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点一点拼搏出的光芒,一天一天积累出的人生
进取的境界:让自己更出色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有幸运的,也有糟糕的,这就是所谓的生活。
生活不会特意排挤某个人,也不会给某个人特别的恩赐。可是,面对生活所给予的这一切时,每个人的心里却又有着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排挤”时,往往一蹶不振,好像全世界都亏欠他一样。有的人却能够不断进取,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拥有什么样的技能,都应该争取让自己更出色。这便是进取的境界,在竞争中永远没有最出色,只有更出色。
多年以前,一位年轻的女子进入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正式踏入社会,打开全新人生的第一步。为此,她很激动,也默默地鼓励自己:“要加油!要做好这份工作!”
可万万没想到,老板居然安排她去清扫厕所。这样的工作恐怕没有人愿意做,而且,她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粗活,皮肤细腻,又有一点小洁癖,她能够做得下来吗?清扫厕所时,无论视觉、嗅觉,还是体力,都达到了她的极限。
当她用白嫩的手拿着马桶刷伸向马桶时,她的胃里开始翻江倒海,恶心得直想吐。
上司对她的工作要求又特别高,不止一次对她说:“要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知道“光洁如新”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自己并不适合清扫厕所这份工作,更达不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要求。
这时,她觉得自己面临着一次选择,是继续坚持,还是毅然放弃呢?她的好胜心极强,当然不想就这样轻易放弃,哪怕仅仅只是一份清扫厕所的工作。当她犹豫不决时,一位老同事出现在她面前,帮助她摆脱了困惑与苦恼。而且,这位老同事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她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只见老同事跪在马桶前,一遍又一遍地清洗,直到马桶变得“光洁如新”。
老同事已经是酒店的经理了,也算一位有身份的人物。他洗完马桶后,对她露出一个温和的微笑。这让她感到十分震惊。
老同事对她说:“以前我也是清洗厕所的,那时我告诉自己,哪怕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从此,她痛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最出色的那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终于能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达到上司提出的“光洁如新”的标准了。她也因此走向了人生的第一步,不断进取,向成功进发。
几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她由一名洗厕所的工人,变成了日本的邮政大臣。
她就是日本的传奇女子——野田圣子。
野田圣子的成功,不仅仅源于强烈的敬业心,还有对人生坚定不移的态度。在老同事的开导下,她下定决心,“哪怕一生清洗厕所,也要做一名将厕所洗得最干净的人”。这也是她在之后的人生中所坚持的信念——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得最出色。
假如你不能成为太阳,就做一颗明亮的星星,在黑暗中发出自己的光芒,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劲松,也要努力做好一棵小草,为山谷增添一抹绿意。
一个人能否成为最出色的那个人,通常取决于他的自我评价。
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是阳光积极、自信勇敢的,他们便会在自己的心中看到一个进取拼搏、努力向上的成功者形象。这样的人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会告诉自己“我一定行,我肯定能做到最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心像”理论。它是我们思考问题、行为做事的一种心理依据。它会受到一个人过往经验的影响,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拥有正面心像的人,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够泰然处之。
在这个“快者为王”的时代,出色的人往往能够快人一步。
拿破仑说过:“我的军队总是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那是因为我的士兵总比敌人早到5分钟。”如果能够比别人快一步,就能够更早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哪怕只是快5分钟,也能够最大程度地靠近成功。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把握住时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谁就是人生的赢家;谁能比别人快一步,把时间的功用发挥到极致,谁就拥有了做决策时的主动权。
思科总裁钱伯斯提出一个著名的“快鱼法则”,他在谈到现今经济的发展规律时说道:“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如果你是一条“慢鱼”,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快自己的速度,否则只会被身边的“快鱼”吞食。想要取得进步与成功,就要学会快人一步。那些能够将竞争者“挑落下马”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绝招可言,他们只是在竞争者出手之前就已行动,在时间上比竞争者快了一点。
无论你打算做什么,都应该努力把事情做得出色,这样才能够挑战自我,持续进步。
做好每件小事,便是在成就一件大事
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如果你无法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无法将最平凡的小事做好,你的人生之路将越走越狭窄。
古人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你肯定学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在你的生活、学习、社交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中,细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正如漫长的人生是由一个个短暂的“今天”组成的,任何成败得失也都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
白隐禅师晚年有一位得意弟子名叫蛾山禅师,他的思维十分活跃,对于禅理的领悟比一般人高很多,而且能够巧妙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白隐禅师当年的影子。时光一点点消逝,蛾山禅师也渐渐步入晚年,不过他仍然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天,阳光正好,他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棉被,累得大汗淋漓。路过的香客看到了,便问:“您不是鼎鼎大名的蛾山禅师吗?如此德高望重,还有那么多弟子,为什么这些小事也要自己亲手去做呢?”蛾山禅师微笑着反问:“我现在老了,不做点小事,还能做什么呢?”香客说:“您可以打坐、修行啊!那样不是轻松很多吗?”
蛾山禅师仍然微笑着反问:“你认为修行就仅仅只是念经、打坐吗?当年佛陀为弟子穿针、煎药又算什么呢?做小事情也是修行啊!”
香客面露愧色,终于理解到禅理无处不在,甚至隐藏在一些小事情中。
正如峨山禅师所说,生活中处处有禅,做好小事也是参禅必不可少的法门。
世间所有大事都是由小事累积而成的,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恰恰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什么是细节?细节是细致微小的环节或情节,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细节是转动链条上的扣环,是参天大树上的枝叶,是广阔田野上的新芽……
由于细节过于微小,所以经常会被人们所忽视,或者被嗤之以鼻。细节因其“细”,也经常让人感到烦琐,让人不屑一顾。不过,很多事情的成败又总是受到细节的影响。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有可能让精心构筑起来的“大厦”在瞬间轰然倒塌,让人在微不足道的地方功败垂成。如果能够在规划人生时,重视一点一滴的小事,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那么就能够建立起成功的阶梯。
有的人抱着远大的理想,因为想成就“大事业”,想做“大事情”,所以总想一步登天,对于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却不屑一顾。他们做事情总是“挑大弃小”,好像只有“大事情”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小事情”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其实,细节上的小事情,才是真正锻炼人的地方,只有做好每个细节,将每个细节所涉及到的知识及技能掌握好,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在遇到重大的决策时,才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如果每天都吵着要做“大事情”,要做那些“有挑战”的事情,可是,当这些事情真正放在你面前时,却不一定能做好。或许很多人都忽略了细节中隐藏的巨大机会,这也是成功者与失败者所存在的差别——前者不管做什么决定都力求做到最好,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后者却只想着做“大事”,在细节上不断出现问题。
养成一种习惯:小事全力以赴。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养成凡事细心的好习惯,才能拥有细腻的性格,才能成为优秀的决策者。
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讲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说:“魔鬼藏在细节中!”他还指出:如果对于某个细节把握不到位,那么,不管你的设计多么宏伟壮观,都算不上一件好的作品,因为细节上的马虎会毁掉一个宏伟的规划。
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人做事情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变成一种习惯。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无数个细节的严格执行,也变成了一种习惯。
这样说来,重视细节也可以变成一种习惯,难怪汪中求先生说:“要把细节做好,第一在于认识,第二在于训练。”这就是说,要把关注细节训练成一种习惯,这样便能够在决策中游刃有余。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认真细心,即使最成功的决策者也会有麻痹大意的时候,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马虎大意的次数,让自己更重视细节,更加细心。
生活原本就是由琐碎的细节组成,而那些让人称赞的创意大多来源于细节之处。
上帝会将那些关注细节的人的眼睛擦亮,让他们从细节中发现创意,让他们的决策更具有创造力。当你的人生陷入困境,或者在面对一些全新的问题时,不妨关注一下生活中的细节,也许那些表面上看似平常的细节就能够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要做到创新,就不要一条路走到黑,开动大脑,在细节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缺少创新能力,就会被一些陈旧、缺乏创意的思维定式所束缚,这样的人不可能拥有一颗灵活、有创意的头脑,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
每一个细节里都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力量。
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也是细微处见精神的体现。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虽然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但是会影响周围人对于自己的评价。
如果我们忽略了“小节”,那么有可能会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让成功变得遥不可及。
细节就像是一砖一瓦,没有细节就无法盖起人生的高楼大厦。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即使人生之路有重重阻碍,也终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明确目标性:符合内心的渴望
努力拼搏的人总是握紧拳头鼓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是一个人的远大志向,即人生目标。拼搏并不是盲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只有确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找到自己期待的人生道路。
明确的目标会让人生变得简单明朗,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到底为什么而做,为了谁而做……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因此也有了前进的动力与激情。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次著名的长期跟踪调查,用来研究明确的目标对于成功的影响。
研究的对象是一群年龄、智力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其中,3%的年轻人拥有明确的目标;60%的年轻人拥有较为明确的目标;37%的年轻人则没有自己的目标。
调查持续了很多年,最后的结果是:3%的拥有明确目标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以及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60%的拥有较为明确目标的年轻人,则成了各个行业的成功人士,纷纷事业有成,都处于社会的中上层;而剩下的37%年轻人则没有自己的目标,他们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工作不稳定,生活也不如意。
可见,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他是否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取决于他拥有怎样的目标,甚至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是由他的目标所决定的。如果拥有明确的目标,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努力拼搏并不是埋头苦干而不知道抬头看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方向感。
这就像赛跑选手,他们都是朝着唯一的终点奔跑,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要第一个冲到终点。有了明确的方向,他们的努力就不再是盲目的。
明确的目标不仅能够让一个人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对于时间管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一个人不断向目标努力奋进时,每一分每一秒都会过得很有意义。
如果没有了人生目标,人们会变成沙漠里的独步者,苦苦寻觅也找不到绿洲。
在非洲的西撒哈拉沙漠中央,有一个名叫比塞尔的小村庄。肯莱文发现这个小村庄之前,比塞尔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封闭而落后。
而且,当地人从来没有走出过村庄。他们并不是舍不得离开那块风景优美的土地,而是在无数次尝试之后,他们仍然会回到原地。所以,当地人甚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后来,欧洲青年肯莱文来到了比塞尔,并且建议他们走出沙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位叫阿古特尔的年轻人跟随肯莱文,一直向着北斗星的方向前进,只用3天时间便走出了沙漠。原来,比塞尔处于沙漠中央,如果一个人只凭感觉走,永远都只是在转圈,他们的足迹就像卷尺一样,最终只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比塞尔村庄方圆几千千米内都没有参照物,而比塞尔人又不认识北斗星,更没有指南针,想要走出沙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年之后,比塞尔成为了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都会吸引数不胜数的游客。比塞尔人在村子中央的小广场上,设立了一个阿古特尔的铜像,因为他是比塞尔第一个走出沙漠的人,因此被视为比塞尔的开拓者。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人生也像一片沙漠,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永远无法走出去。
一个人的拼搏之旅也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在这之前的所有日子都只是在绕圈子。明确的目标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缺少目标就不会有动力,就会变得无所事事。
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不是好高骛远,对于眼前的任务不屑一顾。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算是千万丈的高楼,也是从平地而起的。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宏伟远大的目标,而应该找一些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不论你的目标有多长远,都必须经过重重的关卡,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
长远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只能着眼于手头的工作,尽快完成短期内的任务,这不但是实现最终目标所必经的过程,也能够帮助你收获足够的热情,因为长远的目标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在漫长的奋斗与煎熬中,难免会让人心灰意冷。
当工作上遭遇阻碍,当内心感到无力的时候,不妨先“放弃”自己的远大目标,从手上的小事做起,这样你就会发现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甚至在完成一些短期任务时,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很多人竭尽全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后却一事无成,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集中精力。
中国有一句古语叫:“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如果你的目标太多,就无法集中精力,更不可能将它们一个个都完成好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手表定理”:假如你拥有一块手表,你就可以准确地判断时间;假如你有两块手表,并且它们显示的时间不一样,你就无法准确判断哪块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正确的。因此也开始怀疑两块手表的准确性。
目标太多只会分散我们的精力,让我们顾此失彼,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因此,目标不能太多、太分散,只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并且为此努力奋斗。
无论你想实现怎样明确的目标,都应该符合自己内心的渴望。
每个人内心的渴望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的人却希望日子过得幸福安定。正如勇敢无畏的人渴望“刺激”和“冒险”,你内心最渴望的也许是“舒适”“安逸”“经济上有保障”……不管你的内心渴望什么,都必须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去实现它们。当你真正明白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你制定的计划才能真正的有意义。
渴望就像内心的一片磁场,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为了实现它,必须积极地思考,努力做事,将它仔仔细细地列在计划表上,脚踏实地,总会有所收获。
真正想做的事情,请不要轻言放弃
我们都知道,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个人往往要经历巨大的挫折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成功的人通常懂得从一而终,自己认定的事便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远大的目标会给我们带来拼搏的勇气和力量,并且告诉我们将会得到什么。
当我们拥有明确的目标时,就会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得到种种快乐。
假如没有明确的目标,自己便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而别人也无法帮助我们。天助者先要自助,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法立即付诸于行动。这时一切豪言壮语都是空谈。
对于正在拼搏的人来说,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完成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
制定目标仅仅是明确地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完成目标才是如何用行动去实现它。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就要从一而终,直到实现它为止。
一个人只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迎难而上,这才是成功者的个性,知难而退的话很多事都不会有希望。
著名作家保罗·柯艾略曾在《少女布莱达灵修之旅》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对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建造或者耕耘。
建造者实现目标可能要花费多年,但终有一天会完工。那时他们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亲手筑成的围墙里。在收获的同时,生活失去了意义。
选择耕耘者则需要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应对季节的变换,几乎从不歇息,他们允许人生充满不考虑未来、不考虑收获的冒险。
建造者时刻关注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时刻考虑着这样做会不会有收获,而耕耘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的人生信条是:耕耘的过程就是收获。
做建造者还是耕耘者,是每个人人生的大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探险队员都知道水壶里并不是水,而是沙子,他们还能坚持穿越沙漠吗?有时候,坚持的品质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与失败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在失败后选择了轻易放弃,让失败成为定局;有的人在失败后,却选择再试一次,这样的坚持让他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知你是否发现生活中的这些规律:登山的难度不在于刚开始攀爬的那几千米,而在于即将登顶的几十米甚至几米;走出死亡沙漠的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具有忍耐力、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那个人。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但关键是多次努力也没有成功时,还能否继续坚持和忍耐。从一而终并没有想象得那样困难,决定的事就要坚持到底。
无论你的目标多么远大,只要相信,不可能便会成为可能。
只要你内心相信,就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是所有伟大科学背后的动力。“相信就会成功”也是那些成功人士所拥有的一项基本而必备的素质。因为相信,所以更具忍耐力,更容易获得成功。
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愿意尝试,就能够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问题系统”,而人们总是感到矛盾,既向往美好的事物,又在寻找美好事物中的缺点;既渴望完美,又不断制造缺憾。人们总是用问题的眼光看待世界,总是把问题想得复杂,以为只要把问题解决了,很多事就会变得美好起来,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此,你必须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要留心自己拥有的,心中存有积极的能量,如此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不幸,自己比想象中优秀。
同样,很多看上去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变得有可能,甚至可以去实现。
怀疑自己的人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就算他的脚步仍然朝前,可是内心早就驻足了。
怀疑自己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劲敌,在培养忍耐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战胜它,而不是被它所影响。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事件产生的后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理解和态度等。简单地说,一件事情是否成功,都和人的心态有关——如果你相信自己,努力行动起来,可能很容易获得成功;相反,如果你怀疑自己,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那么失败的结局可能早已写好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面对两堵墙,一堵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一堵是内心的局限与退缩,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做到”。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好好利用忍耐的力量,就能够在失败中获得经验。
失败的时候,最好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命运”,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辈子都碌碌无为,他们对于自己之所以平庸的解释不外乎是“运气不好”“命运坎坷”等。
这样的人像是幼稚的小孩,只得到别人的同情。由于他们自己想不通这一点,所以一直没有找到让自己更进步、更坚强的突破口。
如果现在的你正被一些负面情绪所困扰,那么,请你想一想以色列前总理戈尔迪·梅厄森说过的一句话:“相信你自己。你创造的自己能够使你一生与快乐相伴,并煽动可能存在于内在微弱的小火花迸发成成就的火焰,来充分发挥你自己。”
它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找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茶水哲学:沸水茶和冷水茶
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人是茶叶的话,命运就是一壶温水或沸腾的开水。茶叶在沉浮之间释放了怡人的香气,生命也因挫折与坎坷散发出力量。
常听身边的人说:“这个世界太残酷了,想要成功,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所谓“狠”,并不是虐待自己,而是一种自我提高的生活态度。我们要更加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并且懂得如何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只知道自怜、感伤、退缩,又怎么去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呢?恐怕这样的人只是温室里的小花,永远活不出自己的精彩。只有对自己狠一点,勇敢地去经历各种困境与磨难,才能让人生如茶叶般释放出清香。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只能依靠自己。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学历与资历,这些都不足以致命,关键是他们不愿意对自己下“狠”手,只愿享受当下安逸的生活,甘愿屈服于命运。
一位年轻人生意惨败,心灰意冷地来到普济寺,找到老僧释圆,十分沮丧地对他说:“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人生如此苟且,有何意义呢?”
释圆见年轻人愁眉苦脸,很有耐心地听他倒完苦水。
“去烧一壶温水送过来。”释圆对身边的小和尚说。
没多久,小和尚便提着一壶温水过来了。
释圆将一些茶叶放进杯子里,用温水沏茶,然后将杯子放在年轻人面前,请他喝茶。
年轻人望着杯子里散发的微微水汽,看到茶叶安静地在浮在温水上,根本就没有茶香。
“为什么要用温水沏茶呢?”年轻人很不理解。释圆微笑不语,只是让年轻人细细品味茶的味道。年轻人皱着眉,小小地品尝了一口,不由得摇摇头说:“这茶可没有一点香味。”释圆说:“这可是鼎鼎有名的铁观音啊!”年轻人不相信,又喝了一小口,十分肯定地说:“这茶确实没有香味!”释圆笑了笑,对身边的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过来。”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沸水走了进来。释圆又取来一个杯子,将一小撮茶叶放进沸水中,然后将杯子放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看着茶叶在杯子里不断浮沉,立刻嗅到了缕缕茶香,顿觉神清气爽。他正准备俯身品尝,却被释圆阻止了。释圆又提起水壶,往茶杯里注入沸水,连续注入五次,杯子里的水终于满了。这时,茶香弥漫在周围,让人心醉。年轻人喝了一口,不由得闭上眼睛,感叹道:“真香啊!”释圆笑着问:“你是否知道,同样是铁观音,为何茶香味会迥然不同?”年轻人回答:“因为一杯是用温水沏的,而另一杯是用沸水沏的。”释圆点头说:“由于水的温度不一样,茶叶的沉浮也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只会漂浮在水上,如何散发幽香呢?用沸水沏的茶,茶叶却沉沉浮浮,最后释放出四季的香韵,有春天的清新,有夏天的热烈,有秋天的丰盈,还有冬天的凛冽。世间芸芸众生,不也像沉浮的茶叶吗?那些没有吃过苦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吹风沐雨、几经沉浮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茶叶,有沁人的清香呀!”
年轻人终于开悟了,十分惭愧地说:“看来,我所经历的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或许只有经历这些失败,我才能有所收获吧!”
人生也像沏茶一样,只有经历沸水的浸泡,才能在沉浮中散发出幽香。一个人活着,不能一直处于庸庸碌碌的状态中,那样只会虚掷光阴。
在温水中体验安逸,只能越来越颓废,甚至逐渐走向堕落。一个人只要离开原本熟悉、适应的心理模式,就会被恐惧、不安和焦虑所绑架。所以,便有了足够的理由,在未知面前停下脚步,在畏惧的时候裹足不前,害怕被排斥便选择顺从。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不对自己“狠”一点,将无路可走。
世界上没有一种成功是预留好的,年轻的时候不对自己“狠”一点,等到日落桑榆之时,生活会对你更“狠”。所以,不要总是抱怨社会太残酷,只是你太溺爱自己,不愿让自己受苦。“死于安乐”的道理谁都懂,可是真正时候有这种意识的人却很少。
当你处于生活的“沸水”中时,要学会忍耐,而不是不停地抱怨。人生也许并不是公平的,可是你必须学会接受它,而不是不停地抱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抱怨都是消耗内心能量的,也是最无知的行为。
很多人不仅会抱怨身边的人,还会抱怨身边的事,如果身边的人和事都没什么可抱怨的,他们可能会抱怨自己。
只是,在不断地抱怨之后,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己的心情却更加沮丧。
困境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因为我们抱怨而变好,人际关系也是需要维护的,并不会因为抱怨而有所好转,所以抱怨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积极有用的作用。
茶水哲学还告诉我们,人生必然沉沉浮浮,现在的忍耐是为了以后的蜕变。
很多人都在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当然是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蜕变和完善的过程,而忍耐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优渥的家庭条件或显赫的出身,想要独自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立足,就要时时刻刻面临各种困境与磨难,所以,要学会忍耐。
忍耐并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而不知道改变自己。尽管生活中有很多艰辛,让人们身心疲惫,不过现在的忍耐都是为了以后的蜕变,在经历过狂风暴雨之后,必然会到达梦想的彼岸。人生需要挫折,唯有跌倒后再勇敢地站起来,才会积攒更大的力量!幸运的花环,只属于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当你用汗水浇过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时,你必然会体会到成功的欣喜,从而树立自信,更加坚定地努力工作和生活。
人生沉入谷底时,应该把痛苦当成一份可以改变自己现状的礼物。
生活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会承受许多痛苦,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而权力、荣耀、财富也时时在诱惑着我们。
人生的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象痛苦”。想象出来的东西通常与现实有所差距,而真相往往把人困住、让人慌张不安。很多痛苦其实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有的人甚至会因为想象而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严重的还会紧张到说不出话来。
当你被想象的痛苦困扰时,不妨马上行动起来,去做一点实际的事情。当你害怕的时候,也去行动起来,当你开始行动时,你从所做的事情中收获到的满足感会渐渐抵消害怕的情绪。
人生如同泡茶,有沉必有浮,会经历痛苦的煎熬,也会迎来成功的喜悦。
命运一直都在我们的手里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敌人,有的敌人被称为竞争者,而更强大的敌人却是我们自己。
战胜竞争者,取得胜利,可能并不是难事,但是,战胜自己,获得进步却并不容易。生活中有很多人风光无限地打败了竞争者,最后却黯然神伤地输给了自己。
有时候,你选择放弃,并不是坚持不下来,而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不再坚持;你不再努力奋斗下去,并不是因为努力不会得到成果,而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不再努力。
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战胜,无法主动自发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如何获得成功呢?
命运一直在我们手中,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将决定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一次考试中,艾伦表现得非常糟糕,这也成了他的心结,接连几天上课都没精神。
在一堂哲学课上,教授发现了他的异常,也大概猜出了他没精打采的原因。于是,教授请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回答教授的问题。
只见教授将一张纸扔到了地上,微笑着问他:“这张纸有几种命运?”艾伦有些张皇失措,愣了好一会儿才回答:“扔到地上,它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就是它唯一的命运。”说完,艾伦又想到了自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张废纸。
教授没有回话,而是默默地将纸捡起来,撕成两半扔到地上,还踩了两脚,而后,平心静气地问艾伦:“现在呢?它的命运会如何?”
艾伦更加不知所措了,他红着脸说:“现在它变成了一张纯粹的废纸!”
教授仍旧不回话,又默默地捡起撕成两半的纸,在上面画了一匹奔腾的骏马,而刚才踩下脚印的地方,变成了骏马蹄下的青青草地。骏马显得刚毅而坚定,草地显得那样清新迷人。
这时,教授拿着这幅画问艾伦:“那么现在呢?你认为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艾伦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十分干脆地回答:“您给一张废纸赋予了希望,现在它变得有价值了。”
然而,教授却掏出打火机,将那幅画烧成了灰烬!最后,教授对全班同学说:“大家都看明白了吗?一张平凡的纸,如果我们用消极的态度去看待它,它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如果我们放弃对它的希望,它就会彻底毁灭。可是,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它时,它却会拥有美感和价值。一张纸是这样,一个人也是如此!”
一张纸,如果被人扔在地上,踩来踩去,将失去它的价值。相反,如果用心去对待,它可以用来写字作画,也可以叠成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
人也是如此,自己的命运永远握在自己手里,想让它变得有价值,或者毫无意义,在于自己的心态。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才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战胜自己,才能打败竞争者,成为更自信的人。
有一位职业规划师说:“无论你的天赋有多高,能力有多大,知识水平如何出众,你在事业上的成就,总不会高过你的自信心。”
命运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默默无闻,但是不能放弃拼搏与努力。有了付出,才会有回报。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没有在春天努力播种,又如何在秋天收获成功呢?想要得到回报,必须先学会付出与努力。
中国有一种很特别的竹子,长得非常慢,第一年的时候竹子一点儿动静也没有,甚至连芽都不会冒出来。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也是如此。直到第五年的时候,它才从土里冒出一点小芽,可是之后的一年里,它的长势却十分惊人,每天至少要长高0.6米。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走进竹林里,甚至能够听到竹子拔节成长的声音。
人们很好奇,为什么这种竹子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其实,在它长出地面之前,它的根部已经在地下默默地生长了,最长的根系甚至可以延伸到好几米之外,在这个范围内,到处都是它们的根系。它就这样默默努力着,直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突然从土里冒出来,让看到的人惊叹不已。
有的人也像竹子一样,看似默默无闻,其实在努力奋斗着。如果因为自己得到的回报不多,就放弃了努力,那么便无法看到一个更成功的自己。
想让自己的付出得到更高的回报,就要学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如果一直在努力,不断进步,那么,你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要知道,任何人想要得到回报,都必须经过认真不懈地努力,而且收获的成果也取决于你个人的努力程度。
掌控命运,要学会独处,学会与孤独的内心对话。
哲学家说,我们穷尽一生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无法认识自己,无法读懂自己的内心,又如何掌控命运呢?
人们总是习惯把交往看成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独处比交往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
如果说不擅于交往是一种遗憾,那么,忍受不了孤独便成了一种缺陷。虽然世界上不可能只剩下你一个人,但是对于内心被孤独俘虏的人来说,他们的世界里永远都只有孤单的自己。
从表面上看,很多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性格也乐观向上,似乎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然而,他们内心却是孤独的,在内心深处,他们将所有人都拒之门外。
但那些成功的人却懂得与自己内心的孤独对话,于是命运也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贫穷不是一个人的命运,只有认命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贫穷的人总喜欢说“上天并不公平”“这就是命运”……也许有些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很多贫穷都是自己一次次选择的结果,否则别人又是怎么成功的呢?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为命中注定贫穷。
命运一直都在你的手里,无论孤独、贫穷,还是默默无闻,都要活出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