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SMART教育是对当下教育“短板”的补充
无须讳言,前面多年被边缘化的美育和艺术教育问题,造成了在今天整个教育事业格局中,美育和艺术教育成为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之一。如果说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属于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却是做得不够好的。主要表现为四点不足。一是教育资源不足。学校艺术教育的合格师资配备、开课完整水平、设备达标率欠缺,在一些边缘地区、欠发达地区还存在,突出表现为与发达地区、城市的较大差距。二是如果说城市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资源配备已达到了合格水平,那么相关地区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发展形态则依然相对滞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艺术培训需求。同时,现有艺术培训机构的专业资质、专业水平和经营理念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待改善、提高的方面与问题相当多。三是学校美术教师、社会美术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手段落后,是艺术教育在现阶段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我们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基础不深,有待建设高水平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
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又颁布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10月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在苏州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现场推进会”。从上述国家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美育与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看,有两点比较突出:①从学校教育入手,加强和改进美育和艺术教育;②以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为手段,推动艺术教育尽快发展、城乡一体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SMART教育立足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不平衡、不充分”整体发展问题意识,在我们的特点与当下艺术教育“短板”之间找准定位,侧重做出我们的开拓性贡献。
(1)在教育理念上提出系统的针对儿童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教育观。我们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养成,永远不可能只在课堂上完成,更不可能被定时定量的艺术测评和考卷成绩涵盖,一定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中,在儿童每天的生活认知、学习发现、艺术活动的多样化体验中养成。国家在特定时期首先从学校艺术教育抓起,是针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亟待加强和改进的现实步骤。SMART教育针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这一当下需求,从自己的角度,力求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联系起来,补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系中实施美育这一当下“短板”。
(2)在课程模式上针对中国儿童的特点,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社会美术教育不同于学校美术教育,最基本的不同,是学校美术教育与学业成绩有着必然的联系,而社会美术教育则更多与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培育与个性发展相关,即SMART教育的美术课程模式设计,以保护孩子的个性、兴趣,培养和锻炼儿童的表达力、创造力为最高理想;践行“陪伴、启发、引导、帮助”的启发式教育哲学和力求更多设置自由表达、户外体验的课程环节,以“激励、唤醒、鼓舞”的教育方法替代“训练、模仿、测评”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工作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补充,成为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送给孩子的最珍贵、最有前瞻价值的礼物。
(3)建立美术教育研究院,以领先的教育思想研究、问题研究,持续保持SMART教育的课程模式、环节与方法跟上社会需求,以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教学模式与课程环节的实践有效性,保持我们在该领域的领先性。如前述,当下中国社会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提出“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美术教育的社会需求大,儿童美术教育涉及许多家庭的未来期许,SMART教育准备用更大的投入、更专业的前沿研究与针对问题的教育实践探索,去担负这一现代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
从中国当下教育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整体大局看,目前的两个短板是:美育与美术教育资源量、质量与社会需求的不和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普及程度的不充分。而以我们的有限力量去补充这两个短板,是SMART教育提出“做儿童美术教育先行者”的用心所在。
[1]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5页。
[2] 〔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3页。
[3] 〔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260页。
[4] 〔英〕托尼·本尼特:《审美、治理、自由》,载周宪、陈蕴茜主编《观念的生产与知识重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9页。
[5] 〔英〕托尼·本尼特:《审美、治理、自由》,载周宪、陈蕴茜主编《观念的生产与知识重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10页。
[6] 〔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2页。
[7]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第229页。
[8]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载桂勤编《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第78页。
[9]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郎少君等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12页。
[10] 杨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