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深港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深港区域生态环境协同合作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协同合作是深港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港两地一衣带水。地理边界的连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深港属于城际的地域共同体,也属于生态环境共同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中,构建深港两地生态共同体是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深圳和香港山水相连,生态难以分割,仅靠单个城市无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港两地对生态的认识达成较高共识,已经展开初步探索,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将现有相对分散的环保合作上升为统一的生态共同体战略,通过构建生态共同体解决共同的生态问题,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构建生态共同体是契合双方利益和市民需求、具有较广泛共识的内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构建生态共同体是深港双方的必然选择。

一 深圳和香港是不可分割的生态体系

生态体系是个地理的概念,它既不会因行政区划而隔断,也不会因社会制度而阻绝。深港山水相连,是密不可分的生态体系。深圳的地形特点是东西长、南北短,东西长81.4公里,南北最短处只有10.8公里,而香港的地形特点是北部大、南部小,北部新界面积968平方公里,南部香港岛只有78平方公里,这种地形特点决定了深港接壤和隔水相邻的界线比较长。从西向东,深港接壤和隔水相邻的部分依次为深圳湾、深圳河、陆地边界和大鹏湾。以长度来说,深圳河全长约37公里,深港陆地边界约20公里;深圳的海岸线长度约230公里,基本都是和香港隔海相望。

地理上的依存性决定了深港生态资源账户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如果其中一方对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造成破坏,后果将由双方共同承担。要想维护好生态环境,促使生态资源向更多、更优发展,仅靠一方的努力难以奏效。因此,尽管深港社会制度迥异,在行政层级上也并不完全对等,但在生态上两个城市必须责任共担、权益共享。

深港两地联手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深港两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深港两地应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实际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在实践绿色发展方面争做典范,以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力美丽湾区早日实现。

二 深圳和香港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

深港双方在持续增长和相互合作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也共同存在日益严峻的发展压力。深港两地在环保上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具有同构性,深圳和香港目前都遇到发展空间有限、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

(一)深港都面临人口稠密带来的生态压力

深港都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口稠密城市,人多地狭是两市共同的基本市情。香港土地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尤其是香港市区,人口密度超过2.6万人/平方公里,居世界前列。深圳土地面积1997平方公里,改革开放40年,常住人口从30万急速攀升至目前的1252万,以占全国0.02%的面积承载了占全国0.67%的人口,市域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内所有重要城市。港深两地合起来只有3000平方公里左右土地,面积不足北京的1/5、天津的1/3、广州的1/2。两地可供开发的用地不足1200平方公里,是上海的1/5。城市人口越稠密,对生态资源的索求强度就越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越大,城市生态系统承受的负荷就越重。深港两地同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生态受到的压力也是同样巨大的。

(二)深港都面临生态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对深港而言,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所暴露和积累的问题,特别是以土地空间、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重大要素难以为继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次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深港两地的持续发展。同时,深港共同面临自然资源匮乏、土地空间狭小、能耗资源完全依靠外部供应的发展瓶颈。以淡水资源为例,深圳水资源短缺,是全国7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广东省的1/6,全国的1/5,即使抽干主要水源的东江水也无法满足现有模式下的增长需求。深圳环境容量已严重透支,7条河流全部遭到污染,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香港淡水资源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每年80%的用水需要从广东省购入。深圳生态环境负荷已接近极限。香港由于产业外移,总体环境压力大为减轻,但污染问题近年来也屡屡引起大众关注。由于淡水资源不足,香港80%的家庭采用海水冲厕。

(三)深港都面临发展和生态的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对生态的压力,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有红树林8000多亩,由于正处于从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的中转站,每年有189种、数十万只候鸟在此逗留、栖息。由于不断地开发建设和填海造地,导致红树林面积大幅减少、滩涂大面积破坏,目前已不足2000亩。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大大削弱。香港同样面临这一矛盾,目前每天产生1.8万吨垃圾,远远超过香港环保署最初的估计。随着垃圾量的日益增加,香港垃圾堆填区的使用寿命开始变得越来越短,后开辟的垃圾堆填区面积也越来越大。现有的3个垃圾堆填区,原先估计可以使用三四十年,然而,由于垃圾量的迅猛增加,预计将在数年内被全部填满。

三 深港生态共同体契合两地生态需求

目前,推进深港两地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为转型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深港共同面临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挑战,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存在很大改善空间。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深港两地必须共同遵循“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生态体系已经成为两地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香港对生态的重视早于大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验非常值得大陆借鉴,其中最具实效和特色的是其郊野公园建设。深圳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特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走在国内前列,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划定生态红线、倡导绿色发展、强化和落实生态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其次,从市民层面来看,生态环境的安全意识已经深入人心。香港市民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迄今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已经达到十分热衷的程度,常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对生态的关心。进入21世纪以来,深圳市民生态环境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生态环保问题屡屡登上当地报纸的头条、电视新闻的热点。总体来说,深港市民对生态的关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趋同而趋于一致,目前深港两地民间生态环保组织已经开展了自发的合作,生态成为两地市民需求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