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王朱封宁夏才子王爷天下闻
庆靖王墓名铭
明朝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应天府皇宫内,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从后宫传来,预示着一个新的皇族血脉诞生了。孩子的生母是朱元璋的妃子皇贵人余氏。这位皇子已经是这位农民出身,做过小偷和和尚的皇帝的第十六位皇子了。皇子的出生让整个皇宫为之欣喜,朱元璋高兴地为这个爱子起名叫朱。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庆王朱,日后会和千里之外的边陲重镇宁夏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光,都将在这个被人称为“塞上江南”的地方度过,死后和他的儿孙们一起,埋葬在今天同心县韦州镇附近的罗山脚下。
这位小王爷朱为什么会千里迢迢从南京跑来镇守宁夏呢?这还要从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规模分封藩王说起。
朱从小就在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南京长大,南京当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都城,叫作应天府。朱出生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整整十年了,这时的明王朝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而富有朝气。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寒,在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暴风骤雨中,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后来势力日益壮大,独霸一方。他善于用人,精于谋略,先后讨平张士诚等四方豪杰,直捣元大都(今北京市),把蒙古统治者赶到了漠北大草原上,建立了明王朝。可是这位皇帝,因从小无依无靠,四海为家,漂泊无依,养成了残忍、多疑的性格特征,对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是一百个不放心,生怕在他死后,这些功臣欺负他的儿孙,夺了他的江山。为了解除后患,他大杀功臣,把文臣功将们几乎杀了个精光。即便是这样,朱元璋还是有些不放心,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他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说:“想当年元朝对天下失去了控制,四海之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我亲自率领义军讨平四方叛乱,凭借上天的眷顾,天下终于重获太平,然而天下之大,必须要为朝廷建立稳固的屏障,上卫国家,下保黎民。现在我的儿子们都长大了,应该让他们都享有封地和爵位,让他们去镇守四方,护卫朝廷。我这样安排,不是为了儿子们能永享富贵,而是为了遵守古代先王们立下的治国之道,也为了天下能够长治久安。古代帝王们之所以封土建国,就是要庇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周朝因为实行分封制,能使国家存在八百年,而秦朝因为废除了分封制,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所以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非分封诸王不可。 ”朱元璋的用意,就是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同姓治异姓”,加强边防,保卫朱明江山。
贺兰山雪景
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朱和他的十位皇兄一起被朱元璋封为亲王。朱的王号叫庆王,此时,朱还仅仅是个不到十四岁的孩童。为什么叫庆王呢?这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朱元璋册封他的儿子的同时,还按照明制,给庆王朱赐金铸玉印一枚,上书“庆王之宝”四字,同时御赐金册。什么是金册呢?金册是用金箔制成的诏书。皇帝授予藩王、诸侯、宗族等封地爵位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在仪式上宣读授爵的诏书,就叫金册。
朱元璋册封朱的金册内容如下:
维
洪武二十四年,岁次辛未,四月戊午朔十三日庚午,父皇制曰:
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名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
第十六子:今命尔为“庆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祗,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在这篇诏书中,朱元璋谆谆告诫自己的皇子朱,要努力上进,做一个合格的藩王,一定要记住父辈打江山之不易,也要记住守江山更难。要好好守住自己的封国,给朱传授了一番修身爱民的治国之道。从朱在宁夏当藩王的几十年的作为来看,他基本上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年仅十六岁的朱带着父皇朱元璋对他的嘱托,带着对西北边陲强烈的好奇,来到了宁夏。可是,这位庆王爷并没有直接到宁夏城(今银川)去,而是住在了离宁夏城还有几百里远的韦州(今同心境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当时宁夏地区的粮饷不足以支付庆王朱的日常开支,故朱就藩宁夏的计划被迫延后。
宁夏地区自古就号称“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难道还养不起庆王朱吗?这还要从明初那场席卷全国的移民大浪潮说起。明代初年,元朝蒙古统治者虽然在明军的打击下退回了蒙古草原,可是实力仍然很强大,他们虽然和明朝以长城为界,但仍然不断对明朝北方边界进行骚扰攻击。特别是宁夏,三面都在蒙古铁骑的包围之下,明朝不得不以重兵防守。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看到宁夏防守不易,干脆来了个坚壁清野,把当时的宁夏居民全部迁到了陕西境内,在宁夏平原制造了一个缓冲地带和“无人区”。这种局面持续了四五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看到宁夏局面日趋稳定,才命令让唯一没有被他杀死的开国功臣——长兴侯耿炳文的弟弟耿忠担任宁夏卫指挥使,建立了宁夏卫,隶属陕西。然后,又从全国各地向宁夏移民,这些人很多都是从陕西、山西、江苏、浙江、湖北迁来的。当时的志书记载“徙五方之人实之”。宁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移民之乡”。这些移民拖家带口,无粮无房,生活难以保障,全部要靠双手重建家园。在这样的局面下,明政府安抚百姓都来不及,哪有税收和粮饷去支付庆王和他的王府的庞大开支呢?所以,庆王到宁夏当藩王的计划不得不暂时中止。
就藩宁夏的计划暂时中止后,朱元璋又下了一道圣旨,让朱在韦州建立王府,驻守韦州,用宁夏,陕西延安、绥德的租赋来供应庆王府的日常开支,并给朱军事指挥权,让他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的军务,负责镇守北方疆土。年仅十六岁的朱,就成为手握西北兵马大权的重量级王爷了,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韦州这个古城,因为庆王府的建立,俨然成了陕甘宁等省的首府之地和军区总部。庆王朱在这里向各地的镇守将领们发号施令。韦州这座古城,一时间人流熙攘,车水马龙,繁华昌盛不亚于都会。
朱建王府于韦州还有另一种说法。朱刚到庆阳时,闲来无事,少年正值玩兴正浓之时,就率领一些王府护卫到韦州一带打猎,被韦州罗山脚下优美的景色深深打动。在朱眼中,罗山苍翠如染,秀丽如画,简直就是避暑胜地,在这里生活,人不容易得疾病,而且罗山一带非常适宜放牧,由此便产生了在此定居的想法。朱在《宣德宁夏志》中,不遗余力地对韦州大加赞扬。朱在韦州一直待了九年,才在皇帝的催促下,到宁夏当庆王去了,可是每年夏天,他都要回到韦州避暑,韦州已经成了他的夏季行宫。在韦州的九年里,朱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光。到韦州的第二年,他就和当时的重要将领——凉州卫指挥使孙继达之女孙氏结婚了。孙氏出身将门,其父兄都是明代大将,孙继达第三子随父征战,升任北平都指挥使,后战死于怀来之役中。孙氏三十余岁就去世了,朱非常悲痛。永乐八年(1410年),朱亲自把爱妻埋葬在韦州罗山脚下。
韦州古城遗址
宁夏在新移民的辛勤建设下,很快就恢复了元气,成为明朝著名的军屯要地。宁夏地区元气恢复后,1401年,朱奉建文帝之命,迁到宁夏镇城(今银川)。庆王府就建在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位于今中山南街西侧,向北至今解放东街,向西至今银川饭店一带。庆王府的机构十分庞大,按朝廷规定设有仪卫司、长史司、承奉司、典宝所、纪善所等一整套设置。王府内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有三十多人,仪卫校尉多达一千一百二十名,还有工匠三百六十名,加上伴读、教授及乐工,总共有两千多人为王府服役。庆王府的建设规模十分可观,王府围墙周长一千五百米,墙高四米多,正门建在南墙正中,叫棂星门。走进门内,东边是护卫营、书堂,西边是长史司,再向里走是一道内城,内城南墙上开有三个门,中门叫端礼门,两边均设东西过门;北墙有一个门,叫承运门。走过承运门即是宫室,前边有承运殿,中间是庆王宫堂,左边是东宫、宗庙,右边是西宫、迎薰阁,穿过后殿即为大内,是王妃、侍女、太监们居住的地方。大内之后是花园,有逸乐园、延宾馆、宜秋楼等亭台楼阁。庆王府又利用自然湖泊建造了丽景园、金波湖等多个景观园林,园林之内亭桥相连,风景十分优美。
人生无常,繁华常常转瞬即逝。正当朱年少得意,展露才华之时,一场横祸起萧墙,彻底改变了朱的命运。明朝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皇位,竟然自相残杀,这就是明初著名的“靖难之役”,这场内乱也深深地影响着朱以后的人生轨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了,按照他的遗诏,先于朱元璋去世的皇太子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对他十几位手握重兵的皇叔感到如芒在背,坐立不安。建文帝知道他的叔叔们对他并不买账,总以长辈自居,他这个皇帝当得有点窝囊,于是便在手下几个大臣的怂恿下,开始削藩。结果却因部署不周,引起了早蓄异谋的朱元璋四子朱棣的起兵反抗。燕王朱棣是朱元璋诸子中最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所以朱元璋把镇守元大都燕京要地的重任交给他。朱棣手下精兵猛将如云,在当时诸王中威望最高。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幌子,经过四年的艰苦战争,终于打进南京,夺取了帝位,成为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明成祖。建文帝于城破之日,不知所终,史书上说他举火自焚。
在这场内乱中,庆王朱是什么政治态度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明成祖即位后,朱立即到京城去朝贺。朱棣对自己兄弟的拥护当然非常高兴,对朱厚加赏赐,还留朱在京城住了十一天之久。
但是兄弟归兄弟,权力归权力。明成祖朱棣知道自己是凭借着强大的藩王军事力量夺取的皇位,因此,对手握重兵的诸位哥哥弟弟不能不防,他害怕这些兄弟日后也学他举兵造反,将自己或自己的子孙赶下台,所以,朱棣一上台,就把朱元璋制定的“同姓治异姓”的政策改变为“以异姓治同姓”了。对各地的藩王,他管得越来越严,一般不准出城,就连出城扫墓也要请示,得到批准后才能放行。明成祖继续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先后被削夺王位,迁宁王至南昌,废谷王为庶人。他还把贴身太监分派到全国各地,对宗室藩王进行监视,仅派去监视庆王朱的太监就有十六人之多。
在如此恶劣的政治局势下,朱为了保全性命,只能做一个听话的藩王了。他的兵权、居住权、行动自由权都没有了,只好寄情于山水,研究起诗词歌赋文章典籍来,成就了朱“才子王爷”的美名。这对宁夏文化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自十六岁离开江南来到宁夏,直至六十一岁去世,中间的四十八年时间都是在宁夏度过的。史载朱“好古博雅,学问宏深”,不但撰写了不少专著,而且还有大量诗词传世。他编纂刊印的《文章类选》四十卷、《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闺情》一卷、《宁夏志》二卷等,都得到了后人的称赞。这些作品,都成为宁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朱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宁夏志》,这部志书因为撰修于明宣德年间,所以又称《宣德宁夏志》。《宣德宁夏志》对宁夏地方文献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它是现存的宁夏第一部地方志,对于宁夏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部志书编纂出版后,历经沧桑,清代纪晓岚撰修《四库全书》时,还提到过《宣德宁夏志》,到后来国内就失传了。不知为何,在日本国会图书馆里却保存着一本。后来,宁夏史志专家吴忠礼先生通过多种途径,托日本学者将这部志书的复印稿寄回中国。吴忠礼先生对这部三万字的古志书进行了潜心研究,出版了三十多万字的《宁夏志笺证》,为宁夏文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古代地方志,一般都由地方官主持,邀请当地文人学士撰修。而宁夏现存首部方志《宣德宁夏志》,却不是宁夏当地官员主修,而是朱的个人著作,这在全国来说都是罕见的。积极撰修地方志书的精神和魄力,体现了朱对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视,也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他对宁夏这个第二故乡的热爱之情。
罗山脚下的庆王陵
他在宁夏居住期间,作了很多诗词,可惜很多没有留传下来,只有数十篇诗词因被收录到宁夏古代方志中,才得以流传至今。尤其是他创作的“西夏八景诗”,描绘了宁夏当时的美丽风光,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朱的“西夏八景诗”所描绘的八景分别为:贺兰晴雪、汉渠春涨、月湖夕照、黄沙古渡、灵武秋风、黑水古城、官桥柳色、梵刹钟声。
《贺兰晴雪》描绘的是宁夏的名山贺兰山的雪景。贺兰山地处宁夏西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南北走向山脉,长约二百公里,宽约三十公里,最高海拔三千五百多米。山体巍峨壮观,峰峦叠嶂,崖谷险峻,松涛澎湃。每当初秋或仲春时节,宁夏境内冷暖空气交替,往往会降雪,在地势高寒的贺兰山巅,积雪常能积年不化。诗中赞道:
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嵝随。
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
乔松风偃蟠龙曲,怪石冰消卧虎危。
屹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邦畿。
《汉渠春涨》描绘的是宁夏平原上的汉延渠,春季渠水流淌,两岸春色迷人,实为一幅“塞上江南”的写真画卷。诗中写道:
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
三月春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
追忆前人疏凿后,于今利泽福吾居。
庆王陵地宫
《月湖夕照》描绘的是宁夏城外的月湖风景,月湖酷似江南水乡。朱原本就是江南人,看到月湖像江南故乡的美景,不由得增添了一丝思乡之情。诗中写道:
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
暝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
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
北来南客添乡恩,仿佛江南水国乡。
《黄沙古渡》描绘的是宁夏平原黄河古渡的古朴风貌。黄河横城渡口因为北面是黄沙嘴,所以人们把横城古渡称为黄沙古渡。自西夏以来这里就是黄河上著名的古渡口。诗中写道: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过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阔,浊流滚滚自昆仑。
《灵武秋风》中的灵武是什么地方?据《嘉靖宁夏新志》载:“灵武山在林皋堡西,每岁秋七八月,声如风撼。”也就是说,诗中的灵武指的是青铜峡林皋堡西的灵武山,描绘的是秋季时移世变,慷慨悲凉的景色。诗曰:
翠辇曾经此地过,时移世变奈愁何。
秋风古道闻笳鼓,落日荒郊牧马驼。
远近军屯连戍垒,模糊碑刻锁烟萝。
兴亡千古只如此,何必登临感慨多!
《黑水古城》诗中的黑水城在哪里?据《嘉靖宁夏新志》注文解释说,“即赫连夏所筑统万城”,遗址在今陕西省横山县白城子。他在诗中写道:
日落荒郊蔓草寒,遗城犹在对残阳。
秋风百雉藓苔碧,夜月重关玉露凉。
枯木有巢栖野雀,断碑留篆卧颓墙。
绕城黑水西流去,不管兴亡事短长。
《官桥柳色》中的官桥在“阳和堡北,跨汉延渠”,朱诗中的“塞垣多少思归客”道出了诗人一直在思念着江南故乡的心情。诗曰: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梵刹钟声》写的是西夏古寺——承天寺内的佛塔,也就是今天银川市内著名的西塔。承天寺塔在庆王府的西侧,距王府四五里路。朱就藩宁夏时,这座古寺已经破败不堪,只留下一座孤塔,寺庙的其他建筑荡然无存。朱重新建造了殿宇佛阁,修复加固了承天寺塔,使这座古寺焕然一新。他在诗中写道:
觚棱殿宇耸晴空,香火精严祀大雄。
蠡吼法庭闻梵呗,铃鸣古塔振天风。
月明丈室僧禅定,霜冷樵楼夜漏终。
忽听钟声来枕上,惊回尘梦思无穷。
虽然贵为王爷,但已无实权的朱,晚年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明成祖朱棣念及兄弟情谊,时常让他进京朝见,朱也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忠心,向朝廷进献马匹等物,得到了朱棣的称赞。但是,朱棣去世后,宣宗、英宗即位,就对这位叔祖辈的王爷敬而远之,冷遇有加了。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去世,宣宗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为正统。英宗是个昏庸之君,在位时信任宦官王振,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况下,朱遇到了麻烦。当时镇守宁夏的总兵官史昭拘留了朱派到贺兰山苏峪口烧炭的人,不许他们去贺兰山烧炭。庆王护卫官兵到宁夏城外牧马,也遭到了史昭部下的羞辱鞭打。朱对这两件事非常恼火。“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又有人诬告庆王朱私自制造兵器,准备军马造反。让年老的朱心力交瘁,焦头烂额。尽管皇帝对这些诬告并没有当真,可是朱已经心灰意冷,想告老还乡,回到江南去。英宗没有批准,只是下旨对他进行了一番安慰。朱只好靠写写诗词打发时光。他在一首词《行香子》中写道:“五十之年,华发盈颠。得平安,感谢苍天。无忧无虑,即是神仙。有数橱书,千钟禄,万丘田。光阴似箭,各冷春喧。尽今生,所事随缘。从他汉简,芳臭留传。但饥时饭,渴时饮,困时眠。”也是他晚年生活真实的写照。
银川西塔
正统三年(1438年),朱在庆王府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庆王朱一生有正妃孙氏、次妃汤氏(后扶正)、妃魏氏、妃何氏、刘夫人等妻妾。正王妃孙氏没有生儿子,只生有几个女儿,可惜都没长大就死了。正妃孙氏去世后,庆王纳汤氏为妻,后被扶正为正妃。汤氏给朱生了二世庆王朱秩煃。汤氏活的年龄最大,成化六年(1470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庆王朱共有六个儿子,除了朱秩煃袭封庆王外,其他五个儿子都被封为郡王。大明庆藩一支封国长达二百五十三年(1391—1643年),传亲王位历十世,册封亲王十一人,世子一人;受封郡王爵位二十人,传王四十二人,宗族支脉繁衍,宗室人口总数近万人,形成宁夏一个庞大的封建特权集团。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宁夏镇城,末代庆王和宗室成员都被处死,庆藩一支遂灭。
朱和他的子孙们都埋在韦州罗山,位于今天同心县韦州镇古城西北大罗山东麓十多里的地方,占地面积三十多平方公里。韦州庆王陵的范围,北起周新庄,南到红庄、陶庄,东邻张家后庄、任庄,西达罗山山坡下。 198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8年,同心县韦州周新庄发现了朱的墓室所在,出土了《大明庆靖王墓》圹志盖文和《大明庆靖王圹志》文,全文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全文如下:
王讳
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也,母妃余氏,生于洪武戊午正月九日。二十四年辛未四月十三日,册封庆王。二十六年癸酉五月,之国陕西之韦州。三十四年辛巳十二月,徙国宁夏。正统三年八月初三日以疾薨,享年六十一岁。
惟
王
国家至亲,令德孝恭,乐善循理,祗事朝廷,始终无间,宜其荣膺寿祉,永享贵福。乃遽罹大故,呜呼惜哉!妃孙氏,指挥使继达之女,先薨。子男六人,世子秩煃,真宁王秩荧、靖宁王秩焘、宁化王秩炵、岐山王秩炼、第六子未封。秩焘、秩炼先薨。女四人,未封,亦薨。孙男二人,孙女五人。初皇上闻王有疾,即遣中官以名医良药施视,方就道而讣音至矣。
上深感悼,辍朝三日,遣使往祭。
赐谥曰靖,命有司治丧葬。以正统四年五月十三日,葬于蠡山之原。爰述大概,志诸幽堂,永垂不朽焉!谨志。
为什么朱墓志上记载是“十五子”,而封藩庆王的金册上是“十六子”?这是因为朱本来是第十六皇子,后来因为长皇子、太子朱标早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遗诏写道:“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于是,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后,由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但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打败,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称帝。朱允炆是朱标之子,既然朱棣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为了让人们忘记朱标、朱允炆父子,即明太祖的太子一族,便把朱标一族排斥在皇子族谱之外。明成祖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 ”他还不准使用建文帝的年号,并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从此后,大家都不敢再提建文帝了。朱的圹志就是为了避嫌,而把第十六子记载为第十五子。既然太子朱标一族被排除在明太祖的皇子之外,那么原来的第二皇子秦王朱樉便提升成了皇长子,依此类推,按顺序下来,第十六子朱就提升成了第十五皇子。
同心韦州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