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执行力,让人生大有不同
病理测试:你是否反复纠结?
每个人都知道时间的宝贵,也时常告诫自己要学会珍惜,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刻。
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又活得麻木,根本意识不到时光正在悄然流逝。就像房间里明明挂着时钟,嘀嘀嗒嗒的声音从未停止,可我们还是会习惯性地忽略这种声音。
看着书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你总是迟迟不肯动手去做,非要等到“deadline”才开始临阵磨枪。面对老板布置的任务,你同样会拖到最后,并且告诉自己:我的时间还很多!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训言:“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不要将今日之事拖延到明日)。”
很多人身上都有拖延的“毛病”,它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成为阻碍我们成功的“绊脚石”。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经说过:“永远不要把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它吧!”我们看到那些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的人,往往是最不会珍惜时间的人。他们事事拖延,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行动力。
在山姆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经常对他说:“快,把你的帽子扔过栅栏,不要往后拖延!”
这是山姆和爸爸之间的“暗语”,意思是说:“当你面对一道难以翻越的‘栅栏’,并且打算退缩的时候,赶紧把自己的帽子扔到栅栏的另一边去。这样你就不得不强迫自己想出一切办法翻越栅栏,而且,不管你有多么不想做这件事情,都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山姆的爸爸原本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镇上,20岁的时候他突然打算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奋斗。于是他来到了堪萨斯州。当时,他唯一的财产是一条破旧的小船。
为了能够养活自己,他干各种各样的脏活、累活,可是,最后却没有领到工钱,还被几个小流氓打了一顿。面对这样的窘境,山姆的爸爸也想过乘坐小船返回自己贫穷的家乡。可是他明白,那样就意味着自己将永远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于是,他决定留下来。他不仅继续努力找工作,还把自己的小船卖掉了。那时他没有了任何退路,只能前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在堪萨斯州站稳了脚跟。后来,他告诉儿子山姆:“如果你没有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把自己逼到绝境上去,当你面对不得不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了一种选择,那就是马上行动起来,一刻也不能拖延。”
很多成功人士都将“绝不拖延”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他们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心理学家将拖延症定义为一种自我调节失败行为,也就是在能够预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拖延症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长期拖延后会出现强烈的自责与负罪感,还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并且伴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如果拖延症出现在管理、决策等重大问题上,比如重大的决策拖延、处理危机的拖延、解决问题的拖延等,则会造成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
由于拖延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做了无意义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拖延是由于懒惰贪玩造成的,其实它并不是这么简单。
对于拖延者来说,他们的内心会纠结于很多事情,在面对内心的焦虑时,他们又会无意识地采取拖延行为来逃避,甚至可以说拖延是一种在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内心的冲突及焦虑的手段。这样一来,他们就陷入了“焦虑→拖延→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因为拖延而产生焦虑,又因为焦虑而拖延。
你是不是也被拖延症控制着,总是让自己处于反复纠结的状态中?下面,你可以做一个关于拖延症的病理测试,请如实回答每道题,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不得分。你可以用笔做好记录,看看自己是否患有拖延症。
1、在学习或工作中,你是否总是选择那些容易完成,但是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事情拖得越久?(“是”得1分,“否”不得分)
2、每天上班的时候,你总是忍不住在网上瞎逛,直到快下班时才开始工作?(“是”得1分,“否”不得分)
3、明明白天就能做好的事情,非要拖到晚上才做?(“是”得1分,“否”不得分)
4、不懂得时间管理,也没有为学习或工作制定过计划?(“是”得1分,“否”不得分)
5、每次当老板询问工作进度时,你总是说“快好了”?(“是”得1分,“否”不得分)
6、很难立刻行动起来,一定要把事情拖到自己认为最佳的时刻才开始行动?(“是”得1分,“否”不得分)
7、平时都很懒散,很多事情都想着明天再做?(“是”得1分,“否”不得分)
8、本来应该做事情的时候,脑子里却突然冒出诸多想法,然后就先做其他的,稍后再重新开始?(“是”得1分,“否”不得分)
9、习惯等待,总想等到全部细节都思考全面的时候再去做?(“是”得1分,“否”不得分)
10、一件事情越做计划越复杂,最后彻底绝望,于是,将计划取消或者无限期地推迟计划?(“是”得1分,“否”不得分)
11、身边从来不缺少零食,在学习或上班的时候总是在吃零食?
(“是”得1分,“否”不得分)
12、时常因为时间紧迫而草草了事,最后被老板责怪?(“是”得1分,“否”不得分)
13、无论别人怎么催促,自己都不慌不忙?(“是”得1分,“否”不得分)
14、在团队中,自己总是被孤立的那个人?(“是”得1分,“否”不得分)
15、从来不会主动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是”得1分,“否”不得分)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病理测试的结果:
0~4分:你的拖延症还很轻微,所以要提高警惕,努力杜绝拖延行动的出现。
5~11分:你患有中度拖延症,而且拖延已经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为了改掉拖延的现状,你必须拥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和行动力。
12~15分:你的拖延症已经很严重了。因此,你必须重新进行自我审视,给自己制定克服拖延症的计划,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教心理医生。如果你很不幸地患上了拖延症,甚至已经“病入膏肓”了,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拖延只会让时光悄然而逝,只有马上行动,人生才会有大不同!
拖延症的标志: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
人类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偷懒,能够拖延的事情就尽量拖延。不过,每个人在拖延方面所表现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却不一样。
有的人是纯粹追求休闲享受,甚至懒惰成性;有的人是拖延困难或不喜欢的事情,而去完成有趣轻松的事情。
拖延症可以分成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两种。一般而言,拖延症只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以及自我设限的不正常行为,并不是一切拖延行为都是有害的。普遍意义上的消极拖延是指总是不能快速采取行动,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而积极拖延则是故意做出拖延行为。积极拖延患者会喜欢高压之下的工作,他们总会故意拖延到最后才开始行动。
虽然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在控制时间、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方面却截然不同,积极拖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接近非拖延症。
现在,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拖延症患者。
我和朋友小雷聊天,得知他患了严重的拖延症。小雷毕业于中文系,写得一手好文章,以前在大公司里做文员,后来转入新闻行业。随他一起“转业”的还有严重的拖延症。有时候收到一篇写稿子的任务,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再拖延了。
可事实上,只有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坐下来开始写稿,结果没过几分钟,又觉得没有灵感了。
为了寻找灵感,他玩会儿手机,看会儿网页——如果正好看到一个搞笑的视频,还不忘转发给亲朋好友。在大笑之余,睡意又来了,结果只能怀着“罪恶感”躺到床上。
这时他还不忘告诫自己:“明天一定不能再拖延了!”然后明天又重复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直到编辑催上门了才将稿子草草写好。可想而知,稿子的质量好不到哪里去……
其实,拖延症不仅仅是现代人的“通病”,很早以前就有这样一首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一心收束待明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拖延者的姿态。很多人是经不住诱惑的,拖延症患者更是如此,特别是娱乐方面的诱惑。比如,当一个人认真工作的时候,如果身边的人都跑去参加派对了,那他很可能会受到诱惑,从而无心工作。
如果一项任务的完成时限过长或过短,都有可能会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比如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做出某个决定,出于时间上的压力,你就会督促自己尽早做出决定。如果时间上比较充裕,那么就有可能久久拖延而无法抉择了。
另外,任务的难易程度同样可能导致人们出现拖延行为。如果一项任务所涉及的方面太广,内容又十分复杂,人们就可能会通过拖延行为来推迟或者逃避。
这些都是拖延症患者的外显行为。
有人更加明确地指出,拖延就是“懒”,不需要其他烦琐的描述。
年轻人还有两种最典型的拖延“症状”:一是内心纠结于做与不做,直到筋疲力尽,始终没有做好决定;另一种是表面上风风火火,好像做了许多,事实上做的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最重要、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却抛之脑后,一拖再拖。
很多拖延症患者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假如工作任务十分紧迫又无从下手,内心就会十分焦躁,可是,如果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任务,内心又会立刻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因为暂时摆脱了压力,即使拖延也会让人感到无比轻松,就算只有几分钟也是美好的享受。
拖延症患者时常会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也是他们的内隐心理。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拖延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短暂的放松之后,工作仍然要去做,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招来老师的气愤、上司的怒火、同事的冷眼、客户的催促,等等。
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有的事情必须要去做,却仍然选择拖延呢?
有人习惯于自我设限,在真正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在心里设置各种障碍。
人生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当你把问题看得无限大时,就再也没有能力去解决它了。而懂得突破自我的人,从来不会给自己设限,再大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都是小事。所谓自我设限,就是外界没有限制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却竖起了“高墙”,阻碍自己的行动,从而固步自封,不敢有任何逾越。
你人生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往往就是心理上为自己设置的高度。很多看上去难以完成的任务,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困难,所以,没有必要自我设限,更不用为此拖延。
拖延症也是一种自我的反抗行为,由于反抗自我而导致一拖再施。
一个人想要独立思考是很困难的事情,附和随从使人变得平庸,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区别于众人。不过要反抗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反抗成为我们潜意识中一直想去做的事情。如果说听从老板的安排,按时完成任务就是一种顺从环境的表现,那么,拖延行为足以告诉众人,你有多么的与众不同。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想让自己的言行尽量和大家一样;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不被环境所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丹·艾瑞里说:“直到今天,我还没碰到一个从不拖沓的人。遇见麻烦就往后拖,‘明日复明日’的现象随处可见,无论我们怎样痛下决心、自我克制,一次又一次痛心疾首地矢志自新,但是克服拖沓恶习实在太难,难得无法想象。”
可见,一个人对于自我的坚守与反抗都深植于内心,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改变的事情。
拖延与完美主义存在正相关,所以追求完美也会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
完美主义者也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积极完美主义者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决策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消极完美主义者则会通过拖延行为来逃避失败。
如果你只是无所顾忌地追求完美,那么焦虑与受挫早晚会找到你。
心理症结带来的“人生末日”
有这样一则讽刺笑话:“人的拖延症是治不好的,如果哪天治好了,这天就是世界末日。”
尽管笑话的讽刺性十足,也略显夸张,不过也切实说明了拖延症的严重。如果一个人养成了事事拖延的坏习惯,就等于给人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这种灾难长期积累,无异于世界末日。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时间判断失误”的经历,明明感觉还有很多时间用来完成工作,可是一转眼时间就不够用了,于是只能加班加点地熬夜,为自己的拖延行为买单。
于是,主客观时间意识的偏差,成了很多人出现拖延行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古希腊人认为时间有两方面——钟表时间和沉浸时间,而钟表时间之外的时间才有意义和价值。现代人对于时间也有类似的区分,也就是所谓的“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是不可更改的,一般用日历或钟表来衡量,比如,我们都知道每年会有一个2月14日情人节、电影在6点30分开场、课间休息时间为10分钟。如果你错过了这些时间,就会错过表白、错过开场、上课迟到。这些时间都是可以预知的,可以量化的。
“主观时间”是指我们对于时间的预知与判断,是不可量化的,也是无从比较的,是我们对于钟表之外的时间的经验。有的时候,我们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有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就像蜗牛在爬行一样。
难怪有人会说“忧伤的日子如此难熬”,而有的人会说“快乐的时光都是短暂的”。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说:“人们是参照基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坐标来感知时间的。如果你只是局限于其中某一个时间坐标,那么,你的生命观就会发生偏差和受到局限。那些可以在三种不同的时间坐标参照中保持平衡的人最有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也更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那些主观时间判断有偏差的人,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时间总是很宽裕的。当他们感觉到时间紧迫时,通常已经来不及了。
小刘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时间不等人啊!”
3天前,老板让小刘做一个重要方案,这对小刘来说并不困难。“有3天的时间,足够了……”小刘认为自己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做好方案,所以并不着急,反而是和女朋友约会更重要一些。约会完了他又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组团玩游戏,基本忘了做方案的事情。
直到第3天,不得不去做的时候,他又觉得困倦。这时收到信息提示,一款新游戏正在公测。
小刘心想:“方案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这款游戏我却等了好几个月,肯定是游戏更重要一些咯!”于是,他马上下载游戏,一玩就是一天,完全忘了时间正悄然流逝。
凌晨两三点的时候,游戏任务终于做完了,可哪里还有精力做出完美的方案呢?
第二天,小刘到公司,将熬夜做出来的方案交给老板。
老板一看就不开心了,生气地说:“这是什么狗屁东西!”小刘只好低下头,红着脸说:“我回去重做……”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提醒自己:“工作中必须快人一步,并且要交出最好的工作成果。”可现实却往往出人意料,很多人都喜欢在工作中偷懒,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拖延行为。这类人通常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从而让自己的信誉受损,让上级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及态度,最终影响到自己的事业。
你也有过这样的拖延行为吗?在快到工作或学习的完成期限时,才开始竭尽全力地挑灯夜战,虽然临阵磨枪的行为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可是质量却无法得到保证——匆匆上交的作业总是笔记潦草,草草了事的方案也是漏洞百出。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心理学家让一群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在不规定时间的前提下,小学生足足看了8分钟,而在规定“5分钟内必须读完”时,所有的小学生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就读完了。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拖延症的另一个特征:对于不用马上完成的任务,拖延症患者总是习惯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再去努力完成。
这种行为反映了人类的拖拉倾向,在完成某个任务时,总是抱着“能拖就拖”的态度;在不能拖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努力去完成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留意身边患有拖延症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并不缺乏做事的能力,只是习惯性地放慢了执行速度而已。一般的拖延症患者很容易分散自己的精力,也很少采取现实行动,不过他们并不缺乏专心做事的能力,只是他们习惯于拖延,甚至在拖延的过程中忘记了自身的能力,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拖延的可怕性,也不了解自己的拖延行为。
这便是拖延行为的最初表现,就像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婴儿一样。
那么,现在你应该认真地问自己:“我知道自己有拖延的行为吗?如果有的话,这些拖延行为产生于哪里?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后果?”如此的自问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拖延症就像一种“慢性病”,会直接导致各种心理症结的出现。因此,当你意识到自己患有拖延症的时候,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不要等到“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才痛惜呼喊:“我的时间都去了哪里!为什么我没有早早地努力!”
当然,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更不会有人同情你。你只能把握现在,立即行动起来。
懒人效应:明天再做也不迟
懒散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慢条斯理,像一只慵懒的小猫。只不过,小猫随时可以躺在阳台上享受阳光的爱抚,可以睡在花丛下无人打扰。你却无法拥有这样闲适的生活,甚至如果不努力工作就不会有好的生活。“懒人”总以为自己的人生还很漫长,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挥霍,为什么要急于现在呢?等到明天、后天,等一周、一个两月之后再去做也不迟啊!
你以为自己的时间还有很多,却不知在屡屡遭遇时间的“盗贼”。
很多时候你都在思考:“我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可是又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复。
当你渐渐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想要好好珍惜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当你努力地工作,希望再做更多事情的时候,却发现一天的时间就那样匆匆而逝了。
诗人科顿写了这样一首关于“拖延”的现代诗:
明天?你是说明天?我不要听。明天是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它用虚假的许诺、期待和希望,大量剥削你的财富。它开给你的是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在亘古不变的时间长河中,明天是个永远都找不到的狡猾家伙,只有傻瓜才会对它念念不忘、情有独钟。
智者从来不会相信所谓的明天,也从来不屑于同津津乐道明天的人们为伍。
诗人科顿将“明天”描述得有声有色,“明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单位,而变成了一个更广阔的时间概念,可能是下一分钟,可能是下一个小时,也有可能是一天之后或者很久。
“明天”确实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词,它的外表如此华丽,随时被人们挂在嘴边,随时出现在各种场合。其实,我们每天都有事情要做,而将一切今天可以做的事情延后到“明天”的情况,都可以称之为“拖延”。
只有“懒人”还在等待明天,而无法将今天紧握在手中。
你有自己的梦想和憧憬,可是真正为了梦想而付出的行动又有多少呢?
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的行动拖延至“明天”,那么再简单的憧憬、再容易实现的梦想,也会变成海市蜃楼。或许这些“鸡汤”你早就喝过了,甚至会感到厌烦,可你就是做不到。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早就提出过“知行合一”,也就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止”,简单点说就是:知道了就去做,知道了又不做和不知道有什么不同呢?
那些整天念叨着“今日事,今日毕”的人,是不是真正做到了“立即行动起来”呢?
很多人害怕“今日事,今日毕”,因为“立即行动”就意味着失去当下的“自由”。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是一种“强制性”的任务,所以他们更喜欢“今日事,明日毕”,并且为自己找千万种理由——我真的太累了!工作任务太繁重!我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生活!反正任务不着急……这种喜欢给自己寻找理由的人随处可见,他们习惯了这样的逃避,并且依赖于这种阿Q式的精神支柱。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那些总是在抱怨时间不够用,或者付出的努力都变成瞎忙的人,都不懂得时间是成功的第一基础,想要充分地利用好时间,就要学会立刻行动,绝不拖延。
当你有了真正的行动之后,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不止于此。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机遇都如昙花一现。总是等待明天的人,只会让机遇白白流失。
机遇要如何把握呢?古人的回答是“疾而有节”,意为把握时机需要恰到好处,该快的时候要快,该慢的时候要慢,千万不要冲动或者犹豫。简单来说,把握机遇和乘车是一样的,这一班车来的时候如果没有挤上去,就不知道下一班车何时会来。
有的机遇把握好了,你就是人生的赢家;有的机遇你错过了,注定一成无事。
海岛上生活着两位渔夫,一胖一瘦,两人都靠捕鱼为生。他们每天同样早出晚归,去海边捕鱼,最后的收获都挺不错。他们将捕到的鱼拿到市场上去卖,可是最后的收益却各不相同——胖渔夫总是以快的速度把鱼卖完,赚到的钱也多;瘦渔夫则恰恰相反,他的鱼总是卖不出去,赚到的钱也少。
瘦渔夫感到十分困惑,于是问胖渔夫:“我们每天一同出海捕鱼,捕到的鱼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差不多,为什么你能够卖得快、赚得多,而我却不能呢?”
胖渔夫笑了笑,说:“鱼的质量虽然很重要,但是好的卖法却能让你事半功倍。你在卖鱼的时候总想卖出一个好价钱,总是不肯轻易出手,最后鱼都不新鲜,只能以最低的价钱出售。而我总是在第一时间将最新鲜的鱼卖给挑剔的顾客,虽然他们很挑剔,却值得花大价钱,等鱼的质量降低一点之后,我又将它们卖给普通顾客。其实,我只是抓住了卖鱼的最佳时机,所以才能够比你卖得快,赚得多……”
瘦渔夫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终于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人生好的机遇很难得,一旦错过便很难再拥有。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瘦渔夫一样,由于不懂得把握卖鱼的好时机,所以才卖得慢、赚得少。
生活也是如此,你想要成功,除了靠努力和天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只有学会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才能造就真正的成功。
而那些只知道等待“明天”的懒人,永远无法将机遇牢牢握在手中!
战胜拖延,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改变
在《西游记》里,每当有妖怪抓到唐僧之后,小妖们都会问:“大王,咱们什么时候吃唐僧肉啊?”妖怪的回答总是:“不急,不急……”妖怪这样拖拖拉拉,导致它们最后不但没有吃到唐僧肉,反而被打死了。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拖延,否则会失去最好的时机。只要说到拖延症,可能每个人都会“脸红”,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能和拖延沾上关系,比如,信用卡的账单总是拖到最后一天才去还;穿脏的衣服想洗却一直没有动手;马上要交策划方案了,却还在玩网游、刷微博;两天便可以完成的方案,却要拖一周甚至更久……
遥远的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会出现拖延的情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所谓的“慢生活”,人个时间也被严重碎片化。那些追求“慢生活”的人,也容易出现拖延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安逸享乐是人类的天性。
有的人只有在被“逼急”的状态下才会有工作的灵感及动力。他们在“最后期限”到来前都表现得很懒散,不过他们也有压力,只是直到最后一刻才形成压力对大脑的刺激,才让他们的办事效率和创造率达到顶峰。虽然这样的刺激会给人带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过这样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一般人都无法承受。
还有一些人拥有“回避型”人格,他们严重缺乏自信,做事总是中规中矩,不敢轻易冒险,而且十分拖拉。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工作成果拿不出手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够完美,因此采用拖延的方法进行回避。
豆瓣上有人发帖讨论拖延症的问题,没想到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大家都在帖子里讲述自己的拖延症,或者身边的人是如何拖延以及如何与拖延症对抗的。最后,网友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拖延症对抗小组”,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分享经验。
有一位女大学生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导师的帮助下克服拖延症的:临近毕业时,她有一篇论文必须要完成,可是拖了好几个月也只字未动。导师知道她的情况后,对她说:“你先不要管自己写出的论文会有多差,以‘最差’的标准去写,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她按照导师的方法去行动了,原以为会“最差”的论文,竟然让自己很满意。于是,稍微修改了一下就交给了导师。当然,这篇论文离导师的要求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导师要求写10页,而她只写了8页。
面对这样的情况,导师又对她说:“你每天多写10分钟,还是以‘最差’的标准去写。”
这一次,她仍然坚持去写了,而且毫无心理负担。最后,当她将写好的论文交给导师时,导师赞赏地点着头,并说:“不错!不错!”
很多人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方法来杜绝拖延行为,不过最后取得的成效都不明显。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追求完美会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那么,想要走出拖延的恶性循环,就必须更加理性地对待“完美主义”。就像上面那位女大学生,当导师让她以“最差”的标准去写论文时,她便逐渐克服了自己的拖延症。你知道人在什么情况下最不容易出现拖延的行为吗?当然是在计划周详的时候。
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拖延的行为,因为人盲目奔跑时会随时害怕跌倒。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盲目地跌倒,也不想一直拖延,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你最好给自己制定一个周详的计划,将自己的追求与喜好进一步分解,将每一个选项的细则都思考到位。这样做就能让你的行为始终不会偏离你的计划,也让你稳步靠近自己的预期目标。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执行与不执行。比尔·盖茨说过:“当你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马上就去做!”行动起来,就是已经不再拖延,而且,当你行动起来之后,会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也许只是一个思想或观念上的转变,就能让你豁然开朗。
无论想做什么事情,想完成怎样的目标,都不应该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了以后再开始行动,否则你只会永远处于等待和拖延之中。
失败者虽然拥有近乎完美的计划与实施步骤,却会因为拖延而停滞不前。
有的人拖延只是不懂得抓住重点,将精力都用在了小事情上面,而忽略了重要的事。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富人虽然少,可是他们却掌握着大笔的财富;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很多,可是成绩优异的就那么几个。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心理学家称为“80/20定律”。如果能够善于运用这个定律,就能够很好地克服拖延行为。如果你总是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不重要的地方,那么,即使你投入了80%的精力,最后也只会有20%的回报。所以,你必须知道一个道理:时间都要用刀刃上,集中精力在20%的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收获最大的成功。
如果懂得利用“80/20定律”,懂得抓住任务的重点,那么,拖延行为也就不容易出现了。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所以你也要学会犒劳自己。
当你完成一项重大的任务后,或者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之后,要学会犒劳一下自己,这可以鼓励和推动你以后做事的积极性。
这种犒劳可以是度假,可以是一顿美味的晚餐,甚至可以是一次旅行……
只要将自己的任务与相关的犒劳联系到一起,你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任务上去,也有动力去面对整个事情,而不会再出现拖延行为了。
当拖延变成一种习惯时,记得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改变。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会在“21天养成一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会建立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还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神经元模式。
神经回路连接得越紧密,行为习惯化的程度就会越强。一般说来,一个习惯对应的神经回路不可能突然就消失,比如拖延,虽然我们尽量去改变,可是仍然会重复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决策。
所以,你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让新的神经回路慢慢战胜旧有的习惯,只要懂得坚持和循序渐进,就能够打败拖延行为。
颓废的病因:对惰性的服从
冬天天气寒冷,我们赖在床上,连起床都拖拖拉拉;手头的工作太多时,我们总是想着最好能够留到明天再做,或者直接推给别人……
懒惰就像生活中的“捣蛋鬼”,有它存在的地方,生活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一片狼藉。它无情地抹杀了我们积极和勤劳的一面,让人在无限的拖延中忍受着散漫的生活。
懒惰的人拥有的最大恶习就是拖沓,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明天的工作拖到以后,这样的工作态度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在应该拼搏的年纪,就不应该颓废,否则你只会裹足不前。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惰性行为是人的一种劣根性,惰性行为在我们生活中也十分常见。
比如,有的人总是认真勤劳地工作,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力;而有的人却总想着天上能掉馅饼,不想工作,事事拖延——这就是被惰性所控制的人。
心理学家将人的惰性分成两种,一个是行为上的惰性,另一个是思想上的惰性。
行为上的惰性比较容易被察觉,要克服也比较容易,只要发现自己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行为上有“偷懒”的现象,只要进行相应的纠正就可以了。
思想上的惰性更加可怕,它就像慢性疾病一样,在无形中给人们带来致命的伤害。我们看到,有人表面上整天都在忙碌,似乎一点也不懒惰,可这种人收集信息后却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了也没有立刻采取动,由于缺乏正常的思考,这些人的大脑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有的人工作好几年了,水平一点也没有提高,由于惰性行为的影响,他们没有实现自我突破,也没有进行自我约束。
人的惰性行为很多时候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外部环境“允许”,人的惰性就会越明显,相反,如果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人的惰性就会减小。
比如,有的人家庭条件不错,他们可以靠“啃老”生活,因此,他们可以不用工作,整天无所事事;而有的人却没有这样的环境,他们的家庭条件较差,如果不努力工作就无法获得满意的生活。这样的制约让人的惰性行为有所减弱。
小时候听过一个关于懒人的故事。
这个懒人名叫兰东,人品不坏,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懒洋洋的。年轻的时候,兰东躺在一棵李子树下,望着满树熟透的李子,想吃又不懒得去摘。于是,他张开嘴巴,躺在树下一动不动。一位牧童经过,问兰东怎么了?兰东说:“我在等李子掉进我的嘴里。”牧童见兰东很可怜,熟透的李子掉了一地,有很多砸在他的脸上,就是没有一个掉进他的嘴里,便用脚趾夹了一个李子扔进他嘴里。兰东一边嚼着李子,一边问:“你怎么用脚趾夹,而不是用手捡呢?”牧童不以为然地说:“我懒得弯腰去捡了。”兰东长大后,变得越来越懒,每天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的妻子也拿他没有办法。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兰东的懒惰也变本加厉。
平时,兰东就躺在床上,什么事都懒得去做,甚至连手指都不愿意动一下。
有一次,妻子要回娘家几日。临走时,将一个饼用绳子拴好,系在兰东的脖子上,足够他吃好几天。
妻子安心地在娘家玩儿了几天,等她回到家里,发现兰东已经饿死在床上了。
原来,挂在兰东脖子上的饼只被他吃了小部分,也就是他面前能够吃到的那一部分,其他地方都没有动。妻子知道,一定是兰东懒得连头都不想转动一下,所以才活活饿死了。
虽然兰东的故事充满了讽刺性,不过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对于惰性的服从。
懒惰会成为工作上的“拦路虎”,让人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让人变得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让人无休止地懒下去。
也许我们可以故作轻松地欺骗别人,可懒惰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古罗马皇帝在临终前留下遗言,用来告诫罗马人:“懒惰只是一种借口,现在就开始勤奋工作吧!”当时,罗马帝国被大批的敌军围困,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罗马人记住了这句遗言,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懒惰。那时,每一位从战场上归来的将军,都会去田间干活,而最受罗马人尊敬的工作就是农业生产。
正是由于罗马人的勤奋,使得古罗马帝国不断强大。不过,当罗马人拥有的奴隶和财产逐渐增多时,他们觉得可以不必再勤劳耕作了。
古罗马帝国也因此走向衰败,懒散导致了罪犯增多,腐败随处可见。
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勤劳而壮大,因为懒惰而走向了灭亡。
懒惰会让人变得颓废,会让人生走向灰暗,会让人越来越远离勤劳。
世界上所有成功者,都知道懒惰的可怕,他们会在懒惰摧毁自己之前,先克服懒惰。
其实,所有的惰性行为都是因为主观上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出现惰性心理时,通常会有以下这些表现:
很想做某件事情,可是却一直没有行动起来;在做事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更吸引你的事情发生,就会顾此失彼;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只做了一部分,再努力就可以完成时,却选择了放弃;你可能觉察到了拖延的害处,可仍在拖延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一拖再拖,到最后一事无成。
你必须学会时间管理,安排好时间,让惰性无法滋生。
人的惰性行为与生活和工作上的散漫分不开。所以必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将每一份工作的完成时限都计划好,避免出现拖拖拉拉的行为。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一样,可是每个人的精力却千差万别。怎样才能最高效地利用时间,这就是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的身体机能也会发生各种变化,如何发现并且利用最高效的时间段,这是时间管理课程中最重要的一课。美国最著名的时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资源便是时间,除非你能够让它发挥最大的功能,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当你养成勤劳的习惯时,惰性行为自然会烟消云散。
一个人在勤奋做事的时候,行为和意念都是统一的,类似懒惰这样的消极行为一般都没有潜入的机会,更不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勤奋努力的同时,你最好运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自我肯定,比如,你可以说“我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勤奋的人”,而不能说“我再也不偷懒了”。这样的自我暗示能够给你积极的力量,让你克服拖延与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