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法是公司投融资行为的法律基础
1.公司运作的每个阶段均离不开合同
投资者筹划设立公司需要签订出资协议(或者股东协议),公司向银行贷款需要签订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保证合同等担保合同),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签订买卖合同(或者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租赁合同、代理合同等各式各样的合同、协议,公司建造厂房等设施需要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合同、设计合同、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等合同,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或者实施收购兼并需要签订投资协议、并购协议等文件,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更需要签订一系列复杂的合同、协议,公司清算、解散也需要签订财产分配协议等文件。
2.签订合同最根本的法律依据是合同法
我国现行《合同法》是1999年颁布并施行的。《合同法》就合同的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等)、合同的订立(包括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基本条款、订立合同的方式等)、合同的效力(包括合同的生效、失效、有效、无效、变更、撤销等)、合同的履行(包括履行原则、履行抗辩、代位权和撤销权的行使等)、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作了全面的规定。同时,针对买卖合同等十五种常用合同的具体情形又详细规定了具体的法律规范,其中包括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等与公司投资、融资直接相关的合同。
此外,我国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根据长期的司法实践而颁布的众多有关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效力认定、违约责任等方面的司法解释也是公司在投资、融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律规范。
3.签订合同的注意事项
不同类型的合同,其权利义务关系也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类型的合同,不同的合同主体的关注点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在签订具体的投融资合同时,不可能根据某些模板、范本或者格式文本签订合同即能达到交易的目的,而是应当在专业人员(如律师)的帮助下起草、修改合同。但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合同,都应当依据《合同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订立和履行,其必然也有很多共通之处。一般而言,合同的签订、履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签约主体应当有签约资格、有履约能力。签约主体首先应当是有权签订合同、进行交易的企业或者个人,比如股权转让合同的签约主体应当是公司的股东而不是公司,而资产并购时,签约主体则应当是公司而不是股东。在涉及分公司、子公司时也应当清楚他们与总公司或者母公司的关系,不能张冠李戴。其次,签约主体应当具有充分的履约能力,签约前应当调查签约对方的信用状况、履约能力、资质(专业资格)、经营范围等,在并购等活动中还要进行全面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尽职调查。再次,签约代表应当有充分的授权,签约代表若非公司法定代表人,应当持有公司的授权委托书,以避免无权代理的发生。当然,签约双方加盖公章或者合同章也是非常必要的。
(2)合同条款应当具体、明确。在任何一个交易中,总有一方相对强势,而相对强势的一方往往主导合同的谈判和合同文本的起草。在这种情形下,相对弱势的一方应当特别注意合同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和合同条款的可履行性。在任何情况下,合同主要条款应当完备、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违约责任条款,违约责任应当与合同当事人的主要合同义务相对应,并应尽可能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应当特别注意,对于可以合理预见的、会造成己方履约受阻的情形,应在合同中予以约定。
(3)应当重视履约管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很多公司已经重视书面合同的签订。在合同的谈判及签订的过程中,请律师参与,这非常重要,但还远远不够,让律师参与履约管理同样重要。对于很多项目而言,签订一份较为严密的合同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合同的履行才是真正重要的环节。项目合同履行过程往往较长,期间需要合同双方或者多方的配合,这固然需要在合同中详细约定相关细节,但更需要合同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对合同的约定作出补充或者修改。因此,为保障合同能够顺利履行,应当在合同签订后即指定专人(最好是公司法务人员或者律师)负责履约管理,包括妥善保管合同以及履行过程中所形成的任何文件,针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合同对方协商解决方案并形成补充协议或者备忘录,签收对方送达的函件或者其他书面文件并作出相应的回应,等等。这样不仅能及时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合同如期、顺利履行,实现合同的目的,而且在处理合同纠纷时能够有理有据,不至于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