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史话(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九边重镇话宁夏万里雄关卫朔方

长城堡寨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八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虽然元朝京城大都被攻克,但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元朝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特别是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为主的西北军事力量,具有很强的实力。败逃甘肃、宁夏的元将扩廓帖木儿,骁勇善战,曾被朱元璋赞为“天下第一奇男子”。扩廓帖木儿,河南沈丘人,原名王保保,是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养子,后改名扩廓帖木儿。他以甘肃、宁夏为据点,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率兵进军西北,企图平定关、陇,消灭残元势力。徐达率部先后攻克隆德(今隆德县)、开城(今固原开城)等地,又派遣左丞薛显率兵进攻宁夏,击败了扩廓帖木儿。九月,徐达在平定陕西后,留右副将军冯宗异总制军事,率兵还师。扩廓帖木儿得知徐达撤军的消息后,立即从宁夏、甘肃等地向明军进攻,围困兰州数月。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见扩廓帖木儿久为西北边患,便命徐达第二次挂帅出征西北。扩廓帖木儿闻知明军大举进攻,便退守沈儿峪(今甘肃定西西北),明军与扩廓帖木儿在沈儿峪展开激战,徐达亲临前线督战,给扩廓帖木儿军以歼灭性打击。此役中,明军俘获元郯王、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卒八万余,获马一万五千匹。扩廓帖木儿与妻子数人逃出突围,渡过黄河,由宁夏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

宁夏局势平定后,明朝政府曾改宁夏府路为宁夏府,并派军队驻守。当时,宁夏北部贺兰山后的蒙古残元势力十分强大,他们时刻想夺取宁夏,恢复原来的统治地盘。扩廓帖木儿在败逃漠北后也时常率兵从宁夏进攻陕、甘。宁夏当地复杂的军事斗争局势使新建的宁夏府成为明政府手中的“烫手山芋”,想扔舍不得,想吃吃不下。明朝政府只好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宁夏府一带的军民全部迁到关中去,在宁夏北部制造一个无人区,成为一个战略缓冲地带。

关于这次空城事件,明庆王朱在他编纂的《宣德宁夏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传闻:明初镇守宁夏的前军都督马鉴喜欢打猎,家里养了一个兔鹘。一天,这只兔鹘突然产下一卵,马都督觉得十分奇怪,便问一些懂得占卜算卦的人,兔鹘产卵是什么征兆。一个老人掐指一算,不禁惊呼道:“这是不祥的预兆啊!难道宁夏府城要变成空城吗?”果然如老者所料,过了不长时间,朝廷就下旨让宁夏府城的百姓全部迁到关中长安一带去,宁夏府城真的变成了一座空城。

为什么兔鹘生卵就意味着宁夏要空城呢?有人是这样解释的:兔鹘是一种猛禽,是隼的一种,飞得很快,平时以捕捉其他鸟类和鼠兔为食,一些猎人常常饲养它们作为宠物,打猎时帮助主人捕捉猎物。“鹘”的读音与“胡”同,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卵”谐音为“乱”,“鹘卵”就意味着“胡乱”的意思。明初蒙古部落强大,常常侵扰北方边境,胡乱就意味着宁夏府城要遭到胡人入侵,要发生变乱,人民要逃亡,宁夏府城就会变为空城。

这个奇特的传闻或许只是后人对明初宁夏府城空城事件的附会之说罢了。但明初宁夏府空城,却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件。把一个地区全部的人口迁走,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发生。这场移民大潮,直接导致了当时宁夏地区人口的大更新和大换血,也奠定了数百年来宁夏作为移民地区的根基。洪武九年(1376年),经过数年的战争,明军终于可以比较牢固地控制宁夏地区了,明朝政府在元代宁夏府路的基础上设立了宁夏卫,归陕西都司管辖。因为原来的宁夏府人口全部被迁到了关中地区,明政府就在宁夏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是从中原及江南地区调发军民移居宁夏地区,其中以浙江、江苏地区居多,宁夏开始成为塞北边陲一座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军事要地。

明代建国二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元朝势力不断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疆相继设立九座军事重镇。据《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关,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构筑起坚固的防御战线。

明朝时期的宁夏在西北边防中的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在明代的沿边九镇中,宁夏就有两处,即宁夏镇和固原镇,还有三边总督府的镇守,其军事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尤其是成化以后,北方鞑靼、瓦剌各部不断大举进犯,西北边防日益吃紧,明廷不得不派出重臣,总制榆林(又称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四镇军事,总制府(相当于今大军区)驻节固原。由此可见宁夏在明代北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宁夏镇设在今银川市。明代的宁夏镇,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阔二丈,并环城引水为池,池深二丈,阔十丈,水四时不竭,盛产鱼鲜、菰蒲。镇城有六座城门,东面清和门,西面镇远门,北面德胜门,南面南薰门,西南面光化门,西北面振武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角建有角楼。在六座城门之上,均建有城楼,分别为清和楼、南薰楼、光化楼、镇远楼、德胜楼、振武楼。清和门、镇远门、光化门、振武门之外建有月城,城上建有城楼;南薰门、德胜门外建有关城,时称南关、北关。南关门叫“昭阳”,北关门叫“平虏”,关门之上均筑门楼。另外还有八十五座悬楼,七十座铺楼。整个城郭门楼、角楼及悬楼、铺楼之设,达一百七十一座,雄伟壮观,不愧为明代九边之巨防。从兵力部署上,宁夏总镇下设七卫,其中五卫就设在镇城之内。这五卫分别是宁夏卫、宁夏前卫、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镇城之外还设有两卫,一个是中卫(今中卫市),另一个是后卫(今盐池县)。从行政区域上看,宁夏总镇又划分为五路:南路邵刚堡、北路平虏城、中路灵州、西路中卫、东路后卫,辖区范围包括今银川平原和盐池县全境及同心县部分地区。明朝的卫所制度设定: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总旗、小旗;卫所之下,设有屯堡和烽堠,宁夏总镇共有三十八个千户所,常年驻兵近五万人,组成了严密的“镇—卫—所—屯堡—烽堠”军事体系。明代文人潘元凯在《贺兰九歌》一诗中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宁夏镇城的情况:“塞下由来非乐土,况复城中多斥卤。四卫居人两万户,衣铁操戈御骄虏。”为了加强防御,明军在宁夏建造了大量的军事堡寨,多达一百余个。这些堡寨大多以首任驻军军官的名字来命名,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使用。著名的有吴忠(市)、李俊(镇)、张政(掌政镇),还有邵岗(乡)、姚伏(镇)、蒋鼎(乡)等。

宁夏固原博物馆

除了北部的宁夏镇外,明廷对南部的固原也非常重视。明洪武年间,在固原地区置巡检司,属平凉右卫管辖。明初,平凉、固原均属内地,没有边患。明英宗正统以后,西北边防形势趋于紧张,明朝遂决定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固原城,次年迁平凉右卫于固原城,设守御千户所,并在开城设开城守御千户所,以加强固原地区的防御能力。成化三年(1467年),鞑靼攻破开城县,县治和千户所被迫迁往原州故城,即今固原市原州区。次年,升千户所为固原卫。大致就在此时,将“古原州”或“故原州”转音定名为“固原”,取“固若金汤”之意,此为固原得名之始。

在地理位置上,固原南倚崆峒,北视宁夏,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军事位置十分重要,是关中的门户。为了居中调度和统一指挥西北各大军镇的军事行动,朝廷于成化十年(1474年),任左都御史王越为第一任三边总制,总制府设在固原,三边总制自此始。固原一跃成为西北地区规格最高的军事重镇,成为西北军事指挥中心。从首任三边总制王越始,至末任总督李化熙止,一百四十余年间,时设时置,或任或缺,先后有五十六人出任三边总制(总督),其中多为历史名人,如杨一清、洪承畴等。

无量山石窟

明政府除了在制度上对宁夏进行特殊的管理外,在军事防御上,为了阻止蒙古军队南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时称边墙)。在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宁夏镇管辖的长城分为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和陶乐长堤,固原镇管辖的长城东称固原内边(内墙),两镇所辖长城,总长度约一千五百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