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论丛(2020年第1辑/总第39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八旗驻防之家赫舍里氏

按照清制,八旗官兵携带家眷驻扎要冲之地。随着人口的繁衍,在当地形成八旗驻防的家族。凤凰城的驻防家族,以赫舍里氏家族为著。

赫舍里氏为满洲著姓。清代,世居都英额地方(今辽宁省抚顺市西)的赫舍里氏最为显著,涌现了硕色巴克什、希福巴克什、额尔德尼巴克什、索尼、索额图等重要人物,为清代重要的“巴克什”家族,该家族在文化方面贡献也较大。[36]

赫舍里氏“于八旗为望族,实北地之名家”[37]。凤凰城的赫舍里氏,“贵为本县望族”,“以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分旗当差。康隶正黄,赫、张隶正白。其康氏,有奎星保者,曾任奉天副都统。赫氏之始祖为汉都将军洼尔达,由京拨至凤城驻防。张氏始祖曰乌尔度,为凤城第一任城守尉,号余若皋人”[38]。依据《凤凰县志》所载,当地的赫舍里氏分别冠以康姓、赫姓、张姓。其中康姓、赫姓都有家谱流传,而以城守尉乌尔度为始祖的张姓家谱,笔者未见及。

赫舍里氏分支之一的康姓,该族家谱为修于民国十一年(1922)的《康族世谱——满洲赫舍里康族世谱》。该家谱攀附都英额地方的希福巴克什家族,谱序中记载了希福的事迹,并称希福的侄子索尼有次子为索奈,而该家族始祖卡宜(康)奇郎“是否即为索奈公之后,颇资疑问”;“以先祖名之译音为姓氏”,因而姓“康”。卡宜奇郎的第三子达什巴、第四子招里的后人分为两派,先后驻防凤凰城,分别归入正黄旗、正白旗。该谱没有保存完整的谱系名单。而赫姓的家谱为《赫舍哩氏宗谱书》,修于光绪五年(1879),该谱较为完整,为本文讨论的重点。两本家谱在人物记载上,有重合之处。其中奉天副都统奎星保一支在两个家谱中都有记载,《赫舍哩氏宗谱书》列其世系传承,而《康族世谱——满洲赫舍里康族世谱》则记其主要事迹。

修于光绪五年(1879)的《赫舍哩氏宗谱书》,以洼尔达为始祖。洼尔达原任汉都将军(罕都将军)[39]。洼尔达兄弟九人“皆留京师护卫各处”[40],只有洼尔达被拨往奉天府,驻扎凤凰城,该家族隶属正白旗。[41]该家谱篇首记该家族的前四世,从第五世开始,将二世阿尔密、阿什他、韦合讷三人的后代析分为三卷,分别记录谱系,直至十世(光绪时期)。其中,阿尔密这一支最为兴旺,列于家谱的第一卷,且分别以阿尔密的长子北京、次子拉拉、三子拉巴为序,列为三系。而阿什他、韦合讷两支人丁不兴,分列于家谱的卷二、卷三。根据家谱,将该家族成员、所属年代、世职、任职等情况,统计在表2、表3中。

(1)第一世至第四世。据其家谱所载,该家族第一世至第四世,共计47人。

表2 洼尔达家族前四世世职、任官情况

如表2所示,自康熙年间洼尔达驻防凤凰城以来,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该家族有八旗世职的2人、武职封赠的8人(对应正三品、正四品)、在八旗任职的4人(城守尉1人、八旗协领1人、防御1人、领催1人)、兵3人、生员1人。前四世中,担任武职或有武职封号的人数为17人,占总人数的36%。

(2)第五世至第十世。洼尔达长子阿尔密的后裔(第五世至第十世)共3173人,载于卷一;次子阿什他的后裔(第五世至第十世)共850人,载于卷二;三子韦合讷的后裔(第五世至第十世)共527人,载于卷三。洼尔达的后裔中,以长子阿尔密一支人丁最为兴旺,该家谱按照阿尔密的三子北京、拉拉、拉巴分载各支脉络,见表3。

表3 阿尔密一支后裔情况

表3数据显示,清朝中期至清末,该家族6代共3173人,阿尔密次子拉拉一系的6代人丁总数最多,为1752人;其次是北京一系,为1182人;拉巴一系则为239人。从第五世到第九世,该家族各分支的人口较为稳定地增长,以第六世、第七世的人口增长率较高。

家族成员充八旗兵的,共89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8%;其中拉拉一系的八旗兵的比例最高,为3.4%;而拉巴、北京一系,都约为2%。

该家族中标注任官的有27人,生员9人,获得封赠2人。其中,八旗武官21人,低品文官3人。北京一系9人:佐领1人(正四品)、领催7人(八品、九品或无品)、委官1人;拉拉一系16人:副都统1人(正二品)、防守尉1人(正四品)、防御1人(正五品)、骁骑校1人(正六品)、领催9人、郎中1人(正五品)、主事1人(正六品)、笔贴式1人(七品及以下或无品);拉巴一系2人(领催2人)。

根据家谱的统计,该家族的入仕比例是很低的,且以担任八旗低级武官的居多。从绝对数来看,拉拉一系中的八旗兵、文武职、生员、获得封赠的人数都是最多的。这一系中,较为著名的人物是第八世的奎星保(奎兴保)、第十世的桂锳等人。

奎星保,曾任盛京满洲正红旗协领,官至盛京副都统(正二品)。咸丰初年,奎星保在盛京协领任内随僧格林沁镇压太平军。其间,禀称自己是“满洲世仆,仰沐皇恩,现在随营剿贼,念此逆匪窜扰,军需浩繁,情殷报效军饷市平银二千两以佐军需”,僧格林沁因而上奏皇帝,认为奎星保“在营打仗甚为出力,兹复报效军饷,急公可嘉。自应量予鼓励”[42]。咸丰五年(1855)正月,奎星保因“攻克连镇,生擒首逆”[43],被授以副都统衔。

奎星保二子(第九世)恩庆、恩祥二人,分别任户部郎中、刑部员外郎,奎星保之孙、恩祥之子桂锳(桂英)在光绪年间曾任保宁府知府。《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记载了奎星保之孙桂锳的履历:“桂锳,现年四十三岁,系正白旗满洲秀龄佐领下人。由贡生报捐笔贴式签分,盛京兵部行走。同治十二年二月,到部。光绪二年二月,报捐郎中,双单月先用。三年十月,补选盛京兵部郎中。六年,保送内仓监督,奉旨记名……十一年十一月,补选四川保宁府知府……十七年三月……选安徽宁国府知府。”[44]家谱也记载,桂锳的最高官职为知府(从四品)。

洼尔达家族出身行伍,虽然家族历代也有生员,但读书参加科举的相对要少。五世至十世的生员仅有9人。这与《凤城琐录》中记载“居人亦鲜读书”[45]的情况是一致的。而赫舍里氏的分支康族的世谱中,也说明该族“科第终不多觏,其以武职起家者尚属不鲜”[46]。驻防家族以八旗兵丁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凤城县志》中载,凤凰城地方“人以名望为重,喜读书,科甲绵延,登显仕者尤夥”,有溢美之嫌。

以凤凰城地方望族赫舍里氏的发展为例,可见该家族并不是非常显赫,表现为八旗任职比例较小、鲜有著名的人物、文化水平也相对不高。就人口来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家族人口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但家族成员担任八旗武官和八旗兵丁的比例并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