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凤凰城八旗驻防的设置
作为清代东北边疆的一个重镇,凤凰城靠近盛京龙兴之地,清初在此设置职官,派驻八旗。顺治元年八月(1644),因即将迁都燕京,世祖任命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左翼以镶黄旗梅勒章京阿哈尼堪统之,右翼以正红旗梅勒章京硕詹统之。八旗每旗设满洲协领一员、章京四员及蒙古军、汉军章京各一员,驻防盛京。在盛京周边的雄耀城、锦州城、宁远城、凤凰城、兴京城、义州城、新城、牛庄、岫岩城等地,分别设城守官一员、满洲章京二员、汉军章京一员。其中,凤凰城的城守官为拜楮喀。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为充实边疆,从京师拨大量的八旗将士返驻东北故乡。同一年,“由京播满蒙汉兵民实边,设凤凰城”[22]。自该年开始,凤凰城设城守尉,正三品,“表率将弁、整饬营伍是其专责”[23]。到乾隆年间,机构逐渐规范。乾隆二十六年(1761),“颁关防,专司催科、补盗暨旗籍、户婚等事。笔贴式一员副之,署内分库、户、兵三司”。[24]
《凤城县志》中,列历任城守尉30人,康熙年间1人,为乌尔度;乾隆年间7人,为额伦泰、关重、巴彦布、普政、额尔赫宜、满昌、额尔恒额;嘉庆年间5人,为宁珠阿、永年、和克积善、常龄、福宁;道光年间7人,为马鼐、普通、达桑阿、奕辉、希蒙额、恒升、得克绵布;咸丰年间2人,为常庚、色卜肯;同治年间3人,为奕艾、同吉、宝文;光绪年间5人,为兴麟、灵熙、佑善、端岳、多隆阿。
该县志所列的第一个凤凰城守尉为乌尔度,“姓赫舍哩氏,隶镶蓝旗满洲。康熙中,任凤凰城城守尉,初驻通远堡,及移守来此,乃修城池、开田野,移凤凰边门于凤凰山南卫要处。拓地十五里,招民报领,厘定红册,余租各地亩,创建诸事,公实肇之”[25]。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五十二年十月,“升凤凰城城守尉白济为黑龙江副都统”[26],而《凤凰县志》所载乌尔度的任职时间为“康熙甲午年”,即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此可见,乌尔度是接任白济为凤凰城守尉的,并非第一任凤凰城守尉。
《凤城县志》所载的凤凰城守尉,并不完整。据《东北人物大辞典》[27]的统计,凤凰城守尉共39人,其中增补了11人,即康熙年间的白济,嘉庆年间的斌静、赓宁、东林、诺莫色楞,道光年间的英凯、丰存、宝山,同治年间的奕榕、英翘,光绪年间的载昶,但未列嘉庆年间的常龄与同治年间的宝文两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凤凰城除设守尉一员之外,还设立防御9员;二十八年,设迎送官3员、主客官1员、通事2员、骁骑校8员;康熙三十年,设巴尔虎佐领1员、骁骑校1员。[28]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旧址重建,驻防守尉一,巴尔呼佐领一,防御八,骁骑校八,蒙古骁骑校一,笔帖式一,迎送官三,主客官一,朝鲜通事二,自迎送官以下,掌我国(朝鲜)八贡之事,守尉所领满洲汉军蒙古兵共七百五名”[29]。此处记载,乾隆年间凤凰城驻兵为705名。
《凤城县志》将此处的驻防称为“九旗”,“顺治元年,始设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康熙二十五年,添设巴尔虎,凡九旗”[30]。驻防各旗有相关的旗署衙门,据该县志记载,“镶黄旗署,在三道湾卫街口,今为步七营分哨所驻。正黄旗署,在龙凤寺后西街,今设巡防营随营学堂。正白旗署,在关帝庙前,今为步七营营部所驻。正红旗署,在衙门卫街西,今为镇守使署。镶白旗署,在七圣祠东。镶红旗署,在魏家卫街,今为日本邮政局。正蓝旗署,在七圣祠袭,今为巡防马一营所驻。镶蓝旗署,在正红旗署西。巴尔虎旗署,在今县公署后”[31]。此处对九旗旗署的记载是在民国初年。
在不同时期,凤凰城驻防的兵额是变化的,文献的记载也并不一致。根据《八旗通志初集》及几部《大清会典》的记载,将凤凰城的驻防兵额列表1如下。
表1 清代凤凰城驻防兵额
续表
由表1可知,入关之初,凤凰城驻防兵额为150人;康熙年间,兵额主要是在300~500人,其中最多的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505人;其间增加了巴尔虎[32]兵、席北兵(锡伯兵)、福建兵(汉军)。雍乾至清末,兵额在600~700人,人数最多的是在乾隆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凤凰城驻兵会有适当的增兵和裁兵。例如,雍正十年(1732),盛京各地驻防增兵,其中凤凰城增兵99名。乾隆六年(1741),又拨盛京兵676名分驻各地,其中凤凰城边门各增兵20名。[33]
凤凰城边门的八旗官兵,由凤凰城守尉派驻。驻兵额与盛京地区其他几个边门[34]是相同的,设章京1员(有的边门还设防御1员),起初设兵31名,乾隆六年(1741),“由盛京移驻兵十九名,现实兵数五十名”[35]。此外,凤凰城边门内的佛笑岛、沙基子二卡路,由凤凰城守尉各派驻官员1人、兵10人,两月轮换驻扎;边门外的中江卡路,派驻官员1人、兵20人,两月轮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