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初心:宁夏出版忆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曾经的辉煌——忆宁夏连环画册出版

金正磐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嘹亮的号声中,宁夏图书出版事业重新焕发了青春,除出版影印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和政治活页文选外,陆续出版了不少社科类、文教类、美术类图书,为宁夏改革开放大业添了砖加了瓦。

与此同时,原来在银川市前进巷3号大院办公的“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简称“毛办”,局级单位)迁入了新址银川市公园街4号自治区新华书店二楼,并正名为“宁夏人民出版社”挂牌办公,我随“毛办”分配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华书店,任店刊编辑。

新址虽然仅占有一层楼面,大小十几个办公室,包括宁夏画报社的人员在内不足50人,但许是受改革开放新气象激发,个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宁夏日报图书出版部归队的李铁良、李瑞兰、刘和芳、陈兴起等八九位原图书编辑人员,更如同回了娘家一样,要为重振宁夏图书出版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1980年初,出版社李铁良、杨步升两位找我转达社长霍一禾的意见,建议我调到出版社和他俩合作搞连环画册和少儿读物,为筹建少儿美术编辑室打个基础。李铁良时任编辑部副主任,他和我于1958年12月3日同车作为原文化部支边干部抵达银川,私交甚笃。杨步升来宁夏前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在连环画编创方面有过数次合作。因此,我欣然接受了他俩的建议,于1981年3月调入宁夏人民出版社。

连环画册这一家喻户晓、吸引了我国无数少年儿童的美术通俗读物,由于当时宁夏出版人才不足等原因,使得连环画册自出版社1959年成立后20年间都是出版社的“缺门”。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新华书店总店工作时,因为喜欢业余文学创作,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过多篇连环画作品(文学脚本),同这些出版社的编辑多有交往。

连环画册的出版自有特点——字配画。这有点像电影、电视的制作,先由制片人确定文学剧本,然后聘请导演、演员、摄影等去完成。杨步升和陶干臣两位原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兼绘画),编绘连环画经验丰富,对人谦恭有礼,和他俩共事合作实是大幸事。连环画册的出版也是文学脚本先行,然后由美术编辑物色并聘请合格的绘画者去最终完成。我和杨步升、陶干臣两位美术编辑在配合工作中,互补短长、勤于切磋、相辅而成,使宁夏人民出版社在10年中出版的连环画册,与西北五省区及其他民族地区出版社相比,无论品种、印制、数量、质量虽非前芎,却也毫不逊色。

1982年,出版社迁到银川市公园街南口的五层小高楼办公,少儿美术编辑组有杨步升、高汝法、陶干臣、吴忠民、许家麟和我六人,杨步升任组长。1983年,少儿美术编辑组扩建为编辑室,由调入的吴音任编辑室主任,新增袁凤影、赵勇、孙瑞雪三名编辑,共十人。杨步升、陶干臣和我负责连环画册及少儿美术图书的编辑工作。其时,全国连环画册市场形势大好,而且越来越好,一般连环画册的初版印数达十几二十万册。除京、津、沪三个连环画册出版基地外,各省级出版社也纷纷跟进。我社奋起直追、广组稿源,做到了每年出版连环画册十余种,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品种。如《津门神拳》(1985年版,印数876000册)、《少帅传奇》(1984年版,印数410000册)、《咆哮的黑龙江》(1982年版,印数471000册)、《雾都十三夜》(1984年版,印数200000册)等。但是与其他出版社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在这种形式下,副社长杨伯元、副总编徐庄多次要求大家多出点子、放开手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作者、出版圈)扩大选题,多出、出好连环画册,以求满足区内外读者需要,两个效益上获得双丰收。

1984年时,武侠电影、电视连续剧盛行,一位来自辽宁美术出版社的李姓编辑给我社推荐了一个选题,建议将电视连续剧《陈真》改编成电视连环画出版,并附有选题计划。《陈真》是宣扬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富有爱国主义情操武师的故事,收视率甚高。这是一个大手笔选题,不仅投资多,而且将电视转成连环画册的诸多技术我们并不完全熟悉。当时有人提出此选题有风险,但最终社务会议还是讨论通过了。5月中旬,出版社派我和出版部刘金玲到沈阳,我负责选录、编制画面及文学脚本创作,刘金玲负责制版、印刷、出版。

5月的沈阳,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正是做事的好时光。我们在火车站出站口见到了前来接站的李先生和原沈阳军区宣传部的黄干事,他们在原沈阳军区招待所为我们安排了两间客房作为制作画册用。当晚,我们就到黄干事家看了电视剧《陈真》。黄干事用相机试拍了几十幅画面。第二天上午,我对送来的照片从拍摄清晰度、人物角度、故事情节和进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供正式拍摄时参考。

编辑室对这部画册的期望值甚高,以紧急征订方式发放征订目录,定为6月出版第1~2册,7月出版第3~6册,所以不断打电话了解工作进度。据称,全国有多家出版社正在抢时间出版武侠类连环画册,让我们务必高质量按时出书。自此,我们更不敢懈怠,每天晚上看电视,把故事进度、人物对话、情节转换等牢牢记住,为第二天以照片配编说明文做准备。第二天刘金玲把选定的电视剧照片配上说明文再送印刷厂制版印刷。就这样,我们夜以继日地连续赶制了20多天,到6月中旬,第1~2册的上百万征订数已基本发行出去,不料正准备印制第3~6册时,沈阳新华印刷厂发来了紧急通知,说因为印刷用纸量太大,纸库存纸告罄,只得大幅消减印数。银川方面对此巨大变数猝不及防,一边发“出版变更”通知,告知各地书店减发订数,一边急电告诉我们变更第5~6册的印数。

至此,我们对制作拍摄电视连环画等人和事各个方面的善后事宜料理清楚后返回银川。此时,社内对此番“远征沈阳”的事已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但贬多于褒是事实。作为“主角”的我,也是很需要反省的,如轻易接受了选题,高估了把电视画面转制成纸质连环画的技术(因30多年前的电子设备尚未如现今完善),影响到制版印刷的质量,对巨大投资和印刷物资供应链的估计不足。

自此之后,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日益大众化,各种电子书籍如漫画等进入了少年儿童阅读市场,连环画册的出版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多数省级出版社连环画册出版的品种逐年压缩,印数也远非前几年那样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我社少儿美术编辑室自1988年之后,连环画册出版品种已寥寥无几,印数只有几万册,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值此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宁夏出版60年之际,仅以此小文追忆80年代宁夏连环画册出版中得失的一鳞半爪,并借此怀念诸多为此而努力工作的好同事和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