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籍在黔重要历史人物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人称王阳明,浙江余姚市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明弘治五年(1492)举人,十二年(1499)进士,首授工部,次年升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十七年(1504),主考山东乡试,不久改授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丞。五年(1510)离黔,后任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七年(1512)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右佥都御史。十二年(1517)改授提督南赣等处军务,次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十六年(1521)升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光禄大夫、柱国,爵新建伯。嘉靖八年(1529)卒,谥“文成”。
☉王守仁
居黔数年间,劝导当地少数民族民众识习文化,广得民众爱戴。对《大学》中心思想有新悟,认为心为万事万物之根本,世上一切均为心之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著《答顾东桥书》《蔽月山房》《传习录》《大学问》等。
江东之(? —1599):字长信,安徽歙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大理寺少卿,上疏弹劾权贵和阉官,为受害御史平反昭雪,声震天下。因争寿宫事牵连,被贬谪霍州。后重新起用,任邓州知州,二十四年(1596)任贵州巡抚,成封疆大吏。在黔任职期间,体恤民情,实施惠政:购置官田,集资济贫,助寒士锐意向学;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倡建甲秀楼,为筑城文化象征。“黔人称贤”,获“抚者必以东之为首”之美誉。后因指挥杨国柱讨杨应龙,败绩,黜职回乡,二十七年(1599)卒。著《瑞阳》10卷、《四库总目》等。
☉郭子章
郭子章(1543—1618):字相奎,号青螺,江西泰和县人。明隆庆五年(1571)中第三甲第二十四名进士,历任福建建宁府推官、摄延平府事,入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又督榷南直隶太平府、领凤阳山陵(即明祖陵)主事。万历十年(1582)迁广东潮州知府,四年后督学四川,不久迁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二十六年(1598)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蜀楚军事,后以功封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四十六年(1618)卒。
郭子章巡抚贵州10年间,安抚百姓,奖拔士类,巡视各府、州、县,细心考察风土民情,搜求历史轶闻、文献掌故,主编《黔记》60卷,为黔中第一部方志。著《黔草》《豫章书》《圣门人物志》《易解》《郡县释名》《博集稀痘方论》等。还刊刻利玛窦之世界地图,撰写《山海舆地全图》序文,介绍西方地理知识,载入《黔草》一书。
赵廷臣(? —1679):字君邻,辽宁铁岭市人。清顺治二年(1645)自贡生授江苏山阳知县,累迁江宁(南京)同知、副使,后任湖南道副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浙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康熙十八年(1679),巡视海防时于浙江奉化病故,谥号“清献”,意为一生清节。
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元年(1662)任贵州巡抚及云贵总督期间,为官清正,提倡农耕,与民生息,惩治贪官,得黔地民众赞誉。常“延见父老,博采旁咨”,了解百姓疾苦。年遇灾荒,一向朝廷奏请赈灾,又劝百姓抓时复耕,劳力不足,命驻军协助。另奏顺治帝《治土司苗猓之法》,阐述治黔主张,呈述贵州少数民族情况特殊,提出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不能一味使用武力,避免激起民变,主张施以教化,以教育达到改变强悍民风之目的。采取“凡土官继承者年满十三岁以上,须入官学学习,其族属子弟愿入学读书者,听补廪科贡,与汉民一体仕进”。于科举制度上,为贵州少数民族考生打开大门。著《赵清献奏议》等。
☉赵廷臣
田雯(1635—1704):字紫轮,号漪亭,山东德州市人。清初大臣,诗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授秘书院中书,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工部郎中。时常与王士禛等人切磋诗文。十九年(1680)督学江南,每次巡察考场,只有二仆相随,禁止官员铺张接待,所取之士多异才。二十三年(1684)授湖广督粮道。后回京历任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卿。二十六年(1687)出任江苏巡抚,调任贵州巡抚。在黔任上,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偃武修文。致力发展贵州文教,增建县学,整修书院、甲秀楼,奖掖黔中人才。公余暇日,亲至书院督课,黔省文风日盛。离任后,因其政绩卓著,黔人集资为之建祠。三十年(1691),因母丧离职。三十八年(1699)调任户部侍郎,四十年以病乞休回籍,四十三年(1704)卒。著《山姜诗选》《古欢堂集》《黔书》《长河志籍考》等。
贺长龄(1785—1848):字耦耕,号西涯,晚号耐庵,湖南长沙市人,清代理学家。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赞善。道光元年(1821)为江西南昌知府,后为山东兖沂曹济道、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山东巡抚、江宁布政使等职。十五年(1835),母丧服阕,补福建布政使,调直隶。十六年(1836)任贵州巡抚,二十五年(1845)擢云贵总督。二十七年(1847)乞病归,次年卒。
☉贺长龄
抚黔期间,主张查禁私种罂粟及吸食鸦片,大力引种棉花,教百姓纺织,推动蚕丝产业发展。重视教育,于贵阳、铜仁、安顺、石阡等府创办书院,于普定、八寨(丹寨)、郎岱(六枝)、松桃等县建义学,并奏请朝廷增设考棚、学额,让学子多有入仕机会。创办幼堂,收养孤儿,使孤儿得以识文学艺。倡修方志,其中《遵义府志》《贵阳府志》《兴义府志》《大定府志》《安顺府志》均为全国名志。著《耐庵诗文集》等。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晚年号抱冰,晚清重臣,洋务派重要代表,中国近代重工业创始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生于贵阳,成长于兴义府(今安龙)。自幼聪慧,博闻强识,为贵州学童之冠。十一岁作《半山亭记》,刻于安龙招堤旁半山亭,名噪一时。十二岁出诗集。咸丰三年(1853)赴直隶应乡试,名列榜首。同治二年(1863)进士,名列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六年(1867)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任湖北学政。十二年(1873)授四川学政。光绪六年(1880)授侍讲,再迁庶子,纠弹时政,号为清流。七年(1881)擢内阁学士,授山西巡抚。十年(1884)任两广总督,值中法战争,起用冯子材,大败法军于镇南关。在粤六年,设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办广雅书院、书局。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办洋务,依靠英、德等国借款与技术,创建京汉铁路、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汉阳铁厂,开办枪炮、铜铁、火药、织布、纺纱、缫丝、制麻诸厂,被誉为中国“钢铁之父”。二十一年(1895)改任两江总督,教练“江南自强军”,设立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二十七年(1901)加太子少保,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三十二年(1906)晋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三十四年(1908)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宣统元年(1909)病逝,谥号“文襄”。著《广雅碎金》《 轩语》《书目问答》《读经札记》等。
张之洞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有机结合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将工业文明引进农耕文明之中。他公正谦和,知人善察,清廉律己,识拔奇才,诗文精妙,政声显赫,是中国重工业奠基人、中国兵器工业先驱、中国近代铁路开拓者、近代中国体制改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是三江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
张之洞对黔地山川风物、民风民俗印象深刻,对贵州贤哲郑珍、莫友芝十分敬慕。任四川学政时,召郑珍之子郑伯更入幕;任两湖学政时,聘莫友芝主讲武昌书院;任两广总督时,又聘郑伯更任广雅书局总纂;晚年在京任大学学士时,派专人押运图书数千卷,赠送安龙高等小学堂。
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浙江慈溪市人,近代著名教育家。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次年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二十三年(1897)任贵州学政,后任学部侍郎,掌管全国教育。三十年(1904)任直隶学校司督办,其间两渡日本考察教育方法,并筹设私立敬业中学堂,创建“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后改名南开中学堂)。民国七年(1918),与张伯苓同赴美考察大学教育,八年(1919),与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十七年(1928),南开系列学校(小学、中学、女中、大学)全部建成。其间,严修慧眼识才,支持并资助周恩来等从事进步活动。十八年(1929)病逝于天津。
☉严修
严修任贵州学政期间,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主张大胆变革教育,学子不仅阅览经史书籍,且要学习英文及西方科技知识。强调只要有真才实学,不必经过科举正途,也可量材取用。其主张为实行科举以来的巨大突破,震动朝野。同时,对贵阳学古书院实施改革,较早将西方科学技术引入贵阳,比黄遵宪、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早半年。其改革尝试,使地处偏陬、民贫土瘠的贵州文风为之一振。贵州学界后人称之为“经师兼人师,二百年无此文宗”。
严修不仅通经史、习数算,还研究泰西之学,又通晓琴棋书画。其书法秀逸浑雄,为时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其诗歌,与赵幼梅、王守恂同被誉为“近代天津诗坛三杰”。著《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
☉吴鼎昌
吴鼎昌(1884—1950):字达铨,笔名前溪,浙江吴兴区人,著名实业家。早年就读成都尊经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日留学,后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回国,执教北京法政学堂,后任中日合办本溪湖铁矿局总办、江西大清银行总办。民国元年(1912)后任中国银行总裁、内政部次长等。十一年(1922)任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储蓄会主任,成为金融集团首脑。十五年(1926)盘购天津《大公报》,任社长。后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委员、实业部部长等职。二十六年(1937)至三十三年(1944),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贵州保安司令。三十四年(1945)离黔,任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长等。1949年去职赴港,1950年病逝。
吴鼎昌主黔期间,主张“省政的关键在于县政”,任用贤能,重视民生,发展教育,于贵州建设多作贡献。创办贵州企业有限公司,开办工矿实业40余家,安置多家内迁工商实体,促进贵州经济、交通较大发展。重视贵州文化教育,每保有国民小学,每乡有中心小学,每县有初中,几县有高中。抗战期间,内迁贵州高校9所,大批知名学者纷纷入黔。创办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及贵阳师范学院,使贵州教育得以较大发展。著《中国经济政策》《花溪闲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