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先说“周”。

周是孔子最为推崇的朝代,他在《论语》中感叹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话的意思是:周代的礼仪制度是从夏、商两代借鉴来的,是多么的文采丰盛啊!我遵从周代。《诗经·大雅·文王》如此吟咏周代的使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它的天命到了文王时期才开始更新。那么,这个“旧邦”,这个古老的邦国,为什么用“周”来命名呢?

“周”的甲骨文字形(图19)很显然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大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像田中有种植之形”,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像界划分明之农田,其中小点像禾稼之形。”

“周”的金文字形之一(图20),更像整整齐齐的一块田地。

“周”的金文字形之二(图21),下面添加了“口”这个字符,徐中舒先生认为“示国家政令所从出”。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周部族已经发展壮大,组织严密,政令通达,成为可以抗衡商王朝的一支力量了,因此才在原来的“周”字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口”,“示国家政令所从出”,同时也宣示着取商而代之的野心。因此他认为“殷商甲文之周,与姬周有别”,区别就在于姬周之周有这个“口”字。

图19 甲骨文[周]

图20 金文[周]

图21 金文[周]

图22 金文[周]

“周”的金文字形之三(图22),省去了表示禾稼的黑点,这个字形为今天的“周”字打下了基础。

“周”的小篆字形(图23),上面的田地之形变形得厉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是根据这个字形释义:“周,密也,从用口。”这个释义是错误的,从以上演变可知,“周”并不从“用”。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形像玉片上雕刻的花纹,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则认为“像钟体上雕满乳突形,表示雕刻周密之义”,因此是“雕”的初文。更有甚者,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认为:“周之为言舟也。物之最完密者莫如舟,苟有罅隙,则不能行于水也。”

白川静先生的见解则更加有趣,在《常用字解》一书中,他为“周”如此释义:“会意,方形盾牌与‘口’组合之形。在盾牌上划写十字,将盾牌表面划分为若干区间,各个区间雕画有图案。”而“口”乃是“置有向神祷告的祷辞的祝咒之器”,周人将雕刻有族徽的盾牌放到这个祝咒之器上,诵咏祷辞,祈祷战争的胜利。“因此,公元前1088 年,周族打败了殷人后,以‘周’为新王朝的国名。”

图23 小篆[周]

这些见解都很有趣,但却都是错误的,因为“周”最早只不过是一个地名,作为地名的“周”字跟田地庄稼之形密切相关。

徐中舒先生写道:“姬周之先世居于晋南之邠,后古公亶父迁于岐山下之周原,乃称为周。”这段话描述了周部族的迁徙历史。周部族最先居住在今山西南部的邠(bīn)地,因为受到狄人的侵袭,后来被追谥为周太王的古公亶(dǎn)父遂率领部族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

《诗经·大雅》中周人歌颂祖先古公亶父的诗篇《绵》中吟咏道:“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台湾学者马持盈先生的白话译文为:“古公亶父为避狄人之侵,早早地走马而离开邠地,沿着西水之岸,到了岐山之下。与姜姓之女,共居于此。”

古公亶父到达之地早有其名,地名就叫周原,于是这支姬姓的部族就自称周人,意思是居住于周原之地的人,后来国号定为“周”也是由此而来。

周原这个地方之所以名“周”,正是因为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绵》一诗接着吟咏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膴膴(wǔ),肥沃之貌;堇(jǐn),野菜之名;荼(tú),苦菜之名;饴(yí),饴糖,用麦芽制成的糖。

这几句诗,马持盈先生的白话译文为:“周民生活的平原地区,土壤非常的肥沃,虽是苦菜,吃起来也好像是糖浆一样的甜。于是开始计划,藉龟纹占卜吉凶。占卜的结果,认为可以定居。于是就在这个地方,建造起住宅来了。”

“周原膴膴”就是对这块肥沃土地的形象描述!而周部族的始祖恰恰就是擅长农耕的后稷,担任帝尧的农师。远道迁徙而来的周部族为什么偏偏会在周原扎下根?可想而知,对于擅长农耕的周部族来说,适合耕作的周原简直就是上天所赐的一块土地。因此,周原之所以名“周”,正是由田地庄稼之形而来。

至于“周,密也”,不过是引申义,本义是形容周原这块地方适合农耕。既然适合农耕,当然田地、人口稠密,因此而引申为稠密、周密。至于周姓这支大姓,当然也就应该到周原这个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去寻根问祖了。

综上所述,周代之所以以“周”为国号,正是来源于形容周原土壤肥沃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