌以下、城陵矶以上属于多雨区,承雨面积近30万平方千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足以产生威胁荆江和城陵矶以下河道安全的大洪水,如果江湖洪水遭遇,对两湖平原及武汉市仍然构成严重的威胁。根据长江委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方案的研究,如遇1954年大洪水,按照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拟定的对荆江补偿的调度方式,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仍有398亿立方米,其中城陵矶附近280立方米;如按荆江结合城陵矶补偿的调度运用方式,则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为336亿立方米,其中城陵矶附近218亿立方米;若进一步考虑到今后长江干支流水库相继建成,长江中下游总的超额洪量会进一步减少,蓄滞洪区运用的数量和机会将进一步减少,但超额洪量仍然存在,长江中游防洪的突出矛盾仍然集中在城陵矶附近地区。如遇1860年或1870年特大洪水,必须是三峡工程、分蓄洪工程和堤防工程联合运用,才能保证长江中游地区安全。因此说,蓄滞洪区的调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面对频繁的洪水灾害,历来的治江主张甚多,由于历史的局限,一些合理的治水主张未能付诸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十分重视,以确保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提出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决定采取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与建设平原蓄滞洪区、修建干支流水库等措施,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以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作为长江中游防洪整体规划之一的洪湖分蓄洪工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纳入工程建设规划并进行多次研究。

1952年3月,周恩来总理起草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区的规定》中指出:“关于长江北岸的蓄洪问题,应即组织查勘测量工作,并与其他治本计划加以比较研究后再行确定。”长江北岸的蓄洪工程就包括洪湖分蓄洪区工程。

1955年,长江委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区的决定和1954年防汛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荆北区防洪排渍方案》,提出修建洪湖分蓄洪区的初步设想并研究洪湖分洪区的建设方案。

1959年,长办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一步明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依靠堤防的适当加高加固及充分利用分蓄洪工程,以基本消灭普通洪水灾害,减轻大洪水损失,提高重点区的防洪标准;第二阶段是继续兴建平原分洪工程、干支流水库,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以逐步达到遇1954年洪水重要区不受灾;第三阶段将兴建更多的山谷水库,逐步提高防洪能力,而平原区的分蓄洪工程逐步减少运用数量与机会。兴建平原蓄洪工程,是根本解决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问题的第二阶段。

1969年1月,水电部邀请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办的负责人,在北京召开“长江中下游防洪工作会议”,对城陵矶附近地区超额洪水的处理意见是:“城陵矶附近区,城陵矶控制水位由33.95米逐步提高到34.40米,在洞庭湖的大通湖蓄洪160亿立方米,在洪湖及西凉湖蓄洪174亿立方米”。

1971年11月,水电部在北京召开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座谈会,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7省(直辖市)负责人参会。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决定由洞庭湖和洪湖地区各承担160亿立方米的蓄洪任务。同时指出,洪湖分洪区处于四湖地区的下区,一旦分蓄洪水,没有任何阻挡洪水西进的屏障。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淹没损失,应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隔堤。对于隔堤线路选择,建议由八尺弓经福田寺到中革岭方案。预计土方2000万立方米,要求1972年动工并完成。1972年经查勘论证,主隔堤线路改由半路堤经福田寺到花鼓桥。1973年初,又对线路进行调整,将花鼓桥下移至高潭口。1972年冬开挖排水沟作施工准备,1973年全面施工。

1998年大洪水后,根据国务院国发〔1999〕12号文批准的《关于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其中指出“1996年和1998年长江防洪突出矛盾主要集中在城陵矶附近,尽快在这里集中力量建设蓄滞洪水约100亿立方米的蓄滞洪区,不仅能大大缓解该处的防洪紧张局面,而且对洞庭湖的防洪和保护武汉市及荆江大堤的安全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经研究,根据湖南、湖北两省对等原则,各安排约50亿立方米的蓄滞洪区,洞庭湖区选择钱粮湖、共双茶垸、大通湖东垸等分洪垸,洪湖分洪区划出一块先行建设”。湖北省水利设计院规划将洪湖分蓄洪区自东向西分隔成东、中、西3块,在分块蓄洪同整体蓄洪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对东块先行建设,以适应不同类型洪水的分洪需要,达到灵活运用,减少分洪损失的目的。

东分块位于洪湖蓄滞洪区的东部,从长江干堤至主隔堤筑一条隔堤,与东荆河堤、长江干堤和主隔堤一起形成封闭圈,拟在套口建闸进洪,在补元建闸退洪。堤线布置为:自长江干堤的腰口闸(桩号485+000)至洪湖主隔堤的十八家(桩号10+120),堤线长25.95千米,堤顶高程34.50米,蓄洪水位32.50米,区内总面积883.63平方千米,有效蓄洪容积61.86亿立方米。

无论是洪湖分蓄洪工程的兴建,还是东分块工程的建设,这都是随着长江防洪形势变化而不断采取的措施,无疑都是必要的。

1972年3—6月,湖北省水电局根据水利电力部座谈会的要求,会同长办和荆州地区有关单位组成洪湖分蓄洪工程规划组,以“防洪为主,兼及排渍”为指导思想。经过现场查勘、反复论证,提出了《荆北洪湖地区防洪排涝规划要点报告》。报告推荐主隔堤线路为由半路堤经福田寺到花鼓桥方案。同年11月,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洪湖地区防洪排涝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送水电部审查,1973年2月,水电部以〔73〕水电计字第33号文下达《关于洪湖隔堤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施工过程中,根据洪湖县政府要求,总指挥部研究,将堤线改为福田寺至高潭口。水电部1975年下达改批意见,同意兴建洪湖主隔堤、高潭口、半路堤电排站和主隔堤附属建筑物工程。

1972年10月,荆州地区根据四湖地区排涝的需要,决定利用兴建洪湖分蓄洪区的机遇,将防洪工程与排涝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组建荆州地区洪湖防洪排涝工程指挥部,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饶民太任指挥长、荆州地区委员会(以下简称荆州地委)副书记尹朝贵任临时党委书记。动员监利、洪湖两县8万民工,开挖沙口至高潭口排水龙骨沟,排干渍水,改造土场。12月,主隔堤和高潭口电排站工程相继开工。

1973年冬,湖北省为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成立湖北省洪湖防洪排涝工程总指挥部,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夏世厚任指挥长,荆州地委书记石川任政委,动员江陵、潜江、监利、洪湖、沔阳、天门6县民工48万人投入施工。先修筑福田寺至高潭口长48.8千米堤段,施工时采用开河(排涝河)取土筑堤方式,以期河通堤成;同时动工兴建福田寺防洪闸和福田寺船闸。

1974年春,基本建成福田寺至高潭口的主隔堤,福田寺至高潭口的排涝河也基本形成。1974年冬至1977年冬又先后动员洪湖、监利、潜江、沔阳4县民工55.5万人(次),兴建福田寺至半路堤长16千米堤段,并继续加筑福田寺至高潭口跨湖塌方段。至1978年春,高潭口电排站、半路堤电排站及主隔堤附属的桥、闸等建筑物工程基本建成,排涝河形成。

1980年,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洪湖分蓄洪工程列为待建工程,暂停实施。1986—1988年由国家投资575万元,对主隔堤进行复工煞尾,主要内容为整治垮方堤段,部分平台加高到设计标准。自此,一期工程结束,先后投入标工5000多万个,共完成土方7497万立方米、混凝土16.7万立方米、砌石5.7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26亿元。但由于上下万全垸、秦口等堤段屡加屡垮,还有部分堤身和平台仍未达到设计标准。

一期工程大施工结束之后,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上报了《湖北省洪湖分蓄洪第二期工程初步设计》。1990年9月,由能源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简称水利部水规总院)主持,对《湖北省洪湖分蓄洪二期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查,核定二期工程总投资46956万元,1991年水利部以“水规〔1991〕3号”文批准实施。1997年,由于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二期工程概算进行调整,经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核,总投资调整为152585万元,水利部批准实施。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后,国家决定将监利、洪湖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划归荆州市长江河道局统一实施,原规划的未完工程投资不再计入洪湖分蓄洪工程,二期工程总投资再次调整为12.76亿元。初步设计的主要工程项目有:围堤加培土方2969.4万立方米、石方49.04万立方米,改建沿堤建筑物20处,兴建新堤、螺山、龙口、大沙、燕窝、新滩、唐嘴、瞿家湾、白螺、尺八10个安全区,修建转移路23条总长398.2千米,兴建躲水楼24栋,配备分洪区内乡镇无线电台、村级报警以及防洪指挥系统的通信设施。

二期工程从1991—2000年累计下达投资计划6120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8143.3万元(到位46753.92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3059万元(到位1485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分洪区围堤加固土方2672.94万立方米,其中,长江干堤加固土方1938.8万立方米、东荆河堤加固土方606.44万立方米、主隔堤加固土方127.7万立方米;改建长江干堤和东荆河堤病险涵闸4座;修建转移路398.2千米及其配套建筑物344座;修建黄蓬山、沙口等大中型转移桥7座;修建躲水楼12栋;完成分洪区内通信系统建设及新堤安全区的部分工程建设任务。2000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调整,地方配套资金尚未落实到位,初步设计的工程项目未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再次停止。

近年来,洪湖东分块工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并即将付诸实施,这就说明洪湖分蓄洪工程作为长江防洪的战略储备工程,其地位是很重要的。

主隔堤形成之后,洪湖、监利两县相继成立了洪湖、监利主隔堤管理段和福田寺三闸管理处,安排干部职工,聘请堤防群管人员。开展植树造林、堤防和涵闸管理维护工作。1995年5月,成立湖北省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洪湖、监利主隔堤管理总段和福田寺三闸管理处更名为管理分局,由双管单位改为直属单位。历届党委将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综合经营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

根据宜林则林、改造老乱稀、消灭空白地的原则,迎水面以防浪林为主,背水面以经济林为主。2000年以后进行有计划的更新改造,2012年存树近40万株,成为经济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2007年荣获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按照部颁管理标准,实行堤段到人、责任到位、月终评比、季度考核、奖惩兑现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由群管向专管的过渡和由粗放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迈进。

加强涵闸观测、定期维护保养、服从调度命令、按章规范操作,年过闸水量约30亿立方米,为四湖地区的抗旱排涝、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综合经营成为全局的工作重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种养业起步,逐步发展了小型商业、服务业及机械施工企业等,形成了水土种养、工程施工、资产营运的发展格局。

2000年以来,省洪工局党委以文明创建统揽全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着力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塑造单位的良好形象。先后获得荆州市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省洪工局一方面致力于工程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另一方面狠抓干部职工素质的提升,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经过一期、二期建设及工程整险,产生了一定的防洪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因投资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工程建设进展比较缓慢,工程现状与安全运用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工程效益 长江干堤、东荆河堤的较大渊潭和病险涵闸一直是堤防的安全隐患,洪湖分蓄洪二期工程建设期间,经过填塘固基加培,病险涵闸改建加固,治理了险工,排除了隐患,提高了堤防的抗洪能力,在1998年、1999年大洪水期间,未出现大的险情,保证了长江干堤的安全;高潭口、半路堤两座四湖地区大型骨干泵站的兴建,实现了等高截流、分层排水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四湖地区的排涝标准,自工程投入运行以来,为四湖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福田寺枢纽工程为代表的主隔堤建筑物,自投入运行以来,为四湖地区的抗旱排涝、内河航运、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安全转移工程的实施,使得分洪区内的陆路交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改变了部分地区以水路运输为主、靠渡船过河的历史,不仅为分洪时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提供了保障,而且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主隔堤形成之后,为了有效保护堤防工程,在禁脚平台和工程备用土场栽植近40万株防浪林和防护林,不仅产生了年产值数百万的经济效益,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显著。

存在的问题 主隔堤部分堤段堤身不稳定,尚有下万全垸、下秦口、义兴等4处长3.47千米的软基垮塌堤段,黄丰垸、李家垱、上秦口等12处长3.50千米滑坡堤段欠高0.6~1.3米,高潭口以下的东荆河堤高程和堤面未达到设计标准;半路堤至沙螺有近8千米长的堤段是浅层沙基,当年修堤时没有清除干净,也没有抽槽作防渗处理;分洪进洪闸、退洪闸等控制工程尚未兴建,如采取扒口分洪,难以做到及时适量,而且对一次洪水过程以后接踵而至的洪水过程的防洪效果将显著下降;转移道路设计标准偏低,建成以来未安排维修经费,损坏严重,部分转移道路的配套建筑物(主要为桥梁)未实施,不能全线贯通;规划修建的10个安全区,有9个尚未兴建,已动工的新堤安全区也未竣工,不能发挥保护新堤的作用;规划的分块蓄洪工程还未实施,不能达到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类型洪水和减少分洪损失的目的;现有的通信、预警设施数量不足,尤其是预警设备陈旧老化,不能保证分洪区群众及时安全转移;躲水楼因受总投资额的限制,在对二期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查时予以大幅度削减,已建躲水楼数量少,无法满足分洪区腹地群众临时避水的要求。

长江中下游防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有长江,就有防洪问题存在,洪湖分蓄洪区也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搞好洪湖分蓄洪区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一期规划时勘测面积为2782.84平方千米,洪湖东分块规划时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复测面积为2797.4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