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向着教育的远方——我一生难舍的教师情缘
○银川二中 郝全山
时间的年轮悄悄地滑过,不知不觉间,我由一个十九岁的懵懂的师专毕业生变成一名拥有三十七年教龄的老教师。三十七年的教师生涯,充满了酸甜苦辣,几许艰辛,几许欢乐,但我仍执着于这平凡的岗位。
一、家庭的熏陶
我的教育情缘,始于家庭的熏陶。家父爱好书法和写作,从我记事起,父亲每年都要为村里人家写几天春联,还经常帮大队和公社写典型总结等材料。一手漂亮的行楷让父亲成为乡里人家遇到大事必请的对象。父亲参加工作就是国家干部,当过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做过酒泉钢铁公司工人;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小学教师,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到退休。在我读初中时,父亲当了小学校长。父亲在乡里和学校很有威信,每次在师生大会上讲话,都条理清楚,说服力极强,师生和家长对他十分敬佩而信服。
我的祖母和母亲,她们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她们以其勤劳善良、慈爱平和、吃苦向上的品格影响着我们。母亲对我们的管教十分严格,从刚记事起,她就告诉我们如何尊敬长辈,如何礼貌待人,如何积极向上,如何勤俭持家。
记得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还不太会写作文,父亲就亲自指导。父亲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引导,使我茅塞顿开,写作的思路开阔了许多。从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到了初中、高中,作文经常被老师拿来做范文,在全班朗读。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我心里埋下了对教师这个职业无限向往的种子,而对未来的模样已在心中被勾勒了无数遍:宽敞的教室、雪白的墙壁、大大的窗户、三尺讲台,最最重要的就是台下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那一张张纯洁天真的笑脸。
1980年高中毕业,我考取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系,经过专业的学习之后,终于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经历了甘肃、宁夏不同教育氛围的冲突与融合。虽然两地的教育环境有差异,两地的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也有不同。但不管面对怎样的教育现状,我都保持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态度,那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虽然在教学上我没能得到父亲的直接指导,但父亲“教育之魂,做人是本”的话语却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有了父亲的榜样,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同时,也使我养成了一种努力奋进并与世无争的平和心态。无论是在甘肃省水电工程局子弟中学十年多的艰苦环境中,还是在银川二中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我都以此为信条,从而收获了一个平凡的人生、无悔的人生。
我现在已年过半百,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自己感到非常充实。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一个个长大成材,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孩子们的进步,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也有我们老师辛勤汗水的浇灌啊。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为什么对教育事业如此热爱,因为这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崇高职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园丁的辛勤耕耘,定会收获桃李芬芳、满园春色!我十分欣慰自己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令人尊敬的父亲,是他把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传给了我,使自己受益终生!
说来你也许不信,后来我的妻子、一个弟弟和两个弟媳,再加上父亲,家里共有六人从事教师工作,真可谓教师之家。我很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觉得与其他职业相比,这是一方净土,不容易迷失自己。更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赢来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二、教育的磨砺
现在回头看,我的教师特质还是有迹可寻的。父亲是教师,小学五年、中学五年,我年年是“三好学生”,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奖状;我从初中时,就时常在父亲的学校里替父亲值夜班。暑假里我替生产队组织一群小孩子捡拾麦穗,二三十个小孩,比我大的孩子有好几个,可是每一次出工前,我都让他们排着队跟我去麦田,结果大的小的居然都能听我指挥;我还把小孩们分成几个组,在捡麦穗时开展劳动竞赛,利用中间休息时间,让小组长读我事先写好的《挑战书》,我成了孩子王。
我的中学是在公社中学读的,一个年级两个班,我的同学都是从村小上来,我的学习可以说傲视同侪,我继续着我的班长或学习委员生涯,出黑板报、墙报是我的拿手戏,能写各种美术字,高中时还被选为首届学生会主席。老师特别喜欢我,我的成绩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忌妒(也可能我自己也有些自以为了不起)。我读高三时转到武威县四中,参加全校的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作文被老师抄写在墙报上展出。
在我的基础教育阶段,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公社中学时开垦学校农场,砍树、平地、除草、播种、浇水、割麦子,还为学校盖教室脱土坯;农忙时,班主任带着全班去附近的生产队掰玉米棒子或搓玉米粒……都说经历是财富,在我十七岁读大学前的生活里,由于时代和条件限制,我读过的书确实不多,但见识过的人和经历过的生活,对我成年后的教师生涯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的。
中小学时的老师们对我的影响很大,无论我喜欢不喜欢,各种样态的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过我,我或以其为榜样,努力在我的教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多一些爱心与耐心,或以其为借鉴,警醒自己,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师专的生活,从恩师的诲人不倦中我感受教育者无私的品格,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我全身心投入,使我感受教育文化带来的潜在魅力与强大诱惑。师专两载,几乎每天课余和周末都没有休息过,扎扎实实读书,苦练基本功,“必须要拿个品学兼优双丰收”是我心中的永恒信条。在书香四溢的校园中,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在同学真挚情感的包容下,我充实,我幸福,我快乐。在经过临泽县一中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锻炼后,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实习教师,在实习学生依依不舍的拥抱中我更坚定了做教师的信念。
很怀念在张掖师专度过的两年大学生活,因为那是我青春在握的快乐时光。那时,我的脸上总是带着快乐的笑容,好像世界上永远没有忧愁。班里的同学常打趣:“总是见你笑眯眯的,你究竟有什么秘诀?”其实,我相貌平平,家境不富裕,学习成绩却很好,毕业时是班里三个优秀毕业生之一,学习是值得骄傲的地方。每天早上,别的同学还在梦里做客,我就悄悄下床溜到校园里晨读——背诵诗文,读累了就悄悄地踱着回去,心里却在暗喜:坚持就是胜利。常常是在别人逛街、谈恋爱的时候,我躲进学校的图书馆静静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晚上还在学校专设的夜读室里彻夜读书,那种快乐无法言喻。临近考试,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待在教室里“啃”书本,我却捧着书来到校园周边的田野里,或大声诵读,或默默识记,或眺望远方,丝毫不会感到倦怠。快乐的时候日子过得特别快。在泪眼蒙眬中,我挥手告别了大学同窗共读的同学,也告别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胸怀理想,一身豪情,我来到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子弟中学,在十一年与水电工程职工子弟教育水乳交融的岁月中,我挥洒青春四溢的激情,用无私与无畏奏响了人生中教育的乐章。从1982年7月正式走上讲台开始,我就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刚开始从教,职工子弟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特别优秀的水电专业工程师们的孩子,但更多的是水利工人子弟,也有刚转城市户口的农村孩子,各种“混世魔王”汇集一堂。相对于地方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那年头,子弟学校的学生更顽皮一些、知识面也更宽一些,在他们的心里有一种不需为工作发愁的天生的优越感,因此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会更大一些,这一点我是没有心理准备的。作为一个新来的教师,正式走上讲台前学校先安排听课,一走进教室我就有点傻眼了:我的身材中等,可有些学生居然比我还要高大,这些学生年龄只比我小两三岁,心里不免有些发憷。我的前任就是被这些学生“哄”得生病住院的。后来,我看到了一句话,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于是我与学生的磨合便开始了。我发现从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开始,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敷衍塞责,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面对学生,教师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因为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用正直来塑造。你得用你的知识和学问让他们佩服。我满怀着一腔热忱,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教师也许只有身在其中,才冷暖自知。古人曾说过,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没有人知道,每一次成功的背后,曾洒下我多少汗水。我曾为了教不好一个“调皮鬼”而无奈叹息,也曾为了全年级考试拿不到第一名而灰心失望,也曾为了备好一节公开课而废寝忘食。曾经的曾经,每一个细节都让我难忘,每一个故事都在我心中生根。不过无论如何,总也忘不了那些幸福的艰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英才可遇而不可求,然而学校恰恰是为“中人”设置的,天才不需要来学校,弱智也不需要来学校,中人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让桃树成为桃树,让李树成为李树。难忘那段教育的旅程,难忘初为人师的感受,难忘扶我上路的领导、可爱的同事和记忆犹新与我一同成长的同学们。十一年的甘肃教育经历给了我一生抹之不去的记忆和怀恋:我在那里成家立业——找到同行的心爱的妻子,生了儿子;获得省水利厅系统“优秀教师”、甘肃省“优秀基层团委书记”、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我自己从初出茅庐进入为人师的行列已经三十七年,其间经历了调动搬迁,初中、高中都教过,自己接受的教育本身就不够完善——师专毕业。参加兰州大学主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参加福建师大研究生院的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获得研究生结业学历。边教边学,有时确实力不从心,好在自己别无嗜好,唯有嗜书如命苦读不辍,教过的学生也比较多了,考上大学的数不胜数,能够记得姓名的也就那么几十个学生,其他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我有时候自我宽慰,孩子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有自己的一份职业,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也就不错了,毕竟我们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又好像欠了他们的债一样。人的一生关键处就那么几步,他们和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给了他们什么东西呢?就像有些人说的,我们的学生中也有考上名校的学生,可是细想,一个能够进入清华北大深造的学子,教师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起作用?所以,一个普通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只是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和努力。一个人无论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出众的才华,还是要本本分分地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自己的、家庭的、社会的责任。因为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时间有限,一生中你踏踏实实做几件事情,能成功地把教育这件事做好也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因为我们也毕竟为自己和学生向着抵达幸福的彼岸努力过。
三、难舍的情怀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会停止。回首与教育结缘的三十七年,就像是结识了一位知心朋友,从相识到相知,不离不弃,风雨同舟。有人说,真正的朋友就像一壶龙井,甘香如兰,幽而不洌。教育恰如这壶龙井,只要用心品味就会发现,原来教育人生其实是可以很美的。
说实在话,三十七年期间,有多次机会我可以离开讲台,去从政或改行。大学毕业时,作为优秀学生师专副校长找我谈话要我留校工作,我因当老师的梦想犹犹豫豫而失去了留校机会,遭到了同学们的数落;到甘肃省水利厅和工程局报到后,因我是学中文的善于写作,领导要我留在宣传部整理材料,我以要当老师的想法搪塞毅然跑到了子弟中学任教。在子弟中学任教期间,我有多位同事先后调到局里从政当了领导,水利厅、工程局领导要调我去厅、局团委,甘肃水电建设报社长看上了我要调我去当记者,景泰县委派人到学校选秘书看中了我,我都婉言拒绝了。调到宁夏银川时,做老师的妻子改行到了公司上班,我也想过改行,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当教师;在银川二中工作期间,因在办公室做宣传写材料成了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市教育局领导要调我去局里工作,我因年龄等问题还是没有去从政。不管怎样,我觉得我就是当教师的命,所幸的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当教师也有了些成绩——当上了副处级的校长,成了宁夏首批十名正高级教师之一。
花开花落时,云卷云舒间,三十七个春秋从指间滑过。在多年从教生涯里,是学生带给我无限的欢乐,我热爱他们,感激他们,是他们的快乐与真挚、问题与好奇、成长与进步,让我体验到了我的职业的魅力和工作的快乐!茫茫宇宙,短暂人生,如沧海一粟,弹指一挥间。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总是笑颜与鲜花为伴,从容与阳光同行。不管怎样,我不再斤斤计较其中的得失,我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经过百折千回、万水千山之后,忽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生活一下子广阔了。
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十卷诗赋,写不完人生风景。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真知灼见,言犹在耳。我深感作为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也深感作为教师的光荣,爱自己的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尽情欣赏学生的创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陶先生说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或许是普天之下教师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职业底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乐也”的教育境界。
青春已逝,华发染鬓,往事历历,我的教育的点点滴滴已与我的生命紧紧相连。我忘不了,我怀念,我的这份深沉的教育情缘,它真的很甜、很美,我的心绵绵不已。缘是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我这一辈子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长,都是与教育有缘的。我在接受教育,感悟教育,欣赏教育,享受教育,从事教育。我这一辈子非常珍惜教育的情缘。
昔日的教书生涯,犹如一坛陈年的老酒,在我生活的地窖里越陈越甘洌;我的教师情结,就是一束芬芳的鲜花,永远盛开在我顽强奋斗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