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学员资政报告: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第49期中青班学员调研报告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助力金融扶贫的做法与启示

李红星

一、固原市金融扶贫现状

金融扶贫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扶贫开发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固原市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固原市建立了“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一体系”的金融扶贫机制和“财政+金融+产业+扶贫”的金融扶贫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合力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全面实施“金扶”工程,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固原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9家,网点156个,其中:政策性银行(农发行)1家网点1个,国有商业银行4家(工、农、建、邮储)网点66个;地方性银行4家(宁夏银行、石嘴山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网点89个,全部参与金融扶贫;现有保险业金融机构9家,2家(人保财险和人寿保险)参与金融扶贫。

2017年12月末,全市各家银行涉农贷款总余额237.0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3.49%,同比增长53.1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余额33.84亿元,获贷户7.88万户,户均4.3万元,较年初增长84.21%。按自治区扶贫办2014年建档贫困户10.02万户计算,覆盖率78.64%;按固原市2017年9月底动态调整数9.84万贫困户计算,覆盖率80.08%;当年新增5.73万户26.1亿元,户均4.6万元。

固原市成立政府控股参股的担保公司7家,建立各类担保基金16.11亿元,当年新增扶贫贷款13.7万户100.3亿元,其中:担保贷款10万户65.07亿元,实现了担保体系全覆盖,“信用+担保”贷款模式运行良好。

二、固原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基本情况

原州区辖内共有11个乡镇,153个行政村,农户数为76710户3121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7081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06206人。固原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银行,承担着原州区117个行政村建档立卡户金融脱贫攻坚任务(占比76.47%)。

作为原州区实施金融扶贫的主力银行,自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固原农村商业银行与财政部门密切协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多元放贷途径。将金融扶贫贷款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致富能人及“两个带头人”的带富效应,打造五项机制,夯实扶贫基础;落实三项措施,助推示范区脱贫;做强特色模式,打造金融扶贫“新方向”;做大一个平台,提供充分金融支持;开展三项宣传,提高金融扶贫服务质效,为原州区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发展致富、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截至2018年2月末,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已累计向40640户辖区内农户发放各类扶贫贷款19.43亿元。其中,向19742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贷款8.1亿元,向20898户普通农户发放贷款11.33亿元。现存量建档立卡贷款户数已达15899户,金额6.06亿元。剔除无产业发展意愿和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户,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已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信贷资金扶持发放任务的80%以上,并且创建了张易镇和三营镇2个金融扶贫示范镇、8个示范村、30个信用村, 2.3万户农户直接受益。

三、固原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打造五项机制,夯实扶贫基础,确保扶贫后劲足

一是建立金融扶贫运行机制。固原农村商业银行与由政府主导成立运营的担保公司,各级财政单位,村、镇(乡)两级信用协会紧密合作,推行“政府+银行+农户”合作模式,积极建立“一平台(担保放大平台)、一模式(信用贴息贷款模式)、一协会(信用协会)和一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的金融扶贫运行机制。二是建立扶贫联动机制。积极向市(区)两级政府、监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进程。同时成立了由两级金融办、财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参与的金融扶贫督导小组,督查指导金融扶贫贷款工作。截至2017年末,督导小组在各乡(镇)召开现场解决督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会议25次,从机制上保障金融扶贫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建立评级授信机制。通过乡镇网点客户经理下乡入户,深入宣传信用户、信用村评定条件、程序和贷款优惠政策等,采取“一户一档、分村建档”的办法,组织召开“农户建档评级授信大会”,对“人品好+劳动能力强+有产业”的农户重点扶持,对无产业但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分类扶持。截至2017年年末,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共采集44063户农户信息用于评级授信,其中建档立卡户21333户,建档立卡户信息采集率达到100%。四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建立“授信+担保+合同”的防范机制,为建档立卡户发放“富农卡”授信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并与建档立卡获贷户签订授信合同。由政府建立风险担保基金,财政和银行各按1∶9的比例承担贷款风险。同时落实贷款发放主体责任。截至2017年末,已建立各类金融扶贫风险保证金账户5个,账户余额11350万元,配比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5278户,余额8.04亿元。五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2017年第四季度,固原农村商业银行在年度计划目标考评中,将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工作,贷款投量,投放户数,任务进度,工作成效等作为计划任务下达,通过主管部门督办和检查指导,按月排队,按季通报。同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措施不当的支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落实到位、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支行表扬、表彰,并在绩效考核中给以加分,保障金融扶贫工作不走过场。

(二)落实三项措施,助推示范区脱贫,破解贷款难题

1.积极落实“五优惠”信贷政策,加快脱贫攻坚速度。一是提高授信额度。2017年,固原农村商业银行根据本人发展意愿和信用基础,对2016年示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提高授信额度,支持其发展生产,加快脱贫步伐。二是给予利率优惠。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同档次基准利率零上浮政策。对一般农户、种养大户、新型合作组织实行分档次优惠利率政策。三是延长授信期限。最长授信期限由一到两年提高到三年。四是放宽黑名单退出条件。对非恶意逃避债务,能积极配合转化、清偿全部或部分贷款本息的农户,在其退出黑名单后可重新给予信贷支持。截至2017年末,已有948户退出黑名单,重新授信681户,发放贷款1833万元。五是降低获贷年龄限制。对有劳动能力、有脱贫发展意愿的60~6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准入支持。2017年,对年龄在60~65岁(含)的417户建档立卡户发放1396万元贷款,解决了这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难题。

2.将“示范村”与“村村通”工程做强、做实。在示范点内新增50台便民自助终端,设立专门服务人员,使便民银行设备延伸到每个示范村、示范组,让农户充分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真正做到为民服务零距离,打通村民农户获取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3.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创建示范乡(镇)、示范点,聘请示范乡(镇)书记和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为本行业务监督员,准确了解示范村和各支行金融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支行负责人与所在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建立协调互动机制,做到按月沟通、按月对接、信息共享,相互信任、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客户经理与村、镇两级信用协会进行工作对接,及时了解扶贫村的产业情况和贫困农户的发展情况,全面掌握所包片扶贫农户信息,推动示范村工作深入开展。

(三)开展三项宣传,提高金融扶贫服务质效

当前,存在部分建档立卡户认为扶贫贷款是“白送”的钱,还有部分扶贫贷款没有用到生产经营当中的情况。固原农商行通过宣传提高建档立卡户思想认识,从而有效利用信贷资金用于生产致富。一是借助“宣讲+培训+活动+节目+媒体”和“五位一体”宣传方式,全方位开展政策宣讲。同时,涉农网点工作人员协同驻村第一书记、村(组)干部,定期向贫困农户开展现场培训和金融扶贫政策精神宣讲,2017年开展培训、宣讲20场次,受训人数多达5000人次。二是利用春耕支农活动,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开展政策宣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积极发挥“帮扶代”作用,带动周边贫困户积极生产,以期实现种养大户提高生产、贫困户脱贫的“双赢”目标。三是结合“阳光信贷工程”“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实施,通过在乡镇集市摆设宣传台,或通过地方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以及微信平台、电子屏广告等,积极宣传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和固原农商行实行的金融扶贫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获贷贫困户的思想认识,为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四)做强特色模式,打造金融扶贫新方向

固原农村商业银行与原州区张易镇深入合作,率先将推进普惠金融与实施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坚持信用先行、产业支撑、金融保障,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1.信用担保帮脱贫 为张易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免抵押贷款,创新“熟人+担保+协会”“农商行+村级互助担保基金+贫困户”“农商行+担保公司+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贫困户”三种担保模式,形成信用户“头雁引领”、产业辐射带动帮扶、个人自助脱贫三种发展模式,解决种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或种养大户担保难题。

2.订单购销保脱贫 地方政府、固原农商行、企业积极对接,创新思维,推出“农商行+涉农企业+建档立卡户+订单购销”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固原农商行通过“量体裁衣”式金融服务,向当地淀粉加工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发放基准利率的项目贷款,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通过给企业减费让利,降低成本,促成企业与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加工企业以高于当期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经济作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销路、保增收、保脱贫”。

3.互保模式带脱贫 推出“农商行+担保公司+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贫困户”模式。以有经营能力,贷款后无经营项目、致富“无门路”的贫困户为目标,由担保公司为种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或种养大户提供担保,农商行按照“总额控制、分批使用”原则为上述新型经营主体或种养大户发放贷款;再由新型经营主体或种养大户为周边建档立卡户提供贷款担保帮助贫困户开展生产,并以当地市场最高价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的牛羊或种植的经济作物,解决建档立卡户种养技术、资金问题和产品的销路问题,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截至2017年底,固原农商行已累计向568户种养大户发放贷款4652万元;为21家各类合作社发放贷款3330万元,从而带动610户建档立卡户摆脱贫困状态,实现“造血”扶贫。

4.基金担保增脱贫 以张易镇村级互助担保基金为平台,围绕“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目标,由固原市原州区财政出资6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固原农商行按照放大10倍比例发放信贷资金,为有贷款意愿、发展能力和产业基础的农户及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撑,帮扶该镇农户发展枸杞育苗、枸杞种植、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达到贫困户致富脱贫、生产增收效果。截至2017年底,固原农商行发放互助基金担保贷款110户526万元。

5.扶持创业助脱贫 固原农商行不断加强与原州区就业局、妇联等部门的协作,为张易镇创业妇女发放政府贴息的妇女创业贷款,帮扶农村妇女发展各类实体产业。不仅如此,还积极发放包括妇女创业贷款在内的各类专项扶持贷款,例如下岗失业贷款、全民创业贷款等。据统计,2017年仅发放各类专项扶持贷款就帮助原州区5153户贫困群众实现了创业致富梦想,其中,带动252户农村贫困户1083人实现脱贫梦。

四、固原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的成效

一是解决了建档立卡户生产、脱贫缺少资金的后顾之忧,极大地提高了建档立卡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积极性。截至2017年末,固原农商行各项贷款余额48.48亿元,较年初增长6.1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9.33亿元,较年初增长2.54亿元;自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7600户,金额71923万元,建档立卡户贷款存量15274户、余额57006万元;剔除社会兜底、65岁以上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户,覆盖面达到80%以上,户均获贷余额4.04万元。固原农商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央、地方各项金融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是促进建档立卡户增产增收。农户贫困贫在缺项目少资金。精准扶贫实施后,固原农商行紧跟地方政府的产业安排并提供贷款,实现了项目与资金的有效对接,让建档立卡户实现了致富有门路、生产有资金的良性循环,有力提升了增产增收脱贫的能力。截至2017年末,累计发放扶贫产业贷款68户,金额20225万元,扶贫产业贷款余额存量62户,余额19125万元。其中:支持农家乐2户,余额25万元;支持“两个带头”人20户,余额2243万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户,余额6845万元(含种养大户贷款6户,余额245万元;家庭农场1户,余额50万元;合作社12户,余额1550万元);支持涉农企业21户,余额10012万元,累计带动700余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三是加快了经营转型。为实现“三个银行”战略目标愿景,固原农商行在服务“三农”、聚焦“小微”、支持“县域”支农支小方面初见成效。截至2017年末,全行贷款客户数增加4978户,其中:农户增长4638户,增幅42.17%,达到了“增户、扩面”的效果,农户覆盖面提升了21.46个百分点,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是农村信用环境持续提高。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诚信宣传和教育,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营造农村地区“重视金融、学习金融、珍惜信用、打造诚信”的氛围。

五是支付环境明显改善。通过金融扶贫工作开展,固原农商行“内修心,外修身”,对内不断强化员工特别是一线服务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将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分配到边远偏穷的基层网点,提高工作活力,带动服务热情,两年来柜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平均业务办理时效不断增强。对外不断投资离行式ATM机具布设,增加便民服务点覆盖各乡镇。截至2017年末,固原农商行在原州区各村镇共建立便民服务点153个,布设电话自助终端263台,万村千乡终端39台,便民终端40台,农村支付环境明显改善。

五、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难以同频共振

《原州区金融扶贫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中成立的村级信用协会应由银行包片客户经理、村支部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监会成员、致富带头人、群众代表共同参与,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两级信用协会并无切实可行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划分,且仅有村委干部在实际意义上参与信用协会,部分村干部在思想上囿于一些局限,在金融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2018年黄河银行客服中心接到大量建档立卡贫困户反映,在获贷过程中村级信用协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取钱物等,这严重影响到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政策宣传引导和舆论导向不明晰,致使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原州区部分乡镇对金融扶贫宣传引导较少,贫困户普遍存在把用于生产经营性的贷款当作消费性贷款的错误认识。还有部分贫困户以为是政府发的扶贫资金,不需要归还。待地方产业扶贫配套措施落地后,部分贫困户已将贷款资金消费完,没有资金去从事生产经营和创业致富,使得金融扶贫工作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样就造成基层客户经理与贫困户形成思想上的对立,使客户经理不愿放贷的情绪更加严重。二是虽然政府层面主导制定了很多产业发展规划,但实际参与者多为经营大户、合作社等“有钱人”,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

(三)扶贫不良贷款考核机制不健全,扶贫信息共享不及时

建档立卡户不良贷款形成后,部分村级和乡镇级政府协助催收不积极,未能有效发挥信用协会作用,甚至导致农商行客户经理垫付贷款欠息,影响了客户经理发放建档立卡户贷款的积极性。政府扶贫部门、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没有建立起完善统一的扶贫对象信息共享系统,从而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贫困户情况,不能真正做到精准施策。同时,由于贫困人口之间贫困程度、贫困类型差异很大,金融扶贫的侧重点不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未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根据风险防控需要,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户户帮扶。

六、思考与启示

(一)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

固原农商行要在深入推进金融扶贫工程的基础上,与市、区政府,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密切配合,加紧落实金融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加速“三信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与政府之间做好沟通配合,与各级政府携手完善乡村两级信用协会相关制度建设,使政府各部门与固原农商行基层网点能够同步高效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消除政策障碍;加强与财政、扶贫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吸收地方涉农资金,提高可放贷资金厚度;同时,继续加强与人民银行的联系沟通,放宽扶贫再贷款限制条件,为贫困地区贫困户提供更加优惠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业务培训和服务培训,强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持续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基层客户经理的教育培训,使其逐渐转化服务意识,深刻理解“三个银行”的战略部署及重大意义。下沉服务,牢牢抓住农村主阵地,逐乡、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农村金融需求。引导一线员工认真对待金融扶贫工作,乐于奉献,把支持贫困户脱贫致富作为自己最大的精神追求,克服畏难思想。通过教育培训逐步使金融扶贫工作者明白金融扶贫是固原农商行践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

(三)加紧政策对接,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与金融扶贫深度融合

一是进一步创建金融扶贫示范村。在目前信用村创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信贷产品或采取新的扶贫模式,切实加大对示范村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的信贷支持,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切实加大对示范村的人、财、物投入,着力构建以金融信贷支持和便捷服务为主的“行对村”“行对户”“行对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以期提高固原农商行金融扶贫工作成效及社会影响力,并以点带面,将成功的金融扶贫模式进行推广。二是进一步创新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在全面推广“金扶贷”“移民贷”“农房贷”“农地贷”等黄河银行指定的特色信贷产品前提下,按照自治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推广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展“互助资金创新模式”“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模式”“互助担保基金模式”“商业保险保障模式”等金融服务方式,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三是着力打造“阳光信贷”服务体系。在乡镇、村组、便民服务点等场所公示贷款申请条件、贷款流程、办结期限、监督电话等信息,确保贷款业务在阳光下运行。健全公开监督制度,向社会公开监督投诉电话、投诉渠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定期回访制度,定期向地方县区、乡镇、村组征求意见建议,听取贫困群众的心声和需求,把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四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扶贫基础服务。可采用分级分类简政放权,审批人员驻村现场办公,切实提高贷款效率,小额扶贫贷款当天申请、当天审批、当天放款。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电子服务渠道建设,特别是加大村级金融电子机具布放,规范便民服务点管理,提高使用率,做实“村村通”工程,确保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达到100%。

(四)加固风险防控,进一步提高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快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在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按照扶贫贷款的投放进度,争取更多的配比资金入账,发挥“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的风险保障作用。二是严格规范贷款操作行为。须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小额扶贫贷款的用途为支持贫困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不能用于建房、结婚、买车等非生产性支出。对其他银行已经发放贷款的建档立卡户,严禁重复发放,避免垒大户、借名等违规行为发生。三是加强风险防范和化解。构建内外联动的风险防控体系,对内明确扶贫贷款发放流程管理、资金支付监管、贷后检查目标等,严格“三查”制度,实施尽职免责;对外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成立司法、扶贫办等多方参与的扶贫贷款不良清收小组,建立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逾期一户、处理一笔,避免其他贫困户效仿引发贷款违约“破窗”效应,确保扶贫贷款的可持续运行。

(五)加速“三信”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确保实现黄河银行指定的“三个全覆盖”目标。在三年内实现农村“三信评定”工程全覆盖,评级授信全覆盖,农村客户经济信息建档全覆盖、“黄河富农卡”全覆盖。加快农户个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信息电子档案建立工作,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分类标记,形成农村客户“大数据”优势,实现信贷人员“心中有数,精准放贷”,贫困农户“家底清楚,借贷不愁”。二是持续推进“信用重建”工程。认真组织学习《黄河银行系统“黑名单”管理办法》,吃透政策精神,领会政策内涵,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用重建”工程,优先释放符合条件的小额农贷“黑名单”客户,重新评级授信。三是严格落实诚信奖惩机制。发挥信贷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对信用户承诺的提高额度、降低利率、延长期限等优惠措施必须落到实处。对不讲信用者,要通过提高准入条件或拒绝提供信贷服务等手段给予惩罚,引导农户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对骗贷和恶意逃废债行为,借助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严厉打击。

(六)加强宣传总结,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扶贫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政策宣讲教育。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整理印发金融扶贫政策口袋书,对建档立卡户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小额信贷宣传教育,确保金融扶贫信贷政策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对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的创建情况及时梳理、总结,着力打造具有固原农商行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经验、亮点(例如张易模式)。积极联系本地主流媒体,加强对金融扶贫工作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加强信息数据统计。指定专人负责扶贫贷款信息上报和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工作。与人行、银监、扶贫办等部门建立信息对接共享机制,实现贫困户信息、带动吸纳贫困户就业的经营主体及重点项目信息、金融信息的动态对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