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坪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秦时明月

通向理想主义的高原

张秉正 张亚星

来坪北之前,我已经确定了本文的基本架构,因为三位主人公从江汉来到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在中石油、中石化合作的油田——坪北油田守平台。当“歌者”的故事,在这里,从个体创作,变成一种效应,一种趋势,一种全员参与的时尚潮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典雅氛围,弥漫着油香和墨香交织的气息,浇灌了回归初心的理想主义的心田,结成坪北经理部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枚硕大的果实。

我去的那几天,安塞的天空格外明媚,驱车穿越了沟沟壑壑,我望见一面鲜亮的红旗在蓝天下舒展,仔细一看,上面有六个黄色的大字“党员示范平台”。一个用红砖砌起的院落里,P63平台经理刘照军打开了铁栅门,带着他的小狗牛奶迎接我们。

这是我第一次和刘照军见面,但却像是见过很多次的老朋友一般,省去了客套。我跟着他,看了看平台上左右两排对称的6台抽油机和一口注水井,参观了他的菜园子,里面的辣椒、茄子已经残败,只有几十朵格桑花顶着暖阳开得正旺。“这是我爱人,退休后来这里陪我,名副其实的专职太太。”我们的笑声似乎瞬间充满了幸福感。

随后,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要听听他创作的歌曲《蝶花语》。他打开电脑,点击进入“中国音乐原创基地”网站,输入“和煦春风”的网名,竟显示出了20多首歌曲,点播率在100万次以上,其中仅《蝶花语》这首歌点击率竟达到40万次以上,这对我这个偶尔也创作歌词的作者有着极大的震动,深深感受网络世界无穷的气场。只见他轻点鼠标,《蝶花语》轻曼的曲调悠然而出:“都说蝶恋花,谁知花思蝶。恩爱缠绵共进退,不问错与对。年年蝶恋花,岁岁花思蝶。厮守昼夜到白黑。蝶吻花沉醉,蝶恋花无悔,花盼蝶相陪。雨扰花枝落纷飞,蝶怎觅花蕊。花为蝶流泪,蝶为花憔悴……”

在这舒缓的气氛里,他和我说起在坪北二十年间置身高原的一些片段。

今年已54岁的刘照军,原为江汉采油厂测试队的员工,2008年来到坪北,成为一名采油工。面对当年风吹尘飞扬的千沟万壑,刘照军心头的信天游也只飘荡在想象里。“在退耕还林的政策下,几天都见不到一个放羊倌,哪里有青年男女站在塬上唱信天游哟。”除了精心管理好十几口油井,当年仅有三十出头的他,又是如何度过他精力旺盛的岁月?

在背靠高原的陋室中,文学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抽穗,像一颗颗朴实的土豆落在他的心头沉甸甸的。他开始用文字与寂寞较量,渐渐地,他觉得时间有了长度与刻度,风沙与落雪只成了季节的符号。他从参加经理部组织的各种文学、论文、新闻写作竞赛活动,到主动通过网络寻找更大的创作空间。从唱别人的歌,到别人唱我的歌,刘照军主攻歌词创作,和网络曲作者、歌手合作,一时间乐此不疲,沉醉其中。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刘照军找到了一条通往表达心境的新路径。他借用拟人的创作手法,效仿宋词的古典风格,表达两情相悦、彼此忠贞这一永恒的主题。也许是寂寥的现实环境与内心渴望的相互错位,刘照军那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带着淬火后的沉静,带着童话里的光泽,走向了一条理想主义色彩的道路。当“蝶”与“花”这两个主角在歌坛露面的时候,一时间受到网络歌友的追捧和翻唱,各种版本不断翻新,甚至成了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伴奏曲。

2013年《语花蝶》被广州新月演艺公司相中,成为签约歌曲,经过该公司重新编曲,当红网络歌手安东阳与“黑鸭子”组合之一的樊桐舟演绎为男女对唱版,并被电视连续剧《新梁山伯祝英台》确立为主题曲,刘照军也成了网络歌坛一个不大不小的“角”儿。

坪北经理部的一些员工,在朋友聚会、文艺演出等场合,总有一个固定的节日:男女对唱《蝶花语》,这首歌也成了不少员工的手机彩铃。

“我管理着两个平台,共9口井,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我写槐花、格桑花,写这里的路,写我的狗‘牛奶’。前阵子,党委书记找我,说是要我写《坪北经理部部歌》,要带有信天游风格,我一个人看平台,走不开,也没有办法到当地采风,一直没有动笔,不过我因此写了一首《为爱守护》,还是挺好听的。”

从他专注创作的神情中,你很难解读他与先进党员、先进生产者、优秀平台小经理等荣誉关联起来。我指了指“党员示范平台”的匾额问:“今年评的?”“年年都是。”他自豪地回应我,像是在欣赏他的又一首歌。

2002年,怀着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邢佳彬从江汉来到坪北,像当年的许多诗人一样,在《仰望宝塔》这首诗中,邢佳彬表达出这样的情怀:“从刚懂事的孩提时起/你便是我心中的圣地/黄色的土地上/流淌着红色的血,盛开着红色的花/一种远大的理想,根植在幼小的心田/今天,我终于站在延河边上/仰望宝塔/把思想的触角,伸向枣园/我读出了沉重和更多的沉重/于是风不再轻盈/满耳悲怆的《黄河谣》/绵绵不断地诉说着我……”

初来乍到的新奇,很快就被飘荡的尘土覆盖,在《山》这首诗中,他是这样描述的:“那里/风是魔鬼的手/抓一把尘土/撒下的是蔽日的尘霾。”

邢佳彬是我的老朋友,在20世纪80年代和我们一起办诗社,开诗会,是个活跃分子。他原本是石化厂的一名生产骨干,在关停并转的浪潮中,转岗来到坪北平台,当起了一名采油工。他对文学创作的初心,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不温不火,被点燃时激情飞扬,无触动时一言不发。

平台上最忠实的朋友是狗,最不想见面的依然是孤独。一个人,一只狗,十几口每天向大地叩问的抽油机,这是坪北采油人的标配,如果让坪北守台人每人都拍上一张工作照,这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都会出现在画面中,看上去相近或雷同。

他的这种性格在面对高原头顶天的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一些变异,这让前来探亲的妻子吓了一跳。她发现丈夫一天说不上几句话,并且说话的速度和节奏都比从前慢了许多,思维也慢了半拍。这使她想起了小说《铁血黄昏》的作者老鬼在孤独环境中的表现,她说:“佳彬,你要学着和自己说话。”

妻子的话激活了他那颗沉寂的心,邢佳彬又拿起笔,用诗歌、散文与自己对话,与自然对话,记录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2002年到2006年四年间,邢佳彬创作诗歌百余首。一位去坪北采访的记者,给他冠上了“平台诗人”的雅号。

2006年,邢佳彬离开坪北回到江汉,虽然离开了孤寂,与家人团聚,每天有规律地上班,但他总感觉生活中失去了什么,“也许少了寂寞”。在回到江汉的六年岁月里,邢佳彬沉寂了下来,偶尔激发的创作灵感也在懈怠中消失。但那沟沟壑壑的高原常占据着他的梦境,那片激荡诗心的红色土地依然让他思念万千,就像诗人贺敬之写得那样:“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邢佳彬每每向西北方向张望,他知道,他把心和情遗落在那里了。

2013年早春,邢佳彬再次回到坪北。“是这片红色的土地给了我新的启迪,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家的内涵。”邢佳彬自信地说,“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企业中,我又进入了创作的第二次高峰期。”

在《人》这首诗中,他这样描写江汉人二十年来舍小家、为大家,为油奉献的历程:“二十年前来了一群人/一群从江汉水乡西征的人/一群改天换地的人/从此/这高原不再孤寂/满眼葱茏,满眼生机。”(节选)在坪北经理部的网站上,我阅读着邢佳彬近期创作的诗歌,仅从标题上,就能看到他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有《坪北情深》《站在这黄土高原上》《雁去雁归》《向往》等组诗。现任坪北经理部车队党支部书记的邢佳彬常和党员们一道去延安,去梁家河接受红色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延安,他的诗句表达了许多人最朴素的情怀。“自从在儿时的书本上认识你/我就爱上了你/高耸的宝塔/蜿蜒的延河/还有那版画般的窑洞……那饮马延河的小八路/定格成我心中永恒的雕塑……”根植于黄土高原,邢佳彬学会了“额捱尼,陕北”,也爱上了这里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甚至还能吼上几句《走西口》。他说是难言的磨砺,成就了坚强。对于江汉和家人的思念,也化为了那些动人的诗行:“有过多少思念,堆积成的山峁;有过多少寂寞,流淌成的油河。”(选自《仿佛梦里是平川》)在他的诗中,也记录了坪北经理部取得的成绩和荣耀。“是你/用敦实的肩膀托起了石油的花园/是我们把‘先锋采油厂’的金牌锻造/是你/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着异乡的游子/是我们把“坪北模式”的大旗高擎。”(选自《二十年》)诗歌中有对企业人文关怀的赞美和员工为企业奉献的抒怀。

对于这片深沉的土地,邢佳彬已把他乡当故乡,他说:“我们是陕北高原的儿子。”

去坪北经理部经营管理科找单修霞的时候,她正在办公室电脑前撰写一篇有关依法合规管理方面的论文,见到我,立即掏出手机,说:“我的散文《摇橹漾漾是周庄》在今天的《今日头条》发了。”

单修霞和我是安徽老乡,是一个从小就种上了文学种子,剪着齐耳短发,屁颠屁颠的假小子。单修霞眼睛虽小,但一直明亮着,简单的话语都是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掩饰。

小单一直是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大多是给副刊投稿,在江汉文化圈有一定的名气。来坪北的理由很简单:这里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去坪北之前,单修霞的散文一直抒写对内心的自我关照,到坪北后,她写了一篇纪实散文《爱的天梯》在报纸上发表,我细细品味后,感觉是坪北的生活让单修霞的文风开始转变,开始从生活和工作中发掘素材,打开了另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从这之后,单修霞创作进入井喷期,体裁多样,主题鲜明,《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国内多家有影响力的杂志开始发表她的散文作品,并开始关注她。

坪北让单修霞成长为江汉文坛新一代领军人物。她常常凭吊遗迹,挖掘掌故,在当地老乡那儿捡拾一些创作素材。会战生活使她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藏书竟有八千余册。

她对事物的观察极为细腻,这在她最近发表在《散文百家》上的散文《慢春》中体现出来:“黄土地绿得真慢。一天天地只肯绿上一点,这一块,那一片,在春日里也时常来一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邂逅。好不容易下点雨,还夹带着雪花、雪粒,被大风吹得像万千梨花飞舞,然而落在地上堆积起来,才知道西北的雪到了春天里还在逞强斗狠,霸占着山头不肯歇工,叫人哭笑不得。”这种描写黄土高原的散文,是不可多见的,具有珍稀性和记录性,一改人们对黄土高原形象的固化。

“我刚从黑龙江回来,北安市委和《海外文摘》杂志社组织部分作家开展‘从延安到北安’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当年受党史央派遣,延安干部团195人来到北安,创建了老黑龙江省根据地。北安流淌着红色的血液,拥有红色的基因,被誉为‘塞北延安’。”

单修霞向我讲述着去北安的感觉,她说,是信仰的纽带把延安和北安联结在一起,使黄土地和黑土地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困难时期紧紧拥抱在一起,从延安到北安,延安精神、延安作风代代传承。在她兴奋的表情里,我能感受到她从北安带回了沉甸甸的收获。

她的语言和文风日趋朴素、成熟,从内心的主观宣泄,到观察后的客观描述,娓娓道来,不加修饰。在《信仰的力量》一文中,她这样表达所观所感:“短短几天时间,我从这片黑土地上获得的精神财富远远超过此前我所渴望的。而且我敢断定,谁若有一天也踏上这片黑土地,他将与我一样不再怅然若失,而只有获得,并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受到信仰的纽带的维系,一种对于美好未来确定的信仰,对于一种新使命和新传承的信仰。这种信仰很难用语言完全表达详尽,它存在在延安和生活在北安的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是共同的不可磨灭的信仰。”没有黄土高原沉积的厚重,没有延安精神的浸润培育,单修霞定也没有如此高度。

单修霞是一个勤奋笔耕的作者,她最大的理想和终极目标是成为一名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她正攀登在这沟壑梁峁的山道上,充满自信。

查阅坪北经理部的网站,你会发现在这个400多人的野外单位,几乎人人参与阅读与写作,就连来这里探亲的员工妻儿,也参加经理部举行的多种命题的征文比赛,写作、书法、摄影、腰鼓等10个兴趣小组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结束了几天的采访,我回望坪北经理部的办公大楼,在重峦叠嶂层层高原的怀抱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好似一个巨大的U形磁铁,散发着独特的文化引力,形成了文化磁场,吸引着更多怀揣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在这里扎根,在这里坚守,在这里抒写文化兴企的新篇章。

(作者系《江汉石油报》记者)

本文刊于2018年11月2日《江汉石油报》

大美坪北人入画

彭宁

坪北的冬天,银装素裹,大山、油区基地、采油平台、树木等都披上了冰雪外衣,定格在天地间,像一幅晶莹剔透的画。而那些点缀其间的红工衣,四处忙碌着的江汉人,让画面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扎根坪北20年,江汉人奉献石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引导下,以文化建设为依托,凝聚起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强大合力,他们用读书声、歌声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唱响“大美坪北”增添动听的音符。

读书美,书香坪北滋养文化底蕴

“来到坪北后,我的创作更接地气,对黄土地的情感,让我有了不停地写作的欲望。”在经营管理科工作的单修霞和记者谈论起来坪北两年的写作感受。她从事写作多年,到坪北会战后,作品逐渐变得厚重和深沉,先后在《海外文摘》《散文百家》等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在坪北,像她这样勤奋笔耕的作者还有很多,先后出现过坪北词人刘照军、平台诗人邢佳彬等,成为引领坪北文化的领军人物。

经理部负责人说,在坪北,每名员工都应该把自己当成文化人,一年看10本书。经理部不仅倡导员工写作,还鼓励员工家属参与,新闻类、论文、散文、诗歌等各种题材都行,每年编订成册,出版企业文化丛书《情满黄土地》《眺望黄土地》《闪耀黄土地》。最初的投稿量少,可当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被大家传阅时,员工们开始有了写作的热情,从机关科室人员、平台经理到小车司机等,都拿起笔来讲述身边的人和故事,该套丛书也从薄到厚,如今一年三册,20年来从未间断,而经理部的对外宣传成绩也始终排在油田前列。

精心打造“坪北讲坛”学习培训品牌,不断丰富全员读书活动载体,全员参与“创新、创效、创未来”主题活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读书心得体会展评,举办朗诵交流会;组织员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送党员及优秀团员青年去梁家河参观学习;将一家人的合影做成文化窗,让员工家属写上亲情寄语,再赠予员工;在平台举办厨艺比赛,将厨艺高手们的拿手好菜制作成图文并茂的《采油平台常用食谱》发放;大多年龄偏大的员工独守平台,每季度将一些养生保健书籍送上平台……不知不觉中,坪北百里油区散发出浓浓书香。

为了鼓励员工以平台为家,努力改善环境,扮靓平台,经理部组建了摄影协会,长期开设摄影课堂。鼓励大家用手机记录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并编印成册出版。经理部摄影协会负责人张伟说,刚开始拍摄是有难度的,但持续的活动慢慢培养出了大家的兴趣爱好,现在许多平台员工的拍摄作品都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诞生了不少“平台摄影家”。

健身美,力量坪北展示健康生活

举办腰鼓比赛,已成为经理部的传统健身项目。每年5月,经理部都要在各区抽调人手参与腰鼓比赛。70多名来自各岗位的员工组建的腰鼓队,穿着风格各异的陕北民族服装,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展示着力与美。今年坪北举办20周年庆典,腰鼓方阵表演成为压轴节目。不少腰鼓队员是从平台上临时抽调的员工,他们干活打鼓两不误。41岁的冉刚,来自最偏远的平台,上午干活,下午训练,晚上九点多钟回去,那段时间阴雨天多,路面泥泞,车子开不进去,全靠他自己走回去,半个小时车程的路他要走两个小时。8月8日演出,第一次上舞台的他分外精神,在大家的赞誉声中,连说圆了自己多年的表演梦。“是挺累,可平时经理部鼓励我们健身,给平台送了各种健身器材,还鼓励我们徒步巡检,我觉得身体素质比以前强多了。”这也是许多平台员工的心声。每天在微凉的晨风中,各平台的员工会跑步巡检,他们用废旧钢管做成单双杠,工作之余,一起锻炼身体,展现出阳光健康的一面。

每天晚上,经理部健身房人头攒动,但更多员工相约走山,从经理部走到采油平台,山路的每一个分段都被标注了距离,终点处的地面上写着“为你点赞”四个大字,让疲乏的人们瞬间充满能量。

近年来,随着经理部人员的流失,许多文体爱好者都成了散兵游勇。去年年初,经理部重新梳理,成立了10个协会。明确职责,由各级领导牵头分管。一大半协会和健身有关。如安塞腰鼓与健身爱好者协会、登山爱好者协会等,经理部修建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塑胶篮球场;为基层队配发乒乓球桌,为平台统一配备漫步机、臂力器、跳绳、哑铃等体育用品;至今举办各种比赛100多场次,累计3000多人次参加,江汉人在不知不觉中身体素质提高了,“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更浓了。

音乐美,歌声坪北增加幸福指数

歌声与欢笑,总是相辅相成。中秋节晚上,经理部在礼堂里举办了卡拉OK比赛,大家纷纷上台献唱,气氛热烈。职工宿舍楼每天晚上七八点的时候最热闹,有吹葫芦丝的、拉二胡的,大家各安一隅练习交流,为的是能在每年的夏季纳凉晚会上,给探亲的家属和孩子露一手。20周年庆典晚会上,平台员工向经理部毛遂自荐,说自己歌唱得特别好,经理部就给安排了节目,该员工幸福地说:“能上台表演,弥补了人生的缺憾。”就是这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让多年策划组织油田春晚、带着“文艺轻骑兵”来到坪北支援演出的油田音乐制作人何建华赞不绝口。

8月中旬,为庆祝夺得中石化股份公司“先锋采油厂”称号,经理部开展“送文艺、送关爱、送健康”进井站活动。干部员工自编自导自演,将《为坪北加油》《不忘初心》等一批自己创作、带有石油芬芳的节目送到一线。在矗立着“坪北第一口井”纪念碑的P16平台,20多名演员为平台小经理刘祖刚一个人表演了十几个节目,让他激动不已……多年来,文艺轻骑兵们顶着炎炎烈日或寒风细雨,以精彩的表演深深打动着每一名会战将士,让大家感动之余深感责任重大,也让前来探亲的家属和群众深刻感受到坪北石油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54岁的“平台作曲家”刘照军,从2005年开始写歌填词,2012年他创作的歌曲《蝶花语》被广州新月演艺经纪有限公司买下版权,应经理部要求填写的歌曲《为爱守护》被大家一再传唱,他在《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里面有近40首谱写完成的歌曲,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员工开始创作一些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表演节目……

每年夏季,经理部还会组织开展一次大型表演活动,组织基层单位和机关部门同志到平台顶岗,让尽可能多的平台员工到经理部欣赏精彩的节目。该经理部还为三个采油区、集输站和SP199接转站配备了点歌机、功放机、音响系统等器材,鼓励员工下载QQ音乐空间,建立自己的音乐吧,让油区处处充满歌声和欢笑,员工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更加浓烈。

(作者系《江汉石油报》记者)

本文刊于2018年12月14日《江汉石油报》

爱的“天梯”

单修霞

115级台阶,自柏油路面起,沿陡坡蜿蜒而上,直达位于半山腰的采油平台。

这是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采油管理二区平台经理蔡叶会为了让妻子出行更安全便捷,工作之余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挖出来的。

同事都说,这是爱的“天梯”。

坪北经理部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高原群山之间有许多土路,狭窄绵长,羊肠九曲,像树叶的脉络,伸向四面八方,连接起一座座采油平台。

蔡叶会值守的P80平台,海拔1588米,距经理部基地7公里,自然也有一条土路连接。车辆出入、员工巡线甚至晚间散步,都走这条土路。

蔡叶会在坪北工作已有11个年头了,他的妻子高兵凤来坪北也有9年了。以前,高兵凤一直在经理部后勤单位上班,去年7月调至采油管理二区,从事资料化验工作。

他们的家就安在P80平台上。每天,蔡叶会精心打理平台,维护油井;高兵凤则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雨雪冰霜,都要从P80平台出发,前往她的工作地点。

在经理部后勤单位上班时,如果没有便车可搭,高兵凤就要通过蜿蜒曲折的土路绕到柏油路上。

天气好的话,也要走一刻钟才能到柏油路,然后边走边欣赏沿途的美景,就不会觉得到经理部基地的路途太遥远。

可遇上雨雪天气,从P80平台到柏油路的这段土路,行走起来就会异常艰难。下雨或化雪后,路面泥泞不堪,一脚下去就是一个泥坑,有时鞋子陷进泥里半天拔不动。遇到风沙更难受,一路上,黄色土灰抱成团一样贴着地皮翻滚,每走一步,尘土飞扬,呛得人不敢呼吸,头上身上满是尘土。

“我挖这个梯道,是想让我们家高高上班的路能够平坦一点,干净一点,路程稍短一点。”蔡叶会平日里称呼妻子为“我们家高高”,说话聊天也多由“我们家高高怎样怎样”来开头。

蔡叶会利用工作之余,在陡峭的山坡上一点点地挖梯道。每挖出一个坑,他都用粗木棒夯实,形成坚固的台阶后,再挖下一个台阶。其实,与其说是台阶,不如说是一级级的小土坑,虽然只有四五十厘米宽,但很容易下脚,即使没有扶手,人上下行走也十分稳当。

一个多月后,蔡叶会终于建成了这条爱的梯道。整个梯道共有115级台阶,垂高七八十米,虽然在陡峭的山坡上拐了五道弯,但也比以前弯弯绕绕的土路近了许多。现在,从P80平台下到柏油路面,用不了5分钟。

调到采油管理二区后,高兵凤一路步行到管理区化验室,总共也不用一刻钟。她每天都要化验巡线员工带回来的油样,并将结果抄报给技术人员。管理二区有油水井数百口,每天都要化验六七十个油样,等高兵凤忙完所有工作,再走回P80平台的家时,往往已是黄昏时分,有时还会更晚。

蔡叶会对妻子说,忙到多晚都不用害怕,他会一直站在梯道口,等她回家。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6年3月28日《中国石化报》

一抹美丽的“高原红”

张新军

她把爱撒向了黄土高原,她把心交给了平台职工,她把情倾注于自己深爱的党建工作。两年来,她始终不忘初心,扎根黄土塬,用真心实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赞歌,她就是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采油管理三区党支部书记杨婷。

2016年5月,坪北经理部体制机制改革,杨婷上任了。她跟随跑线车到平台走访,看到一张张历经风沙的面孔,深觉大家太不容易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关心这些高原上最可爱的人。过生日,她第一时间送去祝福;生病住院,她带着慰问品前去看望;谁遇上烦心事,她就像“知心大姐”前去开导……

平台职工蒋都陵单身一人,长期吃速冻食品,导致低血糖住院。杨婷得知这一情况,定期给他制定营养食谱,教他做菜,还帮他包饺子、包子、韭菜盒子当早餐。蒋都陵感动地说:“杨书记像一位好姐姐!”

为了化解职工的思乡之苦,她时时做有心人。在江汉探亲的时候,她主动联系江教集团,录制了《会战职工子女的新年问候》专题片。一经播出,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职工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不自禁留下幸福的眼泪。

坪北油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老区稳产难度大,安全风险压力大,队伍管理难度大是摆在杨婷面前的“三座大山”。

杨婷从小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她积极开展“三亮四比一创建”党内创争活动,推行“三一四包”工作制,引导党员干部挖潜增油,修旧利废,组织开展管线穿孔抢险、修理道路、清理平台雨水池等党员突击劳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是杨婷对党员干部的最高要求,她也常拿这句话与自己共勉。抢修现场、义务劳动、生产攻关,到处都是她忙碌的身影。白加黑,“5+2”也成为她工作的常态。

杨婷注重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倾情打造特色家园文化,丰富员工情感,充实员工生活,把分散的、多元的、差异的员工个体凝聚成“筑梦井站,为油奉献”的坚强团队。

区部活动室是一个敞开心扉的地方,这里不但是大家学习的教室,也是相互倾诉的心灵驿站。这里有员工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还有平日的工作小故事和生活感悟,充分展示了个性和自我。

她在激发调动职工积极性上动脑筋、想实招,为5名同志设计了“双向培养”计划,季度跟踪考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员工有了成就感,调动了主观能动性。结合队伍特点,选树培养的生产骨干党员梁伟,被评为2016年度局双文明先进个人、经理部劳动模范。

在杨婷的带领下,采油管理一区逐渐成为一支真情相连、坚强有力的团队。以情感建区、学习兴区的管理思路,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所在的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经理部模范党支部,她本人也被授予模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红红的工衣,甜美的笑容,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上追逐着人生的“石油梦”,她就是那一抹美丽的“高原红”。

(作者系信息管理中心职工)

本文刊于2017年6月20日《江汉石油报》

幸福满满的平台经理

单修霞

位于陕西安塞大山深处的P199—9平台是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散落在众多山包中的平台之一。平台经理张国庆一个人驻守在这里,至今已10年。“SP199井区2008年刚建时,打第一口井,我就在这儿。”张国庆骄傲地说。

这之前,张国庆的岗位是厨师,来坪北会战一年后,作为“油二代”的他主动申请去守平台。从厨师到采油工,跨度不可谓不大,45岁的他从头学起,刻苦勤奋,很快掌握了采油工的技能,在张国庆的精心管理下,平台上的3口井多次被评为高效长寿井,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平台小经理”。

经常有人向张国庆讨教:“老张,你的井咋管得那么好?”张国庆也说不出个大道理,只知道每天对照着经理部、采油管理区的标准和要求,按时按点巡井巡线,录取数据填报表,观察油井生产情况,定时做好洗井工作……

工作中,张国庆会时不时想些点子来延长抽油机皮带和盘根的寿命。“今年2月,我管理的平台材料费用是零。”张国庆有些得意地说。

8000平方米的平台,15口油水井并排而立,这就是张国庆工作生活的场景。虽身处黄土高原,但张国庆把平台收拾得很整洁。每天忙完手上的活儿,张国庆会上网和家里视频通话。这种见面当然比不上家人来坪北探亲。这些年,张国庆的妻子常来,但女儿没来过一次,“或许是上次看了我工作的视频,不愿意亲眼面对吧!”张国庆不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那是2012年,经理部给所有平台员工拍摄了“我的一天”视频,张国庆很高兴,把属于他的一天传给了妻女看,没想到已工作的女儿当场就哭了,哽咽地说:“爸爸,你太苦了!”

“其实,我自己觉得还好,管管井、养养鸡、种种菜,不知道她怎么就哭了。”张国庆有些不以为然。坪北经理部实行家园式采油平台管理,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种菜、养花、饲养鸡鸭。

什么是好,什么又是不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至今记得刚上坪北时领导说的一句话,什么是幸福?不出事不违法,每天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幸福!”张国庆觉得自己挺幸福。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8年7月23日《中国石化报》

坪北女人

郑爱萍

坪北经理部的女人,是陕北黄土高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采油平台上、在分析化验室、在地质工艺两所、在供应处、在财务、在食堂、在卫生所……在经理部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她们美丽的身影。因为她们的到来,让石油男人们的世界里,多了一份柔美,多了一份精神动力。

走过坪北的春夏秋冬,她们在四季的轮换中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她们是三月盛开的桃花令人陶醉,她们是五月醉人的槐花风雅温香;她们是夏天的康乃馨温暖着团聚的一家,她们是冬天的雪花呈现着人间大美。从亭亭玉立的青春美少女,到风姿绰约的中年俏佳人,撑起了坪北的“半边天”。

她们是敬业的。像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样,坚韧和顽强,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汉子”。选择了石油的女人,也就选择了别样的人生。似火骄阳下,她们挥汗如雨无畏无惧;凛冽严寒中,她们迎风冒雪战胜寒冷。财务预算、钻研技术、分析化验、巡回检查、烹调美食等,各行各业的女人们在不同的日子里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乐观向上兢兢业业。她们不怕任务繁重,也不怕条件艰苦,更不怕孤独寂寞。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扛起神圣的责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她们是爱美的。喜欢长发,更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只是为了生产的安全,长发必须要藏在安全帽里,工作中必须穿上红工衣。装点宿舍、养花种草,她们让黄土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散步、爬山、打球,到处都有她们矫健的身影。

她们是爱家的。像远方的游子一样,一想到家就会热血澎湃。妻子与分居异地的爱人间刻骨铭心的相思,母亲对嗷嗷待哺孩儿的牵肠挂肚……种种思念之情平时都被她们缠绕起来,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们特别害怕面对与父母、丈夫和孩子的每一次分别,因为那些留恋的目光,总会让她们感到深深的愧疚……

坪北的女人们,从选择来坪北的那一刻起,她们便选择了寂寞,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挑战,选择了奉献。没有了都市的繁华,没有了天伦之乐,没有了漂亮服饰,只有苍茫肃穆的黄土高坡,只有往复运转的抽油机,但她们依然有一颗爱工作、爱生活的火热的心。快乐时开怀大笑,伤心时梨花带雨,她们已在寂寞的荒原中找到了自我,在平凡的日子中活出了精彩。坪北因为有了她们,分外美丽。

(作者系地质研究所职工)

本文刊于2016年3月11日《江汉石油报》

平台上响起了腰鼓声

刘照军

10月2日,国庆节第二天上午9时,采油管理一区P63平台经理刘照军和妻子一起站在早已打开的大门口,把经理部党工委副书记陈李江带队的腰鼓队一行人迎进了平台。这是坪北经理部工会“文娱活动下基层,节日慰问上平台”活动的第二站,为了这一特殊时刻的到来,刘师傅夫妻俩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妻子头一天还特意专程去坪桥赶集,采购了一些时令水果等过节物资。

选好了演出场地,架好了指挥大鼓,刘师傅两口子和陈书记、一区经理王晓龙坐成一排,背后是不停行礼的三台抽油机,对面是16名身着全红和全白演出服的腰鼓队员。腰鼓队负责大鼓司令的队长刘勇曾经是管理一区的党支部书记,对刘师傅比较熟悉。他在演出前把刘师傅的情况为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侧重强调了刘师傅在经理部开发20周年暨第三届“感动坪北”人物评选活动中光荣当选的事迹,并为刘师傅带来了经理部领导的节日祝福和殷切希望,在场人员鼓声掌声不断响起。

随着一声响鼓敲下,大鼓和铜锣开始了有节奏的鼓乐司号,前奏过后,刘勇一声“走起”的指令顿时引来16面腰鼓整齐划一的奏鸣,腰鼓队8男8女的最佳阵容开始了精彩表演。踩着鼓点,他们一边敲打着腰间的腰鼓,一边做着不同的动作,或前行或后退,或踏步或跳跃,一会列成一个方阵,一会变成四个小圆,间或还有穿行的身影和爆响的吆喝。坪北经理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安塞腰鼓以它雄浑粗犷豪放的气势闻名全国。经理部腰鼓队成立多年,腰鼓表演也成为经理部的一个招牌,经常作为主打节目参与安塞企地共建活动,也是经理部参江汉局文体活动和文艺汇演的保留节目。

因为工作制度和环境的特殊性,从安全生产方面考虑,经理部一直在强调淡化节日气氛。虽然每逢节假日经理部或管理区都会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但一线职工参与的机会微乎其微。那些坚守在平台的职工们早就已经习惯了“逢年过节影做伴,鼓乐爆竹声不闻”的过年过节方式,出平台去参加个活动都很难,更谈不上有什么活动上平台了。刘师傅来坪北已经11个年头了,他的11个春节和国庆节都是在平台上度过的。今年这个国庆节是他过得最有意义的节日了,虽然节目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却让刘师傅两口子终生难忘。腰鼓表演结束后,刘师傅的妻子端着果盘招呼队员们拿香蕉、吃苹果,刘师傅在跟他们一一握手道谢,在送出大门后,他对陈书记说道:“感谢经理部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节日大礼包!”

(作者系采油管理一区职工)

本文刊于2018年10月4日《江汉石油报》

85后党员的青春力量

单修霞

零下30摄氏度的深夜,顶着极寒冰冻,在野外连续吹扫、巡线6个小时;管线穿孔、原油泄漏,不顾肠炎发作,一边吃药,一边忍痛坚守施工现场18个小时;三天两夜通宵达旦进行区块分析,找寻措施点,拿出增油方案;早中晚连轴转,带领4名大班,5天完成242口油水井的强保任务……

2016年1月10日,袁龑由坪北采油管理一区调到采油管理二区任副经理,主抓生产、安全、环保、技术等方面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可喜的工作业绩,展示了一名“85后”共产党员的先模风采和青春力量,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也让他站上了坪北经理部“模范共产党员”的领奖台。

其实,对于二区,袁龑并不陌生。此前的2014年1月,他从江汉来到坪北会战的第一年就分在二区任技术员一职。这个在大学里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人,这个毕业两年半就从一名技术员挑起江汉采油厂采油11队队长重任的生产干部,这个在原广华作业区技术办担任副主任一职的管理干部,来坪北后又重新干起了普通技术员的工作。可以说,一切从头来过。

然而,无论岗位如何变动,袁龑总是以石油为重,认真对待。他说:“对于坪北油区来说,我是个新兵,地质技术员岗位是一份特殊而重要的工作,也是油田开发的重中之重,深入认识油藏,深挖地层潜力,不断增强为油奉献的本领和能力,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为在最短时间熟悉每一口油水井技术参数,摸清地层动态、地质状况,袁龑迅速投入到对全新开发领域的认知上。他从2014年初投产的一批新井入手,白天与平台员工一同录取资料、跟踪油井动态,仔细研究生产报表,逐井排查产量趋势、分析数据变化;晚上挑灯夜战,对着井位图,一口井一口井地找原因、找潜力。不到一个月,全区近300口油水井的井号、井位、生产特点、液量全被他掌握得一清二楚。

在摸清坪北低渗油藏开发规律和工程管理特点后,他针对区块所管油井普遍出现能量下降的趋势,提出在区块按需开展能量补充的建议,优化了地层能量补充;根据层间轮采的原则,优选10口油井开展非进攻性措施,其中7口井见效,年累计增油达到1160吨。针对分析油藏,低阻油藏具有高液量、高含水、不见水的特性,他在选取P44—27、P44—84井C62层低电阻感应16.5欧姆进行参数优化的同时,优选具有一定能量的低感应井放差提液,大胆开展“水中捞油”试验,半年时间就“捞油”566.54吨。

采油管理二区是坪北经理部最大的基层单位,管理着37个平台、站点,有油水井318口,承担着经理部三分之一的原油生产任务。2012年和2014年,当选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金牌采油队。为激发“永葆金牌本色”的团队士气,作为党员干部的袁龑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急活、难活、累活抢着干,随时解决生产问题。今年1月26日,坪北油区气温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P103至P75气管线发生气压低位难以维持生产的情况,如不及时扫通,集输系统管网将面临瘫痪。当时夜已深,身处零下35摄氏度的野外,即使穿了两件棉衣、棉裤也抵不住寒冷侵袭,赶到现场负责吹扫工作的袁龑冻得牙齿打战,全身发抖。为掌握管线疏通情况,防止刺漏发生,他步行巡查P75至P103的气管线。山路积雪,步行艰难,只能一步一挪地前行。次日凌晨两点,这段1.5公里长的管线在历经6个半小时后终于疏通了,可袁龑的手脚全被冻伤,好长时间才得以恢复。

选择石油,就是选择奉献。为了夺油上产,袁龑不怕吃苦,甚至敢于拼命。今年1月28号,P103管线穿孔,正患肠炎的袁龑什么也没说,偷偷揣着药,赶到现场。挖坑找漏、油土装袋、擦洗设备,他一直忍痛坚持。大家发现他脸色发白直淌虚汗,都劝他回去休息,他却摇头拒绝,说:“多一个人干,就能早一点恢复生产,油区也能少受一点损失,多增一点效益。”现场处置用了18个小时,袁龑就坚持干了18个小时,漏点找到了,他却因腹泻和持续劳动,累得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人说艰苦环境是理想信念的“磨刀石”。也有人说“苦地方,远地方,建功立业的好地方”。来坪北不到三年,袁龑年年因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荣获坪北经理部“劳动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6年12月27日《江汉石油报》

三个女人一台炉

叶艳丽

山风呼啸,坪北的冬天格外寒冷,暖气更是坪北经理部职工家属的必需品。今年是江汉物业公司首次承揽坪北经理部基地供暖、供水工作,这一重要任务落到了三名女工钱红艳、刘青艳、梁春芳身上,她们三人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供暖管线,为坪北油田职工家属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中午12点,坪北经理部食堂大多数职工都已进餐完毕,却独独不见刘青艳的身影。原来,她忙了一天一夜,这会儿正在补觉呢!

近来锅炉出现故障不能自启,经常停炉,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手动启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锅炉房当班人员上夜班时只能将棉衣盖在身上稍微眯会儿,晚上担心泵出现故障,还要经常巡检房内设备,详细记录锅炉运行日报表,打着手电观察山上水罐的水位等。锅炉工钱红艳调侃地说:“别人在梦游,我在夜游。”

与平原地区不同的是,要保证锅炉及附属设备的正常运行,锅炉工必须每天到山上及山下三处重点位置巡检两趟,一趟下来少说也要50分钟。特别是遇到泵有问题,从锅炉房到二级污水池,基本上一小时巡查一次,一天下来至少要走15公里。

黄土高原土质属湿陷黄土,夏季降雨频繁,尤其是下暴雨时,易造成水土流失。污水池附近经常出现地陷情况,待雨量稍小时,锅炉工就得到附近山上找来泥土,一锹一锹地把地陷的坑洞填平。由于地陷多且频繁,她们经常累得胳膊和腿都抬不动。

梁春芳告诉笔者,最近最闹心的是二级污水池污水排泄问题。坪北锅炉房的污水排向联合队,有时遇到污水打不出去,锅炉工急得满头大汗。当班人员几乎每一小时到山上看一次泵的排水情况,调整泵的频率。为防止管线冻裂,泵不能停太久,水打不出去又担心泵憋坏。遇到这种问题,钱红艳三人便会商量着处理,实在处理不好再上报。

前几天晚上温度达到零下20度,上山巡检时,寒风刺骨,飕飕地往脖子里直灌,脸颊冻得冰凉冰凉,梁春芳的脸上就留下了记号。雨雪天气,为防止上山巡检时摔跤,下夜班交接时,下班的同志会主动将锅炉房门口和山上污水池旁边台阶上的积雪铲除。钱红艳、刘青艳、梁春芳三人之前都是资深锅炉工,对锅炉的运行都已十分熟悉。然而,三月份来到坪北锅炉房,她们还要面临一个难关——夜间上山巡检。白天,她们把锅炉管线全部巡查一遍,熟悉路线;晚上,一把手电筒照出的光芒,是她们壮胆的唯一工具。一个人走在崎岖寒冷的山间小路上,说不怕是不可能的,可一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想到锅炉出现的问题,她们就忘记了害怕。

“我常提醒自己,工作中要细心再细心,在烦琐的日常工作中,要认真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工作是快乐的,因为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但只要我们三个在一起,碰到难题就会共同商讨,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便会豁然开朗,这时我们会很开心。前几天我上夜班,泵出现故障,大冷的天,青艳半夜还陪我到山上巡检呢。”钱红艳搂着刘青艳笑着说。

从9月22号试运行至今,在钱红艳、刘青艳、梁春芳三名锅炉女工的尽心尽责下,锅炉供暖运行正常。坪北油田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

(作者系员工管理中心职工)

月在他乡像首诗

单修霞

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采油管理二区P120平台大门边一具两米高的罐顶上,有个身影正在忙碌着,红工衣已被汗水浸湿。

巡检、抄资料、测电流、油井计量……他在井场、泵房、值班室、上下平台间跑进跑出,不歇脚地忙碌着。“今天过节,不休息吗?累不累?”我们追上问。

他脚步匆忙,丢下一句话:“过不过节都得干,工作量摆在那儿。”然后,又笑着补充道:“迎着抽油机走,对面的山便是白猪峰,工作疲乏时,就望望山顶的蓝天白云,看看山上的花草树木,心里会舒畅好多……”

“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候,他或许能抽空跟你们聊几句。”闻讯从厨房走出来的班长谭江军对我们说。紧跟着,一位圆脸的汉子也走了出来,他的衣袖卷得老高,两只手湿漉漉的,他叫刘许生,刚下夜班,本应回屋休息,因为是中秋,他和班长准备自己动手加几个“硬菜”。

P120平台采取24小时轮班制。站上员工各有分工。谭江军是昨天下的夜班,今天轮到他做饭;刚下夜班的刘许生帮完忙,11时和17时还要到野外巡查管线。

蒲远东还没回来。51岁的他已在外会战长达12年。他似乎已习惯了在外漂泊的日子。请他谈谈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他支吾半晌也没说上几句。在他看来,寂寞艰苦几乎是每一位石油人的生活常态。

他们在平台上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只要有时间,就一起爬爬白猪峰,比比厨艺。曾经开过餐馆的刘许生说:“如果总觉得苦呀、累呀的,就会一天比一天难熬。一定要把平台当家建,把身体照顾好,才能把日子过成诗,自己才不会觉得难受。”

中午吃饭时,蒲远东特意从菜地掰了六根玉米让大家品尝。玉米比较嫩,煮好后,吃起来非常甜。这是他专门从江汉带回来的种子种的。平常不管谁回家探亲,都会带一些菜种撒在平台上。吃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蔬果、自己喂养的家禽,既绿色健康又节约伙食费,而且,共同品尝来自家乡的味道,无形间也让他们的心靠得更近。

晚上,他们摆了一条长凳,坐在平台的场院中,把手机视频打开,让远在江汉的亲人和他们一起欣赏坪北的月亮。白猪峰上的月亮特别高,特别圆,特别亮,这是江汉没有的。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6年9月26日《中国石化报》

情怀

刘正国

8月份,经理部党工委举办了第三届“感动坪北”人物评选活动,我作为采油三区一名普通的员工,有幸成为“感动坪北”人物,感到非常激动和荣耀。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回首在坪北工作生活这十几年,自己已从一个30多岁风华正茂的青年,成长为年近50两鬓斑白的中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这块黄土地,留给了朝夕相伴的平台。但同时坪北也给我沉甸甸的回馈,经理部的荣誉、亲如家人的同事,以及蓝天下摇曳的抽油机、嗡嗡低唱的电机声、日益改善的生活工作条件,无不让我深深地习惯了它,迷恋上了它。

记得初上坪北,黄土覆盖下的沟沟壑壑,目之所及,苍茫一片。我想念江汉的绿意盎然,想念家中的温情暖暖、其乐融融。到了坪北,上了平台,面临“四难”。当一人长期独处在寂寞的平台,最亲近的动物只有一只狗,寂寞和孤独就会占据人的眼睛,钻入人的心里。

经理部从关爱员工工作生活入手,对平台值班房进行改造,修建了简易澡堂,为平台统一配备了锻炼设施和跳绳等体育用品,将网络、电话、电视送上平台,让我们身居大山深处亦能与亲人进行顺畅联系。鼓励养殖种植来绿化平台,不断地充实业余生活。每年组织文艺汇演、摄影比赛、家庭趣味比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现在的坪北已是道路平坦、花红柳绿、瓜果飘香、生产生活设施齐全,俨然是陕北的好江南。

前些年一天都不想呆,这些年越来越不想走,特别是近几年平台越来越宜居,江汉家里有点什么事不等我着急,领导和同志们就先给管上了,让我愈发感到平台就是我的家。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心,生活条件的改善,使我渐渐地安下心来,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工作来排遣对家人的思念。女儿来探亲,夜晚指着远处平台上灿若星辰的灯光说:“那是星星点灯。”众多星星般守望与坚守在坪北的江汉人,默默地建设和创造着坪北的历史与辉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能与它相伴,我无悔于当初的选择。

“我家就在黄土高坡。”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将根牢牢地扎在这里,我已经走过了坪北二十年的辉煌,我将带着感恩的心,在这块黄土地上,释放下一个十年的情怀。

(作者系采油管理三区职工)

“笨笨”,如影随形的伙伴

刘照军

凡是到过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的人都知道,每个平台都养的有狗。坪北的狗,是享受每个月90元狗粮“津贴”的卫士。都说狗是最通人性的动物,相处的日子久了,主人成了狗狗的依靠,狗狗也成了主人的依恋。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山一平台的世界里,一人一狗两对影的情景天天可见。狗的工作职责是看家护院,是平台职工工作中得心应手的帮手;狗的义务职责是陪伴主人,是平台职工生活中如影随形的伙伴。狗,不在乎住的条件,狗窝里能眠,野地里能睡;狗,不在意吃得好坏,清淡的管饱就好,荤腥的吃点也成。

笨笨是一条黄色的土狗,跟着我已经有六年多了。笨笨并不是我从小开始喂养的,它是在区部养大的。我来P63平台的第二年,原来养的一只猎狗意外死亡了,那个时候偷盗现象频发,平台上没有狗的看守,职工也难以心安。笨笨来到我的平台后,不习惯这个陌生的地方,经常跑回区部。拴了一个月,一放,它又跑回去,我只好走到区部用链子把它牵回来,继续拴,好吃好喝地招呼它,慢慢地它也就习惯了这个新家,接受了我这个新主人。

我工作时,它陪着;我散步时,它跟着。我在门前乘凉或者晒太阳,它就乖巧地趴在我脚下;区部那些喂养过笨笨的老坪北来了,它都会主动迎上前去,亲昵地在他们脚下转圈嗅闻着,或接受他们友好的抚摸,或站起来跟他们握手示好。

笨笨很聪明。每次听见我钥匙锁门的声音,它就知道主人要出门了,便连蹦带跳地狂奔出去,如果一时半会看不见我,它就会返回来找我。有时候我出门不想带它,而它很想出门的时候,它会运用突袭和迂回的战术,趁我前行不注意的时候,就猛地从我身边冲过去,在我前面得意地摇尾示威;如果我一直防备着它突袭的时候,它就从山下或山上迂回过去,等我走了一段距离后,就会发现它正蹲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呢。

笨笨很忠实。只要我出门,不管是我在山路上巡线还是停留在别的平台交谈,它都会一直守候着我,我不走它不走。有时候看它欺负别的狗或者做了别的错事时,我就扔石头或泥块打它赶它,它也会躲在远处望着我,一直等到我返回,远远地跟在我后面回家。笨笨也会干一些进厕所、刨垃圾、钻菜地的坏事,我都会惩罚它,但惩罚过后只要我一声呼唤,它照样会屁颠屁颠地跑到我跟前撒欢、耍赖。

笨笨的辨别能力很强。它不仅有灵敏的嗅觉,还有灵敏的听觉。有时候车子到了大门口,我才听见声音,而它一声不吭爱理不理的,我就知道来的肯定是它熟悉的区里的车和人,它无须示警;有时候听见它对着来路的方向狂叫不已,我出去一看啥也没有,不一会就看见远处山坡转弯处出现了一辆车,这肯定是它不熟悉的车和人来了,它才发出警告。

笨笨最喜欢追车,不管是经理部的还是当地老乡的,尤其喜欢追小车。只要车子靠近平台了,它都会边狂吠边冲上前去,不是跟着车后面追,就是贴着车轮旁追,一直追到车子离开了它的管辖范围,才大获全胜一样摇着尾巴慢悠悠地溜达回来。就是这个习惯和偏好,让它和我的平台在经理部生产会上都被领导“点名”过几次,凡是到过或经过我平台的人都有同感。

为了使它不孤独不寂寞,它每下一窝崽后,我都会留下一条给它做伴。这么多年了,笨笨身边的伙伴更换了无数,只有它一直跟着我坚守在这个平台上。笨笨,绝对称得上是我这个家园的半个“当家之主”。我就清楚地知道,只要我在坪北一直干下去,笨笨就会一直陪伴着我,直到它老去。

(作者系采油管理一区职工)

本文刊于2018年1月3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

永葆军人本色

单修霞

18岁参军,22岁退伍,服役4年,当了3年班长;退伍后分到油田,工作22年,当了22年班长……坪北采油管理二区P120接转站的谭江军今年44岁,却有25年半的当班长经历。

谭江军说:退伍20多年了,老战友见面,依然是班长长班长短。这让他想起军营里火热的青春岁月,想起军旗下的庄严承诺——“永葆军人本色,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

谭江军当过侦察兵,训练项目是普通士兵的数倍。冬季拉练一天一百多里急行军,脚上血泡一串串的,宿舍的高低床都爬不上去;练气功手劈砖一组500下,整个胳膊一直肿到小指头……1992年7月,谭江军向鲜红的党旗许下了终生誓言。

1994年退伍后,谭江军分别在清河采油厂、江汉采油厂的采油队工作,2013年1月来坪北参加会战,分在采油管理二区P120接转站。当过兵的人,身上总有军队这座大熔炉留下的烙印。来P120接转站的人,仅凭“当过兵”这一鉴别标准,就能一眼认出班长谭江军。中等个,肤色黝黑,眼睛明亮,身形铁板一样,给人一种踏实敦厚的感觉。

P120是一个集采油、集输、增压、采水和输气为一体的综合站点,负责7个平台的原油输送,同时管理着15口油水井,是全区最大的平台。谭江军把军人的标准化、规范化引入平台管理,将平台的日工作量按工艺流程、操作标准和巡检要求,细分为38个时间节点、71个巡检部位、92类数据录取项。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做什么、怎么做,全都一目了然;即使是临时来顶班的员工也能很快熟悉工作程序,不至于打乱仗。

或许是当过侦察兵的缘故,谭江军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遇事爱琢磨。今年年初,陕北遭遇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干燥气候随时有冻堵危险。谭江军不顾严寒,每天坚持早晚两次用开水浇化冰冻,每次要提十几桶开水。他发现平台干燥器放空头偏低,与井上套管气管线处在一个水平位置,排放轻质油后,仍有残水存留管线中,便积极建议改造放空出口流程,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并实施。

P120接转站每天都要清理流量计。别人打开清干净就走,谭江军却会仔细查看清出的废弃物。今年5月24日,他连续两次发现残渣中有锈渣、漆皮和纤维,便立即建议区部巡查上行管线腐蚀情况。在他心里,管线穿孔对于陕北湿陷性黄土来讲,是环保的头等大事。最后查明是上游平台刚换新罐,用的是老管线,出现少量残留物属正常现象。“一看就不是普通的兵,像个带过班的兵头!”管理区经理郑彦方号召全体员工向谭江军学习,在生产上多想一点,想深一点,时刻紧绷“安全弦”。

每次录取数据、巡线检查、整改设备,谭江军总背着一个带有五角星的军绿色挎包。他说,看见这个包,就想到自己的军人身份,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这让谭江军对自己要求异常严格。班员金辉说:“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谭班长一定要比我们多做很多,重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天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

谭江军干活不惜力,每天精力十足,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为了改善班员生活,谭江军在P120平台的空地上开了一些菜地,养了鸡、鸭、鹅、猪。员工们下班回宿舍休息,他下班后总是先挨个喂养家禽,然后整理菜地。但是,收获的蔬菜、蛋肉,全部拿到厨房改善伙食,多的班员平分。别的平台员工多是从家里邮寄腌菜、腊肉,他们平台上的员工探亲时却能给家人带去亲手自制的咸鸭蛋、烟熏鸡之类。

谭江军身上的正气能量,以及与班员间亲如家人的和谐关系,汇集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巨大合力,使P120平台成为充满战斗力和团队精神的“大家庭”。有苦一起吃,有汗一起流,有累一起受。他们在偏僻荒芜的黄土高原上,书写坪北石油人的精彩华章。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6年7月19日《江汉石油报》

我眼中的蒋都陵

杨婷

那是2015年1月,在到坪北来会战的路上,我和蒋都陵分在一个小组,他是个很健谈又热心快肠的人,一路上帮我们打开水、倒垃圾、拿行李……乐呵呵地忙个不停,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烦恼似的。

相识是偶然,亦是缘分。不到半年,我们又在一个单位共事了,由于我区推行“3+1”平台管理模式,蒋都陵由PX6平台调整到P22/25双人平台工作。

2015年8月12日19时,蒋都陵顶P74平台,跟往常一样,巡完线回到平台,却听到小门围墙外有小孩断断续续的呼救声,他来不及多想,巡声往沟底寻找,下到离平台20多米的时候,只见四个小孩困在满是扎棘的悬崖上,蒋都陵一只手抓住一棵大树,另一只手向孩子的方向伸去,希望能够拉到小孩,但由于离小孩较远还是无法抓到。扎棘上的坚硬刺把蒋都陵的胳膊划出一道道血印,悬崖上挪动一步都很艰难,他奋力用手向孩子的方向挪去,冒着滑下去的危险,最终把四个孩子拖到安全地带,带回平台后,赶紧给区部汇报,让值班干部把孩子送回了家。

顶台子2年多了,大家都夸蒋都陵人缘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谁都能处得好,有一次区里人手紧张,当时蒋都陵还在江汉休假,我便给他打电话,询问他能否提前返回,他二话没说就赶了回来,事后我才得知,当时蒋都陵肾结石、低血糖刚出院才3天,怪不得我看到他时,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蒋都陵总是替别人着想,他双亲去世早,孑然一身,饮食没有规律,才更需要关心和照顾。之后的日子,我就会经常散步到他的台子看看他。

“长期顶台子,心里有没有想法?”我问蒋都陵,他笑呵呵地对我说:“挺好的啊,老徐虽然是班长,但是他爱人长期在这里陪伴,年纪又比我大,我不可能让他搬来搬去,再说我不会做饭,平时在生活方面他也特别照顾我,做什么好吃的就让跑线车带给我,老徐对我很好……”“听说你每次探亲都是让你们班的其他人先报,自己留在最后。”“是的,我们班的师傅们都比我大,大家相处很融洽,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让他们先回,我本来就一个人,没关系的。”

看似乐观坚强的蒋都陵,有时候也有脆弱的一面,马上要过年,老徐回江汉休假了,我来到P22平台,只见他正在下速冻饺子,看见我们蒋都陵满心欢喜,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聊着家人吃年夜饭的情景,蒋都陵默默地点起一支烟喃喃自语道:“昨晚梦见我妈了,我妈做的菜真好吃……”我听得心里酸酸的,连忙邀请他年三十一起团年。“不去、不去,我还是在我的台子上,放心,我现在已经学会炒肉丝和鸡蛋了……”这就是我熟悉的蒋都陵,带点腼腆,却让人时时感觉到亲切和温暖。

(作者系采油管理三区职工)

本文刊于2017年7月4日《江汉石油报》

闲不住的人

单修霞

“年纪最大,懂得最多,干得最多,简直是十项全能……”同在综合采油班的同事们提到大班长梁松彬,无不由衷地感到敬佩。

“重活脏活挑头干,没有一天休息,除非病倒或是回家探亲……”各平台小经理都对经常帮他们解决急难问题的梁松彬赞誉有加。

“我们家梁松彬就是那种眼里有活的人,天生的闲不住,干过很多工种,哪个单位都说他是干活的料……”妻子孙旺春评价爱人梁松彬时,更是一脸的自豪。

梁松彬今年49岁,是坪北采油管理二区综合采油班班长。自1986年工作以来,分别在钻井、锅炉、维修、采油等多个岗位上工作过,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岗位工艺流程,精心钻研业务技能,先后掌握了管工、电工、焊工、采油等多工种技能,都曾在技术比武中拿过好的名次。无论是采油工的油水井,集输工的集输岗,维修工的电气焊,梁松彬样样拿得起来,顶得上,算是职工队伍中的行家里手。

都说“人过四十不学艺”。梁松彬从气焊工转到采油工岗位时正好四十岁。因为到井场上干过电气焊,对于采油工实际操作技能,梁松彬触类旁通,一学就会,可理论知识学习上却遭遇了“拦路虎”。尽管他一有空就抱着书本学,但时常没看一会儿,就犯起困来,有时竟眯着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梁松彬想到一个办法:蹲着看书!他规定自己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地蹲在地上,抱着书本“死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采油技师理论考试中,梁松彬硬是考了八十分,从一个采油专业的“门外汉”,成为懂工艺流程、会实际操作的技能大师。

“干不了的事,找梁子去。”这是采油管理二区员工遇上急事难事,常说的一句话。梁松彬不善言谈,干的永远比说的多,从不用人督促,见着什么就干什么,不管分内分外。因为懂得多、会得多,所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找他的人就多、事也多。井上、站上突发状况,他立即赶去处理;食堂蒸饭锅坏了,他马上去修;井上、站上缺少撬杠、铁铲等工具,他加班加点赶制……梁松彬的工衣没有一件是新的,妻子的工衣都省给他穿也还是不够。他天天奔忙在井站、平台,身上不是油就是灰。他还经常利用工休时间,把类似员工宿舍门锁卡住了、平台打火炉坏了、锅盖把子断了,等等,一些不在职责范围的细琐工作,也默默承担起来,毫无怨言地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对于众多感激,梁松彬总是不在意地说:“反正我这个性格也闲不下来,就干呗。”

梁松彬在单位不但负责维修大班的日常工作,还兼管生产材料的进、出预算和使用。抽油机、油水泵都有很多零配件,光电机皮带就有好几种型号,既不能存放太多造成损耗,又要保证急用时能及时供应。梁松彬通过上网查、做笔记、向专家请教、到现场查看、反复比对核实等方式,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不仅做到对各种零配件、设施设备的各个型号了如指掌,对零配件库存量、使用寿命也都心中有数,对全区各类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更是胸有成竹。他的脑子里就像装着一个材料货架和一个运转中心,各项生产调配恰当及时,从未耽误过生产需要。

梁松彬兜里装着一个小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干的工作。从白天到晚上,天天有事,本子上满满地写着各项工作内容。总之,在采油管理二区,哪里有突发情况,哪里就能看到梁松彬忙碌的身影。今年1月23日,气温降至零下30℃,下午接到P106注水井测试阀门关不严的汇报,梁松彬立即赶到现场,在极寒冷的井场,顶风冒雪,进行阀门更换工作,确保了该井的正常运行。晚上6时,又接到P32清水罐浮标冻死,无法查看清水罐位的处置任务,他马上带领大班人员前去解决。晚上10点半,P117至P75气管线压力由正常的0.02MPA下降至0.005MPA,情况十分紧急,区里生产干部带着梁松彬连夜赶到现场,进行原因分析和故障排查,决定对该条气管线进行吹扫。由于扫线端口在野外大山深处,山坡风大,梁松彬忍受着零下30℃的极寒,连续工作三个多小时,等气压恢复正常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而梁松彬全身上下都冻得没有了知觉。

“眼里有活,又有技术,这样的人才很难得。”二区的管理干部对于梁松彬的无私敬业和默默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今年初,梁松彬因工作业绩优异,被坪北经理部授予“双文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7年9月26日中国石化新闻网

黄土塬上的夫妻井

张新军

“花姐!我去巡井了。”这是每天早上孙文华巡井前对妻子丁玉花必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一说就是6年。

“孙哥,我等你回来吃早饭。”丁玉花回应着丈夫孙文华,这个早饭一做也是6年。

这对恩爱的石油夫妻来自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采油管理三区,从2012年元月初来坪北会战,一直值守着采油平台,是经理部唯一的夫妻平台,他们所管理的平台年年被经理部评为“样板平台”,夫妻俩多次评为“优秀平台小经理”和“双文明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平台是我家”

丁玉花和孙文华同岁,都是1969年出生,今年48岁。丁玉花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时常有同事和孙文华开玩笑:“老孙,你老婆是党员,你可不能落后呦!”

“我老婆一直是我看齐的榜样!”孙文华为有这么优秀的老婆引以自豪。

刚来坪北,夫妻俩被分配到P83平台。走进P83平台,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三个字“脏、乱、差”。平台四周杂草丛生,井口、抽油机卫生差,场地坑坑洼洼。

“孙哥,我们来收拾我们的‘家’。”

“好嘞!”

夫妻俩顾不上旅途的劳累,放下行李立马干了起来。

“孙哥,我来除草,你去打扫井口和抽油机卫生。”夫妻俩分工明确。

望着一人多高的杂草,丁玉花手拿镰刀麻利地割着,一株株茂盛的杂草齐刷刷地倒下。孙文华也不甘示弱,头戴安全帽,手拿抹布,细心打扫着井口和抽油机卫生。随后,她俩又找来铁锹和扫帚,开始平整场地……在夫妻俩的齐心协力下,井场顿时“旧貌换新颜”。

望着焕然一新的井场,夫妻俩满意地笑了,这才走进厨房,开始准备丰盛的晚餐。

“来到平台,平台就是我的家,我们就要打造温馨的家园。”丁玉花吐露心扉。

随后的日子里,为了装点美丽的“家园”,丁玉花专门从家里带来花苗,有吊篮、芦荟、绿萝等,全部放在防风走廊上,充满着绿色生机。他们还开辟了菜地,种了茄子、辣椒、黄瓜等绿色蔬菜,保证自给自足。通过养鸡、养鸭、养狗,让单调的平台生活立马丰富起来。

在当年年底,该平台从最差平台成功逆袭为“最佳平台”,成为大家学习和参观的重要场所,其他平台职工纷纷前来取经。

“我的岗位我尽责”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14年,夫妻俩被调到P199—10平台,这是一个穿心平台,管理难度大,车辆进进出出,井场经常被车碾压破坏。

“服从组织安排,不给组织找麻烦。”夫妻俩拎着行李又匆匆赶往P199—10平台。

丁玉花来坪北之前从事采油工作,孙文华从事维修工作。两人在工作中配合起来可真是天衣无缝。

每天早上,孙文华拿着巡检工具到井场巡检,巡检回来后把资料和数据报给丁玉花。丁玉花再认真地填写资料报表,上报给管理区。由丁玉花上报的油水井资料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为单位的油水井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油水井就像是我们的‘孩子’,有任何‘头疼脑热’都逃脱不了我们的眼睛。”夫妻俩每天都在精心呵护着这些“孩子们”。

抽油机和井口生锈了,他们重新除锈刷漆;皮带松了及时重新紧固;底座螺丝断了及时重新更换……始终让抽油机处于健康状态。2015年1月份的一天,白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天寒地冻,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夜里12点,孙文华刚从井上巡井回来,准备洗脚上床睡觉,丁玉花还在填写着资料报表。

“嘀嘀嘀……”一阵急促的报警声响起。

“不好,有情况!”孙文华赶紧冲出房门。“低压报警!”丁玉花一听立刻放下手中的笔,跟着冲了出去。

夫妻俩一人认真检查着加热罐和计量罐,一人打电话联系相关平台,同时向区值班干部汇报。在巡检中发现P74—111井口温度比平时略高,通过测量电流发现电流下降,于是,夫妻俩判断是该井不出液造成的干线倒灌的低压报警。

“花姐,你去停抽,我去关井口流程。”在夫妻俩的密切配合下,避免了一起倒灌事故的发生,从而受到管理区的嘉奖。

“我的岗位我尽职尽责,我的工作我尽心尽力,我的任务我坚决完成。”成为夫妻俩工作中的座右铭。

面对低油价的“寒冬期”和经理部实行全员承包经营改革的启动期,夫妻俩牢固树立成本意识,把“省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严控材料费和维修费用的支出,认真算好成本账和效益账,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工作,一年下来节约成本2万余元。

快乐的驿站

丁玉花和孙文华所在的班组是采油五班。采油五班是一个团结的班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班组温暖和谐。由于丁玉花和孙文华年龄比他们年纪略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们“孙哥”“花姐”。夫妻俩把班上的同事当作亲兄弟一样对待。

由于平台职工早餐比较单一,夫妻俩包好包子、饺子,做好饼子挨个送到平台上,平台职工感动得说不出话。平台职工有个烦心事,都愿意向丁玉花倾诉,俨然像一位“知心大姐”。

P199—4平台职工赵建松爱人去世早,姑娘精神残疾,患有抑郁症。赵建松没事总喜欢往丁玉花的平台上跑,向她倾诉内心的烦恼。丁玉花认真地开导他,慢慢地赵建松的心情也好起来了,工作也干得出色。

7月3日,由于家庭原因,赵建松要离开坪北,回家照顾姑娘。丁玉花和同事们一起来平台送别,赵建松热泪盈眶,紧紧拉着丁玉花的手连声道谢。

“我这里就是大家快乐的驿站。”丁玉花把能带给大家快乐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

“兄弟们,快来喝茶。”今年6月份的一天傍晚,采油五班的5名采油工开展防汛前的隐患排查工作,帮助丁玉花的平台清理雨水池的淤泥。清理完后,丁玉花和孙文华早已将热腾腾的绿茶端上了桌子,并招呼大家喝茶。

看着夕阳,品着清新可口的绿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大家谈笑风生,爽朗的笑声响彻黄土高原……

(作者系信息管理中心职工)

本文刊于2017年8月15日中国石化新闻网

“老杨头”和他的开心菜园

刘照军

江汉油田坪北采油管理一区有个“老杨头”,“老杨头”有块“开心菜园”。

区部院墙外西南方向靠山的一角,就是“开心菜园”所在地。菜地面积并不很大,2011年,正赶上经理部大力提倡平台开展养殖种植活动掀起高潮时开辟出来的。这块菜地也曾吸引了不少的原五队干部和骨干参与进来。后来平台养殖种植的热情因不鼓励不反对而趋向淡化,喜爱种菜的人也减少了很多,一些菜地也都重新回归了荒芜。老杨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觉得这么好的一块菜地没有人打理真是可惜了,便自觉充当了接力队员。从2015年开始,老杨头在菜地里时而站立时而蹲下的红色背影就变成了五区独特的一个景观。

老杨头种菜纯属个人爱好,虽然很忙,但他总不忘忙里偷闲光顾一下自己的菜地。因为他忙,所以他没有种那些费时费力的瓜果豆角类蔬菜,基本都是一撒一片、一长一片的叶子类时令小菜,像小白菜、上海青、莜麦菜、菠菜、生菜、茼蒿、汗菜和苦菊,这样的新鲜蔬菜出菜周期短,快的半个多月就能吃上一茬,慢的也要个把月才能变成人们口中的美味佳肴。在如今蔬菜菜价普遍偏高的季节,这类蔬菜很受那些注重养生之道、崇尚健康饮食人士的喜爱。老杨头种菜都是自掏腰包买菜种子,从来没有为此计较过什么。后来发现在坪桥买的种子成活率很低,就转而找本区回江汉探亲的同事带种子回来。

工作了一天,晚饭后在菜地里舒缓一下疲惫的身体、调剂一下紧张的心情,把自己与大自然来一次完美的融合,再多的烦恼也会在绿意盎然中烟消云散了,再多的苦闷也会在生机一片中荡然无存了,这也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自己种的菜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蔬菜,质量绝对放心,大家吃起来也安心。每次蔬菜长好了,他就在会上通知食堂人员或大班员工可以采摘了。有时候蔬菜生长的特别旺盛,稍微吃慢点就要变老,老杨头就赶紧把蔬菜都采摘下来,分装几个塑料袋,给几个喜欢吃蔬菜的平台送去,这样就好赶下一波的青菜撒种。小小蔬菜虽然不值几个钱,但由老杨头亲手送到平台职工手里,那一袋子蔬菜的价值就会提升,接受蔬菜的职工都会感受到袋里饱含的暖暖温情。

如果要问老杨头种菜能图个啥,答案那只能是图一个“乐”了。一个开心菜园,让他感觉到了满足,让他多了一份惦念。有事做的人最充实,最踏实,总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寻求一种幸福感。每当蔬菜成熟时,老杨头也会乐呵呵地用手机拍几张照片发给家里的妻女,让她们一同分享他的成果,自己的内心深处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

这就是我们的“老杨头”,一个踏实做事的实干人、勤快人。“老杨头”姓杨,他是五区的设备主管杨喜庆。

(作者系采油管理一区职工)

本文刊于2017年8月10日中国石化新闻网

马海华的“红色情结”

单修霞

建党95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采油管理二区P116平台经理马海华一集一集地追着看。

今年50岁的马海华来坪北会战已有9年。在坪北,员工每年有两次休探亲假的机会。马海华每次都会抽出时间前往红色景点延安参观。他带着家人一起去。宝塔山、清凉山、延安革命纪念馆、瓦窑堡会议旧址……仅延安附近的红色景区,马海华带着爱人和女儿前后就去了5次。

6月7日,马海华的爱人郭晓文来探亲。刚一下车,马海华便带着她去了枣园革命旧址和西安事变纪念馆。在枣园,夫妻俩手挽手沿幸福渠走进窑洞群,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伟人简朴的旧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坪北会战前,马海华曾干过13年的保卫工作。或许出于职业习惯,关于圣地延安,关于共产党解放中国的故事,是马海华平日里特别喜欢谈的话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马海华常说的一句话。

2007年1月,因工作需要,马海华主动放弃干部身份转岗成为采油工,来到坪北平台值守。对于不惑之年能来到革命圣地工作,马海华将其当作是有生之年极大的幸事。

刚到坪北的那年冬天便遭遇了罕见大雪,当时马海华所在的P116平台只有3口油井,其中两口在作业,伴生气仅够生产所需,无法用于做菜热饭。考虑到雪天山路滑,行车不安全,为了不给队里添麻烦,马海华有意隐瞒实情,每天按时巡检汇报油井生产动态,从不透露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偷偷吃了三天的冻馒头。队领导发现后既感动又心疼。马海华却说,红军过雪山草地靠吃野菜、草根、树皮,饿死冻死上万人,跟他们比起来,我这点困难算什么。“以后有机会,带你一起走遍中国所有的红色景点”——这是马海华对郭晓文说的最为长情的告白。马海华还想带女儿女婿去一趟杨家岭,让他们近距离接受红色洗礼,更多更好地汲取进取的力量,在单位里努力工作,在生活中多行善举,永远不忘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如今,P116平台已成为有13口油井、3口注水井、2口观察井的大平台,独自值守平台的马海华日常井台管理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和延安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来坪北工作9年,马海华年年获得“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平台经理”“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6年7月11日《中国石化报》

我的家在黄土高原

李红伟

夕阳西下,坪北经理部采油二区P31站大厨王晓东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腊肉和干菜,为大家烹制美食。王晓东挥舞着锅铲,很快几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端上了餐桌,全班5名员工开始了小会餐,工作一天的疲倦一扫而空。

P31站员工年龄都在40岁以上,也都在采油岗位摸爬滚打多年。安全是站内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都会相互监督提醒,因为从未发生过人身和设备损伤事故,该站多次被上级评为安全生产站点。站内设备多、流程多、工作多,是一个需要高度责任心、需要不断提高岗位技能的站点。他们把每一台设备、每一处流程、每一条工作程序、每一项安全风险与处置都牢记在心,做到“心中有底,眼中有活,腿勤手快”。遇到异常情况时大家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最大战斗力。平时相互学习互补短处,特别是技术人员或厂家来站维修各种设备时,大家更是积极请教各种常见的问题故障等。

“P31站是一个输油中转站,工作繁杂,员工一齐工作一齐生活,不是一家人胜过一家人。”班长阳辉这样说。

每天晚饭后,除值班人员留守,大家有说有笑去巡线,回来后利用器械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和疲劳,有时也会泡壶热茶围坐一起谈天论地,家长里短,探讨问题,特别热闹。无论谁探亲回来,都会带各种风味的美食给众人分享,大家互相学习厨艺,每次轮班做饭时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让大家评价。班员黄川年龄最小,去年家中发生变故,思想不稳定压力较大,大家知道后主动帮助他,班长阳辉的妻子在幼儿园工作,两家住得较近,就嘱托妻子在幼儿园多关心他的孩子,平时也去黄川家中看望。有谁回家就主动去他家中探望其父母并帮助解决困难,平时也经常和他聊天开导他,最终黄川恢复了开朗乐观的性格,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了。

站门口两边几个大字“认真工作,快乐生活”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P31站,是我们的家。

(作者系采油管理二区职工)

本文刊于2018年11月6日《江汉石油报》

将坪北的记忆永远留住

单修霞

一想到3年会战即将结束,有一天可能被换回江汉基地,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采油工艺研究所作业监督米建华心中便有万分不舍。

1100多个日日夜夜,500名石油将士,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花草树木,像一幅幅流动的影像在他的脑海中不停回放,也让他生出了将坪北的记忆永远留住的想法。

米建华精心挑选出近年来创作的两百多幅摄影佳作,利用一个月的工余时间,剪辑创作了3部视频作品,分别题为《坪北欢迎您》《坪北百花园》《坪北一家亲》。他为每部作品题写了诗句,并配上注释,扉页上两行大字格外醒目:“谨以此片献给曾经在这里一起奋斗和奉献的将士们,以及即将踏入这片热土的江汉油田员工!”

视频发到坪北学习交流群、摄友群和音乐爱好者群后,大家纷纷围观、点赞,更引发了众多会战将士的共鸣和思考。

“抽油机就像自己多年照看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我会永远想念它们,衷心祝愿坪北的明天更美好。”“说好了一起建设我们的家园,可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孩子还小,爱人在家实在照顾不过来,我不得不离开。自古忠孝难两全,请原谅我选择了‘孝’。”……翻看同事们的一页页留言,这份难舍之情与艰难抉择,米建华无不感同身受。

江汉油田油少人多,“走出去”外拓市场,寻求发展和出路,是每一位员工都可能面临的选择和考验。

早在2001年,退伍不久被分配到江汉油田的米建华便被派到中原油田、南阳油田参加会战。2004年从中原油田和南阳油田会战回来,米建华在江汉油田采油7队干了10年的作业监督。2014年,业已成家,孩子仅3岁的米建华又再次来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坪北油田参加会战。

跟厂级专家学业务,参加中国石化二级监理培训,创作优秀摄影作品,米建华来坪北前定下了3个“小目标”。3年多的会战时间虽然不算太长,然而坪北经理部“严管厚爱”的管理方式和“全员读书”的良好氛围,让他的“小目标”全部实现。

米建华不仅业务水平有提高,而且创作的《传承石油梦》《江汉人》《石油记忆》等摄影作品分获湖北省总工会全省国有企业职工摄影作品大赛三等奖和江汉摄影协会奖,多幅作品还被《中国石化报》《江汉石油报》采用。

今年“六一”儿童节,刚满7岁的儿子米政打来电话:“爸爸,上学你会陪我去吗?”米建华听了既欣慰又心酸。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儿子都要上小学了,在此之前他作为父亲,欠儿子的实在太多了。“爸爸争取陪你一起去。”米建华柔声道。

回顾自己16年的工作历程,米建华深知,石油人的岁月履痕注定要由漂泊的脚步映照,哪里有石油,石油人就走到哪里,把根扎在哪里。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坪北?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黄土地?”这首作为背景音乐插入视频里的自编自唱的歌曲,好像一双灵巧的手在米建华的心弦上不停地弹奏着……

(作者系经营管理科职工)

本文刊于2017年6月12日《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