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文化精神
一、“君权神授”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皇家建筑较都城更接近帝王,凡帝王的政务活动和起居生活都在规定的建筑内进行,这些建筑明显地反映出国家政务活动性质和帝王的身份与地位,象征色彩浓厚。为了提高政治管理的有效性,皇家建筑广泛采用与天神相关的文化因素,显示君权神授,达到挟神统治的目的。
(一)天数构建——明堂
先民长期观察天象后,积累了大量的天象数字,由于天被先民认为是神灵所在,天象数字被看作具有神力。明堂(图1-3)汇集已知的天数,用作建造明堂的尺寸,以示神圣和遵从天道。《水经注》卷十三记载北魏孝文帝所建明堂“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古代君王宣明政教、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表示君权神授,政令神圣不可违。古乐府《木兰诗》中有云“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其意思便是说皇帝会在明堂举行重大的政务活动。明堂起源很早,西周时经常提及。明堂一开始就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后经历代发展,更是汇合了易理、儒、道、五行等学说。
图1-3 明堂建筑模型渲染图
(二)君权神授——皇宫
北京故宫是现存最完整的宫城,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左祖右社、背山面水。前朝指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后是寝宫,乾清宫为皇帝居所,坤宁宫为皇后居所。三大殿前左设太庙右设社稷坛。北端用挖运河的泥土堆叠一座高40多米的小山,名万岁山。又引西郊之水入宫,名金水河,人工构造象征性的背山面水格局。
明朝在皇帝升座时会奏《圣安之曲》,曲中写道:“乾坤日月明,八方四海庆太平。龙楼凤阁中,扇开帘卷帝王兴。圣感天地灵,保万寿,洪福增。祥光王气生,升宝位,永康宁。”在皇帝还宫时便会奏《定安之曲》,曲中词为:“九五飞圣龙,千邦万国敬依从。鸣鞭三下同,公卿环珮响玎东,掌扇护御容。中和乐、音吕浓,翡翠锦绣,拥还华盖赴龙宫。”这些歌曲里都包含了天人合一、象天法地、君权神授、九五之尊这些传统的观念。
图1-4 太和殿宝座
古人为了表示皇帝是天神下凡,在紫禁城建筑上布满了龙的图案,据统计,加上门窗之上雕刻的龙,太和殿共有12654条龙。太和殿是紫禁城主殿,以金龙和玺彩画为装饰,内殿中央设金龙宝座,龙椅之后设雕龙屏风(图1-4)。大殿之中立有6根金柱,金柱之上雕刻了互相纠缠着的蟠龙,柱顶是八角蟠龙藻井,自上垂下。殿外的御道上设有9条石雕之龙,三层台基的围栏外一排龙头独立(有排水的作用),据传龙吻为雨神,在屋脊之上设计龙吻是代表防止走水,可以灭火的,故而在大殿顶部正脊两头皆有约3.4米高的龙吻,而龙头正张嘴含着正脊。龙吻背上插有宝剑,只有伞形的剑柄露在外面,这代表着龙吻无法离开屋脊,只能镇守于此。
(三)通神特权——天坛
天圆地方这个说法是源自西周初年的盖天说。盖天说提出,天宛如一口巨大的圆锅,倒扣悬挂在空中,最高处为8万里,四角下垂;大地是方形,各边长为81万里,由8根柱子将天撑起,大地静止,星河日月挂于天空,随天而转。祭天建筑群天坛内,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都是圆形建筑,祈年殿为三重圆形攒尖顶,象征帝王祭祀时与天对话。
祭祀活动是中华民族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敬鬼神,祭天地,表示早期居民对自然现象的困惑、恐惧,乃至敬畏。北京天坛(图1-5)是中国现存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所祭祀建筑,其文化象征蕴含丰富。天坛建于城南,这是因为在古人方位观中,南面属阳,君主的祭天活动便在南面举行。
图1-5 天坛
(四)人神合一——陵墓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自然反应,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而在社会中所拥有的财富、权势会让人更加畏惧死亡、依赖生命。君主帝王拥有着常人难以匹敌的权势、富贵,自然也会比常人更害怕死亡,故而许多帝王都会在陵墓上花费大量的心思和金钱,这也体现了他们的生死观。
神道是帝陵布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唐朝的神道是历代王朝中规模最大的,远超汉朝。神道两侧设有大型石雕,有狮子、老虎、骆驼、牛、马等辟邪的动物,也有文臣武将、外邦藩王的石像。神道的布置象征着君主威严以及满足帝王生活需求等。石雕动物有司守护之责的,有供役使之用的,石人则供帝王阴间差遣。
明孝陵神道分为两段,西北东南走向段长618米,南北走向段长250米。两侧排列石兽6种12对,有2对狮子、2对獬豸、2对骆驼、2对象、2对麒麟、2对马。狮子象征皇权威严;獬豸为传说中的兽,能辨是非曲直,遇不正派的小人,便以角顶撞,象征护佑皇陵;骆驼为外族坐骑,象征臣服;大象象征江山永固;麒麟象征仁德;马代表国运昌盛。
关于陵墓装饰,我们在此专门提一下慈禧太后的寝陵装饰。慈禧以手中的权力提升了后陵规格,扩大规模,其陵墓中的3座宫殿内便有超过2400条金龙用以装饰。而陵墓墙上嵌有30块雕花砖壁,刻有代表富贵绵长的“五福捧寿”和万字图案。在棱恩殿的栏板上雕刻了138幅“凤引龙追”的图案。与龙凤图案交错排列的寻常宫柱不同,慈禧寝陵中的74根柱子的柱头皆刻凤凰穿云的图形,柱身则是龙出水之图,借此表达皇太后之位高于帝王之位的意思。
二、“阶级制度”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两样法宝是礼与法。
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序,故《礼记》被冠以“礼为天下之序”,中国古代之所以把礼制推到那么高的地位,究其根本,其实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中,还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上。中国传统建筑也有森严的等级划分,其严谨的建构制度不仅大到方位布局、形体大小,同时也细致入微到屋檐瓦片、装饰陈设,是长幼尊卑思想的凝结,是政治伦理规范的体现,凡此种种皆为规范,统治者甚至还将它们写进律法加以确认。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时期的等级意识十分浓厚。这种观念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古代建筑作为不同等级的群体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这种等级意识。
(一)从朝代更替看封建制度对建筑的影响
在秦朝初期,就出现了关于建筑构建的法令法规,以对城市建筑进行规范为主,城市建筑规范中,又以对王与诸侯大夫等所住居所进行规范为主。《周礼》中载:“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因为有了这种规定,当郑国段叔恃宠而骄,对城邑规模进行大肆扩建的时候,被郑国大夫以逾越礼法规定的罪名申斥,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在当时,国王所居宫墙乃三百雉,诸侯大夫所住之所不过一百雉,而共叔段试图扩建城邑达一百多雉,这自然是逾越礼法规定的肆意行为。
到了隋唐,封建制度日趋完善,除了对王侯将相所住居室进行规定,统治者对于百姓所居住的民居也有了一些规定,如《唐会要·舆服上·杂录》上所记的《营缮令》:“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仍通作乌头大门,勋官各依本品。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其祖父舍宅,门荫子孙,虽荫尽,听依仍旧居住。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
到了明朝,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自然在建筑构建方面也有了更加严密的规定,如《明会典》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两厦九架,造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屋脊可用花样瓦兽;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屋顶只能用瓦兽,可以青碧彩绘梁柱、斗拱等;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梁柱上可用青碧彩绘,屋脊只用瓦兽;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梁柱只可涂上黄漆;庶民之屋,至多两间五架,斗拱彩绘等一律不可使用。
(二)从特定的建筑看封建制度对建筑的影响
1.台基
单体建筑和群落建筑相比,通常有不够高大雄伟的缺点,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古代建筑师们设计了一个高高的台基,在上面可以修建各式各样的建筑。我们祖先很早就注意构筑台基(图1-6),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了台式建筑。
台基可以祭神,也可筑高台建筑台榭,而更多的是发展成为许多建筑物构建的基础。台基筑成以后,还筑有台阶(宋代叫踏道,清代称踏跺)。皇宫的正殿有三座台阶,中央的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就是由此而来。
图1-6 勾栏须弥座台基(清)
两汉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像佛座称“须弥座”,也被人们称为“金刚座”。在古代印度神话中,有一座名叫“须弥”的大山,传说它位于世界中心,是全世界最高的山,星辰以它为中心盘旋轮转,人鬼神三界依傍于它建立形成,故而称佛像底座为“须弥座”,以显示佛的威严崇高、无上地位。在我国古代,建筑师们将须弥座用在某些特定的建筑中,其目的是彰显其使用者的至尊地位和无上权力。中国最早的须弥座是在南北朝时期石窟、寺庙中的塔座和佛座中出现的。明清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会饰以须弥座的台基。台基大体有四种。分别为普通基座、较高级基座、更高级基座和最高级基座。其中,普通基座多用素土、灰土或碎石砖三合土夯筑而成,高为一尺,常用在小型建筑之中;较高级基座高于普通基座,有时候会在上面安装汉白玉栏杆,常用在大型建筑或是宫中的次要建筑上;更高级基座称为须弥座,皆会设有汉白玉栏杆,这种基座一般会出现在宫殿或是高级寺庙的主要殿堂建筑中;最高级基座在是须弥座上叠加几层汉白玉栏杆,让建筑物外观更显宏伟大气,它只用在宫廷内的最高级别建筑或是知名庙宇上,如北京故宫中的三大殿、曲阜孔子庙的大成殿等。
2.开间
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间”,间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建筑物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叫面阔,建筑物的纵深间数叫作进深。在中国古代,单数为吉祥数字,因而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数目是单数。中国传统建筑中,有关于开间数目的明确规定:等级越高的大臣官员可以拥有数目越多的开间,作为九五至尊的帝皇,他们可拥有九间开间、五间深间,其中的“九”和“五”,都取意于“九五至尊”的“九”和“五”。
清朝对“间”的数目规定更为严密:王府正门和后殿为五间,正殿为七间,寝屋两重各有五间,大门用朱漆。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厅堂为七间,大门为黑漆锡环。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厅堂为三间,正门为一间,大门为黑漆铁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遵循社会的家族型制和宗教、伦理需要。我国古代百姓住宅形式的类型既可按地域来分,又可以按社会等级来分。对于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在建筑构造上更加考究,在建筑规模方面也更宏大。较低等级的人家只能住小而简陋的房屋。
3.斗拱
斗拱(图1-7)是中国古建筑中独有的构件,在世界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图1-7 斗拱(河南登封初祖庵大殿)
宋朝的《营造法式》中称它为“铺作”,清朝的《工程做法则例》中称它为“斗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建筑上就已出现斗拱。斗拱最初的形象只是一根简单挑出的横木。至隋唐时,斗拱的形制已达到成熟阶段,凡类似于坛庙、祠、宫殿、城楼等一系列高级建筑,大都会使用斗拱,以彰显其尊严华贵,与其相对比的庶民住宅,由于封建法制严格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因而不能使用斗拱。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斗拱的有无甚至可以用来对建筑的等级进行区分,对同一时代的建筑,有斗拱的建筑等级高于没有斗拱的建筑等级,斗拱越多、斗拱层数越多,建筑的等级相应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