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吴门词派的主要成员
文学流派应是由大致处于同一历史空间、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学倾向的文人群体组成。根据这一认识,关于吴门词派成员的辨识与界定,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地域因素,即以当时苏州市区吴县、长洲二县及周边吴江县为主。其二是时间因素,即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段。所以如明初的高启、杨基诸人,或是年代较晚者如文彭(1498—1573)、文嘉(1501—1583)、袁衮(1499—1548)诸人,皆暂不列入。其三是思想观念与文学倾向因素。如王鏊、周用及吴子孝诸人,虽然处于同一时空,而出处态度与文学趣味多有不同,似不属于同一文人圈子,亦不宜列入。兹依据上述认识,把吴门词派的主要成员叙录如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今苏州市)人。以画名家,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亦卓然名家。其《自述次人韵》诗云“独怜诗是吾家物,但有竹为君子乡”,显示了他对诗的重视与自负。其字仿黄庭坚,在吴门书派中亦有一定地位。尤工于绘画,《丹青志》称其画“为当代第一”,张丑《清河书画舫》推其为明代画学的“广大教化主”。诗词非所留意,然而才情洒落,自写天趣,亦可谓“教外别传”。景泰间,郡守以贤良荐,辞不应,终生不仕。《明史》入《隐逸传》。有《石田先生集》十一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陈仁锡刻本。其词有赵尊岳《明词汇刊》本《石田诗余》,凡二十八首。《全明词》另辑其词九首(含《江南春》四首),《全明词补编》复辑得九首,合为四十六首。因为后起的同类型的吴门文人如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皆比他晚一辈,所以无论是就吴门画派还是就吴门词派来说,沈周都是导夫先路、开宗立派的人物。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枝指而自号枝山或枝指生,长洲(今苏州市)人。其祖父祝颢,字维清,号侗轩,明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左参政。工书法,有《侗轩集》。外祖父徐有贞,亦工书法。岳父李应祯,尤为吴门书派中坚人物,祝允明、文征明皆从其学书。祝允明少有才名,与徐祯卿、唐寅、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然科场不利,自成化十六年(1480)二十一岁时起五次赴应天乡试,弘治五年(1492)始中举人。其后七试礼部而不第,直到正德九年(1514)五十五岁时谒选,得授广东兴宁知县。正德十六年(1521)六十二岁时弃官归里。《明史》入《文苑传》。能诗文,尤以书法名世。有《怀星堂集》三十卷,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赵尊岳《明词汇刊》裁其词三十六首为《枝山先生词》一卷,《全明词》据录,另辑补其《江南春》一首;《全明词补编》复从《兰皋明词汇选》辑其词二首,合为三十九首。另据黄裳先生所藏明刊本《枝山先生柔情小集》(10),其中有《生查子》诸篇,为以上诸书所未收,想来其词尚有辑补之余地。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评祝允明诗,称其“如盲贾人张肆,颇有珍玩,位置总杂不堪”(11)。其词的成就则更在其诗之下。盖其以书法名世,真行狂草,皆臻妙境,文字乃其余事耳。吴门词人本有率性自然的一面,而祝允明和唐寅属于把这一特点夸张成缺点的一极。又其《祝子罪知录》卷九有一段完整的论词文字,其反对“顽嚣粗戆,细屑破碎,儇浮褊躁”之词,不为无见。这也是吴门词派诸家唯一的论词文字。然而就其词作而言,实不免“儇浮”之病,盖其能知之而未能行之耳。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苏州市)人。弘治十一年(1498)举应天乡试第一,故世称“唐解元”。次年会试时,因科场案下狱,被革黜,遂绝意于科举仕进,漫游各地名山大川,并致力于绘画。长于山水及人物,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其诗词乃绘画之余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伯虎诗少喜秾丽,学初唐,长好刘、白,多凄怨之词,晚益自放,不计工拙,兴寄烂漫,时复斐然。”(12)此处所谓“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颇能道出唐寅诗词的特点,明清画家诗词亦往往如此。祝允明为作《唐子畏墓志并铭》,称其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奇趣时发,或寄于画。又称“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皆切合唐寅创作特点。然而诗词不衫不履中,自见才气与性情;秾丽与俗艳相兼,亦可见其才子气与荡子气。其别集版本既多且杂。清嘉庆六年(1801)长沙唐仲冕辑有《唐伯虎全集》,卷四为词曲。其中存词二十三首,赵尊岳《明词汇刊》裁为《六如居士词》,《全明词》据录,《全明词补编》另录其词二首,合为二十五首。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市)人。弘治初年,与都穆、祝允明、唐寅等倡导古文辞。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为“其才少逊于诸公,而能兼撮诸公之长”(13)。从沈周学画,从史鉴问学。自弘治八年(1495)二十六岁时始赴应天乡试,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岁,凡十二次应乡试而不中。嘉靖二年,以林俊、李充嗣荐于朝,以岁贡生应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后世称为“文待诏”。嘉靖五年辞官归家,从此以诗文书画为生业。当祝允明、唐寅诸家凋谢之后,以其清名长德,主吴门风雅三十余年。其子文彭长于书,文嘉长于画,皆得其一体。其弟子中陈淳、王谷禅、陆治、钱谷、陆师道等,皆卓然为名画家。故吴门画派自沈周创始,文征明承前启后,实为中坚,著有《甫田集》三十六卷,有明刻本。今有周道振辑校本《文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诸书存词凡五十首。《四库全书总目》于《甫田集》云:“征明秉志雅洁,其画细润而潇洒,诗格亦如之。”其“雅洁”二字,亦可移用于其词。
除以上四家之外,吴门词派尚有诸多绕前捧后的外围人物,此处一并加以介绍。
徐有贞(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后改今名,号天全翁,吴县(今苏州市)人。宣德八年(1433)进士,正统中,官侍讲,因言南迁事,见恶朝列。以复辟功,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尝诬杀于谦、王文,中外侧目。后为石亨构陷,贬谪云南。亨败,得放归。晚年优游里中,俨然吴中风雅领袖。徐有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其人品不足道,然而其学问广博,诗文兼擅,善书法,尤精行草。他又是祝允明的外祖父,故论吴门书派者,往往以之为先导。沈周、史鉴等皆从其游。其《武功集》五卷,有《四库全书》本。《全明词》据《鸡窗丛话·武功词翰》录其词八首,《全明词补编》复从《逸老堂诗话》卷下辑录其词二首。其词水平一般,然或因其书法精妙,多写吴中风景,又多抒写其晚年旷达闲适旨趣,故颇受吴门词家推重。沈周有《满江红·题徐武功自书词后》,又《水龙吟·和武功先生韵》,对徐有贞其人其词,多所肯定。吴宽《跋天全翁词翰后》云:“长短句莫盛于宋人,若吾乡天全翁,其庶几者也。翁自赐还后,放情山水,有所感叹不平之意,悉于词发之。既没,而前辈风流文采,寥寥乎不可见已。明古旧为翁所知,爰得此数篇示予。光福舟中,酒酣耳热,相与歌一二阕,水风山月间,有不胜其慨然者矣。”徐有贞《水龙吟·游灵岩》(佳丽地是吾乡)一首,长达一百七十五字,与《词律》《词谱》所列诸体俱不合,或称作《水龙吟慢》,实际可能是徐有贞不遵矩度、自由突破之“创调”,而祝允明、俞弁、王世贞等重内容而轻格律,故盛称之。总起来看,徐有贞之出处为人,与沈周诸人气类有别,然由其吴门先达的地位来看,晚年既喜为词,又多写吴中风物名胜,故此处以吴门词派的外围人物视之。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吴江(今属江苏)人。隐居不仕,与徐有贞、沈周、吴宽等交游。又与沈周为儿女亲家,其子吴永龄即为沈周女婿。留心往世之学,平生于书无不读,尤熟于史学。王恕巡抚江南时,闻名延见,访问时政,指陈利病,王恕深服其才。以法书文物收藏鉴赏知名。吴宽《隐士史明古墓表》云:“家居甚盛,水竹幽茂,亭馆相通,如入顾辟疆之园。客至陈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书画名品,相与鉴赏。好着古衣冠,曳履挥麈,望之者以为仙也。”(14)在吴门文人群体中颇负时望。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弘、正之间,吴中高士,首推启南,次则明古。”(15)沈周《石田集》有《史明古曾约同游今已化去》诗曰“生死隔尘空旧约,江山如此欠斯人”,亦表现了对史鉴人品风致的高度评价。其《西村集》八卷,有明嘉靖八年(1529)其曾孙史璧刻本;又有二十八卷本,为清初抄本,其卷十三为词。赵尊岳《明词汇刊》本裁为《西村词》,然所录仅三十五首,顺序亦多有不同。《全明词》据本集移录,凡五十八首。词中多观舞、观剧及赠妓之作,如《卖花声·观天摩舞》《喜迁莺·观舞料峭》《踏莎行·观观音舞》,又赠妓、赠歌者之词多达十三首,可知他是一个会生活的“玩家”,其生存方式似早开晚明“山人”样态。名为隐士,其生活却丰富多彩,使人想象其生活如此惬意,热官不做也罢。就词而论,其文字功力较深,亦无科诨俳谐之病,在吴门词派属于水平较高的词人。其清疏类韦庄,俊逸近小晏,虽未能至而得其仿佛。周铭《松陵绝妙词选》卷一评曰:“西村词如远山凝黛,苍翠欲滴,而韶秀之中,气骨自具。”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二评史鉴《临江仙》(秋水芙蓉江上饮)一首曰:“笔力清劲,骨韵都高,此清真、白石化境也。不谓于明代见之。一快。”(16)明代词人中,能得到清人尤其是陈廷焯如此高评价的实不多见。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苏州市)人。成化八年(1472)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侍东宫。累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定。《明史》有传。有《匏翁家藏集》七十七卷,明正德三年(1508)吴奭刻本,《四库全书》简称为《家藏集》,存词三十四首,赵尊岳《明词汇刊》裁为《匏翁词》。吴宽生活年代与沈周大致同时,对于吴门的后进文人而言,他和沈周正代表着两种人生范式。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吴人屈指先哲名贤,缙绅首称匏翁,布衣首推白石翁,其他或少次矣。”(17)盖吴人自永乐之后,逐渐从洪武年间的政治阴影中走出,中高第为达官者渐多,因而与沈周、史鉴、唐寅、张灵、朱存理、朱凯、王宠等布衣处士一队人出处有别。吴宽虽然为官三十余年,却与沈周、史鉴、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家乡文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书信来往、诗词唱酬甚多,在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味上亦多相通之处。他对于沈周、史鉴等人放旷优游于“体制”之外的艺术人生,能够理解、欣赏甚至不无歆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他缙绅身份的限制,从而与那些优游林下的吴门文人道通为一了。而且吴宽不仅工诗词,亦长于书法。他平生“最好苏学,字亦酷似长公”。由人品向慕到诗词作风,皆心摩手追,风味逼肖。如其词《浣溪沙·喜晴》:“把笔欲题山宛转,枕书高卧鸟绵鸾”,以“鸟绵鸾”对“山宛转”,便似东坡诗法家数。他的书法学苏而不囿于苏,王鏊《吴宽神道碑》称其“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18)。所谓“姿润中时出奇崛”,亦与苏轼《和子由论书》诗“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趣味相似。书画相通,吴宽诗词中亦颇多题画之作。陈田《明诗纪事》选录其诗三十余首,其中题画诗过半。其词中如《阮郎归·题修竹士女图》《阮郎归·题倦绣士女图》《重叠金·题宫人二景》等,也都显示了他对于绘画艺术的浓厚兴趣与鉴赏能力。以词题画,实际是词、书、画三种艺术的融通与叠加。总之,鉴于吴宽的缙绅身份以及词的创作情况,他也就只宜列入吴门词派的外围人物了。
杨循吉(1456—1544),字君谦,号南峰,吴县(今苏州市)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因不惯酬应,弘治元年(1488)即托病致仕。诸书或称其因病辞官,乃囿于表象。文震孟《姑苏名贤记》卷上载:
(循吉)最不喜者,人间酬应,因谢病归。久之,复除原官。弥月,再乞告吏部,格不可:“郎病已,安得复病?”先生恚曰:“吏部难吾弃官耶?”遂乞致仕。(19)
弘治元年(1488)辞官时,杨循吉不过三十一岁,乃结庐支硎山下,以读书著述为乐。与沈周、史鉴、赵宽、祝允明、朱存理等人交往唱酬。又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正德庚辰,武庙幸南都,问伶臧贤:‘南人有善词曲者乎?’贤以君谦对。武庙立召之,命赋《打虎曲》,称旨。每扈从,辄在御前承旨,为乐府小令。然不授官,与优伶杂处。君谦耻之,谋于贤,为请急放归。”(20)按:正德庚辰(1520)时,杨循吉已六十三岁。试想其年轻时即不惯酬应,老来却使其与俳优共处,杨循吉当然是不堪忍受的。有《松筹堂集》十二卷,为循吉自定诗文集,存词十四首。《全明词》益以和倪瓒《江南春》一首,共十五首。其词多长调,自然抒写,不加雕琢。《松筹堂集》卷四有《朱先生诗序》,其中云:“余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能直吐胸怀,实叙景象,读之可以谕,妇人小子皆晓所谓者,斯定为好诗。其他饾饤攒簇,拘拘拾古人涕唾,以欺新学生者,虽千篇百卷,粉饰备至,亦木偶之假线索以举动者耳,吾无取焉。”(21)这种创作主张与吴门词派是完全相合的。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洲(今苏州市)人。在吴门词派或吴门画派中,陈淳行辈稍晚。其祖父陈璚(1440—1506),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沈周、吴宽、王鏊等过从甚密。其父陈钥(1464—1516),字以可,与文征明私交极厚,文征明《甫田集》卷二十九有《陈以可墓志铭》,述其生平行状皆亲切生动。陈淳少从文征明游,以书画擅名,亦能诗词。其写意花鸟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在绘画史上有很高地位。一生未仕,有《陈白阳集》十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其五世孙陈仁锡付刻,中有“诗余”凡二十五首。《全明词》盖以其末一首《黄莺儿》为曲,删去。然而其中《踏莎行》春、夏、秋、冬四首,已见《六如居士集》,当为唐寅作。又其中《眼儿媚》(薄情煞去奈渠何)为刘基词,《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为秦观词。可以想见该集中混入他人之作颇多。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称“其集出俗子搜访,凡猥不足观”(22),或即指此本。