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差生”是谁制造出来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差异便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其家庭出身、国籍地域,还是身形相貌、性格气质,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便是每个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的主要原因,百人百姓,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从教育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体,人如其面,各不相同,谁能否认这一差别呢?因而人们很自然地接受了外在的差异,如高矮胖瘦全残俊丑,而唯独不接受一些内在的差异,如聪鲁敏钝,尤其是孩子学业上的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本是怀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良好愿望,希望孩子和谐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但在学业的期望值上都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差异,用同一个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求全责备,结果导致小个子学生成了大个子学生比对时的“差生”,身材瘦小的学生成了身材健壮学生比对时的“差生”了,语言智能强的学生成了逻辑-数理智能强学生比对时的“差生”了,这样教师与家长、社会几方面共同努力,制造了一批批“差生”。
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外国。R.P.麦克德莫特说:“在每年9月,每个儿童和教师进入学校之前,失败已经存在于每个课室里。……从来没有人问是否所有人都会成功或者所有人都会失败,他们只会问谁会失败。每个人都不可能比所有其他人做得更好……而失败已经在儿童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戈里在《测验可能给男童烙上失败者的印记》中指出:“不少专家指出,每年有数以千计刚开始入学的男童,在第一个学期即有被教师‘放弃’之虞。自9月起,便会施行统一的基本能力测试以协助教师衡量入读小一的学生在最初七周的能力表现。”
达勒姆市政会的高级教育心理学家马德琳•波特伍德说:“从一开始,情况便对男童不利。现在,已的确会出现的危机是:教师将一整群学生确定为失败者,在他们还未获得机会前,已放弃了他们。”
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应该在评估形式上淡化以至取消甄别、选拔式考试,而强化达标测试,诊断性测试。应从思想道德、学习能力、学习程度等方面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标准,鼓励学生达标,而不是通过测试无限制地拔高,人为地制造许多失败者,从而违背客观规律,以至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中小学生认真学,尤其初高中学生刻苦学,而身心基本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却是玩着学。在管理上,也存在这种倒挂现象:中小学无论是教师队伍管理还是学生管理,均是非常严格,教师严谨,学生好学;但大学则较为宽松自由,教师管理存在知识层次越高、职称越高管理越松散、管理存在年龄越大学识越多则越自由的现象,以至有人将某些大学生戏称为“九三学社”学员,这岂不是咄咄怪事!因而中小学教育急需松绑,尤其在评估形式上建立一种达标机制;当然也需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但不需要所有学生都齐头并进。
承认差异,正视差异,尊重差异,这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因此,摒弃“差生”的概念,让每一个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性格各异的学生快乐成长,社会这块大花圃将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