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受访场馆均重视且认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受访场馆普遍重视教育人员的培训工作,多数场馆开发了不同层次、形式、内容的培训项目,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培训班、论坛会议等培训项目。
几乎所有场馆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培训形式丰富、内容多元、层次清晰。
培训形式丰富。已有的培训形式包括晨训、岗位培训、集体课程培训(邀请专家、自主设计)、行业培训、馆际交流、论坛会议等。多数场馆表示会鼓励教育人员参与行业培训、馆际交流和论坛会议,但此类机会相对较少,一些场馆会将此类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作为对优秀教育人员的一种激励手段。除了国内的馆际交流,个别场馆还会定期选派员工与国际同类场馆进行一定时间的交流学习。
培训内容多元。现有的培训内容包括展品知识、课程和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讲解技能、科普表演、礼仪服务、安全应急等。已有场馆开始重视教育人员的理论培训,比如博物馆教育、观众学习的相关理论培训。个别场馆还将目前科技类博物馆中基础较为薄弱的评估工作作为培训内容,比如培训教育人员在展区里做观察记录理解观众的学习。随着科技类博物馆教育工作范畴的扩展,诸如文创产品(出版物、资源包、展教具、巡展)的开发、线上教育活动的开展、分众教育理念的深化等,相对应地产生了文创开发、科普写作、科学传播等方面内容的培训需求。
培训层次清晰。各场馆已有的培训项目既有全馆层面的,也有部门层面的。全馆层面的培训主要由人事部门负责,侧重通识课程。部门层面的培训由教育部门自行策划组织,更注重专业知识。
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已有较为清晰的培训项目计划,包括日常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外部的行业交流培训。
日常培训在每天开馆前的10~15分钟进行,内容包括普通话、形体、示范讲解等,由教育人员当中有舞蹈、形体、播音特长的人来担当培训老师。
专业技能培训由展教部门策划,聘请专家(高校教师、科普场馆专家、优秀的一线教育人员)担任培训老师。在场馆运行淡季举办,每年3月、6月、9月、11月的周一、周二闭馆时进行集中培训,要求全员参加。培训的内容包括课程设计、学科基础知识、讲解辅导、科普剧创作、馆校结合培训、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外部的行业交流培训,包括组织教育人员到其他场馆参观学习,选派教育人员参加博物馆、科技馆系统举办的培训班,鼓励教育人员投稿参加行业组织的论坛、会议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